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编织支架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行介入手术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基底动脉1例,左侧椎动脉8例,右侧椎动脉6例。根据病人术前检查及术中造影评估,行单纯双支架重叠2例,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结果 本组完全栓塞11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2例。术后即刻造影未见出血及载瘤动脉闭塞;术后1 d头颅CT无明显出血、脑梗死等异常情况。术后3~6个月,12例复查DSA示夹层动脉瘤处血管重塑良好、血流通畅,均未见复发。电话随访15例,症状完全好转12例,头痛轻度缓解2例,仍有头晕1例。术后3月m RS评分:0分13例,1分1例,3分1例。结论 颅内编织支架(LEO及LVIS支架)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2.
自膨式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膨式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10例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治疗并随访。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6例支架植入处血流发生明显改变,夹层扩张处缩小,4例无明显改变。术中无血栓事件及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应用罂粟碱后迅速缓解。临床随访3~30个月,8例头晕病例中有7例症状消失或减轻;7例术前饮水呛咳病例症状消失4例,减轻2例,1例无变化。造影随访10例,其中1例单支架治疗的患者五个月后夹层动脉瘤复发,球囊闭塞椎动脉,8个月后死于脑干衰竭。结论对于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采用单支架治疗效果不佳,多支架技术可以缓解症状并可能修复夹层,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对采取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好转。术后造影:所有支架位置准确,在夹层动脉瘤段释放到位;16例病例均明显造影剂滞留。16例患者术后7 d内均出院,并进行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影像学随访:16例患者均治愈,夹层动脉瘤未显影,动脉支架安放段均通畅,未出现血栓或出血以及后循环供血障碍等并发症。结论单纯支架植入的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瘤,从支架植入前后影像对比,以及术后临床症状、造影的随访资料分析,单纯支架植入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附45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45例,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1例,单纯支架置入8例,夹层责任动脉单纯弹簧圈闭塞6例。结果44例病人于治疗后1~46个月获造影随访,平均16.3个月。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无再出血。2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即刻致密栓塞的病人,动脉瘤未再显影;5例即刻大部栓塞者中,瘤体扩大、复发1例。7例单纯支架置入病人中,可见进行性血栓形成3例,无明显变化3例,另1例双BX支架重叠置入者支架狭窄变形,椎动脉闭塞。6例责任动脉闭塞病人,闭塞效果均切实。结论血管内治疗是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应用PED治疗的38例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38个动脉瘤)共置入40枚PED,均成功释放。38例出院后随访11~33个月,平均(16.1±7.3)个月。术后发生缺血性并发症5例,出血并发症1例,但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随访mRS 评分0分30例,1分6例,2分2例。术后3个月完善DSA检查,根据动脉瘤OKM分级进行评估,其中D级28例,C级4例,B级6例。结论 PED治疗椎-基底未破裂动脉夹层动脉瘤短期临床预后良好,安全有效,围手术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与评价单支架植入术与重叠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VBDA病人临床资料,共28个夹层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25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5个,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3个.采用单支架技术治疗夹层动脉瘤(单支架组)13个,重叠支架技术治疗(重叠支架组)15个.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DSA显示:单支架组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2个,部分闭塞5个,无变化6个;重叠支架组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7个,部分闭塞8个.两组动脉瘤闭塞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0).单支架组发生支架内狭窄1例;重叠支架组发生支架移位2例,短暂性脑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所有病人临床随访8~75个月,均在随访结束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其中mRS评分0分20例,1分4例.结论 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且重叠支架技术有助于更好地闭塞夹层动脉瘤,得到更满意的影像学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的31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23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行单纯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术后即刻DSA复查显示,不显影9例,瘤颈残余6例,部分残余16例。术后2例发生急性脑梗死,2例发生小脑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6例DSA随访3~6个月,其中改善13例,稳定10例,复发3例。31例术后1年随访结果示,预后良好22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9例,其中2例预后不佳。结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9年收治的12例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中,2例采用多支架叠放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覆膜支架治疗,1例采用密网支架治疗。术后即刻造影均未见动脉瘤显影。术后7 d因再出血死亡1例,术后3个月复发1例再次介入治疗。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11例,死亡1例。结论 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复杂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多样,需根据病人情况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急诊介入治疗技术.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手术治疗经过.结果 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合并脑积水)为主要临床表现,13例DSA造影表现为串珠征;20例中有18例对侧椎动脉发育良好的病例采用夹层动脉瘤栓塞联合载瘤动脉闭塞的手术方式治疗,生存率达94% (17/18),随访未见闭塞血管再通或动脉瘤复发.结论 对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急诊行动脉瘤栓塞联合载瘤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栓塞治疗15例假性动脉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回顾近十年来收治的15例假性动脉瘤,分析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15例病人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3.9岁(9-57岁)。外伤性9例,夹层所致4例,手术所致2例。颈内动脉11例,椎3例,颈外动脉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4例。影像学特点清嵝不位于血管分叉处,形状不规则,瘤底部常用“小壶”影。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麻下经股动脉或颈动脉Seldinger′s穿刺,在系统抗凝情况下栓塞动脉瘤。结果 15例假性动脉瘤中保留载瘤动脉4例。全部病例栓塞后动脉瘤均消失。半年后血管造影随访复查未见动态瘤复发。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而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中轻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因为之一.随着神经放射诊断学的发展和提高,其发现率有了明显的增加.并且我们发现无症状或只有少量非典型症状的患者越来越多.