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133例海洛因依赖者首次吸毒月份及人口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高危人群首次使用毒品的时间规律及人口学特征,为禁毒宣传和打击毒品犯罪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自填问卷方式,对2002年2月5日在我所强制戒毒的1133例海洛因依赖者的首次使用毒品的年龄、月份、职业、文化程度等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首次使用毒品的月份以1-4月及7月的比例最大;76.9%的吸毒者的初始吸毒年龄在14~25a之间;农村人口比例高达42.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3.7%;无业占89.8%。结论1-4月及7月新生吸毒者多;青少年、低文化、无业仍是滥用毒品高危人群的基本特征;提高青少年受教育程度,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减少新生吸毒人数。禁毒宣传及打击毒品犯罪应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2.
吸毒人群中的性病艾滋病调查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 :了解吸毒人群中性病、艾滋病感染情况及其对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提出对该人群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 ,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的传播。方法 :对 1997年 1月 - 2 0 0 2年 4月入所的吸毒人员 5 3 85人进行HIV及性病检测与调查 ,同时随机抽取 3 0 0名吸毒者进行性病、艾滋病知识情况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5 3 85例吸毒者中检出HIV阳性者 12 4例 ,占 2 .3 % ,全部为静脉注射毒品者 ;检出的性病主要有淋病 (2 10例 ) ,梅毒 (190例 ) ,尖锐湿疣 (13 2例 )等 ;在有效应答的 2 98份匿名问卷调查中 ,能够正确回答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的有 2 0例 ,占调查对象的 6.7%。结论 :吸毒者为性病、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 ,静脉注射毒品已成为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之一 ;吸毒者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 ;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利于控制性病、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468例海洛因依赖者进行了社会和心理调查。结果显示:年龄轻、文化程度低、职业不固定、性心理素质差、婚姻不幸福和家庭结构不健全与吸毒行为发生有密切关系;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意志薄弱以及责任感缺乏是吸毒者人格特征的突出表现;矛盾心理、隐私心理、自私心理、脆弱与孤独、逆反心理为吸毒者的主要心理特征。健全法制加强禁毒的宣传教育,断绝毒品来源,控制不良的社会和心理因素产生,加强青少年性科学教育,提高社会人群性知识水平和性道德观念而提高性心理素质,是预防吸毒的有效方法,对吸毒者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积极开展性心理还原过程,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建立严密监护网络是戒断吸毒行为提高、巩固康复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贵阳市300例吸毒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4种传染病的感染率,了解这几种传染病在吸毒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吸毒人群中这几种疾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300例吸毒人员进行采血检测Anti-HIV、Anti-HCV、HBsAg及梅毒抗体。结果:300例吸毒人员中HIV感染率为2.7%,HCV感染率为60.0%,HBV感染率为2.0%,梅毒感染率为16.7%;所有HIV感染者均合并感染HCV及梅毒3重感染。静脉注射毒品者中HCV感染率高于口吸吸毒者。结论:贵阳市吸毒人群中HIV、梅毒、HCV感染率较高,静脉注射毒品是HCV传播的高危因素,应加强对此群体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5.
