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中记载的咽痛出现在疾病不同阶段,证候各不相同。现分别论述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及厥阴病出现咽痛的病因病机及特点,为现代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曦霞  祝轩  何泳谦  张春燕 《河南中医》2023,(11):1621-1624
慢性肾功能衰竭根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湿浊邪毒壅塞三焦,日久则耗心阳,阴寒内盛,《伤寒论》少阴病病机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二者病机一致。少阴病可从阴化寒,发为少阴病寒化证,又可从阳化热,发为少阴病热化证。慢性肾功能衰竭湿浊邪毒壅塞三焦,湿浊可化寒,亦可瘀阻化热,二者的病机变化也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脾肾阳虚甚者,可从少阴病寒化证论治,方选真武汤、附子汤等;湿浊瘀阻重者,可从少阴病热化证论治,方选黄连阿胶汤、猪苓汤等;晚期出现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时,可从少阴病死证论治,采用大剂量参麦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少阴病预后有三:一为正复欲愈证;二为阳回可治证;三为正衰危重证,少阴病后期,应重点关注患者的神志,舌象,脉象,提前防变。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兼发心脏病或年老体弱患者,易发生阴阳衰竭的危候,应防阴阳离决。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从伤寒少阴辨证论治呆病的体会,为临床从少阴精准辨证论治呆病提供一定的理论证据。方法:从论述少阴生理经络入手,再从少阴枢机细剖心肾二脏与呆病的关系,说明呆病可归之于少阴病寒化证、热化证,从而另辟蹊径从少阴论治呆病,并附病案1例。结果:从少阴进行精准辨证论治,寒从“寒”治,热从“热”治,选方加减,治疗效果明显。结论:从少阴论治呆病,临床实践证实疗效确切,不仅能促进呆病临床症状改善,更有益于用少阴病理论来开拓新思路和指导临床进行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伤寒论》少阴篇45条条文反复研读、思考,从病机、证候角度,仿内科病体例,重新排列少阴篇条文。依次对少阴病寒化证与热化证两类病机在诊断、证治分类、治法治禁、预后及类证鉴别等方面逐一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论及少阴病的条文共45条,从第281条到第325条,现代教材根据历代医家的注释,把少阴病分为主证(分为寒化证与热化证)、兼变证、疑似证、咽痛证。从伤寒论的原貌出发,结合相关条文及多方医家之言,提出少阴证本证为心肾阴阳虚衰外感表邪,主方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及麻黄细辛附子汤。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少阴病篇》证治在尿毒症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的少阴病固然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从少阴病具体临床表现和治法、方药来看,并不局限于伤寒证治。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肾脏病变后期引起的尿毒症与少阴病在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运用少阴病的理法方药对尿毒症的辩证施治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一、少阴病病机与尿毒症病机的内在联系少阴病属心、肾两经,心为君主之官,藏君火而行血脉;肾为先天之本,高水火而系阴阳。若因外因或内因致体内阴阳平衡失调,造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时,可出现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逆,贯寒,蜷卧,烦躁,呕吐,…  相似文献   

7.
<正>少阴病是伤寒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少阴阳气与邪气之间相互竞争的过程。尽管少阴病过程中可以出现发热、厥逆、呕吐、下利、咽痛等证候,但《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45条中言及下利者23条,足见少阴病下利之重要。笔者认为,伤寒病过程中的少阴下利及其伴随症状最能反映少阴阳虚转变及少阴病由轻到重的证候变化。笔者试通过对单纯少阴阳虚下利由轻到重的论述,对少阴病少阴阳气盛衰的动态转变有一个整体的辨识。  相似文献   

