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新改进的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倒置股骨髁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钛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7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27例采用PFNA固定(PFNA组),30例采用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固定(LISS组),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效例数、术后6个月大腿疼痛(V A S法)评分、术后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结果】本组中5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个月。PFNA组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内固定失效例数小于LISS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VAS评分、Harri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取得满意疗效,但PFNA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优于使用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在该院骨科诊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3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80例与对照组55例。研究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1个月无严重并发症,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6.2%)显著少于对照组(21.8%),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6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减少患者创伤,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PFNA组27例和外固定支架组28例,分别釆用PFNA和外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对髋关节进行功能评定。结果与PFNA组比较,外固定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PFNA组术后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外固定组(P0.05)。2组半年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与PFNA各有优势,多数粗隆间骨折可选用PFNA,对于不能耐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选择外固定支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实施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好,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康复时间,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IF患者1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NA组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ALP)组各89例,分别行PFNA和ALP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颈干角丢失、术后1年Harris评分等手术相关指标;生物力学性能、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PFN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低于ALP组;扭转刚度、轴向压缩大于ALP组;破坏荷载小于ALP组;总有效率高于ALP组(P0.05)。结论 PFNA治疗IF创伤小,固定牢固,生物力学性能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分析改良股骨近端加锁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4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19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情况及疗效。结果PFNA组术中平均手术时间90min,平均出血量180ml,与DHS组的平均手术时间120min(P〈0.01),平均出血量420m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PFNA优良率为96.15%,较DHS组(78.95%)明显提高。DHS组随访结束时,3例出现髋内翻,2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而PFNA组未发现此类并发症。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及粗隆下骨折,予PFNA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均采取PFNA治疗;另选择同时期到院采取动力髋螺钉(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完全负重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取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采用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且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的股骨近端骨折46例的病例资料,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者24例,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者22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前美国麻醉学会(ASA)评分、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Parker-Palmer活动评分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3~12个月随访,平均7.2个月。两组术前AS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末次随访Parker-Palmer活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组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PFNA组延长。结论应用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手术创伤小,PFNA治疗者允许患者早期负重,骨折愈合加快。但对于骨质疏松严重,内固定切割风险高的患者,锁定钢板技术是现有内固定技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10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DHS组51例和PFNA组5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a评定2组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为(61.21±12.78)min,术中出血量为(187.12±88.12)mL,骨折愈合时间为(220.34±75.55)d,并发症发生率为3.85%;DHS组分别为(94.28±15.21)min、(330.87±112.22)mL、(269.21±88.12)d、17.6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PFNA组Harris功能评分(88.98±5.45)分高于DHS组(84.71±4.98)分,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缩短手术及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8):1500-1502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抽取接受内固定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102例,按不同术式分为DHS组和PFNA组各51例。