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了解恩施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HBV DNA YMDD变异的情况。方法检测该地区100例乙肝患者ALT水平、HBV DNA载量、HBV YMDD变异,对其HBV DNA YMDD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乙肝患者中检出HBV DNA YMDD变异共15例(阳性率15%),已服用拉米夫定者60例,检出YMDD变异12例(阳性率20%),未服用拉米夫定患者40例,检出YMDD变异3例(阳性率7.5%)。15例YMDD变异患者HBV DNA在5.21×10^4-1.34×10^8copies/ml,ALT水平在38-1100U/L。结论恩施地区乙肝患者YMDD变异可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也可天然存在;尚未发现恩施地区乙肝患者性别、年龄、HBV DNA载量、ALT水平对YMDD变异检出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期间乙型肝炎病毒(HBV)YMDD变异的情况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通用模板信号扩增(UT-PCR)方法,对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血清出现HBV DNA由阴转阳的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YMDD变异检测,并结合患者治疗前HBV DNA载量、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免疫标志物及YMDD变异后HBV DNA载量等临床信息进行结果分析。结果YMDD变异的检出率为53.85%,52例患者中,28例发生了YMDD变异,其中YIDD17例,YVDD7例,YIDD和YVDD混合变异4例。发生YIDD变异的患者较治疗前HBV DNA水平显著降低(P<0.05),发生YVDD变异的患者较治疗前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VDD变异后的HBVDNA水平与YIDD变异后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MDD变异组治疗前的ALT基础水平高于YMDD野生组治疗前水平(P<0.01),治疗前HBVDNA水平及HBeAg阳性率在变异组和野生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ALT基础水平高可能是YMDD变异的一个易发因素。密切监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及ALT水平,有利于及时发现YMDD是否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前后HBV YMDD变异与HBV DNA复制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未服用拉米夫定治疗前血清HBV DNA载量以及服用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血清中YMDD突变情况。结果 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出现YMDD变异者35例(48.6%),其中YIDD变异者28例,YVDD变异者4例,YIDD和YVDD混合变异者3例。治疗后YMDD突变组HBV DNA载量显著高于YMDD野生组,拉米夫定治疗后YIDD及YIDD+YVDD杂合型的突变率明显增加,而对YVDD的突变率则有所降低。结论拉米夫定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复制水平无显著影响,而拉米夫定治疗后HBV DNA复制水平与YMDD突变具有相关性,可作为早期监测原发性肝癌HBV YMDD突变的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HBV YMDD变异与HBV-DNA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产生与血清HBV-DVA水平的关系.方法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6例,平均疗程32月(12~48月),治疗前及治疗中每4~6月采血,用荧光实时PCR定量检测HBV-DNA,采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检测HBVYMDD变异.分析出现YMDD变异组与非变异组治疗前HBV DNA水平差异.结果 YMDD变异组治疗前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显著高于未产生YMDD变异(P<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病毒载量水平越高,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越容易产生YMDD变异,且产生时间越早.血清病毒载量可作为应用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产生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陈同生  张文君 《西部医学》2014,26(11):1517-1519
目的 比较乙型肝炎肝硬化低病毒载量患者分别应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治疗的效果.方法 3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阿德福韦酯10mg,1次/d,口服治疗;2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拉米夫定100 mg,1次/d,口服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后ALT、ALB、透明质酸(HA)的变化,HBV DNA阴转率、病毒基因耐药情况.结果 治疗48周后阿德福韦组HBV DNA阴转率为71.9%,ALT复常率为72.6%;拉米夫定组治疗48周后HBV DNA阴转率为73.1%,ALT复常率为78.5%;两组透明质酸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德福韦组无一例发生病毒学突破,而拉米夫定组出现3例YMDD变异.结论 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治疗低病毒载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取得较好的病毒学及生化学应答,不良反应轻微,阿德福韦治疗患者无病毒变异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晶  刘兴祥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2):1387-138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拉米夫定疗效及YMDD变异的相关性。方法:对69例服用拉米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的ALT、HBV-DNA水平及治疗48周后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拉米夫定治疗48周的69例患者中,有19例HBV发生YMDD病毒变异,变异率27.6%。