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Ⅲ型胶原比例的高低与其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科共收治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41例,其中男39例,女2例,年龄20~55岁,平均36.2岁;左侧23例,右侧18例。损伤部位:距离跟骨结节4.5~6.0 cm。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创跟腱缝合技术和器材进行手术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6天,平均2.2天,术中取断端局部横断面病理标本(距断裂位置0.3 cm)做天狼猩红染色,计算每个患者跟腱胶原中Ⅲ型胶原的比例,并按照其比例高低分为四组:A组0%~25%,B组26%~50%,C组51%~75%,D组76%~100%)。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6.8个月,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法进行预后评分。结果四组终末随访预后评定均达到优良水平,但术后6个月却有明显差异,A组共10例,优5例,良2例,差3例,总体优良率70%;B组共14例,优11例,良3例,总体优良率100%;C组共12例,优10例,良2例,总体优良率100%;D组共5例,优1例,良2例,差2例,总体优良率60%;术后6个月随访功能评定,A组与D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B组与C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由同一组医师进行相同的手术及术后康复指导,四组患者自身跟腱Ⅲ型胶原的比例不同,可能会导致功能恢复速度和程度有明显差异,Ⅲ型胶原比例过高或者过低的患者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松解术结合短期屈曲位固定与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09年1月对15例肘关节僵硬的患者实施关节松解术,术后将肘关节屈曲位固定48—72h,同时积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所有15例患者术后随访48个月。在患肘关节平均活动范围方面,术后3个月优于术前(尸〈0.01),术后24个月优于术前(尸〈0.01),术后48个月优于术前(尸〈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术后48个月优于术后24个月∽〈0.05),差异有显著意义。无1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关节不稳、异位骨化较术前明显增加等不良并发症。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术前关节功能良1例,中3例,差11例;术后3个月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0%,术后24个月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3%,术后48个月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结论关节松解术后短期屈曲位固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肘关节僵硬效果显著,手术安全,后期随访治疗效果稳定,该方法不失为一种治疗肘关节僵硬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再手术的原因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探讨再手术的策略。方法 复习10年间再手术的21例患者。男13例,女8例。再手术时平均年龄37.3岁。再手术时间2周。20年。再手术的原因:肿瘤复发8例,假体松动5例,切口不愈合4例,关节脱位3例,假体断裂1例。行截肢术和肿瘤假体返修术各6例,肿瘤扩大切除术3例,病灶清除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术4例,切开复位术和关节旷置术各1例。结果 18例获得平均3年4个月的随访,死亡4例,余14例无异常。再手术后保留肢体功能满意率为84.6%,肢体功能优良率为53.9%。结论 肿瘤假体置换术后。再手术应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在不违犯保肢手术的原则下,仍然可行保留肢体的手术,并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超声波配合康复治疗肘外伤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波配合康复治疗对肘外伤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7年8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肘关节创伤患者46例为观察组,采用超声波治疗与作业疗法、支具、心理疗法相结合;随机选择均为肘外伤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只采用作业疗法、支具、心理疗法。两组经系统康复治疗3个月后进行Mayo肘关节评分及ROM(关节活动度)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yo肘关节评分及ROM评定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的肘关节主动活动范围(ROM)较对照组改善5.8°±2.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波治疗配合康复治疗是肘外伤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一种有价值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方法、疗效、并发症及防治。方法18例骨肿瘤患者年龄15~48岁,平均23岁;其中骨肉瘤10例,软骨肉瘤3例,尤文肉瘤3例,骨巨细胞瘤2例,应用交锁髓内钉、重建钢板、解剖钢板等内固定器材结合同种异体骨关节或骨段移植治疗。随访时间12~50个月,平均36个月。结果14例植骨愈合,3例骨不愈合(其中1例因内固定断裂而行更换),1例异体骨骨折,发生局部免疫反应9例,无肿瘤局部复发。功能结果按Mankin标准评定,优9例,良5例,中4例,优良率77.7%。结论同种异体骨是治疗良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有效方法,异体骨不愈合、骨折、感染、免疫反应等为常见的并发症,选择合适患者、恰当的内固定、做好术前计划可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灸康复疗法对颅内动脉瘤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和生活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陕西省西安高新医院收治的90例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按照不同的康复疗法分为针灸组、康复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针灸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康复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功能康复疗法,联合组患者采用针灸和功能康复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和生活能力状况。