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KI)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23例AD患者(AD组)和24名健康对照者(HC组)进行常规MR序列及DKI扫描,手动测量额叶、顶叶、枕叶及颞叶皮层下白质、内囊(前、后肢)、外囊、胼胝体(膝、干、压部)的DKI参数,包括扩散峰度(MK)、横向峰度(Ka)、径向峰度(Kr)、平均扩散率(MD)、横向扩散率(Da)、径向扩散率(Dr)及FA值。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各参数值诊断AD的效能。结果 与HC组相比,AD组的顶叶及颞叶皮层下白质、外囊的MK、Ka、Kr值均降低;枕叶皮层下白质的MK、Kr值均降低;内囊前肢、胼胝体膝的MK、Ka值均降低;胼胝体干的MK、Kr值均降低;胼胝体压、内囊后肢的Ka值降低(P均<0.05)。额叶皮层 下白质、内囊前肢、胼胝体干的MD、Da、Dr值均升高;顶叶及颞叶皮层下白质、外囊的MD、 Dr值均升高;胼胝体压部的MD、Da值均升高;内囊后肢、胼胝体膝的MD值均升高;枕叶皮层下白质的Dr值升高(P均<0.05)。额叶、顶叶、枕叶及颞叶皮层下白质、胼胝体干、胼胝体膝、内囊前肢、外囊的FA值减小(P均<0.05)。颞叶皮层下白质Dr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5。所有部位的MK、Ka、Kr及FA值与MMSE评分均呈正相关;MD、Da及Dr值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DKI参数可反映AD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颞叶皮层下白质的Dr值是鉴别AD患者与正常人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检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早期亚临床脑细胞损害.材料与方法选取无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26例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的单纯高血压患者27例、健康体检者16例,对三组行头颅MRI、DKI检查,测定双侧海马回、半卵圆中心、尾状核头部、内囊后肢、丘脑、红核、黑质、桥脑、小脑的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值、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值、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结果MK值在左海马回、左半卵圆中心、双侧尾状核头部、左内囊后肢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K值在双侧丘脑、左黑质三组间两两比较部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D值在右侧丘脑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D值在右尾状核头三组间两两比较部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FA值在左内囊后肢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FA值在左半卵圆中心、右内囊后肢三组间两两比较部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在海马回、半卵圆中心、尾状核头部、内囊后肢、丘脑、黑质的脑细胞已有损害,且比单纯高血压患者损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MR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及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 imaging, DTI)在鉴别低级别胶质瘤与脑炎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低级别胶质瘤或脑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或保守治疗前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KI序列扫描。用NeuDiLab软件处理DKI图像,获得基于DKI模型的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 MK)、轴向扩散峰度(axial kurtosis, AK)和径向扩散峰度(radial kurtosis, RK)以及基于DTI模型的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 MD)、轴向扩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 AD)、径向扩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 RD)和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参数图及b=0 s/mm2的扩散图像(B0)。用ITK-SNAP软件在B0图像上手动勾画肿瘤的感兴趣容积(volume of interest, VOI),将其配准到其他...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正常成人脑组织进行扩散峰度成像(DKI)的可重复性研究。材料与方法选取年龄在31~66岁的正常成人志愿者26例,采用b值为0、500、1000、1500、2000 s/mm2多参数和多方向的DKI序列进行头部扫描,经2名观察者(放射科医师)分别独立在不同的时间,测量相同区域的扩散系数(MD)和扩散峰度系数(MK)值并记录。运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DKI扩散系数(MD)和扩散峰度系数(MK)值观察者内、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经2名观察者在不同的时间点测量得到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及丘脑等部位的MD和MK值。同一观察者两次所测得值(观察者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名观察者分别所测得值(观察者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组织扩散峰度成像(DKI)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可应用于反映脑组织微观结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相比于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优势。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1例女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首次检查共发现9个急性脑梗死病灶,分别测量病灶的体积、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及DKI各参数值。12 d后对该患者进行复查,发现9个病灶体积变化不同,将体积变小的4个病灶归为第1组,体积变大的5个病灶归为第2组。分析两组病灶首次检查的ADC值及DKI参数值的差异性,并且对9个不同病灶首次检查的ADC值及DKI参数值与两次检查病灶体积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9个病灶首次检查的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Ka)、径向峰度(radical kurtosis,Kr)、△MK及△Ka与病灶体积变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1、0.805、0.732、0.802及0.855,相关性强。两组病灶的△MK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及其他DKI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病灶的DKI参数值(MK、Ka及Kr)高可能预示着病灶的预后较差,可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 DTI评价幕上胶质瘤对锥体束侵袭性的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瘤患者进行DTI分析。按照肿瘤恶性程度分为高(n=16)、低(n=7)级别胶质瘤;按照临床是否有肢体感觉和(或)运动异常分为有症状(n=11)和无症状(n=12)。分析测定患侧和对侧锥体束ADC值和FA值,并进行锥体束三维成像和统计学检验。结果高级别胶质瘤患侧内囊后肢层面锥体束FA值显著低于对侧(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各层面锥体束ADC值与对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肢体感觉和(或)运动异常者的患侧内囊后肢层面锥体束ADC值高于对侧(P<0.01),患侧锥体束内囊后肢层面及大脑脚层面锥体束FA值低于对侧(P<0.05),而脑桥层面FA值与对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肢体感觉和(或)运动异常者的患侧锥体束重建可见锥体束浸润、破坏。结论应用DTI能够较准确地判定幕上胶质瘤对锥体束的侵袭情况。  相似文献   

7.
