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对其早期防治意义重大。依据《黄帝内经》中"治未病"思想,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来阐述"治未病"思想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指导意义。突出治疗支气管哮喘以"预防为先"的中医"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难经》有关治未病的理论,丰富和完善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蕴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盛防逆""已愈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在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文献资料探讨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三级预防中的应用,以期为糖尿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仲景“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挥,尤以汉代医圣张仲景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在其《金匮要略》一书中,所涉及的范围就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该文着重探讨了葛洪《肘后备急方》书中关于"治未病"思想的论述,主要有三个方面:未病先防,调摄养生;既病防变,早期治疗;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对后世"治未病"思想的拓展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思想目前已成为中医保健、预防疾病的指导思想。随着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治未病"思想受到高度关注。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身心疾病防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从"治未病"思想内涵及其外延发展、"治未病"理论在身心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治未病"思想在身心疾病预防中的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6.
<正>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儿科而言,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应用更为广泛,现就以上三方面在小儿临床与保健工作中应用体会进行阐述。1中医"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中指出"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些中医思想均  相似文献   

7.
正姚新苗是浙江省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骨伤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在骨伤科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对膝痹病的论治则更有其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强调"治未病"思想在早期膝骨性关节炎的干预,笔者有幸随姚师临证,受益颇多,现将有关经验介绍如下。1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由来已久,《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  相似文献   

8.
灸疗与养生     
《内经》"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养生医学思想阐述。《素问·四气调神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李东垣解释"治未病"就是养生,指出"如能慎言语、节饮食,所谓治未病也"。因此,《内经》灸疗养生理论研究,既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又是对《内经》"治未病"养生思想的弘扬。  相似文献   

9.
扁鹊的“治未病”源于《内经》,体现于《难经》。“治未病”包括对疾病要“早发现,旱治疗”的观点,以及“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层次的内容,并符合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之道。扁鹊的“治未病”得到后世的继承和发扬,至今对我们的中医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蕴藏着先进、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奠定了现代中医预防医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和内容进行梳理、挖掘,以冀更好地发挥中医预防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过程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体系,又对后世的预防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治未病"是指养生调摄,未病先防,即内养和外防;广义之"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养生调摄,将病防发、防微杜渐,早期诊断、既病防变,初瘥防复、调摄复元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和"治愈病"等4个方面浅析张仲景"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文章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策略,其"防治并重"的理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防治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近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是中医一贯强调的预防思想,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治未病"概念的提出,首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有三处直接提及"治未病"。归纳起来大致有4层意思:一是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相似文献   

14.
在源远流长的中医历史以及灿若繁星的岐黄医家中,南宋时期窦材的学术思想与独特的医疗方法至今未被中医界所广泛理解或运用,其“各以己见自成一家之技,治小疾则可,治大病不效矣”(《扁鹊心书·序》),并以“三世扁鹊”自命,且成为了中国史上第一个医学学派(扁鹊学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窦材自恃“得黄帝心法”,结合“四十余稔之所治验”,于晚年成就《扁鹊心书》,书中提出并应用“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保命心法。笔者不揣浅陋,略述一二,管窥其理。  相似文献   

15.
<正>尿路感染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尿路感染性疾病。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思想,其核心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治未病思想对于尿路感染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治未病思想的内涵中医治未病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再由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阐发,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到明清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框架[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医整体思想及"治未病·既病防变——培土生金"思想,本文对《金匮要略·肺萎》中虚寒、虚热肺萎的病证辨识、甘草干姜汤及麦门冬汤组方思路进行分析,探讨张仲景在中医肺萎治疗方面的"治未病·培土生金"临床运用,以冀为中医肺萎方面现代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治未病"起源于远古,雏形于《周易》,形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并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后学者多有发挥。近年来国家对"治未病"的理论及临床实践越来越重视,"治未病"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民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性有明显的提升。"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中医"治未病"应当定位在防,要做到"法以阴阳,顺应天时";"形神修养,自我心知";"居住适宜,环境为要";"饮食有调,注意偏盛";"运动有度,贵在坚持"等,将疾病"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与时俱进,焕发"治未病"理念的璀璨光辉。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中医传统思想文化理念之一,其汇集中医保健、预防、医疗、养生和康复思想为一体,提出疾病应当以预防为中心,要求医疗机构将"治未病"理念与健康服务相结合,构建覆盖患者全周期、结构科学、内容丰富的"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以保障患者就诊服务质量。文章主要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简述、中医"治未病"理论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和中医"治未病"理论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发展建议三个方面,对当前中医"治未病"理论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现状进行探讨,并为其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之论。其后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治未病",中医中药在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倡导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使"治未病"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20.
唐志安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136-136
"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论着《黄帝内经》,书中提出的预防医学观点,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经文所谓"圣人",实际上是指高明睿智的医生;所谓"治未病",就是说医生注重的是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把保健、预防、养生、防病放在首位。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①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