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流速和脑血管痉挛(CV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三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改善,且联合组均低于康复组和针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前,三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三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改善,且联合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康复组和针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针灸联合功能康复疗法能够有效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情况,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微创肌肉非损伤性开胸术治疗支气管肺癌的中期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与目的:肺癌的外科治疗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创肌肉非损伤性开胸术对肺叶切除手术是安全、切实可行的,现已成为国外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但目前国内尚未见关于其与预后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主要探讨微创肌肉非损伤性手术(Muscle—Sparing)治疗支气管肺癌的手术安全性、彻底性及临床有效性。方法:2001年至今随访超过1年的150例行Muscle—Sparing手术的支气管肺癌病例,其中男性113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4.61岁。病理类型:鳞癌63例,腺癌66例,小细胞癌9例,腺鳞癌6例,大细胞癌3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肉瘤样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病理分期:ⅠA期18例,ⅠB期54例,ⅡA期4例,ⅡB期17例,ⅢA期46例,ⅢB期7例,Ⅳ期4例。手术方式:右侧肺叶切除者76例,右全肺切除者10例,左侧肺叶切除者52例,左全肺切除者12例。术中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平均清扫淋巴结6.6组(包括第2组至第11组)。这150例患者随访了12~58个月,平均随访18.6个月。结果:术后支气管切缘阳性者12例,手术后需输血者5例,有4例患者出现乳糜胸,3例发生皮下积液。围术期死亡率为1.3%。术后1年总的生存率为78%,术后3年总的生存率为62%。结论:微创肌肉非损伤性开胸术与传统的胸部后外侧切口开胸手术比较,具有一定优势。微创肌肉非损伤性开胸术操作简单,手术视野充分,几乎可以完成所有的肺癌切除手术,可以作为肺癌手术的常规术式。而且微创肌肉非损伤性开胸术的中期随访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6例NeerⅢ—Ⅳ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男12例,女14例;年龄64—86岁,平均73.3岁。左侧10例,右侧16例。Neer分型Ⅲ型8例,Ⅳ型18例。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按Neer评分系统,26例中优8例,良1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6%。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近期疗效满意,重视肩袖损伤修复及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急性跟腱断裂术后两种角度石膏固定对踝关节功能情况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急性跟腱断裂行跟腱缝合术后患者分成实验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实验组术后石膏固定踝关节于跖屈10°~15°;对照组术后石膏固定踝关节于跖屈30°,两组均固定6周.对比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微创技术治疗骨盆脆性骨折(fragile fracture of pelvis,FFP)的临床疗效,评价FFP分型系统在FFP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采用微创技术治疗FFP 26例,按照FFP分型系统分为FFP II型20例,FFP III型6例。统计术前有无神经损伤、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方法。根据Matta放射评定标准评估骨折复位情况。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26例获平均10(6~12)个月随访,术前VAS评分为7分,其中骨盆后环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23例,背侧内支架系统固定3例,前环采用经皮耻骨上支螺钉固定18例,腹侧内支架(INFIX系统)固定8例。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6(40~150) ml,平均手术时间为75 (50~105) min。根据Matta放射评定标准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5%,26例骨折均顺利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4 (12~18)周。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良率为80%,共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3.1%,其中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支架螺钉退钉,2例压疮,1例泌尿系统感染,无重要血管损伤,无深部感染。结论 FFP分型系统对指导FFP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采用微创技术治疗FFP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微创手术等离子射频成形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7月至2010年10月收治39例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男12例,女27例,左侧18例,右侧21例,行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切口长约2~3cm,肌腱专用射频刀头行肌腱打孔,射频成形.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0-48个月,平均26个月,治愈35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等离子射频成形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创伤小,操作简单,不影响肌腱的完整性和生理强度,并且可促进肌腱的生理性恢复,疗效确切,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一种微创、疗效可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腓骨长肌腱重建(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结合一期锚钉修复严重(medialcollateralligament,MCL)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10月,关节镜下自体同侧腓骨长肌腱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重建急性ACL断裂合并III度MCL损伤38例。其中ACL用自体同侧腓骨长肌腱重建18例(A组),同种异体半腱肌腱重建20例(B组),MCL均用带线锚钉固定。术后伸直位支具制动后1周开始练习膝关节屈伸,屈曲角度由小到大,至术后6周至少达到120度。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后6个月、术后1年客观指标检查,包括膝关节稳定性(KT一1000测量,134N前向拉力),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大腿周径差别,膝关节磁共振检查;并应用Tegner评分表,Lysholm评分表和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主观评估。