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伴慢蝶窦炎的垂体瘤经蝶窦显微手术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伴有慢性蝶窦炎的垂体瘤经蝶窦显微手术方法,如何预防继发颅内感染。方法:对15例伴有慢性蝶窦炎的垂体瘤患施行经蝶窦手术,术中完整地剥除蝶窦粘膜,打开鞍底前及切瘤后,用双氧水、酒精及庆大霉素浸泡蝶窦腔及瘤腔各2次,每次1min,X线或导航定位下显微放大8-15倍切瘤,切瘤后用链霉素粉肌肉浆封闭鞍底,术后加强抗炎3-5d。结果:本组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3例,无死亡及其他并发症。结论:慢性蝶窦炎不应再成为经蝶入路的禁忌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蝶窦手术切除垂体的手术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 15例患者经口鼻蝶入路显微切除垂体瘤,对术中发现脑脊液流出者,取大腿皮下脂肪堵塞并作鞍底重建。结果 肿瘤均全切除,临床症状不同程度消失或改善,无死亡,无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随访2个月~3年。2例并发尿崩症,用长效尿崩停控制达半年缓解,2例并发垂体功能低下,经激素替代治疗1年后恢复。1例于1年后复发。结论 经蝶窦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单鼻孔蝶窦入路在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经鼻蝶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垂体腺瘤全切14例(82.35%),次全切3例(17.64%)。术后6例出现一过性尿量增多,1例出现尿崩,2例发生脑脊液鼻漏。神经内镜可观察鞍底及周围重要结构(颈内动脉隆凸、海绵窦、鞍结节、斜坡等),并了解肿瘤切除情况。结论:单鼻孔经蝶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中应用神经内镜可做到二者优势互补,提高肿瘤切除率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初步经验和体会。方法对45例垂体腺瘤患者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微腺瘤6例,大腺瘤39例;其中PRL腺瘤10例,GH腺瘤5例,混合性(PRL GH或PRL ACTH)腺瘤27例,无功能性腺瘤2例。结果2例因蝶窦发育及鞍底解剖形态异常行术中形臂定位,其余病例显露满意;术后一过性尿崩10例,经治疗一周左右恢复。无死亡、脑出血、脑脊液鼻漏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7d,全组病例术中未输血;最长病例跟踪随访3年未见复发。结论单鼻孔经蝶窦入路较传统经蝶入路具有操作快捷、鼻腔结构损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李锐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9):1058-1059
目的:总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的方法,以达到既减少术中血管损伤又能全切除肿瘤。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经翼点入路鞍区四个解剖间隙切除垂体瘤44例,术中注意保护肿瘤周围的视神经、ICA及发出的垂体上动脉。结果:44例垂体瘤,全切除42例,占95.5%,死亡2例,占4.5%,复发4例,占9%。结论:在经翼点入路行垂体瘤的显微手术中,熟练掌握鞍区四个解剖间隙及垂体血供的显微解剖,是提高全切率,降低显微外科手术死亡及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大型腺瘤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大型腺瘤的疗效。方法42例垂体大型腺瘤患者,采用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在神经显微镜下行垂体腺瘤切除,重建鞍底。结果42例垂体腺瘤均达到显微镜下全切除,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经蝶窦显微外科手术比经颅手术安全,切除范围彻底,有利于内分泌症状的改善和视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框架影像导航系统在内镜下经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10例患者在美国Medtronic Sofamor Danek公司Stealth Station TREON红外线无框架影像导航系统下行内窥镜经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大腺瘤2例,微腺瘤8例,其中2例为复发患者。结果:影像导航定位误差1.5±0.37mm,定位蝶窦、鞍底、视神经管突、颈内动脉管隆凸、腺瘤的位置准确率为100%。影像导航系统准备及配准时间平均为15min,手术时间平均为50min。术后除3例出现一过性尿崩外,未出现垂体前叶功能下降、脑脊液漏、颈内动脉损伤、下视丘损伤、视神经损伤和脑膜炎等并发症。结论:影像导航系统在内镜下经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对重要结构和病变部位定位准确,可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再次手术中,由于前次手术造成的蝶窦前壁和鞍底结构不清,蝶窦内呈纤维骨化,很难准确判断鞍底,在导航的指引下,可迅速定位瘤体所在鞍底位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瘤的手术方法及总结经验。方法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6例垂体瘤患者(全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入路、术中操作、并发症的处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6例垂体腺瘤患者中,泌乳素(PRL)分泌性腺瘤10例;生长激素(GH)分泌性腺瘤6例;PRL和GH混合性腺瘤2例;非分泌性腺瘤8例,肿瘤全切18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3例。