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纤溶酶原激活剂与抑制剂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85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抑制剂(PAI-1)活性变化,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PA及PAI-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底物发光法检测恶性肿瘤患者纤溶活性变化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的优点。结论:检测t—PA及PAI-1活性变化,从而判断恶性肿瘤细胞侵润、增殖、转移及出血、血栓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后蜕膜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 (PA、PAI)变化 ,探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机理。方法  4 5例早孕受试者随机平均分成 3组 :正常蜕膜组、米非司酮组和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组。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观察 3组蜕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和I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PAI 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米非司酮米索组和米非司酮组tPA活性分别为 4 6 91± 2 0 74IU/mgprotein和 64 2 5± 35 81IU/mgprotein ,低于正常蜕膜组 (P <0 0 5) ;tPAmRNA水平以米非司酮米索组最高 ( 1 4 3± 0 39,P <0 0 5) ,而另 2组之间无差异 (P >0 0 5) ;PAI 1mRNA和蛋白水平 3组间均无差异 (P >0 0 5)。结论 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经转录后途径降低人早孕子宫蜕膜tPA活性 ,可影响蜕膜剥落、血管再生、内膜复修而致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过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 (aspirin)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DL)致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硝酸酶还原法测定VSMC培养液中一氧化氮 (NO)水平 ;MTT比色法测VSMC增殖活度 ;比色底物法检测VSMC培养液中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 1(PAI 1)的活性。结果 :5 0mg·L- 1 的oxLDL作用 2 4h可使VSMC培养液NO水平由 (82 .0 4± 7.89) μmol·L- 1 降低到 (4 8.11± 6 .4 3) μmol·L- 1 ,并明显刺激VSMC增殖 ,使其增殖活度 (MTT OD值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同时培养液中PAI 1活性显著升高 ,t PA活性显著降低。治疗剂量 (3,6mmol·L- 1 )Aspirin可显著提高VSMC培养液中NO水平 ,明显抑制oxLDL对VSMC增殖的刺激作用 ,并显著降低培养液中PAI 1活性 ,升高t PA活性。结论 :Aspirin能抑制oxLDL刺激的VSMC增殖 ,逆转oxLDL致VSMC损伤  相似文献   

4.
李曦光  刘晓云  陈黎忠  徐转 《吉林医学》2011,(20):4067-4068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变化。方法:检测3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对照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观察检测结果。结果:3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检测值(51.7±12.5)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值(27.1±11.2)ng/ml(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系统失衡。  相似文献   

5.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的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58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抗原含量,反映纤溶-抗纤溶活性的变化,并对冠心病患者组与对照组纤溶指标进行不同性别间的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PM-1的含量、PAI-1/t—PA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M-1的含量较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显著为高。但t—PA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均无显著降低。患者组及对照组不同性别间纤溶及抗纤溶水平均未见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栓性疾病与纤溶系统的异常有密切关系。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及纤溶-抗纤溶的平衡失调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突发性耳聋(SSHL,突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关系,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突聋患者110例为病例组,另选110名性别、年龄和种族等与其相匹配的无突聋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检测技术为基础的自动化免疫检测方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总量(t Hcy)。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中溶酶原激活剂抑剂因子-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用PT-Der法测定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结果突聋组血浆t Hcy水平(17.82±4.2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3.71±3.59)μmol/L,P<0.01。病例组血浆PAI-1和t-PA活性分别为(23.4±2.5)U/mL和(0.8±0.2)U/mL;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平均浓度是(5.6±1.1)g/L。对照组血浆PAI-1和t-PA活性分别为(12.8±1.9)U/mL和(6.5±2.5)U/mL;血浆Fg的平均浓度是(2.8±0.6)g/L。结论在突聋患者中血浆t Hcy和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有密切相关性。血浆t Hcy、t-PA和Fg的检测有可能作为突聋患者治疗观察和愈后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系统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关系。方法纳入10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10例正常人(健康对照组),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NTG),并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PAI-1水平。结果(1)脑梗死组FMD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弱[(9±5)%vs(11±4)%,P<0.01)],而2组N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8)%vs(20±8)%,P>0.05];(2)脑梗死组血浆PAI-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3±10)ng/mlvs(44±8)ng/ml,P<0.01],而血浆t-PA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2±4)ng/mlvs(13±3)ng/ml,P<0.05];(3)脑梗死组血PAI-1与血管内皮功能呈显著负相关(r=-0.65,P<0.01)。结论(1)脑梗死患者血浆PAI-1活性与血管内皮功能呈负相关,PAI-1活性增高导致血浆纤溶活性降低,可能是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引起脑梗死的中间环节;(2)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可改变纤溶活性,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 :收集 4 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39例同时采集脑脊液 ,测定脑脊液及血液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脊液及血液中t PA及PAI 1水平 ;且脑脊液和血液中t PA与PAI 1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4 5 2 (P <0 .0 1)和 0 .4 2 9(P <0 .0 5 ) ;脑脊液与血液中t PA含量也呈正相关 ,r =0 .348(P <0 .0 5 )。结论 :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重要作用 ,对血栓性疾病测定t PA及PAI 1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凝血、纤溶系统功能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的改变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探讨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的水平和活性在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7例脑卒中患者,同时选择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的含量、纤溶酶原(PLG)的活性、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的含量及活性。结果:脑卒中患者tPA为(12.5±6.3)μg/ml,PLG为(89.6±14.3)%,都明显低于对照组(18.2±6.1)μg/ml,(110.2±10.5)%(P<0.05);而PAI为(36.7±9.6)μg/ml,TAFI为(120±37.6)μg/ml及TAFIa(186.6±77.2)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是(26.5±7.10)μg/ml、(95.1±28.3)μg/ml、(132.42±30.6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体凝血纤溶功能的异常与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TAFI具有抑制纤溶的作用,提示在脑卒中的发病中是个独立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从普通级SD大鼠尾部取血,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得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的正常参考值分别为580±230IU/L和1320±620AU/L。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甘油三酯与纤溶活性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患血浆高甘油三酯与纤溶系统异常对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度。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酶法、对51例脑梗死患及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和甘油三酯(TG)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浆高TG,高PAI-1与低tPA含量变化为脑梗死患异常变化的特征,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高甘油三酯通过改变纤溶活性是诱发脑梗死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itor,t-PA)及其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itor inhibitor-1,PAI-1)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分离HUVECs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分别以6个TNF-α浓度组(0、1、10、20、50、100 ng·m L-1)处理不同时间(0、1、3、6、12、24 h),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测定t-PA、PAI-1抗原的表达;逆转-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PA、PAI-1基因的表达。结果:TNF-α促进PAI-1抗原的表达,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在TNF-α10 ng·m L-1作用6 h时最明显(P〈0.01);TNF-α促进PAI-1 mRNA的表达,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在TNF-α10 ng·m L-1作用3 h时已非常明显(P〈0.01),6 h时达到高峰(P〈0.01);而TNF-α对HUVECs表达t-PA抗原、mRNA无明显影响。结论:炎症因子TNF-α可能通过上调PAI-1表达而诱发血栓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3.
