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住院费用和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方法 利用2020年成都市综合性医院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病案首页信息,对成都市276家综合医院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住院费用进行分析,并建立多水平模型分析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62 4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4 919人(55.93%)患有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7 569.51元。诊断类和西药类费用为住院费用的主要贡献者,分别占38.96%和15.96%。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总费用的因素除了并发症数量(β=0.003, P<0.001)以外,还有年龄40~59岁(β=0.030, P<0.001)、年龄≥60岁(β=0.054, P<0.001)、丧偶(β=-0.025, P=0.001)、离婚(β=-0.014, P=0.044)、其他婚姻状态(β=-0.023, P=0.048)、无业人员(β=0.027, P<0.001)、少数民族(β=-0.019, P=0.011)、住院天数9~14天(β=0.209, P<0.001)、住院天数15~21天(β=0.378, P<0.001)、住院天数≥22天(β=0.591, P<0.001)、医保支付(β=0.095, P<0.001)、公费医疗(β=0.079, P<0.001)、其他付费方式(β=0.089, P<0.001)、二级医院(β=0.193, P<0.001)、三级医院(β=0.392, P<0.001)、病情危重(β=0.106, P<0.001)。结论 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患有并发症,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随着并发症数量增加而增加。建议科学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并发症,从而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广州市特殊儿童社会能力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354名特殊儿童父母进行调查。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州市特殊儿童社会能力偏低,总社会能力得分平均为(8.10±4.30) 分。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照顾者文化程度(β=-0.213,P<0.001)、儿童性别(β=0.118,P=0.018)及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214,P<0.001)对社会能力总分有影响;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183,P<0.001)、家庭结构(β=-0.135,P=0.010)对活动能力有影响;照顾者文化程度(β=-0.224,P<0.001)、儿童性别(β=0.130,P=0.011)及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169,P=0.001)对社交能力有影响;儿童年龄(β=0.268,P<0.001)、家庭居住地(β=0.264,P<0.001)及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143,P=0.003)对学校能力有影响。结论 针对特殊儿童社会能力各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活动、社交、学校等方面着手,制定有效的社会能力培养方案,可帮助特殊儿童融入社会,提高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安德森模型,探究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为提升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唐山市年龄≥60岁的915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分层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探究倾向特征、使能因素、需求因素对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结果 唐山市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得分为(22.81±5.10)分; 多元线性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倾向特征中教育背景(β=0.165,P<0.05),使能因素中月收入(β=0.101,P<0.05)、健康观念(β=0.144,P<0.05)、社区卫生服务可用性(β=0.119,P<0.05)、网络寻找健康信息的频率(β=0.125,P<0.05),需求因素中健康状况(β=0.224,P<0.05)、健康风险感知(β=0.126,P<0.05)是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论 安德森模型视角下,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较多,我们应重点关注低教育背景、低月收入、健康观念差、社区卫生服务低可用性、网络寻找健康信息频率较少、健康状况差、健康风险感知低的老年人并采取干预措施,以提升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南宁市城市和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2018年南宁市1个城区300例及1个县区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血糖检测。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分析,并利用LASSO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 结果 城市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比例(45.61%)高于农村患者(29.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19,P<0.05)。血糖控制达标组每天锻炼身体、门诊随访方式、规律使用降血糖药物、血压控制达标、糖尿病防治知识回答正确>6题的比例均高于不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回归结果显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糖尿病病程≥10年(β分别为0.30、0.07)、一年内吸烟(β分别为0.23、0.27)、不规律使用降糖药物(β分别为0.29、0.36)、糖尿病防治知识回答正确≤6题(β分别为0.21、0.08)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而一年内随访次数<4次(β分别为-0.44、-0.81)是保护因素。除城镇医疗保险外的其他医疗保险、每天检测血糖频率不足1次是城市患者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β分别为0.14、0.15),但却是农村患者的保护因素(β分别为-0.13、-0.87);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城市患者血糖控制的保护因素(β=-0.22),但却是农村患者的危险因素(β=0.40)。除此之外,城市患者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还包括一年内饮酒(β=0.07);农村患者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已婚(β=0.08),保护因素包括无糖尿病家族史(β=-1.66)。 结论 南宁市2型糖尿病城市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农村患者,并且城乡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不同,应根据城市和农村不同地区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改善患者健康生活方式和血糖控制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城市地区的户籍与流动学龄前儿童焦虑症状的现况及相关因素,为学龄前儿童的焦虑问题防治以及改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6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法,从3所户籍儿童幼儿园和3所流动儿童幼儿园,抽取3~6岁在园儿童1 513名。