DHS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PFNA组采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比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统计两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及生活质量评分。PFN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DHS组,术中出血量少于DHS组,且手术优良率(98.04%)高于DHS组(84.31%),并发症发生率(3.92%)低于DHS组(1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Harris、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PFNA组Harris评分高于DHS组,术后6个月,PFNA组Harri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给予PFNA治疗,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DHS,更利于术后骨折愈合、髋关节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未动员的采集因素。 方法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56例实体瘤组患者及53名健康组供者未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简称未动员)就使用MC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PBSC,比较分析2组采集前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计数、血红蛋白(Hb)浓度、单个核细胞(MNC)计数及采集效果差异,并分别与部分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所有未动员采集者均成功采集到一定数量的MNC,CD34细胞。(1)健康组采集前Hct、PLT、Hb指标均高于疾病组[(44.81±3.99)% vs (38.38±4.49)%;(230.91±44.63)×109/kg vs(202.88±60.39)×109/kg;(146.09±16.62)g/L vs (129.07±15.54)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84、2.74、5.51,P<0.05)。(2)健康组采集物中MNC总数、WBC计数均高于疾病组[(2.81±1.35)×108/kg vs(1.99±1.05)×108/kg;(92.23±29.46)×109/L vs(54.60±23.61)×109/L],CD34、MNC却低于疾病组[(1.17±0.66)% vs(1.65±1.01)%;(53.68±20.19)% vs(65.11±16.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7.35、2.91、3.24,P<0.05)。(3)健康组采集物CD34细胞及MNC总数均与采集前Hct指标成负相关(r=-0.30915、-0.19624,P=0.00004、0.01119),CD34细胞数与采集血总容量、采集者体质量成负相关(r=-0.04114、-0.15436,P=0.02612、0.03071);(4)疾病组采集物CD34细胞及MNC总数与采集前PLT计数、采集者体质量指数成正相关(r=0.14135、0.19609;r=0.04678、0.14765,P<0.05),CD34细胞数与采集前WBC计数、体质量成正相关(r=0.02028、0.18605,P<0.05)。 结论所有未动员采集者其PBSC采集效果与采集前WBC和PLT计数、Hct、体质量指数、采集循环血量和成品量均有关联,其中健康组采集物中MNC总数、WBC计数高于疾病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血浆DNA及其清除率对预后的预测。 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2012年6至2015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心源性休克患者43例,抽取诊断心源性休克时(0 h)、24 h、48 h的血浆DNA水平。根据心源性休克患者28 d转归分为存活组(19例)与死亡组(24例),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血浆DNA及其清除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DNA及其清除率预测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阈值及其敏感度与特异度等诊断试验评价指标。 结果(1)死亡组0、48 h血浆DNA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 h:(2.05±3.10)×106 pg/ml vs(0.16±0.19)×106 pg/ml,P<0.05;48 h:(2.49±2.16)×106 pg/ml vs(0.07±0.09)×106 pg/ml,P<0.05]。同时,死亡组48 h血浆DNA清除率较存活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3±4.96)% vs(0.09±1.14)%,P<0.05]。(2)ROC曲线下面积显示:0、24、48 h血浆DNA阈值分别大于0.22×106、0.37×106、0.39×106 pg/ml时预测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敏感度高达91.7%,特异度高达100.0%。 结论早期血浆DNA及其清除率可预测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肌少症患者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与肥胖、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并分析不同SMI老年肌少症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 方法将103例老年肌少症患者根据入选者SMI的均值(男5.1 kg / m2,女4.3 kg /m2)分为低SMI组(男38例,女11例)与极低SMI组(男43例,女11例)。对不同性别两组肌少症患者SMI、体质量指数(BMI)、全身脂肪百分比、髋关节密度及股骨颈密度进行比较,并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SMI与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患者肠道菌群的含量。 结果在老年男性患者中,极低SMI组的SMI[(4.4 ± 0.5)kg / m2 vs.(5.8 ± 0.5)kg / m2]与BMI[(21.6 ± 2.9)kg / m2 vs.(24.8 ± 3.1)kg / m2]显著低于低SMI组(t = 12.062,P < 0.001;t = 4.740,P < 0.001)。在老年女性中,极低SMI组的SMI显著低于低SMI组[(3.8 ± 0.3)kg / m2 vs.(4.8 ± 0.8)kg / m2,t = 7.065,P < 0.001]。同时,在老年男性中,SMI与BMI成正相关(r = 0.521,P < 0.001),普拉梭菌[2.87(0.42,10.86)× 106拷贝数/ g vs. 9.57(1.33,36.04)× 106拷贝数/ g]、梭菌属Ⅰ族[3.03(0.39,20.47)× 104拷贝数/ g vs. 15.94(3.57,48.88)× 104拷贝数/ g]在极低SMI组的含量均显著少于低SMI组(Z = 1.987,P = 0.047;Z = 2.943,P = 0.003)。在老年女性中,SMI与全身脂肪百分比成负相关(r = -0.447,P = 0.029);与低SMI组比较,极低SMI组患者肠球菌含量显著减少[2.56(0.20,54.82)× 104拷贝数/ g vs. 0.28(0.01,1.55)× 104拷贝数/ g,Z = 2.068,P = 0.040],梭菌属Ⅰ族含量显著增加[1.18(0.37,11.73)× 104拷贝数/ g vs. 16.88(5.22,66.79)× 104拷贝数/ g,Z = 2.134,P = 0.034]。 