弥散峰度成像评估阿尔茨海默病脑部白质纤维束损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KI)对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9例AD患者(AD组)和17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DKI扫描,测量并比较两组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双侧前扣带束、双侧后扣带束、双侧上纵束和双侧下枕额束的弥散张量成像(DTI)和DKI参数值,分析各参数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D组胼胝体膝部、压部,双侧前扣带束,双侧后扣带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程度(MD)、径向扩散程度(RD)和平均弥散峰度(MK)、径向峰度(RK)、轴向峰度(AK),双侧上纵束和双侧下枕额束MK、RK、AK值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组同一患者右前扣带束的FA、MK、AK、RK值,右后扣带束FA值,左上纵束FA、RD、MK、RK值与右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TI和DKI参数值与MMSE均具有相关性,胼胝体膝部MK值与MMSE的相关性最高(r=0.55,P<0.05)。结论 DKI可敏感、准确地评价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在评价抑郁症及抑郁高血压共病患者脑部微观结构损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26例抑郁高血压共病患者(共病组)、26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23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采用3.0T磁共振仪进行DKI扫描,使用DKE软件计算平均扩散峰度(MK)值;比较4组间MK值的差异;比较差异脑区平均MK值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抑郁症组MK值减低的脑区包括右额中回、右梭状回、右前扣带回、左中扣带回、左后扣带回、右岛叶、右海马、右枕下回及左枕中回、双侧楔前叶、双侧壳核、两侧颞下回和颞中回(P<0.05),共病组MK值减低的脑区包括右额上回、右梭状回、右前扣带回、右中扣带回、左后扣带回、双侧海马、双侧海马旁回、左枕中下回、双侧楔前叶、右壳核、左舌回、双侧颞中回及颞下回及左侧丘脑(P<0.05),高血压组无MK减低区。相对于抑郁症组,共病组MK下降脑区为右额下回、右梭状回、右岛叶、右扣带前回(P<0.05)。右侧海马(r=0.421,P<0.001)及右侧额中回(r=0.400,P=0.001)的平均MK值与HAMD-17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抑郁症和抑郁共病患者存在广泛的额叶-皮层下-边缘系统脑白质微观结构损害和功能异常;高血压可能对抑郁症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CA3)患者脑白质及灰质微结构改变。方法 前瞻性招募37例SCA3患者(症状组)、15例SCA3患者直系亲属(症状前组)及3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集全脑3D T1WI及弥散峰度成像(DKI);对白质及灰质结构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针对存在差异脑区提取相关指标,分析脑白质及灰质结构改变与共济失调等级量表(SARA)的相关性。结果 症状前组纤维束受损主要见于双侧小脑上、中、下脚及大脑脚等处,其平均弥散峰度(MK)、径向弥散峰度(Kr)、轴向弥散峰度(Ka)及部分各向异性(FA)均低于对照组(P均<0.02);症状组受损纤维束广泛存在于双侧小脑上、中、下脚、大脑脚、内囊后肢、胼胝体、丘脑后辐射(包括视辐射)及上放射冠,其MK、Kr、Ka及FA均低于症状前组及对照组(P均<0.02)。相比对照组,症状组双侧小脑半球(前叶、后叶)、脑桥、延髓、双侧壳核及豆状核灰质体积(GMV)显著减少、双侧丘脑GMV显著增加(P均<0.02);相比症状前组,症状组脑桥GMV显著减低(P<0.02)。症状前组与对照组全脑GM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g...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皮质脊髓束(CST)逆行性Wallerian变性的特征,并分析其损伤程度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对28例CSM患者及28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分别测量位于双侧脑桥、大脑脚、内囊后肢、侧脑室体旁白质、半卵圆中心及中央前回皮层下白质的RO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所有被试者均采用JOA运动评分法进行临床运动功能评分。研究各ROI的FA值及ADC值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运动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CSM组各ROI左右两侧对称部位的FA、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SM患者的各平面的FA值均减低(P<0.05),半卵圆中心、内囊后肢及脑桥的ADC值升高(P<0.05)。CSM组的JOA评分较对照组减低(P<0.05),且与内囊后肢、大脑脚、脑桥处的FA值以及内囊后肢的ADC值相关。结论:DTI可以检测出CSM患者CST的继发性逆行性Wallerian变性,而且这种逆行性的神经纤维继发性变性可能与患者的运动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R扩散峰度成像(DKI)在胶质瘤分级的价值,及其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32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高级别胶质瘤组(HGG组,n=18)和低级别胶质瘤组(LGG组,n=14),术前行常规MR、DWI及DKI扫描,测定肿瘤实质区的平均扩散峰度(MK)、轴向扩散峰度(Ka)、径向扩散峰度(Kr)、平均扩散系数(MD)、部分各向异性(FA)和ADC值,比较高低级别胶质瘤各参数值的差异和诊断效能、肿瘤区各参数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高低级别胶质瘤各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GG组的MK、Ka、Kr、FA值高于LGG组,而MD、ADC值低于LGG组。