术前和术后分别进行足部16排CT扫描重建,测量足部横弓的宽度以及内、外纵弓的高度和顶角。将以上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前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尸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Lachman试验检查A组16例(88.89%)阴性,2例(11.11%)Ⅰ度阳性,无Ⅱ度以上阳性;B组17例(85.00%)阴性,3例(15.00%)I度阳性,无Ⅱ度以上阳性。A组有1例轴移试验阳性,其余均为阴性;B组有1例轴移试验阳性,其余均为阴性。KT一1000在134N前向拉力下测量的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A组:〈2mm者15例(83.33%),~5mm者3例(16.67%),无〉5mm者(0.00%);B组:〈2mm者16例(80.00%),〉5mm者3例(15.00%),〉5mm者1例(5.00%)。双下肢周径差别A组为(1.06±0.86)cm,B组为(1.04±0.92)cm。Tegner评分A组为(6.00±0.46)分,B组为(6.00±0.57)分。Lysholm评分A组为(94.00±6.02)分,B组为(95.00±2.35)分。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A组为(89.45±2.89)分,B组为(90.12±4.56)分。两组患者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Lachman试验检查A组15例(83.33%)阴性,3例(16.67%)I度阳性,无Ⅱ度以上阳性;B组16例(80.00%)阴性,1例(5.00%)I度阳性,2例(10.00%)II度阳性。A组有2例轴移试验阳性,其余患者均为阴性;B组有2例轴移试验阳性,其余患者均为阴性。KT-1000在134N前向拉力下测量的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A组:〈2mm者14例(77.78%),-5mm者4例(22.22%),无〉5mm者(0.00%);B组:〈2mm者16例(80.00%),-5mm者3例(15.00%),〉5mm者1例(5.00%)mm。双下肢周径差别A组为(1.01±0.21)cm,B组为(1.03±0.12)cm。Tegner评分A组为(5.00±0.96)分,B组为(6.00±0.03)分。Lysholm评分A组为(94.00±6.67)分,B组为(95.00±3.55)分。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A组为(90.48±2.36)分,B组为(90.17±4.32)分。两组患者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过平均18个月的随访,16排CT测量结果显示手术前后足部横弓的宽度以及内、外纵弓的高度和顶角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ACL断裂合并III度MCL损伤时,应用自体同侧腓骨长肌腱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重建ACL结合一期锚钉修复III度MCL损伤,均能取得优良的早期疗效,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体同侧腓骨长肌腱是合并III度MCL损伤时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可选择的良好移植物,同时行一期带线锚钉修复MCL损伤的早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微创治疗新辅助放化疗食管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新辅助放化疗的35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常规三切口手术(常规组)与胸腹腔镜联合微创手术(微创组)的手术时程、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引流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常规组(18例)和微创组(17例)的术后引流量及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程及术中出血量方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手术时程长于开胸组,但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胸组;两组其他术后观察指标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呼吸功能障碍、吻合口瘘,两组均无术后严重并发症致死。结论胸、腹腔镜联合微创治疗新辅助放化疗食管癌安全可行,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微创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微创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3-18岁。记录患者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Oswestry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Nakai分级评定临床疗效。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7个月(13~26个月)。术后随访患者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Nakai分级:优17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92%。结论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是治疗中央型和旁中央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治疗胃上部癌的安全性、肿瘤根治性以及术后早期疗效。方法接受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腹腔镜手术组)的122例胃上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采用传统开腹全胃D2根治术(传统开腹组)的132例为对照。两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和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传统开腹组及腹腔镜手术组在手术时间[(235.78±31.56)min比(256.43±54.08)min]、出血量[(326.69±89.73)ml比(158.31±62.98)m1]、切口长度[(16.53±2.34)cm比(5.51±1.15)cm]、胃肠道恢复时间[(4.22±0.91)d比(3.31±0.83)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时间[(5.78±0.95)d比(5.56±0.78)d]和术后住院时间【(12.62±2.89)d比(11.18±1.7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的淋巴结清除数目及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全胃D2根治术可获得相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及良好的早期疗效,但较开腹手术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Meta法分析比较关节镜下微创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关于关节镜下微创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经过特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临床评价指标包括术后Sander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解剖复位率。