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探讨采用ZERO-P内固定系统应用于颈椎病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25例颈椎病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的患者采用ZERO-P内固定,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7例,脊髓型颈椎病3例,混合型颈椎病15例。结果 25例术后获得随访10~18个月,患者术后JOA评分及VAS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见椎间结构改变及内固定松动。结论对比传统颈前路手术方式,ZERO-P内固定系统应用于颈前路手术,能简化手术过程,加强椎体间的稳定性,并减少对椎前组织的刺激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改善了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Zero—P椎间融合术治疗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对16例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发生相邻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患者采用Zero-P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观察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术后JOA砰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吞咽困难,所有患者均获得牢固融合。结论采用Zero—P椎间融合术治疗颈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性疾病中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33例,按手术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6例,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治疗;观察组67例,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结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影像学指标和术后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和融合节段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者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2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1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吞咽不适,术后6个月均消失。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结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创伤较小,临床疗效较好,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接受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融合器植入、钉板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应用ZeroP行椎间固定融合术。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颈椎Cobb角、JOA评分及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颈椎Cobb角、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并发症少、且颈椎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5.
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1例病变累及3个以上椎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松质骨植骨融合,单间隙减压采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并行带锁钢板固定。结果11例均获随访,平均15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的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及螺钉折断、椎间融合器滑脱、植骨不融合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50min(120~240min),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3分上升至术后13分。结论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8月-2008年1月期间,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并获随访的2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具体方法为间隙减压+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三面皮质自体髂骨或钛质网及椎间融合器(cage)填充切除病椎之松质骨置入,钢板固定。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术中无并发症,随访18月~72个月。术后18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5.2%,其中优11例,占39.3%;良9例,占32.1%;中8例,占28.6%;结论采用该术式的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恢复和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和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坚强固定达到即刻稳定,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7-07采用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植骨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伤口感染、声音嘶哑及神经功能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出现吞咽不适,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2例,良14例,可4例。结论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与后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6-12诊治的5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6例采用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ACHDF组),21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PCLF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后2年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颈椎曲度。结果 5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7.8(24~60)个月。ACHDF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较PCL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ACHDF组疼痛VAS评分较PCLF组低,颈椎曲度较PCLF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JOA评分与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以及后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都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及神经功能,但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更有利于缓解颈部疼痛,促进颈椎曲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简称 Zero-P 系统)治疗颈椎病及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颈椎前路手术的14例颈椎病患者(16节段)和5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5节段)采用 Zero-P 系统进行减压固定。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颈椎病患者采用 JOA 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55~120(75±16)min;术中出血量为50~450(150±85)ml。术后11例出现吞咽困难,2~5 d 基本恢复,未出现其他早期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个月~3年6个月,末次随访时14例颈椎病患者 JOA 评分改善率为72.7%,其中优9例,良3例,中2例;5例颈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 分级均为 E 级。影像学资料提示术后椎间融合良好,未出现临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结论仅需处理椎间盘的颈椎前路手术采用 Zero-P 系统进行减压固定,可以取得早期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应注意患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经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0个月,平均18.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7~10分(平均8.2分)恢复至术后12~15分(平均13.7分),疗效显著(P0.05),植骨在12~16周内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以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背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手段。但接骨板内固定在增加融合率的同时常导致一些并发症。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对51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组33例使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固定;B组18例使用Zero-P。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及改善率,NDI评分,术后融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B组随访6~19个月,平均10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及改善率,NDI评分,融合率均无显著差异(P〉O.05)。但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尸〈0.05)。