MK在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2,P<0.01),特异度最高(90.40%);ADC值敏感度最高(80.20%)。MK、Ka、Kr、MD和ADC值与Ki-67标记指数均有相关性,MK值与Ki-67标记指数相关性最大(rs=0.61,P<0.01)。结论 DKI参数对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有一定的价值,其诊断效能总体高于传统扩散参数。DKI参数值对预测肿瘤细胞增殖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DK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能力。方法采用GE 3.0 T 750 Plus MRI扫描仪及乳腺专用线圈对40例怀疑有乳腺肿块的女性患者行乳腺常规磁共振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另加乳腺DKI扫描,其中DKI技术应用了单次激发的EPI序列,25个扩散方向及四个b值(0,600,1200,1800 s/mm~2)。所有病变均有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将扫描结果在AW 4.6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测量病变区DKI的相关参数MD及MK值,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病变的MD值是(1.96±0.35)×10~(-3) mm~2/s较恶性病变MD值(1.43±0.31)×10~(-3) mm~2/s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的MK值是(0.41±0.22)较恶性病变MK值(0.67±0.15)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I定量分析可以反应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微结构的不同,从而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DTI和扩散峰度成像(DKI)能早期发现并定量分析颈髓内部微细结构的改变,对指导临床和判断颈椎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就DTI、DKI成像原理及其在颈髓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MR扩散峰度成像(DKI)诊断急性胰腺炎(AP)肾损伤的价值。方法 对62例临床诊断AP患者(AP组)及23名健康志愿者(HC组)采集上腹部常规MRI及DKI。对AP组行MR严重指数(MRSI)评分,根据结果分为轻度AP (n=26)、中度AP (n=29)及重度AP (n=7)亚组。比较AP组与HC组间、AP组内不同亚组间双肾皮质及髓质各参数值,包括平均峰度(MK)、轴向峰度(Ka)、径向峰度(Kr)及衍生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MD)、轴向扩散(Da)及径向扩散(Dr)差异。绘制AP组与H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诊断肾损伤的ROC曲线,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相比HC组,AP组皮质及髓质FA (Z=-4.13、-3.42)、Da (Z=-2.80、-3.11)降低,MK (Z=-2.34、-4.26)、Ka (Z=-3.21、3.63)及Kr (Z=-3.22、-4.67)升高(P均<0.01)。AP组内3亚组间肾皮质DKI参数除FA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肾髓质MD、Da、Dr及K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DKI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显示,根据髓质MK、Ka及Kr诊断AP肾损伤的AUC最高,均为0.64(P<0.01)。结论 DKI技术可早期发现及定量分析AP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双指数体素内相位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及扩散峰度成像(DK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乳腺病变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DWI、IVIM扩散成像及DKI,获得ADC、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平均峰度(MK)、轴向扩散峰度(AK)及径向扩散峰度(RK)值。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IVIM及DKI参数的统计学差异,并利用ROC曲线评价其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44例病例共52个病灶,其中恶性30个,良性22个。良恶性病灶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IVIM参数中,恶性病变D值显著下降(P<0.001),而D*值和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KI参数中,恶性病变MK值和AK值显著升高(P均<0.001),而RK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D值、MK值及AK值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942,0.957和0.975,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89%、81.82%,90.90%、88.89%和95.50%、88.78%。结论 IVIM和DKI参数中的D、MK及AK值有助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氨基质子转移成像(APT)及扩散峰度成像(DKI)鉴别不同病理级别宫颈鳞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宫颈鳞癌[高分化组(n=11)、中分化组(n=16)、低分化组(n=9)]患者APT、DKI等资料,分别于非对称性磁化转移率(MTRasym)、平均峰度系数(MK)、平均扩散系数(MD)伪彩图上测量宫颈鳞癌组织的MTRasym、MK及MD值,并比较各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鉴别不同病理级别宫颈鳞癌的效能,观察各参数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MTRasym、MK、M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82、15.21、15.35,P均<0.01)。