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建立特异、敏感、快速的脑膜炎奈瑟菌检测方法。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疑似病例脑脊液和血液标本中脑膜炎奈瑟菌种属(Neisseria meningitides,Nm)及各群的特异性DNA片段。结果 6例流脑疑似病人的脑脊液标本中检出5份Nm CRGA基因阳性,5份含有Nm C群SIAD(C)基因片段;血液标本中检出1份Nm CRGA基因阳性,1份含有Nm C群SIAD(C)基因片段。结论所建立方法可用于Nm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2.
朱琳  张艳燕  徐玖清  郑慧 《吉林医学》2011,(21):4409-4410
目的:对流脑死亡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咽部带菌调查,为做好流脑防制工作及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的病原分离法和PCR法对密切接触者的咽拭标本进行检测。结果:19例密切接触者的咽拭标本经常规的病原分离法检出3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通过PCR方法检出4份标本含有脑膜炎奈瑟菌C群特异性核酸片段。结论:1例流脑死亡病例系由C群脑膜炎奈瑟菌所致。PCR法在流脑实验室诊断中其阳性率比常规的病原分离方法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离脑膜炎球菌并进行鉴定及血清分群,为做好福建省流脑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培养法和PCR检测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用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病人血清要用ELISA方法进行流脑抗体检测。结果3份脑脊液培养,有2份培养阳性,检出菌株分别编号为2007-5、2007-23经鉴定均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Nm),PCR检测CrgA基因及SiaD(C)基因均呈阳性。1份培养阴性(样品编号为2007-4),但PCR检测CrgA基因及SiaD(C)基因均呈阳性。病例1及病例2双份血清流脑C群抗体滴度均为1:320,呈4倍增高。2株检出菌株对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利福平等6种抗菌药物均敏感,但对磺胺甲基异噁唑高度耐药,环丙沙星也产生耐药。结论2007年福建省3例流脑病例均系由C群脑膜炎球菌所致。该省流脑病原学发生新变迁,即A群和C群并存。福建省流脑病例治疗可首选头孢类、利福平等敏感抗菌药物,磺胺甲基异噁唑不适宜继续作为治疗和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近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奈瑟菌群变迁、临床表现及特点、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方法 对流脑疑似病例,通过脑脊液及急性期血液分离脑膜炎奈瑟菌、PCR检测急性期血清或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菌的DNA特异片断进行确诊.对临床确诊及病原确诊的病例进行临床分型,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尤其对抗生素的疗效.结果 7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确诊),其中3例脑脊液经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出C群脑膜炎奈瑟菌基因核酸片断,而同时送检的血清标本,则未检出脑膜炎奈瑟菌基因片断.脑脊液及血液细菌培养均未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结论 九江地区有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散在发生.脑膜炎奈瑟菌基因核酸检测方法 可以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病原学快速检测鉴定及其分型的实验方法。方法24例流脑病例为实验组,63例其他脑膜炎病例为对照组,抽取患者脑脊液(CSF)进行常规及生化检测同时,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细菌,单克隆抗体标志乳胶凝集试验快速检测脑膜炎奈瑟菌polyosid ic抗原;细菌培养及API-NH系列鉴定脑膜炎奈瑟菌,并作单克隆抗体分型。结果实验组24份CSF中,乳胶凝集法阳性22份,对照组63份CSF,阴性61份,阳性2份,乳胶凝集法检测脑膜炎奈瑟菌poly-osid ic抗原诊断流脑,敏感性91.7%,特异性96.8%,阳性预测值0.92,阴性预测值0.97。鉴定分型均为A群。结论A群脑膜炎奈瑟菌是引起该地区流脑的主要菌种,单克隆抗体标志乳胶凝集法快速检测脑膜炎奈瑟菌polyosid ic抗原,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起"外地来穗"W135群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制订和调整流脑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采用病例收集、现况调查、实验室检测,病例诊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WS295-2008)》执行。结果患者以急性发病、反复发热伴全身瘀斑、瘀点入院,脑脊液样品经PCR扩增检测CrgA基因阳性,siaD(W135)阳性。密切接触者咽拭标本中1例检出并被鉴定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菌,该菌株对头孢曲松、阿齐霉素、环丙沙星等12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该病例是广东省第2例由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普通型流脑病例;对于外地病例,各级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流脑监测方案要求,履行各自职责,分工合作,加强信息沟通。流脑流行的威胁仍然存在,防控工作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首例脑膜炎奈瑟菌(Nm)引起的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采集患者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及29名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进行Nm的分离鉴定;对分离到的Nm菌株基因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从病例脑脊液中分离到1株B群Nm菌株,其菌落形态、生化特征均符合Nm的特性,经鉴定其为血清B群ST-11110型。从病例的脑脊液和血液标本中检出Nm种属、B群Nm的特异核酸片段。29份密切接触者咽拭子均未分离到Nm,其中12份检出Nm种属、B群Nm的特异核酸片段,阳性检出率为41%。结论 B群Nm在该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标本中的检出,提示贵州部分地区流脑优势菌群可能正发生变迁,今后需进一步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47例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流脑全年均有发病,1—4月为高峰,主要发病年龄段为11-20岁,学生多见,临床症状典型,并发症均见于暴发型流脑;脑脊液呈典型化脓性改变;22份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清分型,6份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其中5份为C群(83.3%)、1份为A群。结论我院收治的流脑患者可能主要由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冬春季为发病高峰,青少年学生好发,临床特征典型,暴发型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检测患儿脑脊液和血清标本的特异性IgM在诊断埃可病毒感染的无菌性脑膜炎的实用价值。