采用RevMan5.0软件对纳入试验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文献4篇,共计41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关节镜下经皮切开复位内固定组(arthroscopic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ARIF组)205例,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ORIF组)2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ORIF组相比,ARIF组Sanders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增加[OR=1.78,95%CI(1.07,2.9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切口长度减小[WMD=-12.12,95%CI(-12.69,-11.54),P<0.05]、术中出血量减少[WMD=-61.99,95%CI (-64.21,-59.78),P<0.05]及解剖复位率增高[OR=3.00,95%CI(1.16,7.7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80,95%CI(-0.64,2.24),P>0.05]。结论与OR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相比较, ARIF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解剖复位率高及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等优点;但与ORIF组手术时间相比,ARIF组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998年5月至2010年1月间Pilon骨折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不超踝关节半环形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7~54岁,平均32.5岁。按Ovadia和Beals分型,Ⅳ型14例,Ⅴ型7例,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15例,合并伤:腰椎骨折3例、骨盆骨折6例、足部损伤6例、颅脑损伤12例,其他合并伤5例。B组(超踝关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组)17例,男14例,女3例;年龄19~52岁,平均29.3岁,按Ovadia和Beals分型,Ⅳ型11例,Ⅴ型6例,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13例,合并伤:上肢骨折1例、下肢骨折3例、颅脑损伤2例,其他合并伤4例。手术时间:开放性骨折者均在6—8h内手术清创外固定。闭合性损伤者,若全身状况允许可于8—12h内手术,否则跟骨牵引维持7-10d后手术。对患者近远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影像学、踝关节功能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A组骨折愈合时间(16.3±2.8)周;B组骨折愈合时间(18.5±3.9)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按Mazur标准评定:A组:优6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9%。B组:优3例,良7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5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俨〈0.05)。近期并发症为皮肤裂开坏死、钉道感染:A组4例(19.0%);B组4例(2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并发症为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畸形愈合、关节僵硬:B组6例(3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2个月,平均8.7个月拆除外固定架。结论高能量Pilon骨折应用细针半环形外固定架不超关节固定治疗可较好恢复踝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介入性溶栓联合冲击波修复重建骨组织结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CR、MRI确诊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92例,其中42例行介入溶栓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为联合治疗组,50例行单纯超选择介入性溶栓治疗为对照组.介入治疗采用经皮股动脉插管至患侧旋股内、外动脉,闭孔动脉缓慢注入尿激酶、罂粟碱、低分子右旋糖酐及654-II,共治疗2~3次.介入治疗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采用介入性溶栓治疗间隙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治疗采用在X线透视以股骨头坏死区在体表投影为中心选取1~2个冲击点,每个冲击点每次冲击400~500次,共治疗3~5次,冲击波治疗采用能量密度0.18~0.25mJ/mm2.治疗前、后3、6及12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100分).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髋关节Harris疗效:治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2%;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级:优7例,较好15例,良16例,差4例,优良率90.4%,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性溶栓联合冲击波修复重建骨组织结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创伤小、安全而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股骨重建钉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使用股骨重建钉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18例,男13例,女5例;其中右侧10例,左侧8例;年龄23~69岁,平均(48.5±2.7)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按Evans标准分类,Ⅰ型1例,Ⅱ型2例,Ⅲ A型6例,Ⅲ B型4例,Ⅳ型3例,Ⅴ型2例.全部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根据Russell-Taylor分型,Ⅰ A型6例,Ⅰ B型8例,Ⅱ B型4例.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均提示为全身多发性骨软骨瘤.随访患者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愈合时间及功能评分.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4.2±0.8)个月.手术时间75-135min,平均(105±6.5)min.术后住院时间为7-12d,平均(9.3±1.2)d.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为65~95分,平均(86.6±3.4)分,其中优7例,良8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3.33﹪.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为(16.2±1.8)周.末次随访时除1例出现头钉切割股骨头和1例出现髋内翻外,无骨折再移位,无内固定失效,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无感染发生等并发症.结论股骨重建钉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具有手术相对简单,创伤小,固定牢固,患者可早期功能活动且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