结论老年肌少症患者SMI与BMI及全身脂肪百分比显著相关,且肠道菌群在不同程度的SMI间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洗涤回收式自体输血对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栓弹力图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甘肃省中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术中出血400~1 000 ml,回收输血量400~600 ml的患者186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只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16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输血前与输血后1 d、5 d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血栓弹力图[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最大振幅(MA)、血凝块形成时间(K)、凝固角度(α)]及细胞免疫功能(包括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6+CD56+NK细胞)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 结果输血后1 d,观察组Hb(112.57±14.32)g/L、HCT(34.10±3.32)%、RBC(3.12±0.53)×1012/L、PLT(125±31)×109/L与对照组Hb(108.35±12.84)g/L、HCT(33.52±3.04)%、RBC(2.91±0.42)×1012/L、PLT(123±40)×109/L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1.21,1.37,1.94;均P>0.05);输血后5 d,观察组Hb(122.52±13.70)g/L、HCT(40.12±3.80)%、RBC(3.91±0.45)×1012/L、PLT(135±39)×109/L与对照组Hb(118.31±13.91)g/L、HCT(35.50±3.70)%、RBC(3.14±0.61)×1012/L、PLT(127±31)×109/L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5.58,5.72,7.61;均P<0.05)。输血后1 d,观察组R(5.97±0.31)min、MA(56.73±2.24)mm、K(2.57±0.10)min、α(59.88±1.73)°与对照组R(6.07±0.30)min、MA(57.68±1.78)mm、K(2.70±0.52)min、α(61.12±3.09)°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0.90,0.66,0.99;均P>0.05)。输血后5 d,观察组R(6.62±0.59)min、MA(63.81±0.86)mm、K(2.95±0.19)min、α(61.12±2.36)°与对照组R(6.82±1.21)min、MA(62.99±1.88)mm、K(2.82±0.18)min、α(60.50±2.07)°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1.04,1.33,0.56;均P>0.05)。流式细胞分析表明,输血后1 d,观察组患者CD3+CD4+T细胞的水平(33.66±2.10)高于对照组(29.88±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P<0.01);输血后5 d,观察组CD3+CD4+T细胞(35.92±0.79)、CD3+CD8+T细胞(21.82±1.61)、CD16+CD56+NK细胞(1.68±0.1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9.83±2.11、20.53±2.71、1.03±0.13),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6,6.57,9.58;均P<0.01)。 结论与异体输血比较,洗涤回收式自体输血不影响膝关节置换、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栓弹力图R、MA、K、α,可以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测定对重症支原体肺炎(SMPP)患儿诊治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共180例,依据临床表现分为:重症组(SMPP组)90例,轻症组(MPP组)90例,选取本院同期小儿外科住院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儿9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法进行研究。依据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发病时间、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划分急性期与恢复期,每组各90例。3组患儿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行血小板参数测定,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采用t检验或F检验比较各组水平差异。 结果SMPP组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各项血小板参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242.06±62.44)×109/L、PDW(10.74±2.34)%、MPV(9.58±0.85)fL、PCT(0.25±0.09)%、P-LCR(22.21±5.98)%和PLT(405.11±101.00)×109/L、PDW (9.87±1.67)%、MPV (9.22±0.67)fL、PCT (0.37±0.09)%、P-LCR (20.07±3.23)%;t=-13.02,2.87,3.14,-8.65,2.30;均P<0.05]。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SMPP组PLT、PCT水平显著降低,MPP组PLT、PC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PP组、MPP组、对照组分别为PLT(242.06±62.44)×109/L、(333.28±92.60)×109/L、(287.36±36.29)×109/L和PCT(0.25±0.09)%、(0.32±0.12)%、(0.28±0.05)%;F=40.67,18.52;均P<0.05];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SMPP组及MPP组PLT、PCT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PP组、MPP组、对照组分别为PLT(405.11±101.00)×109/L、(328.78±76.30)×109/L、(287.36±36.29)×109/L和PCT(0.37±0.09)%、(0.32±0.07)%、(0.28±0.05)%;F=55.56,39.76;均P<0.05]。 结论关注血小板参数变化,尤其是PLT、PCT水平的变化,可早期诊断SMPP并判断其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6.
背景:转子间骨折主要有两种固定方式,一是髓外固定的钉板系统,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另一种是髓内固定的髓内钉系统,以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为代表。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0-12山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8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两种内固定方式置入治疗。结果与结论:动力髋螺钉组平均随访13个月,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平均随访11个月。随访期内两组均达骨性愈合。置入内固定治疗后动力髋螺钉组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延长(P〈0.05);末次随访时Parker-Palmer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动力髋螺钉组主钉松动退出1例,钢板断裂1例;所有患者无伤口感染、内固定物切割、髋内翻等并发症出现,最终骨折愈合。提示两种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均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可更早负重,骨折愈合时间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ICU和急诊ICU收治的135例SAP患者,按住院号末位的奇偶数将其分为常规组(69例)和血浆置换组(66例),常规组入科后立即行CRRT治疗72 h,血浆置换组入科后立即行血浆置换联合CRRT治疗72 h。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血清学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滤器寿命。 