结论:Zero-P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吞咽不适的发生,是一种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的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2—2016-02诊治的65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38例(观察组),行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27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JOA评分、NDI指数、疼痛VAS评分、Cobb C角、Cobb S角、椎间高度,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情况及异位骨化发生率。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2(12~16)个月。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异位骨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疼痛VAS评分、Cobb C角、椎间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Cobb S角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12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与传统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效果相当,但能够明显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最大限度延缓邻近节段椎体异位骨化发生,且操作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76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前路减压术式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38例,A组行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B组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两组手术基本情况及颈肩部疼痛、脊髓功能改善效果,根据X线片测量相关影像学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颈托保护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前颈肩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6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依次显著改善(P0.05),且与A组比较,B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显著较低,术后1、2、6个月JOA评分升高幅度明显较大(P0.05)。两组术前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均显著增高(P0.05),但A组、B组术后6个月上述影像学指标维持效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SM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后者术后见效更快,更有利于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的维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9月~ 2008年4月,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连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2例;前路椎间减压单节段23例、双节段29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JOA评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前凸角、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 52例共随访24~40个月(平均30个月).5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完好,无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发生.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3±0.5)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14.1±0.7)分,术后12个月(14.7±0.6)分,术后24个月(14.9±1.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21例,良25例,可6例,术后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颈髓前后方的充分减压及满意的临床疗效,能获得满意的颈椎曲度、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ZERO-P钢板应用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治疗的手术特点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零切迹钢板固定并椎间融合术,分析手术过程特点,对比手术前后、末次随访的吞咽情况,临床疗效(VAS和JOA评分)及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Cobb氏角变化,判断椎间稳定情况及椎间融合率。结果手术时间85.8±26.6 min;术中失血83.7±32.7 mL。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13%。术后随访12月,23例患者术前颈及上肢VAS评分分别为3.2±1.5分、6.5±1.6分,JOA评分9.4±1.9分,末次随访颈及上肢VAS评分2.8±1.6分,1.2±0.7分,JOA评分14.8±1.9分,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优20例,良3例,优良率100%。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氏角度明显改善(P0.00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无明显间隙高度和角度丢失(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内固定螺钉松动、移位,末次随访颈椎动力位片判断椎间稳定率100%。结论 ZERO-P钢板单独应用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的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低,并可有效改善和维持颈椎的病变节段生理曲度和间隙高度,临床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术式疗效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术式选择和手术疗效。方法:对96例病变较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选择性实施不同的颈前路和颈后路减压术,前路减压中单平面减压植骨术46例,多平面环锯减压植骨术10例,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术12例。25例植骨后采用带锁钢板固定。后路减压中半椎板切除减压术6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术5例,椎板成形术2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后路减压术分期施行12例,前路减压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同时行后路减压者3例。结果:随访6个月-6.5年,平均2.4年。术后神经功能评定,根据我国40分评分法平均提高5分,最高提高12分。结论:颈前路减压术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部分伴有严重椎管狭窄者需要行后路减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08-2016-01我科收治的拟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显微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显微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3例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而显微组无一例发生;两组术前、末次随访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内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明显大于术前(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更加安全,能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疗效与传统手术方式相当,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颈前路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讨论颈前路减压融合结合前路钛板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脊髓型颈椎病选择颈前路减压(包括椎间盘切除和/或椎体次全切)融合及钛板内固定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年,平均2.5年。结果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改良的JOA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状况,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5%,椎间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只要把握了手术时机和掌握了手术技巧,颈前路减压融合及钛板内固定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3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22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内植骨钛板内固定术,15例行分节段颈椎间盘切除、减压+PEEK-cage内植骨椎间融合术。对两种术式疗效及融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例均获随访,时间10~31(18±4.25)个月,两组植骨均融合且无椎间盘退变及椎间高度丢失。两术式疗效及融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满意效果,应根据患者病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术式。  相似文献   

20.
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椎动脉型颈椎病25例,其中5例行颈前路钩椎关节切除 横突孔减压术,12例颈前路椎间盘及骨赘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术;下颈椎失稳2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2例,5例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颈间盘突出症11例,8例行颈前路间盘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术;8例OPLL均行颈前路骨化韧带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环枢椎旋转半脱位2例,行手法复位,环枢椎前脱位4例,行牵引复位,后路植骨融合术;1例颈部巨大脂肪瘤侵犯双侧椎动脉(VA)。36例行保守治疗,结果:疗效优60例,良17例,差3例。结论:颈椎病和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主要病因(65%)。交感神经受刺激是主要的发病机制。治疗应以稳定颈椎和VA减压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