本文结合文献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检查、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脑后动脉远端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及特点.方法 10例动脉瘤,P2段6例(囊状2例、梭形2例、夹层2例)、P2-P3交界处1例(夹层)、P3段3例(夹层).对于囊状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并保留载瘤动脉的方法;梭形动脉瘤采用支架重建瘤腔的方法;P2段及P2-P3交界夹层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并闭塞载瘤动脉的方法;P3段夹层动脉瘤采用Glubran胶栓塞并闭塞载瘤动脉的方法.结果 随访半年至1年,预后良好.DSA复查9例,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对于大脑后动脉远端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类型及部位采用不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短期随访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特点及治疗的荟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综合分析有关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报道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特点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用关键词途径对1990年1月~2003年5月MEDLINE数据库进行光盘检索。对34例临床确诊为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例报道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无明显性别和临床表现上的差异,其好发于中动脉M1段和M2段。破裂或未破裂的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组预后均明显优于保守组,两者统计学差异明显。结论 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对于破裂或未破裂(尤其是M1段)的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应于诊断后早期进行手术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8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1例;动脉瘤位于P1段1例,P2段5例,P3段2例;动脉瘤直径4 ~10 mm.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栓塞术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结果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为致密栓塞.除1例出现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8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其中7例未见动脉瘤复发;1例初次治疗后动脉瘤复发的患者,再次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闭塞治疗后6个月,DSA提示载瘤动脉再通,再次置入2枚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6个月后动脉瘤再次复发.1年后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0分7例,1分1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夹层动脉瘤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不同类型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11月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4例,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9例,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3例,支架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后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2例。结果 14例中,12例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表现为珠线征及偏心性动脉瘤样扩张。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9例中,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6例,近全栓塞2例,大部分栓塞1例;术后8例1年后随访,动脉瘤复发2例。载瘤动脉及动脉瘤闭塞3例中,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及载瘤动脉不显影,术后6个月复查未见复发。支架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后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2例,术后2周死亡。结论 DSA是诊断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靠依据,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椎—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发病率仅为颈动脉系统的1/10.而椎动脉动脉瘤仅占椎—基底动脉瘤的20%~30%,本文报告了5例,分别位于左椎—小脑后下动脉分叉处、右椎动脉、左椎—基底动脉连接处、左椎动脉在近小脑下后动脉的盲端处、左椎动脉.为了得到动脉瘤的三维图像、了解动脉瘤的形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1例以急性截瘫起病的无痛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提高临床工作中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急性截瘫起病的无痛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以截瘫起病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起病方式、阳性体征、影像学资料等,并加以分析。结果包括本例及文献报道共计14例以截瘫起病的无痛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该病以双下肢麻木、乏力症状为主要表现。影像学检查以胸部CT等为其主要检查手段,辅助检查多有D-二聚体升高。病情凶险,预后不良。结论对骤然起病的截瘫患者,应常规进行胸部CT检查、D-二聚体检查等,排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1例表现为巨大占位性病变合并同侧大脑前动脉A1段闭塞的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切除的病例资料。结果经MRI、MRA、CT、DSA等检查及细致的术前评估,对夹层动脉瘤进行孤立切除,术后患患恢复良好,视力视野损害明显改善,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多数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可行动脉瘤孤立切除(必要时需血管重建)等手术治疗,以避免出血、梗塞或占位效应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单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单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安全性以及可行性。方法对单纯施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3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6例,夹层动脉瘤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真性动脉瘤30例,Hunt-Hess分级Ⅰ级27例,Ⅱ级2例,Ⅲ级1例;假性动脉瘤1例。结果30例(96.77%)单纯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患者均获得成功,其中2例采用Jostent覆膜支架,动脉瘤瘤腔完全不显影;6例夹层动脉瘤者4例夹层完全闭塞,2例夹层明显缩小;2例囊状动脉瘤及1例假性动脉瘤瘤腔内对比剂充盈明显减少。手术后随访3~72个月,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再出血或脑缺血事件发生。手术后3个月脑血管造影检查血流通畅,动脉瘤闭塞或体积缩小,支架内无明显狭窄;无一例死亡或发生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对于栓塞或手术夹闭困难的颅内动脉瘤,单纯应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安全、有效及可行。覆膜支架可直接闭塞动脉瘤,金属裸支架亦可达到闭塞动脉瘤或降低动脉瘤瘤腔内压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颅内段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IVBDAs)是发生于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的以动脉瘤 形成为主要形态学改变的动脉夹层,发病原因及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还 可能随时间进展演变转换,影像表现复杂多变,人们对IVBDAs的流行病学、自然病史、病因及发病机制、 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尚存有争议,现参考近年发表的文献资料,综述IVBDAs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