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病毒血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普通轮状病毒(RV)腹泻患儿病毒血症出现情况。方法应用套式一逆转录PCR方法检测60例RV腹 泻患儿外周血血浆和其中14例血清酶学异常患儿外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RV。结果60例RV腹泻患儿中,共检出RV 病毒血症阳性者4例(6.67%),其中血浆中检出1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检出3例,分属4个患儿。结论在普通RV 腹泻患儿也存在RV病毒血症。  相似文献   

2.
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病毒血症和肠道外脏器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RV)腹泻患儿是否会发生病毒血症,以及RV是否能感染肠道外脏器。方法 以套式RT-PCR方法检浏全部60例。RV腹泻患儿的血浆标本和其中14例单个核细胞中的RV基因;以原位杂交和原位RT-PCR方法检测2例伴有RV感染的死亡患儿各脏器中的RV基因。结果 从60例患儿中检测到病毒血症4例:l例血浆中检测到RV阳性,其PCR产物部分测序结果证实属RV序列,血清型Ⅲ,未见变异;14例单个核细胞中检测到3例阳性,其相应的血浆标本RV阴性。从2例死亡患儿的小肠、肝脏、肺、肾脏中检测到RV基因。结论 普通RV腹泻患儿可出现病毒血症,RV可以从肠道向其他脏器扩散,病毒血证实其扩散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腹泻患儿是否会发生病毒血症,以及RV是否能感染肠道外脏器。方法以套式RT-PCR方法检测全部60例RV腹泻患儿的血浆标本和其中14例单个核细胞中的RV基因;以原位杂交和原位RT-PCR方法检测2例伴有RV感染的死亡患儿各脏器中的RV基因。结果从60例患儿中检测到病毒血症4例:1例血浆中检测到RV阳性,其PCR产物部分测序结果证实属RV序列,血清型III,未见变异;14例单个核细胞中检测到3例阳性,其相应的血浆标本RV阴性。从2例死亡患儿的小肠、肝脏、肺、肾脏中检测到RV基因。结论普通RV腹泻患儿可出现病毒血症,RV可以从肠道向其他脏器扩散,病毒血证实其扩散途径。  相似文献   

4.
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心脏损伤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宁  姚英民  王志睿 《医学争鸣》2001,22(8):732-734
目的 为了了解轮状病毒(RV)腹泻患儿心脏受累的可能性以及与临床表现及病毒血症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检测RV腹泻患儿44例血清心型激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值,并将CK-MB的变化与相关临床表现等进行因素分析;以反转录-套式PCR方法检测RV腹泻组患儿外周血血清和单个核细胞中的RV基因组。结果 RV腹泻患儿44例中,CK-MB异常者25例(57%),其中22例(50%)为282-498nkat.L^-1,3例(7%)为650-1300nkat.L^-1;AST异常者36例(82%),其中24例(55%)为783-1466nkat.L^-1,4例99%)为1510-2075nkat.L^-1,7例(16%)为2633-6800nkat.L^-1,腹泻、脱水与酶学增高无显著相关,发热程度与之密切相关,检测到病毒血症4例,其中血浆中1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3例。结论 在RV腹泻普遍人群中也可能出现肠道外感染,心脏可能是受损器官之一,妥善处理腹泻脱水大量补液与潜在心功能低下之间的矛盾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腹泻患儿血中RVRNA检出与肠道外表现以及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两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1、PCR)方法,对30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进行外周血血浆和单个核细胞中的RVRNA检测。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IL-10水平,  相似文献   

6.
儿童轮状病毒腹泻伴心脏损害的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轮状病毒(RV)腹泻患儿心脏受累的可能性以及与临床表现及病毒血症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检测44例RV腹泻患儿血清心型激酶(CK-M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值,并将CK-MB的变化与相关临床表现等进行多因素分析;以反转录-套式PCR方法检测RV腹泻组患儿血中的RV基因组。结果:44例RV腹泻患儿中CK-MB、AST增高者分别占56.8%和81.8%;腹泻、脱水与酶学增高无显著相关,发热程度与之密切相关;检测到病毒血症4例。结论:在RV腹泻普通人群中也可能出现肠道外感染,心脏可能是受损器官之一;妥善处理腹泻脱水大量补液与潜在心功能低下之间的矛盾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like weak inducer of apoptosis, TWEAK)浓度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核转录因子κB(NF κB)活性与哮喘发作的关系。方法: 以32例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患儿哮喘发作期以及其中26例哮喘缓解期血浆TWEAK浓度和PBMC中NF κB活性,同时以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哮喘发作期组血浆TWEAK浓度明显高于哮喘缓解期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哮喘发作期组NF κB活性明显高于哮喘缓解期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哮喘缓解期组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结论: 哮喘发作期外周血TWEAK浓度明显升高,单个核细胞中NF κB活性增强,TWEAK可能通过NF κB途径参与哮喘发病。  相似文献   

8.
