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压(ICP)监测目前已成为严重颅脑外伤病人治疗的常规,一般认为颅内高压发生在伤后24~96小时,很少有伤后观察ICP的长期过程的。本文研究了53例严重颅脑外伤(GCS≤8分)病人ICP的长期过程。53例病人中,44例用脑室导管监测,2例用Camino导管,1例用硬膜外球囊,有6例同时用脑室导管和Camino导管监测。ICP平均测量时间为8.5天(2~40天),在停用甘露醇治疗24小时后ICP如低于20mmHg,即停止ICP监测。在观察期内,有49例病人ICP增高(>20mmHg),这些病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DC)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颅内压(ICP)的动态变化,分析减压前ICP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给予ICP探头植入后再行DC治疗。测定减压术前、去除骨瓣后、硬脑膜切开后、硬脑膜减张缝合后和关颅后的ICP,并于术后持续监测。出院时和伤后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病人的预后,并分析减压术前ICP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减压术前、骨瓣去除后、硬脑膜切开后、硬脑膜减张缝合后和关颅后的平均ICP分别为(42±12)mmHg、(26±6)mmHg、(6±3)mmHg、(8±5)mmHg和(12±7)mmHg。与减压术前相比较,骨瓣去除后和硬脑膜切开后ICP均明显下降(均P<0.001)。减压前ICP<40 mmHg组和ICP≥40 mmHg组在出院时和伤后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DC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硬脑膜广泛切开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ICP降低。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急性期颅内压与眼内压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4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伤后一周内同时监测颅内压(ICP)和眼内压(IOP)。结果发现伤后24小时内IOP随ICP增高而增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848,P<0.01),在ICP2.80~5.33kPa组,IOP均值为3.85kPa,ICP>5.33kPa组,IOP均值为4.58kPa伤后三天IOP增高最显著;IOP增高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提示颅脑损伤时IOP受ICP影响,通过测定IOP可间接反映ICP增高程度,对颅脑损伤病人救治和预后判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脑出血(ICP)合并颅内压升高的病例特点及其与脑出血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持续纳入自发性脑出血行ICP监护的患者,自护理记录收集每小时的ICP值。多元回归分析检测与颅内压升高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检测颅内高压与发病12个月后的mRS相关性。结果纳入186例患者,47例(25%)进行了ICP监护,其中30例(70%;95%CI 47%~80%)合并ICP20 mmHg。年纪更大(OR每10a0.6,95%CI 0.25~0.85)、幕下出血(OR0.1,95%CI 0~0.7)的患者往往更少出现颅内压升高。颅内高压定义为ICP25 mmHg时,高龄(OR每10a0.6,95%CI0.25~0.85)及幕下出血(OR0.1,95%CI 0~0.75)均显示预测颅内高压差异有统计意义。颅内高压与随访12个月mRS评分无显著相关(OR0.8,95%CI 0.3~2.5)。把颅内高压定义为ICP25mmHg、ICP升高数或ICP升高曲线下面积进行敏感性分析时,结果仍旧同上。3例颅内高压患者(16%)ICH 12个月后显示可恢复至功能独立(mRS 0~2)。结论 ICH颅内高压较常见,特别是年纪较轻及幕上出血患者。在对合并高颅内压的患者给予积极治疗后,显示高颅内压不一定与长期预后相关,提示高颅内压并非一定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去骨瓣减压术(DC)治疗恶性颅内高压者ICP影响的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诊的30例恶性颅内压升高患者进行脱水药物治疗及行DC,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GCS(glasgow coma scales)评分及术前、去骨瓣后、剪开硬脑膜后、术后24h及术后每个小时的颅内压,并记录术后6个月患者GOSE评分。结果 患者的术后6个月存活率为80%,恢复良好率为53.3%;术前、去骨瓣时、剪开硬脑膜后、术后24h的ICP分别为39.5±5.3mmHg、24.9±2.8mmHg、7.2±1.3mmHg和13.1±1.5mmHg;去骨瓣时和剪开硬脑膜后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24h患者ICP均恢复至正常值。结论去骨瓣减压术能够显著降低恶性颅内高压患者的ICP,且剪开硬脑膜降低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颅内压(ICP)增高常是急性颅脑损伤或缺血缺氧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的原因,除采取相应的降压措施外,常将头位抬高,以降低ICP。但体位改变又会影响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反过来影响ICP。为此作者对11名急性重度(格拉斯哥昏迷等级在8级以下)颅脑损伤伴有高颅压(>25mmHg)的患者(8名为摩托事故头部伤、3名为近于“溺毙”(near—drown-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重度颅脑损伤神经内分泌激素变化与预后关系。方法对105例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在伤后72 h、2周、1个月和6个月检测相应激素水平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颅脑损伤后病人的垂体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大多数在72 h内有显著性差异,2周后逐渐恢复,1个月后基本趋于正常。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激素水平比中度颅脑损伤病人变化更明显。