使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评估焦虑症状,养育环境评价量表评估养育行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学龄前儿童焦虑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 流动儿童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和分离焦虑得分以及总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户籍儿童。总体焦虑症状的阳性检出率为2.77%(42/1 513),流动儿童高于户籍儿童(χ2=7.95,P<0.01)。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和分离性焦虑的症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6%、3.82%和3.89%。其中,分离性焦虑症状的阳性检出率,流动儿童高于户籍儿童(χ2=6.82,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日常陪伴(β=-0.14,P<0.05)、育儿支持(β=-0.08,P<0.05)可减少学龄前儿童的焦虑症状,而惩罚(β=0.49,P<0.01)可增加儿童焦虑症状。儿童类型与家长养育行为的交互作用也与儿童焦虑水平密切相关(β=0.11,-0.12,P<0.05)。结论 高质量的日常陪伴、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育儿支持,减少惩罚,可降低学龄前儿童焦虑的症状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杭州市属及所辖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一线防疫人员的睡眠质量及心理状况,为提高疾控防疫人员疫情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问卷对103例疾控防疫人员进行在线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同时探讨其影响因素。 结果 职称(χ2=9.330,P<0.05)、工作年限(χ2=6.603,P<0.05)、每周值夜班次数(χ2=7.502,P<0.05)及每天平均工作时间(χ2=11.917,P<0.05)是影响疾控防疫人员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中级职称、工作年限5~15年、每周值夜班3次以上及每天平均工作时间10~12 h者更易发生睡眠障碍;性别(χ2=4.040,P<0.05)、年龄(χ2=6.251,P<0.05)、学历(χ2=4.167,P<0.05)及每天平均工作时间(χ2=13.065,P<0.05)是影响焦虑的主要因素,其中女性、年龄30~39岁、硕士及以上学历及每天平均工作时间10~12 h者更易发生焦虑;年龄(χ2=7.861,P<0.05)、职称(χ2=9.456,P<0.05)、工作年限(χ2=6.572,P<0.05)是影响抑郁的主要因素,其中年龄20~29岁、初中级职称、工作年限<5年者更易发生抑郁。焦虑、抑郁的发生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存在关联性(P<0.05),关联强度Φ系数分别为0.458、0.372。 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疾控防疫人员存在明显的睡眠质量下降、焦虑及抑郁问题,中级职称及以下工作人员更容易出现睡眠及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农村地区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为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4年10-11月,在皖北的蚌埠地区和宿州地区抽取5所初中和5所小学,在每所学校的4~9年级随机整群抽取2个班,共有学生1 988名(男生1 009名,女生979名),采用自编家庭教养环境、攻击行为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stepwise)等方法分析家庭教养环境与农村儿童攻击行为关系。 结果 家庭教养环境中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β=-0.222,P<0.01)、父母对儿童生活中的表现持满意态度(β=-0.220,P<0.01)以及身边照看人多与儿童聊天(β=-0.214,P<0.01)是儿童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与周围人发生矛盾时,母亲采取批评指责、教导儿童与对方打骂和不与对方交往的方式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β=0.302,P<0.01);儿童犯错误时父亲采取无所谓和打骂的处理方式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β=0.202,P<0.01)。 结论 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而不良的家庭教养环境则可以促进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中学生家庭环境和简易应对方式对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为改善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和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对太原市1 1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用SAS 9.3和Amos 2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家庭环境的二阶维度家庭稳定对时间管理倾向的分量表时间价值感有直接效应(β=0.349,P<0.001);家庭环境的二阶维度个人关系(β=-0.268,P=0.048)、个人发展(β=0.543,P<0.001)和家庭稳定(β=0.409,P<0.001)对时间管理倾向的分量表时间监控感有直接效应;家庭环境的二阶维度家庭稳定对时间管理倾向的分量表时间效能感有直接效应(β=-0.067,P=0.011)。家庭环境的二阶维度个人发展等通过积极应对和(或)消极应对间接影响时间管理倾向。结论 简易应对方式可作为中介变量调节中学生家庭环境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宁波市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其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为糖尿病的社区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15年12月从宁波市江东区5个街道招募60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集中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linear线性回归对空腹血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空腹血糖控制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本次调查检测600名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空腹血糖为(6.94±2.25)mmol/L,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有345人(57.50%)。Linear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与腰围、舒张压、吸烟、糖尿病病程及高脂饮食呈正相关(P<0.05),与行为转变阶段、按照糖尿病要求饮食、运动及饮食信心2(与非糖尿病患者共同进食坚持按要求进食信心)呈负相关(P<0.05)。