朱振华  张黎明  陈琪 《浙江医学》2010,32(6):864-866,978
目的 通过对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研究,探索轮状病毒感染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75例急性期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的血和粪便标本,记录临床表现,收集同期健康儿童45例标本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逆转录PCR法确定轮状病毒基因型.建立间接ELISA法检测血浆和粪便的轮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流式细胞仪进行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荧光定量PCR法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检测.荧光定量PCR法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5种TLR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急性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1)轮状病毒G分型以G3为主,占77.3%,P分型以P[8]为主,占82.7%.(2)血浆轮状病毒特异性IgM/IgG/IgA抗体滴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粪便中IgA抗体滴度的增高尤为显著,不仅高于对照组而且高于血浆.病情重的患儿血浆和粪便中的IgA抗体更高.(3)患儿CD19+细胞百分比(30.8%±7.9%)显著高于对照组(23.1%±7.7)%.CD4+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起病3d以内患儿IFN-γ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升高2倍,IL-12p40mRNA的表达水平在疾病全程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急性轮状病毒感染儿童早期出现免疫应答,以特异性体液免疫尤其是黏膜免疫的显著增强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腹泻病轮状病毒(PV)的流行病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抚州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腹泻病患儿粪便1168例,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RV抗原。结果1168例中RV阳性445例,阳性率5809%,9416%的腹泻发生在2岁以下患儿,阳性率最高的月份是10月,其中母乳喂养RV阳性检出19I例(16.35%),人工喂养781例(66.87%),混合喂养RV阳性检出196例(16.78%),母乳喂养低于人工喂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州市妇幼保健院住院腹泻病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率高峰在10月份,0~〈24月龄的患儿RV腹泻比例最大,与卫生及喂养方式有关,RV腹泻易引起脱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鼻咽癌患者放化疗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和血浆EBV DN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EBV DNA水平与鼻咽癌放化疗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整群选取的2015年7—1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75例初诊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EBV DNA水平,根据疗效评价分为CR、PR、SD、PD组,各组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EBV DNA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对配对的75例治疗前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EBV DNA水平进行检出率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CR、PR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EBV DNA治疗前后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PD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EBV DNA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EBV DNA总体检出率为78.7%、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类型标本EBV DNA结果呈正相关(r=0.481,P=0.00)。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EBV DNA检测可作为评价鼻咽癌放化疗近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呼吸道病毒基因在激素敏感型单纯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袁达,探讨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其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呼吸道病毒基因的表述。结果32例SRSNS组患儿PBMC中有23例检测到呼吸道病毒RNA,检出的阳性率(71.9%)高于肾炎性肾病组、紫癜性肾炎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病毒确实存在于SRSNS患儿体内,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能为SRSNS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于国慧  宋文琪  徐樨巍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222-1223,1225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2008-2009年儿童轮状病毒(RV)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集2008年11月~2009年10月来北京儿童医院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标记金的A群RV单克隆抗体,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A群RV抗原,分析RV腹泻在性别、年龄及发病季节等方面的分布特点。结果受检患儿共8 704例,检出RV感染患儿共2 533例,总检出率为29.1%(2 533/8 704),男女阳性检出比为1.4:1。受检患儿分为〈6月、6月~2岁、2~3岁和〉3岁共4组,其RV检出率分别为15.2%、30.5%和23.9%和12.8%。3岁以下儿童RV腹泻人数占RV腹泻总人数的95.9%。RV腹泻病例全年均有接诊,检出率在2008年11月份(58.8%)和2009年2月份(40.0%)呈现两个高峰,最低为8月份(2.5%)。经便培养证实,RV合并肠道致病菌感染者13例,混合感染率为0.5%(13/2 533),均为6月~2岁婴幼儿。结论北京地区3岁以下儿童为A群RV的易感人群,其中6月~2岁婴幼儿为RV与细菌混合感染的易感人群,2008-2009年RV腹泻始终未断发生,在2008年秋冬季和2009年春季出现两个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13.