泌乳素、LH和FSH在男女性病人中差别很大,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结论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神经内分泌变化水平对伤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头颅局部降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观察头颅局部降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为临床救治提供可靠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临床资料:我院2000年至2004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6例.入选标准:①GCS计分3~8分,伤后昏迷6 h以上或24 h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 h以上者[1];②年龄18~70岁,平均49岁,发病前无心、肺、消化道溃疡及糖尿病史;③颅脑CT证实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脑出血;④伤后6 h内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影像学CT环池分级结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术,并予持续颅内压监测,记录颅内压值(ICP)。观察手术前后头颅CT环池分级,Ⅰ级:环池完全闭塞;Ⅱ级:0.1~1.0 mm;Ⅲ级:1.1~2.0 mm;Ⅳ级:2.0 mm。并在术后6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GOS评分5~4分者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3~1分者为预后不良组。分析环池分级、ICP及GO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前环池分级与预后无相关性,其开颅术后环池分级与ICPct存在负相关性,环池分级越低者的ICPct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环池分级、ICP与预后存在相关性,开颅术后ICP72 h水平与患者GOS评分的相关性最强。预后不良组的ICP72 h值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ICP72 h预测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最佳临界点为21 mmHg,具有很强的预测价值。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的CT环池分级可反映其ICP水平,评估预后;ICP监测的作用优于环池分级,术后ICP72 h是较好的预后预测指标。将CT环池分级结合持续颅内压监测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治疗中,可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脑水肿的非手术治疗常需静注高渗液,以减少脑容积与CSF生成,从而降低颅内压(ICP).甘露醇应用较广,但会伴有急性肾衰、血渗透压过高及低钠血症等.动物实验表明,高渗盐水有减少脑水份量及降低ICP作用.本文报道应用高渗盐水治疗2例ICP增高,且对甘露醇及速尿效果不好的病人.例1,男性,47岁,因闭合性颅脑损伤入院.表现为大汗,过度呼吸及去大脑强直.CT显示:双侧脑室对称性受压,但无占位病变及中线移位.经硬膜下,桡动脉及锁骨下静脉置入导管,持续测定ICP、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CVP),静注20%甘露醇200ml.开始24小时平均ICP为12~20mmHg,平均动脉压(MABP)为75~90mmHg,CVP为5~8mmHg.伤后36小时,平均ICP上升至40mmHg,MABP维持在83~85mmHg.每2小时用甘露醇20g,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GF治疗.对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及伤后6个月康复期生活质量(KPS)评估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GCS评分从治疗第14天起明显好于对照组,伤后6个月随访KPS评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未观察到与NGF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NGF能够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道一组(37例)重度弥散性脑损伤病人的 CT 扫描表现,提出了天幕裂孔和第三脑室 CSF 通路受压与其临床表现和 ICP 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90%在伤后12小时内 CT 扫描,扫描时病人均处于昏迷状态,在观察期间没有中间清醒期。脑室内和蛛网膜下腔弥散性出血的病例并未排除在外,但中线偏移>5mm 者则排除在外;扫描后即行脑室插管监测24小时内 ICP 的动态变化,压力>20mmHg 视为中度升高。由一名不知临床表现和 ICP 水平的神经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后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患者病灶体积变化对于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 PHI患者共4 8例,分为手术组(n=3 2)与非手术组(n=1 6)例,比较两组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年龄,六个月GOS,首次CT损伤灶体积以及伤后2 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首次CT损伤灶体积与伤后2 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变化,六个月G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年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 5),伤后2 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变化(增大)是手术治疗的高危因素(OR 5.9 6 0,P<0.0 5)。结论对于颅脑外伤后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PHI)患者,伤后2 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增长速度越快,需要手术治疗的风险就越大,手术治疗患者六个月GOS较非手术患者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呼吸困难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6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后早期出现呼吸困难70例,其中呼吸道阻塞48例,中枢性呼吸困难8例,胸部外伤致呼吸困难5例,贫血性呼吸困难2例,上颈段脊髓损伤致呼吸困难1例,多种因素致呼吸困难6例;伤后2周清醒15例,昏迷28例,死亡27例;191例无呼吸困难患者中,伤后2周清醒102例,昏迷25例,死亡64例。48例呼吸道阻塞致呼吸困难患者中,18例行气管切开术,伤后2周清醒3例,昏迷9例,死亡6例;30例未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中,伤后2周清醒4例,昏迷14例,死亡12例。