HBV发生YMDD病毒变异与ALT的水平呈负相关;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结论:服用拉米夫定一定严格把握治疗基线,选择最佳治疗时机,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黄彬  陈茶  徐磊  陈怡丽 《广东医学》2007,28(1):140-141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发生YMDD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用荧光定量PCR、ELISA和连续监测法检测65例仅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0个月)、治疗中(6,12个月)YMDD变异的情况、HBV DNA定量水平、两对半和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结果 6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拉米夫定治疗前未检出YMDD变异,治疗6个月时检出YMDD变异5例(7.7%),12个月时12例(18.5%),随治疗时间的延长,YMDD变异率升高(P<0.05).拉米夫定治疗6,12个月后患者HBV DNA定量水平和ALT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6个月和12个月的HBV DNA定量水平和AL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治疗时期YMDD变异组与未变异组的ALT,HBV DNA定量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5例在治疗6个月发生YMDD变异的患者继续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其HBV DNA定量水平比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6个月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ALT水平比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6个月时相比升高(P<0.05).治疗12个月时乙肝大三阳、小三阳的患者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13.5%和71.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YMDD变异的发生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YMDD变异的发生对拉米夫定在肝脏炎症活动的改善和HBV复制的抑制方面无显著影响,患者仍呈现HBV DNA的持续抑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口服拉米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区发生YMDD变异的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HBV YMDD变异株的方法,对214例用拉米夫定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CHB)患者血清进行HBV P区YMDD变异检测分析。结果:214例慢性乙肝患者YMDD变异率为32.7%,其中YIDD变异34例,YVDD变异30例,混合变异6例。YMDD未变异组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显著高于变异组;而YMDD变异组治疗前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未变异组;YMDD未变异组与变异组之间治疗前的患者性别、年龄和HBeAg状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V YMDD变异可能与患者治疗前ALT水平和HBVDNA含量有一定关系,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血清HBeAg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B、C基因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治疗作用。方法观察未用、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时间延长血清病毒标志物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乙肝病毒聚合酶及转录酶区酪氨酸-蛋氨酸-门冬氨酸-门冬氨酸基序(HBV YMDD)耐药变异率等的变化,对比分析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B、C基因型乙肝患者的病毒抑制效应。结果(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 B基因型者HBV DNA水平低于C基因型者,而自发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C基因型者。(2)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B、C基因型者之间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YMDD变异率没有明显差异。(3) B、C基因型患者均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HBV DNA水平下降,HBeAg血清转换率增加,但YMDD变异率也增加。结论(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自然状况下C基因型乙肝患者携带的乙肝病毒复制能力强于B基因型患者者且不易清除。(2)使用拉米夫定疗程相同时B、C基因型患者之间拉米夫定的病毒抑制效应及HBV YMDD耐药变异率相似。(3)C基因型HBV感染的乙肝患者及早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6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和复方鳖甲软肝片口服,疗程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及HBV—DNA阴转率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ALT、TBIL、HA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且ALT、HA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的HBV—DNA转阴率为76.7%,优于对照组的16.7%(P〈0.01)。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能够通过抑制病毒和抗纤维化明显改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生化学改变、病毒学应答,持久性应答。方法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德福韦酯(贺维力)联合干扰素α-2b(安福隆)治疗组49例,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72周,干扰素α-2b 300万u,隔日1次肌肉注射,疗程48周,阿德福韦酯(贺维力)单药治疗组48例,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72周。治疗第48周,72周,停药后随访至96周的肝功能,HBV NDA定量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联合组治疗48周,72周及停药后随访至96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4.3%(P〈0.05),63%(P〈0.05),60.9%(P〈0.01),肝功能好转。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YMDD变异株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其生化学改变,病毒学应答率,持久应答率均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  相似文献   

12.