轮状病毒病毒血症与肠道外脏器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杭州地区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病毒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肠道感染的严重程度、肠道外脏器损伤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10月-2003年3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83例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取患儿急性期血及粪便,用套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轮状病毒RNA(RV—RNA)。将血RV—RNA阳性病例设为观察组,阴性病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肠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肠道外脏器损伤的情况。结果:83例患儿中大便RV—RNA阳性82例,血RV—RNA阳性16例(19.3%)。观察组(16例)与对照组(67例)相比在发热、腹泻、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程度及心肌损害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功能损害、皮疹、下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病程中存在病毒血症,其可能是轮状病毒引起肠道外脏器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52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及10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乙肝病毒(HBV)DNA,仅4例出现微弱阳性。10例乙肝患者同时检测肝内、血浆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BV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不同来源标本中miR-146a和miR-155的表达, 了解不同来源标本中2种miRNAs表达的相关性,为研究miRNA在肝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标本选择的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对41例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基线期和第104周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 组织中miR-146a和miR-155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3种来源标本中这2种miRNAs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第104周时 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miR-146a和miR-155的表达水平均较基线期显著下调(P<0.05)。基线期血浆和肝组 织(r=0.560,P=0.007)、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r=0.428,P=0.047)miR-146a的表达均相关。基线期血浆和肝组织 (r=0.587,P=0.004)、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r=0.483,P=0.023)miR-155的表达相关,miR-146a和miR-155在血浆中 的表达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不相关(P>0.05)。结论: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相比,血浆中miR-146a和miR-155的 表达能更好地反映和预测肝组织miR-146a和miR-155的表达,血浆可作为研究miR-146a和miR-155在肝病中作用机制的 标本来源。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腹泻患儿中11%~71%由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引起,住院的婴幼儿胃肠炎约80%为RV感染所致。本文作者通过测定RV肠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了解其细胞免疫状况,以探讨防治RV肠炎的新思路。1资料与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3月住院的RV肠炎患儿30例作为研究组,年龄6~17月(平均8.5月),男性18例,女性12例;大便RV抗原呈强阳性反应,均符合RV肠炎诊断标准(实用传染病学.第2版);且大便普通培养和致病性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IL-9的表达水平,探讨IL-9在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其中未治疗组30例,临床缓解组19例,另取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IL-9基因在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IL-9含量。结果:变应性鼻炎未治疗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OmRNA表达水平及血浆IL-9含量明显高于变应性鼻炎临床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变应性鼻炎临床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变应性鼻炎未治疗组IL-9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评分呈正相关。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9呈高表达。IL-9可能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病理过程,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TLR4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TLR4 mRNA在1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60例体检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分析TLR4 mRNA在肺癌患者及体检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差异及TLR4 mRNA在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体检健康者(P〈0.05);肿瘤最长径〉5cm的肺癌患者的TLR4 mRNA表达量高于最长径≤5cm的肺癌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的TLR4 mRNA表达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P〈0.05);TNM分期Ⅰ期、Ⅱ~Ⅲ期、Ⅳ期肺癌患者的TLR4 mRNA表达量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 mRNA表达量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及吸烟史均无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肿瘤TNM分期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mRNA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表达增高,且TLR4 mRNA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肿瘤进展的重要指标,并提示运用TLR4的相关拮抗剂如Eritoran,作为免疫佐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腹泻致患儿肝脏损害及近期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153例腹泻患儿分为轮状病毒腹泻组(82例)和对照组(71例)。进行①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②大便轮状病毒的ELISA和PAGE电泳检测。③血清及淋巴细胞的分离。结果①轮状病毒腹泻组ALT、AST升高者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且程度较对照组重。②82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ALT的升高与相关临床表现(腹泻天数、腹泻程度、脱水程度、发热天数、发热程度和大便排毒)的关系无明显相关。③82例血清中2例检出轮状病毒,28例淋巴细胞中6例检出轮状病毒,分属8个患儿。血清阳性者未检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阳性者血清未检出。8例患儿中,4例ALT、AST显著升高,4例轻度升高。结论轮状病毒腹泻可伴有病毒血症,并致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60例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血清中乙肝病毒DNA。结果:60例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血清中乙肝病毒DNA的阳性率分别为43.3%,45%;同时检测血清中HBeAg,其阳性率为28.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DNA的阳性检测率与血清乙肝病毒DNA具有一致性;急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DNA的阳性率为20%,慢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变分别为56.7%,40%,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DNA的阳性检出率在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DNA的存在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