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有关乙脑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乙脑中药、中成药、西药及西药与中成药联合应用规律,并利用Cytoscape 2.8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中药以生地黄、板蓝根、大青叶、生石膏、黄芩等清热解毒药最为常用;中成药以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等应用为多;西药以干扰素、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为基础,常常与其他抗病毒药、脑细胞营养药、激素类等药联合应用,这些西药也经常与安宫牛黄丸、清开灵等中成药联合应用。结论文本挖掘能够比较客观地总结疾病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系统收集60年来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文献的基础上,探索病毒性脑炎(病脑)中临床用药规律,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病毒性脑炎用药认识,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检索CBM,CNKI和中医,收集有关疾病的病脑文献资料信息,整理病脑中药、中成药、西药及中成药联合应用规律,使用SPSS19.0统计描述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病毒性脑炎临床用药规律,中药以黄芩、黄连、板蓝根、生石膏等清热解毒药最为常用;中成药柴石退热颗粒、抗病毒口服液、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等应用居多;西药以利巴韦林注射液、干扰素等抗病毒药为基础,在与营养神经药物、抗病毒药物、激素类药物等联合应用,以上西药经常与安宫牛黄丸、犀角地黄丹、痰热清注射液等中成药联合应用。结论经统计能够比较客观地总结病脑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经方治疗癫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运用经方治疗癫痫的疗效。方法 将2 8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方组、丙戊酸钠组、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组、经方+丙戊酸钠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脑电图变化。结果 经方+丙戊酸钠组总有效率最高,余下依次为经方组、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其中经方+丙戊酸钠组与经方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方与丙戊酸钠具有相同抗痫作用,但两者合用后,能够互补长短,疗效高于单独使用中药或西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额叶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额叶癫痫患者42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给予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连续治疗24周,观察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患者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8例;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额叶癫痫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NONMEM法估算3种抗癫痫药对丙戊酸相对清除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用NONMEM法定量考察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对门诊癫痫患者丙戊酸(VPA)的清除率的影响。方法 162例门诊癫痫患者口服丙戊达稳态,得到谷浓度数据196点,用FPIA法进行检测。采用NONMEM法估算其相对清除率CL,并定量考察体重、合并用药、丙戊酸钠剂量对清除率的影响。结果 按口服一房室开放模型得到体重、丙戊酸钠日剂量、合并用药等因素与清除率CL(L.h^-1)之间的拟合模型为:CL=0.00482WT+0.110TAMT+0.394CBZS+0.108PHT+0.0822PB+0.0583。其中WT为患者的体重(kg);TAMT的值当VPA剂量大于1.3g.d^-1时为1,否则为0;CBZS的值为卡马西平按体表面积折算的日剂量(g.m^-2.d^-1);PHT的值当合用苯妥英钠按体表面各积折算的日剂量(mg.m^2.d^-1)>150时为1,否则为0;PB的值当合用苯巴比妥按体表面积折算的日剂量(mg.m^-2.d^-1)>40时为1显0。结论 ①使用丙戊钠剂量>1.3g.m^-2.d^-1或合并使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均可使VPA的清除率增加;②儿童CL/WT较成人高,提示VPA在儿童体内更易清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177例经癫宁片治疗的全面强直一阵挛性发作(大发作)的癫痫患者,与该组病例中曾经卡马西平、苯妥因钠、丙戊酸钠等抗癫药物治疗的疗效自身对比研究。方法 经癫宁片治疗177例为治疗组,曾服用卡马西平41例,苯妥因钠31例,丙戊酸钠48例分别为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癫宁片治疗总有效率89.8%,卡马西平有效率70.7%(p〈0.05),苯妥因钠有效率64.5%(p〈0.005),丙戊酸钠总有效率70.9%(p〈0.05)。结论:本组病例显示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因钠等抗癫药物疗效不佳,或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过大而改用癫宁片治疗,仍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卡马西平,苯妥因钠,丙戊酸钠本组统计疗效偏低,可能与仅服卡马西平等疗效好的病例未统计有关。  相似文献   

7.
部分中成药治病证分类分析 :1 急证用药主要为治疗热入心包、热入营血的高热痉厥 ,神昏谵语 ,热毒发斑等证 ;以及亡阴亡阳引起的神志昏迷、四肢厥冷 ,大汗淋漓 ,脉微欲绝等病证的药物 ,如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局方至宝丸、生脉注射液、附片液等。其中绝大  相似文献   

8.
<正> 1986年7月至1992年1月,我们采用抑痫丸治疗癫痫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临床随访3年以上的12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74例,女54例;年龄6~68岁;病程半年至22年。其中大发作92例,小发作20例,精神运动性发作10例,局限性癫痫发作6例。曾服西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者96例,未能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体内丙戊酸清除率的因素。方法对156例接受丙戊酸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的门诊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分析不同年龄组、体重组及合并用药组稳态血药浓度ρss与剂量的比值(ρss/D)的变化趋势。结果随着年龄、体重的增加,丙戊酸清除率呈下降趋势,联合使用卡马西平和苯巴比妥可使丙戊酸清除率增加。结论年龄、体重及合并用药等因素显著影响丙戊酸的清除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探索中西药系统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方法:采集治疗银屑病的相关文献建立Access数据库,运用SQL对数据进行处理,挖掘中西药系统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结果:阿维A和复方青黛丸分别是系统治疗银屑病的最常用西药和中成药;阿维A和银屑灵是中西药联用治疗银屑病的最常用组合。结论:文本挖掘获得的中西药系统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不仅反映了临床用药实际,而且拓展了临床用药的范畴与思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2.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7.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8.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