发生电解质紊乱1例,暂时性尿崩症5例,无永久性尿崩症,脑脊液鼻漏2例,持续2周,无需再次手术。结论与开颅垂体瘤切除手术相比,经蝶窦入路手术明显降低了病死率和伤残率,是治疗垂体瘤的首选入路之一,严格把握好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能使需要手术治疗的垂体瘤患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单鼻孔蝶窦直接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非选择性经单鼻孔蝶窦直接入路手术切除56例垂体腺瘤.本组病例术中均未作鞍底重建.术后磁共振显示,肿瘤直径<3 cm的37例患者中全切32例,全切率为86.4%;肿瘤直径≥3 cm的19例患者中5例全切,全切率为26.3%.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3~12个月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单鼻孔蝶窦直接入路不影响面容;鞍底中线可以根据解剖结构准确定位;开放鞍底有利于防止术后鞍内积血、囊肿的发生,促使鞍上残留肿瘤下塌入鞍内,便于二期手术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手术技巧对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2年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87例,根据治疗方法的改进,患者分为两组:2006—2009年组应用常规的经鼻蝶垂体瘤手术方式;2010—2012年组采用扩大蝶窦及鞍底,切除过程中逐层刮除及适度负压吸引技术。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鞍区冠状CT、MRI检查,并行内分泌学检查。结果:2006—2009年组肿瘤全切16例,次全切除18例,部分切除6例。2010—2012年组肿瘤全切31例,次全切除15例,部分切除1例。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蝶窦及鞍底,以及在切除肿瘤过程中逐层刮除、适度负压吸引技术对于增加垂体瘤的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我院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后1~5年疲劳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7~2011年间治疗的29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在治疗后进行调查包括:简化疲劳量表、卡诺夫斯基功能状况量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基础呼吸困难指数评分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于不同程度疲劳病人功能状态之间的差异应用卡方检验,疲劳和各种危险因素的联系程度我们使用Spearman秩相关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术后疲劳发生率59.8%,中、重度疲劳患者中21.1%具有功能障碍,9.6%的轻度疲劳或无疲劳者具有明显功能障碍(P=0.0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合并肺脏疾病(OR:2.34,置信区间:1.08-4.99)、抑郁症状(OR:6.39,置信区间:2.42-17.35)、焦虑症状(OR:2.45,置信区间:1.13-4.87)是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体力活动(OR:0.27,置信区间:0.11-0.73)具有预防疲劳的作用。结论:早期NSCLC病人术后1~5年内大部分存在疲劳现象;中、重度疲劳患者更容易出现功能障碍。焦虑、抑郁和肺脏合并症与患者的疲劳症状密切相关,治疗上应采取综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之间的关系,提高对恶性肿瘤并发DVT的认识。方法:分析18例恶性肿瘤并发DVT病人的临床表现、血栓形成的部位、原发肿瘤的类型、彩色多普勒检查及溶栓治疗的效果。结果:恶性肿瘤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15例(15/18,占83%),血管阻塞的程度平均为84%,原发肿瘤的第1位是肺癌,占39%;其次,是胃肠道癌,占28%。溶栓治疗后肿胀的肢体周径仅比治疗前缩小平均为1.8cm。结论:恶性肿瘤可能使血液凝固性增高,而导致DVT;对无明显诱因的DVT患者,都应注意是否由于恶性肿瘤所致;恶性肿瘤并发的DVT溶栓治疗的效果比非肿瘤引起的DVT明显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巨大型垂体腺瘤手术中对垂体柄及垂体的辨识和保护.方法自1998年4月~2002年10月,采用扩大额下硬膜内入路显微手术治疗76例巨大型垂体腺瘤,术中仔细辨识垂体柄及垂体并予保留.结果肿瘤全切63例(83%),54例(71%)垂体柄及垂体得到辨认和保留.术后尿崩发生率为61%,39例(51%)出现血钠紊乱,大部分在1周内恢复.功能性腺瘤术后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结论扩大额下硬膜内入路可提高巨大垂体腺瘤的全切率,有利于术中辨识和保留垂体柄及垂体,对垂体柄位置、形态及肿瘤的切除范围的认识和理解,仔细耐心的手术操作是提高垂体柄及垂体保留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放射治疗垂体瘤62例,其中单纯放疗8例,手术后加放疗54例。治疗后3、5、10年的控制分别为54、45、27例(治疗后满10年者44例),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食管覆膜支架在食管癌33例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腹膜支架在良恶性食管狭窄中的应用及并发症。