8.
徐兵 《国医论坛》2013,28(2):4-5
仲景治咽痛之法,或润、或温、或投以清解甘润之剂,就是不言苦寒直折之法.《伤寒论纲目》一书中曰:"或云六经皆不言咽痛唯少阴有咽痛伤何也?夫少阴咽疮乃经络所系,盖少阴脉循咽喉,系舌本,故有咽伤咽痛之患."此言正中仲景治咽痛独取少阴之奥妙.虽然导致咽痛存在着虚火上浮、客热、客寒等不同的病因病机,但仲景的治疗方药都始终瞄准在少阴这个靶心,兹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20,19(1):13-16
运用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诊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必须重视研究三大内容:一是少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包含6大证型,即少阴热证、少阴寒证、少阴虚证、少阴血证、少阴气郁证、少阴痰湿证;二是少阴病兼证辨证论治体系,即少阴病本证与少阴病本证相兼、少阴病本证与太阳阳阳少阳太阴厥阴病证相兼等;三是少阴病类似证辨证论治体系,如某些太阳病证、某些脾胃证、某些肝胆证等。对此只有深入研究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才能在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辨治中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三阴三阳中,太阳主表,为六经之藩篱;少阴主里,为人身之根源。太阳少阴既为表里,亦为体用关系,用多必损及体,太阳病失治可成少阴难症,临床常受到忽视。通过病案举隅,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对太阳病及时正确治疗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少阴目病是陈达夫先生总结出来的一类病势急重、预后不佳的眼病,其病因为真阴、真阳不得上达于目,或兼有邪气直中,影响眼部正常功能。常规西药和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欠佳。驻景丸加减方通过滋补肝肾、疏通气血、开通玄府的方法,在少阴目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从少阴目病的病机及治法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驻景丸加减方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卢文杰  王兴华 《光明中医》2008,23(2):156-158
四逆散是《伤寒论》的名方,叙证简单,方中药味少以及相关资料可能的缺失,以致后世历代医家对少阴病四逆散证的认识分歧颇大。仲景以后方药理论的发展对四逆散认识及应用的扩大,在认识少阴病四逆散证时,不免会产生影响,究竟仲景《伤寒论》少阴病篇中少阴病四逆散的病机原意为何?本篇试图作简要的探讨,与大家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四逆散方证论四逆散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瑞钦  刘新亚 《光明中医》2009,24(4):761-762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篇,诸多医家在其病机的认识上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对其病机的论述主要从条文首冠三字"少阴病"和"四逆"进行阐述,对其后的或然证特别是其方后的加减药物很少有医家重视,今从四逆散方药推述其病机,符合中医方证结合、审证求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阴阳消长与《伤寒论》少阴病关系的论述,并从阴阳消长角度详细分析少阴病的提纲、转归、证治和预后.笔者认为应用阴阳消长理论能更清晰的把握少阴病阳衰阴亏的病理本质及疾病的整体变化,有利于对少阴病的深层理解,亦能用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伤寒病邪袭于咽,則多引起咽干或咽痛。此在《伤寒論》中可分为两类五型:一为阳經类;一为阴經类。前者之中,太阳兼咽噎者汗之;少阳兼咽干者和之;阳明兼咽痛者下之。后者之中,厥阴兼咽痛者清之;唯少阴咽痛較复杂:可独见亦可兼见,其病机有虛火上炎;寒热相搏;寒邪上逆等。一般的咽痛均为临床常见,唯少阴伏邪咽痛为临床所罕见,现将此一病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6.
周博  颜红 《天津中医药》2018,35(7):508-509
《伤寒论》少阴病篇吴茱萸汤证历代伤寒注家认识不同,为历来研究者所困惑。笔者以《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为基础,探讨少阴病病机及少阴病用吴茱萸汤的机制,以示先贤审证用药之妙。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78-281
目的:辨病与辨病相结合的广泛应用需要对其实现方式之一的病机辨证的历史源流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方式。方法:通过对有关病机辨证现代中医文献及古代医籍的复习,分析病机辨证的发展历史,同时对其中的争议进行梳理。结果:病机辨证提出于现代,实则起源于古代。多部古代著名论著如《内经》《伤寒论》《温热论》《温病条辨》《外科正宗》等都采用了病机辨证的思想。结论:病机辨证是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始终以病机即疾病的发展规律为主线,在疾病的特定阶段进行具体灵活辨证论治的一种整体诊疗观念。病机辨证既有对疾病的整体发展规律的认知,也有具体辨证施治的规范,实现了辨病与辨证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代表方。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身体疼痛,兼见嗜睡、咽痛、痰有咸味等症状,具有沉脉或微细脉,是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主要症状,致病机理为阳虚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能够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只要辨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病机为阳虚受寒,即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厥阴篇是学习仲景著作的一大障碍以至于近人陆渊雷先生说"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无可研索",甚至否定厥阴病的存在和厥阴篇的真实性,他说"少阴太阴之外,更无厥阴也"[1]。又因为厥阴病也是临床上复杂而疑难的疾病,所以柯韵伯曾感叹"六经以厥阴最为难治"[2]。所有这些笔者认为均与对厥阴病病机的认识不到位有关。  相似文献   

20.
伤寒六经病变,其实质为正气与病邪的不断抗争,从表层的太阳病到里层三阴病,每段条文的描述,代表着不断变化的疾病状态,也反映着不断发展的病因病机,其中太阳病与少阴病二者联系紧密,二者合病、并病的状态在现代临床中十分常见,特别是心肺肾疾病的发生,而在此基础上的临床应用也屡见不鲜,然其实质,是在表里相传路径上邪气的深入,正气的衰退,同时也反映了扶正透邪治则的内涵,对于指导临床疑难杂症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