Linear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与腰围(标化回归系数β=0.113,P=0.007)、舒张压(β=0.096,P=0.023)、糖尿病病程(β=0.087,P=0.030)呈正相关,与行为转变阶段(β=- 0.111,P=0.006)呈负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进食、饮食信心2得分高、运动多能够提高空腹血糖控制率(P<0.05);而腰围大、糖尿病病程长会降低空腹血糖控制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长(OR=0.90, 95%CI:0.81~0.99)会降低空腹血糖控制率,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进食(OR=1.46, 95%CI:1.12~1.88)能够提高空腹血糖控制率。 结论 本次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及其控制率的危险因素是病程、腰围及舒张压,保护因素是按照糖尿病要求进食、适度运动及较高的行为转变阶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分析孕期增重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基于前瞻性出生队列,随机选取2016年4月-2017年2月纳入队列的具有完整孕期随访信息的323名孕妇,留取分娩后新生儿胎粪样本进行16S rDNA肠道菌群测序,并对测序成功的207个样本序列进行分析。按照美国医学研究所的孕期增重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孕期增重不过量组(n=129)和孕期增重过量组(n=78)。结果 孕期增重量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和孕期增重不过量组相比,孕期增重过量组的新生儿肠道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较高(P<0.05),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相对丰度较低(P<0.05)。在调整孕前体重指数、分娩方式、生育史、孕周、宫内抗生素暴露等因素,并按性别分层后,结果显示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男性新生儿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β=-0.378,P=0.013和β=-0.502,P=0.041)、Simpson指数(β=-0.055,P=0.012和β=-0.073,P=0.039)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孕期增重过量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组成并降低男性新生儿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四川某医学院校实习生的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相关性,为预防医学院校实习生的职业倦怠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MBI-GS职业倦怠问卷、SSR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CSQ应付方式问卷及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量表对某高校356名实习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次调查职业倦怠检出率为73.0%(260人),其中轻度倦怠占57.0%(203人),中度倦怠占14.6%(52人),重度倦怠占1.4%(5人)。性别、实习的工作量、专业、医院类型、带习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医学的兴趣均为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P<0.05);性别、实习的工作量、带习老师对学生态度、娱乐方式均为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P<0.05);性别、实习工作量、专业、医院类型、家庭条件、对医学的兴趣、带习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实习态度均为影响应付方式的因素(P<0.05)。职业倦怠程度及其余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呈相关性极弱的负相关(-0.4<r<-0.0,P<0.01或0.05),解决问题与倦怠程度呈中等程度负相关(-0.6<r<-0.4,P<0.01),与社会支持呈中等程度正相关(0.4<r<0.6,P<0.01)。 结论 医学实习生职业倦怠率较高,其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相关,相关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典型发育(TD)儿童母亲的焦虑状况,探索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焦虑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诊断招募55名6~12岁智商≥70的ASD儿童及74名TD儿童,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入组儿童母亲的焦虑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评估两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表现。结果 ASD儿童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特质焦虑得分高于TD组母亲(t=5.272、4.484、P<0.05),ASD儿童SDQ困难总分及多动/注意力缺陷、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及品行问题因子得分高于TD组儿童(t=10.791、7.482、4.295、12.925、3.544),亲社会行为因子分(t=5.084)低于TD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ASD组母亲状态、特质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S-AI: β=0.83 (95%CI: 0.19~1.46); T-AI: β=0.60 (95%CI: 0.05~1.14)]、情绪症状 [S-AI: β=2.28 (95%CI:0.72~3.84); T-AI: β=2.04 (95%CI: 0.74~3.33)]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TD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β=0.50 (95%CI: 0.03~0.96)]、品行问题 [β=1.74 (95%CI: 0.19~3.30)]存在正相关关系;特质焦虑得分与品行问题 [β=1.54 (95%CI: 0.09~3.00)]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SD儿童母亲比TD儿童母亲更容易出现焦虑。其中AS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情绪问题有关,T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品行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制鞋工人职业应激与工作疲竭感的关系。[方法]以制鞋业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使用职业应激调查问卷、工作疲竭感问卷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评分高于男性;低工龄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工作疲竭感评分高于高工龄组;未婚组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和工作疲竭感评分高于其他组。职业紧张各因素与工作疲竭感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工作疲竭感与技能、主管支持、同事支持呈负相关;工作疲竭感与决策权呈负相关;人格解体与主管支持呈负相关;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工作疲竭感与工作心理需求、外在付出、内在投入呈正相关;个人疲竭感与回报呈负相关。工作疲竭感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贡献因素为付出与回报比、内在投入;负面影响因素为工作自主和社会支持。[结论]职业应激对工作疲竭感具有一定影响,社会应关注农民工生存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职业应激所导致的工作疲竭感。  相似文献   

14.