结论呼吸道阻塞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早期救治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颅脑损伤后炎性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及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的变化及其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63例,于入院时、入院后24h、48h、72h及168h不同时间段采外周静脉血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同时进行GCS评分,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WBC和PMN之间的关系。选取10例健康自愿者行WBC及PMN计数检查。结果颅脑损伤以后WBC及PMN先升高后下降,分别于伤后24h和48h达到高峰(P〈0.05);伤后WBC及PMN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GCS〈8分组WBC和PMN计数显著高于GCS≥8分组(P〈0.05);颅脑损伤后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与WBC及PMN呈正相关(P〈0.05);GOS评分与WBC及PMN呈负相关(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WBC及PMN明显升高,且与伤情、出血量、水肿体积及预后有关,可能跟WBC及PMN对颅脑损伤后引起的继发性损害有关,WBC和PMN计数有助于对伤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颅脑外伤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婴幼儿颅脑解剖、生理、病理生理均有特殊性 ,其颅脑损伤的诊治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及时、正确的治疗可提高其生存质量 ,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我们自 1995年 1月至2 0 0 0年 12月收治了 6 3例婴幼儿颅脑损伤患者 ,总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 :男性 36例 ,女性 2 7例。年龄 13d~ 2 4个月 ,平均 12 .2个月。就诊时间为伤后 15min~ 1.5个月。坠落伤 2 9例 ,跌伤 15例 ,车祸 11例 ,打击伤 3例 ,刺伤及枪弹伤2例 ,产伤 3例。有昏迷史 2 6例 ,呕吐 34例 ,抽搐 16例 ,偏瘫6例 ,轻度贫血 9例。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comasc…  相似文献   

17.
TCD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判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评估的作用及其表现与颅内压、脑灌注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TCD检测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24h内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PI),同时记录ICP、CPP及伤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4~5分为良好,1~3分为恶劣)。结果30例(51%)预后良好患者MCA平均血流速度大于40cm/s,27例(73%)预后差的患者MCA平均血流速度小于40cm/s(P<0.025)。34例预后良好患者平均PI小于1.5,30例预后恶劣患者平均PI大于1.5(P<0.001)。ICP/CPP与PI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脑伤患者入院24h内TCD结果对伤后6个月的恢复结果具有预后价值,并与ICP、CPP监测结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护仪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对颅内压的变化与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CP 5~15 mmHg 5例,16~20 mmHg 14例,21~40 mmHg 17例,40 mmHg 6例。ICP初值与患者病死率有关,且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P监测对及早判断病情、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prague—Dawley(SD)大鼠重型颅脑损伤后皮质组织中Shankla蛋白的表达改变及其意义。方法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颅脑损伤后1h、6h、24h、48h及72h共6组,每组8只。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法行蛋白测定,RT—PCR法行mRNA测定。观察各颅脑损伤组及对照组大鼠Shankla蛋白及mRNA梯度灰度值,并进行免疫组化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严重颅脑损伤后,Shankla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增加,从伤后1h持续到伤后72h(P〈0.05),伤后24h表达量最高(P〈0.01)。结论在严重颅脑损伤后,Shankla出现1个表达高峰,在不同机制的影响下可能对脑损伤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压氧治疗时机和疗程对颅脑损伤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时机和疗程,分析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05例颅脑损伤病人和95例颅脑损伤后偏瘫病人,实施高压氧治疗。分析不同时机和疗程的高压氧治疗后,颅脑损伤病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105例颅脑损伤病人中,1个月内开始行高压氧治疗者GCS评分提高(4.79±2.64),1个月后开始行高压氧治疗者提高(3.00±2.34);治疗50次以上者GCS评分提高(5.03±2.95),50次以下者提高(3.32±2.27)。96例颅脑损伤后偏瘫病人中,伤后1个月内开始高压氧治疗者ADL平均为(72.33±12.22),1个月后开始治疗者为(64.90±11.21);治疗疗程少于20次者治疗后ADL平均为(61.66±11.80),疗程多于20次者为(73.48±10.74)。结论为提高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效果.应尽早开始治疗,意识障碍的病人治疗不应少于30次,肢体功能者疗程不少于20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