MTRasym值鉴别高、中分化及中、低分化宫颈鳞癌的诊断效能均最佳(AUC=0.85,0.90,P均<0.01),分别优于MD(AUC=0.83、0.78,P均<0.01)和MK(AUC=0.82、0.82,P均<0.01)。MK值、MTRasym值与病理分级均呈正相关(r=0.78、0.69,P均<0.01),MD值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68,P<0.01)。结论 APT和DKI参数均有助于宫颈鳞癌病理分级;相比DKI,APT的诊断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定量参数直方图分析鉴别子宫癌肉瘤(UCS)和变性子宫肌瘤(D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UCS和22例DH患者的资料。患者均行盆腔DKI扫描,经后处理获得DKI定量参数,包括平均弥散峰度(MK)、平均弥散系数(MD)、各向异性分数(FA),后采用Omni-Kinetics软件进行直方图分析,获得DKI各参数的中位数、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25%位数、75%位数、能量、熵等直方图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偏态分布)比较UCS和DH的各直方图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有统计学差异的直方图参数对UCS和DH的鉴别效能。结果:两组间MK的标准差、75%位数、熵,MD的中位数、平均值、25%位数、75%位数,FA的中位数、平均值、标准差、25%位数、75%位数、能量、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MK的中位数、平均值、偏度、峰度、25%位数、能量,MD的标准差、偏度、峰度、能量、熵,FA的偏度、峰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A的中位数、75%位数的曲线ROC下面积最大(均为0.921);FA的75%位数的敏感度最高(100.0%);MK的标准差的特异度最高(100.0%)。结论:DKI定量参数直方图分析有助于鉴别UCS与DH。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的脊髓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序列扩散参数值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为定量诊断脊髓疾病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患者36例,按年龄分组后,采用3.0 T MR进行DKI序列扫描,分别测定颈髓灰质和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平均弥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参数值。比较各间盘层面FA、MD及MK参数值差异性、变化趋势及各参数与年龄相关性。结果颈髓头尾方向DKI参数总体趋势为:MD逐渐增高,FA和MK逐渐减低。C2-3层面FA-灰质(gray matter,GW)和MD-白质(white matter,WM)与其他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10.01,P0.05;F=16.94,P0.05),C6-7层面MK-GM和MD-GM亦与其他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10.11,P0.05;F=10.01,P0.05)。FA-WM年龄呈负相关(r=-0.507,P0.05);MK-GM和MK-WM年龄呈正相关(r=0.436,P0.01;r=0.249,P0.05);FA-WM和MK-GM各年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KI能反映健康成人的脊髓灰、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其参数值变化与年龄存在相关性,MK可能是反映神经系统复杂微观结构和损伤改变的高度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对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急性期脑组织损伤后微观结构变化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6例CO中毒急性期患者及18名健康志愿者行磁共振常规轴位T1WI、T2WI、T2WI-tirm、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DKI序列扫描。分析DWI结果相关的临床影响因素,并将病例组依据DWI扫描图像中有无病灶检出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比较两病例组与对照组各部位参数值的组间差异,同时将均存在差异部位的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 coefficient,MD)值、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值与DWI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1)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长、早期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得分减低是DWI扫描结果出现阳性的影响因素;(2)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MD值减低区位于双侧苍白球、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旁白质、胼胝体膝部;MK值升高区位于双侧苍白球、丘脑、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旁白质;其中阴、阳性两组患者苍白球同时存在MD值减低、MK值升高,丘脑同时存在MK值升高;此外,阳性组苍白球区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减低;(3)病例组MD值减低、MK值升高分别与DWI的ADC值减低相关性良好。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KI技术可以反映CO中毒急性期患者脑组织损伤后的微结构改变,有利于从微观水平更好地理解CO中毒急性期患者脑损害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