方法:对33例晚期食管癌(其中2例食管气管瘘,1例食管纵隔瘘,5例手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置入食管腹膜支架。结果:32例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完全解除或明显缓解,1例术后呛咳无缓解。有效率为96%。1例置入3d后死亡;1例置入8月后支架断裂。1例术后剧烈疼痛,1周后死亡。1例术后呛咳无缓解,仍进食困难。结论:金属食管内支架是解决晚期食管癌梗阻或食管气管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改良老年疾病累计评分表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采用翻译引进的改良老年疾病累计评分表(MCIRS-G)研究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合并症分布情况及其对化疗安全性的影响,评价该量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0例入院接受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按照设计好的入组标准进入实验,根据MCIRS-G详细记录患者的合并症情况。年龄≥65岁的患者进入老年组(37例),<65岁者进入对照组(43例),接受以5-Fu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化疗期间及之后四周内纪录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采用NCI3.0版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进行评定,用MCIRS-G分析患者合并症情况,按照MCIRS-G得分、KPS评分和年龄分层研究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结果两组合并症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老年组MCIRS-G平均得分16.19±2.25,对照组为14.67±1.08,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随着MCIRS-G评分升高老年组白细胞减少(P=0.014)、血小板减少(P=0.010)、贫血(P=0.031)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贫血(P=0.005)的发生率随着MCIRS-G评分升高而显著升高。相关性研究发现MCIRS-G评分与年龄呈正相关(P=0.004),与KPS评分无相关(P=0.375)。结论MCIRS-G在临床上能够有效评价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合并症情况,MCIRS-G评分预测毒副反应比KPS更敏感。年龄不应是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接受化疗的限制因素,合并症才是影响化疗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陈伟强  苏杰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7):731-732,735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方法,提高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对12例垂体腺瘤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并发尿崩症9例,其中8例为急性尿崩症,1例为迟发性尿崩症;脑性盐耗综合征1例;脑脊液鼻漏2例;出血3例;视力障碍1例;颅内感染1例;额叶及下丘脑缺血、梗死2例;病死1例。结论: 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熟悉鞍区显微解剖结构,掌握显微手术技巧,注意术中保护是手术成功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常见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两家医院妇科2006年6月至2012年8月完成的951例妇科腹腔镜手术及其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3例腹腔镜手术中有31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25%。附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最低1.88%,其次是子宫肌瘤剔除和子宫次全切除术,为3.22%,全子宫切除和子宫(次)广泛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并发症较前三者明显增高,分别为6.58%和33.33%,子宫(次)广泛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并发症最多、手术风险最大。31例并发症包括与CO2气腹相关的并发症6例,血管脏器损伤9例,热损伤和电损伤5例,术后并发症11例。结论:腹腔镜手术难度越大,手术并发症越多,应严格适应证选择,尤其是既往有腹腔或盆腔手术史、腹腔或盆腔粘连明显的手术。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应该重视预防并积极予以有效干预处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转移症状为首发症状的肺癌44例,占同期肺癌17.6%,其中骨转移占40.9%,纵隔转移25%,颈部淋巴结转移15.9%,脑转移9%,下颌淋巴结、腹腔和腹壁转移占6.8%,杵状指(趾)为首发症1例占2.2%。几乎所有病例都有误诊,误诊为何种疾病与转移的部位有关,癌转移部位与组织类型有关。疗效及预后差,有效率(CR+PR)为35.8%,生存平均为6.5月,中位生存6个月,脑转移症为首发症平均生存4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