王阳  杨小湜  吴辉  王甲娜  王烈 《职业与健康》2011,27(19):2168-2171
目的分析医护人员工作倦怠及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及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问卷(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MSQ)对辽宁省铁岭煤矿集团总医院的600名医护人员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30~39岁年龄组及工作年数在10~19 a的医护人员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维度得分最高,分别为11.70±7.01、6.15±5.68和11.92±5.82、6.26±5.95;离异的医护人员个人成就感最低,得分为19.81±6.93。承担科主任或护士长管理职位的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度比未承担管理职位的医护人员低。高级技术职称的医护人员个人成就感明显高于初级职称者,没有夜班的医护人员在总体工作满意度上得分明显高于有夜班人员。医患关系严重紧张的医护人员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维度得分高于一般紧张的医护人员,而工作满意度得分低于一般紧张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与情绪衰竭、人格解体、离职意愿呈负相关关系,而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年龄、工作年数、婚姻状况、管理职务、技术职称、夜班工作、医患关系都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及工作满意度。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及工作满意度影响离职意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干预过程中转归的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建立综合干预模式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ASD患儿发育水平(DQ)、沟通能力、行为问题及转归等相关信息,并进行6个月短期追踪,在干预前后进行0、3、6个月共3次评估。 结果 干预6个月与干预0个月相比,PEP-3的沟通和行为变化显著(F=43.61,12.26,P均<0.01)。干预时间越长,患儿的沟通和行为能力的良好转归就越显著(β=3.885 2、5.163 9,P均<0.01)。初始DQ、康复训练持续性和干预训练强度对沟通转归起正性作用(β=0.265 5、0.905 9、0.028 4,P均<0.05);初始DQ、配合家庭训练对行为的转归起正性作用(β=0.227 8、3.889 2,P均<0.01)。 结论 6个月短期干预后,患儿沟通能力和行为特征均有明显改善。初始发育水平、训练持续性和持久性、训练强度、配合家庭训练与否均对其转归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的特点, 探讨气质和家庭环境对适应行为的影响, 为促进儿童适应行为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10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市3所幼儿园304名4~6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填写,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学龄前儿童气质、家庭环境对适应行为的影响。结果 1)学龄前儿童独立因子、认知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及适应能力商数(ADQ)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9、6.31、18.17、20.91, P<0.05), 适应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2)节律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持久性、反应域、亲密度与ADQ显著相关(r=-0.18、-0.17、0.15、-0.13、0.18、0.28, P<0.05);节律性、适应性、亲密度、矛盾性与独立因子显著相关(r=-0.16、-0.18、0.26、-0.13, P<0.05), 节律性、持久性、亲密度、知识性与认知功能因子显著相关(r=-0.14, -0.17、0.18、0.11, P<0.05);反应强度、注意分散、反应域、亲密度、组织性与社会因子显著相关(r=0.19、0.13、0.21、0.21、0.13, P<0.05)。3)家庭亲密度(β=0.28)、气质的节律性(β=-0.15)和反应阈(β=0.14)可以共同预测适应行为(F=14.75, P<0.001)。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适应行为的发展受年龄、气质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因此, 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 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 能够促进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