2513例药物滥用者HIV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进一步认识与研究静脉注射毒品与艾滋病迅速传播的关系 ,为有关部门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2513例海洛因滥用者进行HIV血清抗体检测 ,并采用自行设计的《海洛因滥用情况登记表》及《艾滋病、性病知识调查表》 ,进行问卷调查。结果··:HIV血清学检测抗体阳性反应37例 ,全部为静脉注射毒品滥用者 ,并有经常共用注射器具史 ,所有病例对引发艾滋病传播的途径缺乏认识。结论··:静脉注射毒品已成为我国目前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吸毒群体已成为潜在的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提出 :加强对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进行对高危行为的干预 ,将有利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对吸毒人员进行常规的HIV抗体检测 ,以监控HIV流行趋势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吸毒者父母在其子女吸毒前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和子女吸毒后的心理状态以及在禁毒戒毒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吸毒者家长心理调查表》 ,对1596例吸毒者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有99.62%的家长在子女吸毒前对毒品危害认识不足 ,98.81 %的家长从子女开始吸毒到出事前未能觉察 ,98.80%以上的家长一旦知道子女吸毒后对外严守秘密 ,不能断然采取措施。因此在1596例强制戒毒者中由公安部门经侦查抓获送来强制戒毒的占99 %以上。有些家长虽将其子女多次送自愿戒毒部门戒毒 ,但总是戒而复吸 ,家长痛心疾首 ,又无可奈何 ,就是不敢公开求助公安部门给予必要的强制戒毒和求助于社会监督 ,不敢与毒品违法犯罪作坚决斗争。结论··:由于家长存在众多错综复杂的心理 ,导致多数家长在禁毒戒毒中起了不利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海地区药物滥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药物滥用流行病学情况 ,为药物滥用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2年 -2000年上海地区收治的23730例自愿和强制戒毒者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上海地区吸毒群体除具有青年男性、未婚、初中文化程度、无业闲散人员占多数等特征外 ,近年来呈现以下流行特征 :(1)吸毒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2)18a以下青少年吸毒人数上升速度明显 ;(3)女性吸毒人数急剧增加 ;(4)多药滥用严重 ,毒品种类呈多样化 ;(5)吸毒引发的犯罪呈上升趋势 ;(6)吸毒者中合并躯体疾病比例逐年增高。结论·· :上海地区药物滥用趋势严重 ,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很大危害。加强毒品危害和知识的宣传教育 ,特别是对青少年和高危人群的教育刻不容缓 ,提高戒毒质量 ,降低毒品危害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戒毒者吸毒行为和性行为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吸毒者的吸毒行为和性行为方式以及行为意识。方法:2001年10月-2002年6月采用单独个人深入访谈方式对西安市长安区和碑林区戒毒所的46名吸毒者进行调查。结果:73.9%的调查对象采取烫吸、口服或口含方式吸毒;主要原因是认为注射方式吸毒对健康危害比较大,容易感染疾病、害怕过量致死、害怕感染艾滋病。在静脉注射毒品者中,33.3%的人在不方便携带、晚上不方便购买或犯毒瘾时来不及购买注射器的情况下,共用或重复使用注射器。大多数吸毒者已经不是第一次戒毒,复吸的原因主要是不能脱离原来的环境,其次是不能控制心瘾;社会和家人的歧视,生活压力等也是导致高复吸率的常见原因。戒毒人员发生婚前、婚外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71.7%(33人)和28.3%(13人);71.7%(33人)的人有2个以上性伙伴,有性行为的戒毒者中,经常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不到15%。结论:尽管西安市吸毒者主要以烫吸为主要吸毒方式,但仍存在注射毒品高危行为和高危性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共用器具注射毒品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4年9-10月,应用结构式问卷调查乌鲁木齐市吸毒者的人口学特征、首次吸毒前的吸烟和饮酒情况;首次吸毒和首次静脉注射毒品及共用注射器具注射毒品的行为特征及相关因素等。结果:提供知情同意书的509名吸毒者中,既往共用器具注射吸毒者占59.5%(303/509)。近3个月有新的共用器具注射毒品伙伴者占17.3%(88/509);共用器具注射毒品≥5次者占14.9%(76/509);近3个月33.2%(169/509)的调查对象共用器具注射毒品;直接共用者占27.9%(142/509),间接共用者占23.2%(118/509)。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共用器具注射毒品≥5次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是年龄(OR=1.77,95%CI:1.07-2.91)和文化程度(OR=0.31,95%CI:0.15-0.64);与直接共用有关的变量是近6个月工作(OR=0.57,95%CI:0.38-0.86)、年收入(OR=0.58,95%CI:0.38-0.86)和15a以前开始吸烟(OR=1.79,95%CI:1.18-2.72);与间接共用有关的变量是民族(OR=0.58,95%CI:0.37-0.92)和近6个月工作(OR=0.61,95%CI:0.40-0.92)。结论:乌鲁木齐地区吸毒人群共用器具注射毒品比例高;年龄、文化程度、稳定的工作和年收入及15a以前开始吸烟与共用注射器具吸毒有关。提示:推广高危行为干预和强化个体化降低毒品危害咨询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2005年药物滥用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2005年药物滥用流行情况,为药物滥用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安徽地区监测到的1142例自愿和强制戒毒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安徽地区吸毒群体除具有青年男性、未婚、初中文化程度、无业闲散人员占多数等特征外,与2004年监测的数据相比,还呈现以下流行特征:(1)20a以下青少年吸毒人数比例持续不降;(2)女性吸毒人数比例有所增加;(3)滥用药物种类多;(4)吸毒引发的犯罪比例高;(5)吸毒者中合并性传播疾病的比例有所增高。结论:药物滥用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很大危害。加强毒品危害和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和高危人群的教育刻不容缓。提高戒毒质量,降低毒品危害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1.