Thecoagulationandfibrinolyticactivityin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isabnormal Toinvestigatetheirchanges ,wemeasuredtheconcentrationofD dimer (DD) ,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 (t PA) ,plasminogenactivitorinhibitor 1(PAI 1)andplaminogen (PLG )activityinplasmaandcerebrospinalfluid METHODSSubjectswererandomlyselectedfrom 35consecutiveischemicstrokepatients (2 1menand 14womenwithameanageof 6 3years)admittedtoourhospitalwithin 72hoursafteronsetfromApril 2 0 0 0toFebruary 2 0 0 1 Ofth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乳腺癌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及其特异性受体 (u -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 (PAI- 1 )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2 2例乳腺癌患者和 2 1例正常人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1含量。结果 :乳腺癌患者的血浆u -PA、u -PAR和PAI - 1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 ;中、晚期组u -PA显著高于早期组 (P <0 .0 5 ) ,已转移组u -PA、u -PAR和PAI- 1较未转移组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 1含量不同程度升高 ,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三七皂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血中P-选择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影响。 方法:4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22例)和西药常规加路路通(三七皂苷)治疗(加中药组,22例)。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 d、术后1个月分别采肘静脉血6 mL,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测血清中P-选择素(P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浓度水平。 结果:与冠脉植入术后1 d比较,加中药治疗1个月后血清中Ps的浓度(9.170±1.500)g•L-1及PAI-1的活性(0.584±0.075)kAU•L-1均显著降低(P<0.05),而血浆中t-PA的活性(0.877±0.132)明显升高(P<0.05)。 结论:三七皂苷影响纤溶系统,从而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冠脉内局部血栓形成,防止支架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对老年高血压并胰岛素抵抗患者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34例老年高血压并胰岛素抵抗患者口服罗格列酮4mg/d,共16周,服药前后分别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l-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同时测定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和24h动态血压。结果罗格列酮治疗后PAl-l、D-D抗原水平明显下降(P<0.01),t-PA抗原水平明显增加(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显著提高(P<0.01),空腹胰岛素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P<0.01);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空腹胰岛素水平对PAI-1的降低影响最大(P<0.01)。结论 罗格列酮能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并胰岛素抵抗患者纤溶系统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空腹胰岛素水平是影响患者纤溶功能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 (L MWH)的溶栓作用。方法 用底物显色法和ELISA法测定肾病综合征 (NS)患者应用 LMWH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与 D-二聚体 (D- D)的水平。结果 皮下注射 LMWH组血浆 t- PA与 D- D水平明显增高 ,而静脉滴注 LMWH组血浆 t- PA与 D- D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皮下注射 L MWH有明显溶栓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水平,并观察胰激肽原酶治疗后的变化。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88例,分为无血管并发症组和有血管并发症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胰激肽原酶治疗前后血浆t-PA、PAI-1水平。结果两组糖尿病患者t-PA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AI 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有血管并发症组t PA水平低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AI 1水平高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均<0.01)。t-PA与TG、LDL-C呈负相关(P<0.01),PAI-1与BMI、SBP、FBG、HbA1c、TG、LDL-c呈正相关(P<0.01),与HDL呈负相关(P<0.01)。两组糖尿病患者用胰激肽原酶治疗后,PAI-1水平下降,t-PA水平升高。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浆t-PA水平降低,PAI-1水平升高,尤其是伴有血管并发症者变化更明显,胰激肽原酶治疗后,可改善t-PA和PAI-1水平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综合治疗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住院SIRS患儿35例,按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单纯SIRS组(17例)和合并MODS组(18例)。入院24h内(初期)、综合治疗3天后(恢复期)各收集血液标本1次,测定血浆t—PA(发色底物法)、PAI-1(发色底物法)等指标。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各组患儿在发病初期,血浆PAI—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浆t—PA水平下降,合并MODS组与单纯SIRS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恢复期各观察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结论:SIRS患儿存在血管内皮系统的损伤及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且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以合并MODS组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血压正常者的血浆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PAI-1)的活性和纤维蛋白溶酶原(Plg)活性。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t-PA活性明显低于血压正常者,PAI-1和Plg活性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确实存在内源性纤溶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