结果血浆置换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87.88%(58/66)vs. 65.22%(45/69),χ2 = 9.579,P = 0.002]。血浆置换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11.4 ± 1.5)d vs.(21.3 ± 2.8)d,t = 2.979,P = 0.004]。治疗后,血浆置换组患者血清学相关指标血清淀粉酶[(103 ± 24)U/L vs.(267 ± 60)U/L,t = 2.419,P = 0.021]、C反应蛋白[(51 ± 8)mg/L vs.(129 ± 19)mg/L,t = 4.574,P< 0.001]、白细胞计数水平[(8.9 ± 0.5)× 109/L vs.(11.5 ± 1.0)× 109/L,t = 2.059,P = 0.046],以及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06%(4/66)vs. 34.78%(24/69),χ2 = 16.930,P<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7.58%(5/66)vs. 30.43%(21/69),χ2 = 11.340,P<0.001]和胰性脑病的发生率[9.09%(6/66)vs. 39.13%(27/69),χ2 = 16.480,P = 0.002]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同时,血浆置换组平均滤器寿命明显长于常规组[(24.7 ± 2.3)h vs.(12.1 ± 1.4)h,t = 4.829,P<0.001]。 结论血浆置换联合CRRT治疗SAP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清学相关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滤器寿命,提高体外循环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患者中口服胆汁(OBR)的应用效果及对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肝胆胰外科共为9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PTCD手术,并签署知情同意口服胆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接受肝胆胰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根治手术前肝脏功能和营养状态、评价2组患者对口服胆汁的依从性和潜在的临床意义。 结果干预组(n=46)和对照组(n=45)中分别有44例(95.65%)和34例(75.56%)坚持接受口服胆汁至根治手术前(χ2=7.50,P=0.006);干预组依从性良好比率(32/46,69.60%)显著高于对照组(21/45,46.7%,χ2=4.90,P=0.027)。2组病人根治术前肝功能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干预组病人的血清白蛋白水平(35.32±4.10 vs 33.48±4.16,P=0.011)和淋巴细胞计数(2.54×109/L±0.85×109/L vs 2.26×109/L±0.66×109/L,P=0.031)高于对照组,反映出干预组病人的营养状态优于对照组。 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有效提高PTCD患者口服胆汁的依从性,有效改善病人根治术前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负重在适宜人群中的康复疗效。方法 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本院骨科Evans-Jensen 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且骨折复位符合股内侧皮质阳性支撑(PMCS)的患者4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 n= 22)和试验组(n = 23)。对照组于术后6周行耐受性负重,试验组于术后48 h内行耐受性负重,均由每次10 min、每天3次逐渐递增至每次20 min、每天5次,直到骨折临床愈合。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并发症,术后6周、3个月、6个月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 试验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 =3.716, P < 0.01);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t = 1.540,P > 0.05);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t =6.248, P < 0.001)。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χ2 = 2.198, P > 0.05)。术后6周、3个月和6个月,两组VAS均无显著性差异( t < 1.330, P > 0.05)。试验组术后6周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t = -5.115, P < 0.001),两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无显著性差异(| t| < 1.799, P > 0.05)。 结论 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且骨折复位符合PMCS的患者于术后48 h内行耐受性负重可减少住院时间,促进骨折愈合和早期髋关节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严重脓毒症患者伴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严重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66例分成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均予以治疗原发病及积极控制感染,实验组患者于血小板下降的第1天给予rhTPO治疗,300 U·kg-1·d-1,皮下注射,当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升高≥ 50 × 109/L时即停用,疗程一般不超过14 d。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即刻、治疗后1、2、3、5、7、9、14 d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例数、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体温下降至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肺部影像学恢复时间、ICU治疗后28 d病死率及住院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LT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 结果实验组患者仅血小板计数治疗后3、5 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56 ± 19)× 109/L vs.(42 ± 18)× 109/L,t = 3.112,P < 0.05;(67 ± 22)× 109/L vs.(54 ± 21)× 109/L,t = 2.520,P< 0.05],且实验组患者血小板输注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35 vs. 11/31,χ2 = 4.022,P = 0.04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PACHEⅡ评分(t = 0.692,P< 0.05)、体温下降至正常的时间(t = 0.510,P< 0.05)、临床症状消失时间(t = 0.262,P< 0.05)、肺部影像系统恢复至正常时间(t = 0.685,P< 0.05)、28 d病死率(χ2 = 0.001,P< 0.05)及ICU平均住院天数(t = 0.637,P< 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中没有观察到rhTPO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且经rhTPO治疗前后实验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 = 0.697,P< 0.05)、ALT(t = 0.478,P< 0.05)、C反应蛋白(t = 0.110,P< 0.05)及总胆红素(t = 1.634,P< 0.05)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在传统治疗手段的基础上联合rhTPO治疗可以显著地提升血小板计数,减少输注血制品带来的风险以及医疗资源的消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