176例药物依赖合并感染HIV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药物依赖合并感染HIV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广西地区戒毒所176名感染HIV的药物依赖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对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和药物滥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被调查的感染者中男性占88.6%,女性占11.4%;年龄为33.21a±s6.01a,25-40a年龄段占到了83.53%;未婚者占52.84%;无业人员占52.27%;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占86.93%;汉族占83.52%;初次吸毒年龄为22.7a±s6.08a,其中25a以下者占68.19%;吸毒年限10.51a±s3.72a;全部有海洛因滥用和静脉注射史;环境和心理因素是造成复吸的主要原因。结论:药物滥用合并感染HIV人群中以汉族、男性、未婚、无业、文化程度低者为主。初次滥用年龄低。宣传教育和改变危险行为是预防HIV感染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议加强对青少年毒品与艾滋病的预防教育及对药物滥用人群的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海洛因依赖者的应付行为特点及与之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应付方式问卷”、“阿片成瘾严重程度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 6 5名海洛因依赖者进行测查 ,并作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海洛因依赖者对各种应付方式的使用程度依次是 :解决问题、幻想、退避、自责、合理化和求助 ;海洛因依赖者应付方式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与应付方式相关的因素有依赖者的文化程度、年龄、初次吸毒年龄及SCL - 90总分、精神病性、焦虑、抑郁和社会功能 (P <0 0 5 )。结论 :海洛因依赖者的应付方式与其年龄、初次吸毒年龄、社会功能及心理健康状态有关 ,建议在对海洛因依赖者进行康复时 ,采取应付训练与心理矫治相结合、鼓励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对其重新社会化等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3.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methylphenidate on avoidance learning at two ages. The subjects were 96 naive albino rats, equally divided between the sexes. One-half received daily drug administrations beginning at 47 days of age; one-half began at 87 days of age. Both group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drug dosage levels (0.5, 1.5 and 4.5 mg/kg) and a distilled water control group. Methylphenidate was administered s.c. for a total of 18 days. Following 3 days of drug administrations only, 10 daily trials on avoidance conditioning were administered approximately 10 min after drugging to a total of 150 trials. The major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voidance response acquisition was obtained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rug and control groups, (2) a dose effect was obtained in that the M4.5 group made siginificantly more correct responses than the M1.5 group, and (3) animals drugged beginning at 87 days made significantly more correct responses than those drugged beginning at 47 days.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强制戒毒模式下戒毒者的应对方式及与心理各因素的相关性,为降低戒毒者的复吸率,维护其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90项症状清单(SCL-9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E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分别调查戒毒组的特质应对方式及相关心理因素,分析戒毒人群应对方式与相关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戒毒人员特质应对方式在婚姻状况方面差异不显著,男女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管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应对男性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女性,不同文化程度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均存在差异;(2)戒毒人员积极应对得分与除人际敏感因子外的其他SCL-90因子得分呈负相关,消极应对得分与SCL-90(除人际敏感因子外)得分呈正相关;(3)戒毒人员积极应对得分与人格中的内-外向(E)因子分呈负相关,消极应对得分与人格中的神经质(N)因子分呈负相关;(4)戒毒人员积极应对得分与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应对方式与心理各因素密切相关,是影响戒毒者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本地吸食冰毒者的社会人口学特点、吸毒及戒毒状况。方法:使用吸食、注射毒品滥用调查表和临床治疗医疗档案,对2009年在温州市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527例冰毒依赖者逐一统计、分析;戒毒治疗方法主要干戒、对症治疗。结果:(1)冰毒依赖者虽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但女性吸食者所占比例升高幅度较大;(2)吸食者年龄跨度大,主要集中在20岁至40岁之间;(3)吸毒影响家庭的稳固性,离婚率高达12.4%;(4)复吸率高,复吸者高达87%;(5)吸食冰毒者文化层次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占91.3%;(6)吸食冰毒者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加强毒品危害宣传、加大扫毒力度、严格依法治毒;应用对症治疗,解除躯体依赖症状,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吸毒者对海洛因或苯丙胺类毒品选择的相关因素.方法:从我中心2003年8月-2004年8月收治的454例女性吸毒者中随机抽取海洛因和苯丙胺类滥用者各75例分为两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两组比较,吸毒前年龄、婚姻、职业、用药动机、交友、毒品来源、滥用场所、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及成员关系、烟酒药物滥用及相关因素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结论:二级预防中,家庭、社会、个人多方面的协调合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社区戒毒康复的新模式。