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功能化自组装多肽水凝胶中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及分化后细胞的功能特征。方法:制备功能化自组装多肽水凝胶,分别将BMSCs接种于RADA16自组装多肽水凝胶(对照组)与功能化自组装多肽水凝胶(实验组)表面,观察细胞迁移情况。用预诱导剂b FGF和EGF及定向诱导剂(SHH+RA)时序诱导,应用Nestin、MAP2、GFAP、Ch AT和VAT染色,比较分化后神经样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标志的差异。结果:BMSCs在功能化自组装多肽水凝胶中共培养及诱导剂的特定组合和时序的诱导下增殖分化呈现神经元细胞样改变,MAP2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GFAP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功能标志Ch AT和VAT只在实验组表达。结论:BMSCs在功能化自组装多肽水凝胶中能定向诱导分化为具有功能的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转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恶性黑素瘤的杀伤能力.方法 提取小鼠脾细胞,分离淋巴细胞,培养CIK细胞,用携带IL-2的质粒PEGF-N1-IL-2转染CIK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质粒转染情况,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IL-2基因的表达.将效应细胞(CIK细胞或IL-2转染CIK细胞)和靶细胞(B16黑素瘤细胞)分别按照效靶比10∶1、20∶1和40∶1混合培养,采用4h乳酸脱氢酶释放测定法,检测两种CIK细胞对B16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按照效靶比40∶1混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两种CIK细胞IL-2、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建立小鼠黑素瘤模型,将28只模型小鼠平均分为4组:对照组(瘤旁注射0.2 ml生理氯化钠溶液)、IL-2组(瘤旁注射100 IU IL-2)、CIK组(瘤旁注射细胞数约1×106 CIK细胞悬液)、IL-2转染CIK组(瘤旁注射细胞数约1×106 IL-2转染CIK细胞悬液),通过肿瘤形态学和抑瘤率、细胞凋亡率来评价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情况.两组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行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荧光显微镜及RT-PCR均显示IL-2转染CIK细胞成功.效靶比实验显示,40∶1时IL-2转染CIK细胞对B16细胞的毒性最强,IL-2转染CIK细胞组分泌IL-2 (1107.26±6.49 pg/ml)、IFN-γ(50.01±3.35 pg/ml)和TNF-α(39.86±3.25 pg/ml)的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组(分别为51.09±3.85、32.71±2.43、30.11±3.08 pg/ml),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442.60、14.93和6.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物实验显示,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对照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增大(P<0.05),而IL-2组、CIK组和IL-2转染CIK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 0.001),且IL-2转染CIK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其他3组(均P<0.01),但IL-2组和CIK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K组、IL-2组和IL-2转染CIK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IL-2转染CIK组的细胞凋亡率及抑瘤率均显著大于IL-2组和CIK组(P< 0.01),而IL-2组和CIK组细胞凋亡率及抑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2转染CIK细胞对恶性黑素瘤有更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s,DHS)结合加压螺钉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对18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DHS、DHS 加压螺钉、Ender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记录手术持续时间、髋内翻发生率、Sander'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良率. [结果]4组手术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经术后9~48个月随访,髋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DHS 加压螺钉组94.6%、DHS组85.3%、Ender钉组75.4%、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组80.6%.髋内翻发生率DHS 加压螺钉组2.4%,DHS组9.5%,Ender钉组22.2%,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组19.2%. [结论]4种内固定方式都可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但是DHS 加压螺钉可最好地恢复髋关节功能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一期带蒂网状全厚皮片回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四肢皮肤脱套伤效果。方法对58例四肢皮肤脱套伤患者采用一期带蒂网状全厚皮片回植联合VSD治疗。结果 52例脱套皮肤一期成活;5例皮肤部分成活,清创后再次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成活;1例合并严重感染及组织缺血坏死予以截肢。57例获得随访,时间3~6个月,成活皮片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一期带蒂网状全厚皮片回植联合VSD治疗四肢皮肤脱套伤能起到控制感染及促进植皮成活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股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适应证及其效果。方法172例股骨近端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8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76例,高位股骨粗隆下骨折15例),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81例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58例和单髋关节置换术23例;7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开放复位及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66例、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25例;15例高位股骨粗隆下骨折均行开放复位及DCS内固定。术后均按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24~98个月。患髋均无明显疼痛,其屈曲?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功能恢复满意。Harris评分81~89分,平均为87分。结论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在无手术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应首选手术治疗,有利于患髋功能恢复,可减少老年骨折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车彪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7):635-636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病,也是骨科常见疾患,多见于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是以慢性进行性软骨变性和软骨下及关节周围新骨形成为主要特点的退行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人患有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8.
由于外伤或炎症造成的关节软骨缺损在临床十分常 见。关节软骨缺损可造成关节疼痛,畸形,甚至严重的 功能障碍,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关节软骨无血 供以及软骨细胞不能复制限制了其修复。对那些年老的 病人,因关节软骨损伤而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选择关节 置换可减轻病人的疼痛及最大限度的修复关节功能;但 对那些年龄较轻的病人,关节置换并不是最为理想的选 择。关节成形术及关节融合术以牺牲关节功能为代价来 减轻患者的疼痛也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临床上 迫切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来促进受损关节软骨的自身修 复,以挽救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选择全髋关节置换相关量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髋关节骨性关节炎(OA)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的一些量化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其中65例选择非手术治疗,41例选择全髋关节置换.分析两组年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发病持续时间、髋关节最狭窄处间隙值及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Harris评分、髋关节最狭窄处间隙值、经济收入及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及发病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的Harris评分值、髋关节最狭窄处间隙值、经济收入及文化程度4个指标的测量及综合分析可作为临床骨科专家决定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选择全髋置换重要的量化指标,而患者的年龄及发病持续时间仅可作为临床骨科医生决策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常组织细胞外基质(ECM)是一种纳米级三维网络环境,细胞在这种环境中进行扩增、动态运动和营养交换及废物排泄,发挥生命机能。脊髓损伤后原发及继发性损伤改变了这种脊髓微环境,使机体失去一定功能。近年来,随着脊髓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希望能找到一种真正模拟脊髓组织细胞生长环境的材料,以期对损伤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