方法:采用埃可病毒混合抗原包被酶标板,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脑脊液和血清标本的特异性IgM抗体。结果:在临床诊断为无菌性脑膜炎患儿的78份脑脊液和203份血清标本中分别有14份(17.9%)和48份(23.6%)阳性,而36份细菌性脑膜炎和30份脑外伤患者脑脊液仅1份阳性;细菌性脑膜炎、正常成人血清均为阴性。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可靠,适合于临床早期诊断,而脑脊液标本IgM抗体的检测在诊断埃可病毒感染的无菌性脑膜炎可能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巢式PCR方法对低模板量DNA的流脑样本进行MLST分型检测。方法根据脑膜炎奈瑟菌MLST分型检测所选择的管家基因序列选择巢式PCR所需要的引物,对低模板量DNA的流脑样本进行MLST分型检测。结果对6份血清、脑脊液标本进行MLST分型检测,其中3份标本检测成功。结论巢式PCR方法提高了低模板量DNA的流脑样本的MLST分型检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广州市2例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新生儿病例进行诊断并分析可能的传染源,为流脑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血清学调查方法对流脑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例病例均因发热等症状入院,经抗生素治疗病情好转。病例的血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咽试子标本均分离到B群流脑菌株,该菌株对美罗培南、头孢西丁、头孢噻肟等敏感。结论本市近年来首次出现2例未满月婴幼儿感染B群流脑菌的病例,应加强流脑,尤其是B群流脑菌株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规律,为制定乙脑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监测报告病例,采集监测病例血清标本,在国家乙脑监测点东方市进行媒介和宿主监测,人和宿主血清标本均用ELISA法分别检测疑似病例乙脑IgM抗体和宿主IgG抗体;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抽查全省乙脑疫苗接种率。监测结果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海南省2009年共监测报告乙脑疑似病例111例,市县区报告疑似病例的有19个,覆盖率86.36%;采集病例血清标本110例,脑脊液标本33例,经血清学和脑脊液确诊病例11例,发病率为0.12/10万,疑似病例24h及时报告率为92.79%,病例分布在7个市县区,占总市县数的31.82%,病例呈高度散发;6月上旬峰值最高,占病例总数45145%;病例以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为1.85/10万,病例男女比为4:7;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72.73%。媒介监测显示三带喙库蚊的密度最大,为40.96只/人工.h,三带喙库蚊以畜房密度最高,为72.13只/人工.h。宿主猪血清阳性率30.91%。抽查乙脑基础免疫接种率97.80%,高于2008年的95.68%,(X^2=18.27,P〈0.001),加强免疫接种率98.68%,高于2008年的93131%(X^2=41.01,P〈0.001)。结论海南省仍为乙脑流行区,媒介和宿主广泛存在,确保适龄儿童乙脑疫苗高接种率、高抗体水平,以有效控制乙脑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1例临床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可疑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采用涂片、实时荧光定量PCR 2种方法进行检测,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81例脑脊液标本中,脑脊液涂片检测阳性率为2.21%(4/181),PCR检测阳性率为12.15%(22/181);脑脊液涂片、PCR法检测51例临床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阳性率分别为5.88%(3/51)和25.49%(13/51);检测80例临床可疑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阳性率分别为1.25%(1/80)和11.25%(9/80),2种方法的阳性检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54,P<0.05)。50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涂片及PCR检测均为阴性。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临床结核病检测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Neisseria meningitidis (N.meningtitidis) is a gram negative diplococcus.Neisseria menin gitidis(meningococcus) was first identified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of a patient with meningitis in1887 by Weichselbaum,and the epidemic was traced back to 1805[1].The serogroups A, B,C,W,X,and Y were the most frequent causes of meningococcal diseased[1].N.meningitidis usually colonizes the human nasopharynx[2].The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invasive N.men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河北省首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meningitidis,Nm)感染病例。方法查阅病例病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患者发热、间断性呕吐、伴有颈项强直,无惊厥、无皮肤瘀点瘀斑;血白细胞计数8.1×109个/L;脑脊液外观混浊、蛋白质2.63g/L、白细胞2.78X106个几。脑脊液培养得到可疑Nm菌株。初步诊断为流脑。最终脑脊液标本经荧光定量PCR基因检测确诊为W135群Nm感染病例。患者经抗菌药物治疗已痊愈出院。结论河北省存在W135群Nm流行可能性,应警惕W135群流脑疫情暴发。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快速、微量、可靠等优点,在流脑诊断方面实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带菌状况和免疫水平,预测流脑发病的趋势,为流脑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宾县作为哈尔滨市流脑监测点。监测点按《全国流脑监测方案》要求,采集3个乡的〈1岁、1也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及20岁以上共7个年龄组人群的咽拭子及静脉血分剐进行健康人群带菌调查及人群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哈尔滨市健康人群A群流脑IgG抗体的总阳性率为82.86%(174/2101,C群流脑IgG抗体的总阳性率为62.38%(131/2101;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氏菌(以下简称Nm)的带菌率为3.33%(7,210)。结论哈尔滨市健康人群Nm带菌率较低,健康人群A群流脑IgG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C群流脑IgG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表明大部分人对A群有免疫力,但C群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