方法:将以社区戒毒康复指导室为平台,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把影响吸毒人员戒毒康复的各种因素如生理,心理、家庭、经济、情感、社会、药物滥用等看作一个系统,并且对系统的每一个部分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找出影响戒毒康复的主要问题,并对主要问题进行专项量表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根据个性化的评估结果对影响戒毒康复迫切、优先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多部门联动合作进行系统干预;通过干预前后的对照以明确社区多部门系统干预对社区戒毒康复的作用。结果:项目通过研究建立多部门联动组织网络机构和保障机制。建立一套适用于社区戒毒康复对象的评估体系。通过先评估及个性化综合性的多部门系统干预促进了对象多方面的改变,减少复吸,改变了生活、行为方式和健全人格,回归、融入了社会,也提高了禁毒社会工作者对社区戒毒康复对象进行干预的理论和工作能力。结论:项目研究初步建立了一条系统、科学、高效,可及、人力成本低廉的社区戒毒康复新路。  相似文献   

18.
《Substance use & misuse》2013,48(6):1047-1053
Fifty-two opiate addicts were classified as abstainers or continued abusers by their probation or parole officer. Eighteen variables—nine demographic and nine psychological—were evaluated for all subjects. Following factor analysis, 13 remaining variables were entered into a stepwise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which significantly differentiated the abstaining and abusing groups. Abstain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less dogmatism, higher education and personality integration, fewer aggressive incidents and previous drug arrests, and older age. The discriminant function classified 78.8% of the observations correctly and accounted for 27% of the variance. Rokeach's Dogmatism Scale, the Personality Integration Subscale of the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and the effective demographic discriminators have been included in a screening battery for counseling amenability by which incoming opiate addicts scoring like abstainers are granted priority in treatment assignment.  相似文献   

19.
东莞市美沙酮门诊海洛因成瘾者基线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东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海洛因成瘾者的人口学及行为学特点,为采取进一步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统一的《社区药物维持治疗评估基线调查表》对在东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服药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行为学及HIV、HCV感染情况等。结果:在东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服药的人员中30a以下者占86·1%;男性占96·0%,已婚占52·7%;初中文化程度占69·2%;无业/待业者占53·2%。与家庭关系良好者占43·8%。过去一个月(调查前)79·6%有注射吸毒行为,28·8%共用针具。64·4%有未婚性行为,多性伴比例占21·0%,61·5%在最近一次性行为中使用了安全套。过去3个月,10·9%曾违法犯罪。无HIV感染者,HCV感染者占30·3%。来门诊单程花费的时间最短2min,最长3h,平均40min±s27·6min。结论:在东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就诊的服药人员主要是青壮年男性,文化程度低,多为无业/待业者;未发现HIV感染者,针具共用率均较低,但存在非婚性行为、多性伴、安全套使用率偏低等感染HIV的高危因素。建议加大对该人群的宣传教育和推广安全套使用等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In Japan, the target mental disorders of preventive strategies for suicide had been limited to be mood disorder, but recently drug abuse are known to be significant as a cause of suicide because some researches has fou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ubstance use disorder and suicidal behavior in Japan. However, the preventive plans for suicide of drug abusers has not been developed yet. In this study we would like to examine the risk factors of suicide ideation in Japanese drug abusers. We analyzed the data of 445 drug addicts from the Nationwide Research of Drug Addiction Rehabilitation Centers by Tokyo DARC and compared many variables including demographic factors, drug use status, family history, psychopathologies, treatment and daily life satisfactions between people with suicide ideations and without ideations. It was found that 182 cases (43.8%) had suicide ideations in a recent month, and that addicts who had suicide ideations had significantly shorter abstinence time, higher prevalence of victimized experiences before 15 years age, and more mental symptoms such as insomnia, depression, and psychotic symptoms, and more tendencies to use prescribed psychotropic drug than those without suicide ide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o prevent suicide of drug abuser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family histories, insomnia and abstinence periods, and help them recovery from psychological damages caused by childhood trauma without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