王英民  杨丹红  郦卫星  李敏伟 《浙江医学》2010,32(12):1776-1778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病毒学应答的效果.方法 使用免疫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实时荧光-PCR法检测HBV-YMDD变异,并采用全自动测序仪对PCR产物直接进行HBV-P基因测序,同时对46例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48周,观察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的肝功能和病毒学相关指标.结果 46例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出现YMDD变异株35例;12周后HBV-DNA的转阴率为57.78%,ALT正常率58.90%;24周后HBV-DNA的转阴率为73.91%,ALT正常率78.26%;治疗48周后HBV-DNA的转阴率为80.43%,ALT正常率86.96%.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后各时段的原发性治疗无应答组HBV-DNA转阴率均低于病毒学突破组(均P<0.05或0.01);治疗48周后HBV-DNA转阴者的治疗前HBV-DNA平均载量低于未转阴者(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有效、安全,且原发性治疗无应答组HBV-DNA转阴率低于病毒学突破组,治疗前HBV-DNA水平较低者联合治疗后转阴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张光远 《黑龙江医学》2012,36(10):735-736
目的了解苦参素注射液和替比夫定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文71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同时使用苦参素注射液和替比夫定12周,随后单用替比夫定40周;对照组37例,单用替比夫定52周。疗程中,定期检测ALT、HBeAg、抗HBe、HBV DNA,并做YMDD变异检测。结果全部患者完成1年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1.2%(14/34)和21.6%(8/3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8)。治疗组未发生YMDD变异,对照组有5例发生YMDD变异,治疗组血清ALT及HBV DNA基线水平与血清转换率明显相关(P=0.04),在ALT>2.0 ULN及血清HBVDNA>1.0×107拷贝/mL患者中,治疗组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2.0%和25.8%,P=0.04及63.2%和28.6%,P=0.03)。在肝组织HBV DNA表达水平较高的患者中,治疗组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6.2%和9.5%,P=0.03)。结论苦参素与替比夫定联合治疗对于ALT中度以上升高,HBV DNA高水平复制疗效优于单用替比夫定。并对于延迟及减少YMDD变异相关性耐药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因芯片检测乙肝病毒YMDD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肝病人YMDD变异情况与血清HBV DNA、ALT水平等指标的关系。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ELISA及生化检测技术检测180例慢性乙肝患者服用拉米呋啶6~24个月后YMDD变异、HBV DNA及ALT水平变化。结果 180例患者中,168例HBV DNA、ALT不同程度下降,随用药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2g例)的YMDD出现变异,同时HBV DNA及ALT水平出现反跳。结论服用拉米呋啶的慢性乙肝患者的YMDD发生率与时间长短有关,血清HBV DNA及ALT与YMDD相关,由此可以预测拉米呋啶治疗的乙肝病人的YMD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丁宁玲  朱翔  王勇平 《吉林医学》2010,(30):5272-5273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联合组予拉米夫定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拉米夫定组单予拉米夫定治疗;干扰素组单予干扰素治疗,疗程均为1年。结果:治疗1年后,联合组HBV-DNA转阴率为86%,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为48%,均优于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P<0.05)。联合组仅出现1例YMDD变异(2%),而拉米夫定组出现8例YMDD变异(16%)。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应用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组,并且能减少病毒YMDD变异,防止耐药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和苦参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分为苦参素组、拉米夫定组和联合治疗组3组,每组20例。苦参素组口服苦参素胶囊,拉米夫定组口服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组口服苦参素胶囊和拉米夫定,疗程为12个月。治疗结束后,分别检测血清HBeAg、抗-HBe、HBV DNA和基因YMDD变异。结果:在治疗12个月时,联合治疗组HBeAg、抗-HBe转换率及HBV DNA转阴率优于苦参素组和拉米夫定组,YMDD变异率较苦参组和拉米夫定组低,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指标苦参组和拉米夫定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可减少YMDD变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74例,随机分成干扰素治疗组36例,保肝治疗组38例。干扰素治疗组给予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5MU每日肌肉注射1次(15d),以后改为隔日1次肌肉注射(6个月),保肝治疗组用常规保肝药物治疗。通过对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的检测,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干扰素治疗组在治疗期间ALT复常率在1,3,6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均较保肝治疗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扰素治疗组治疗前HBVDNA≤10^6、5ULN≤ALT〈10ULN的患者对干扰素应答好,HBVDNA阴转率达70%,明显高于其它患者30.8%(P〈0.01)。干扰素α-2b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31例(占86.1%)、流感样症状22例(61.1%)、白细胞减少32例(占88.9%)等。不良反应一般经对症处理后能很快恢复正常。结论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前HBVDNA载量、ALT水平与干扰素的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血清载脂蛋白A1(APOAl)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77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233例,肝炎肝硬化组105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检测血清APOAl水平,并与HBVDNA、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随着疾病进展,APOAl水平、HBVDNA载量、ALT水平均逐渐下降,肝癌组中位数最低,APOAl水平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l〈0.05);HBVDNA载量、ALT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分别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肝硬化组及肝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APOAl水平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尸〈0.05),而与AIJT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APOAl水平是反映慢性乙肝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对于判断病情及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的相关性。方法 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阳性83例,HBeAg阴性67例,对比分析两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结果 HBeAg阳性组年龄、病程均显著小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组血清ALT水平及HBVDNA定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炎症分级血清HBV DNA定量范围及平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无相关性(P>0.05),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特点存在差异,血清HBV DNA定量有助判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