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有骨髓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属于伴有重现性遗传学异常的 AML 的一类,形态学多为FAB分型中的 AML-M4Eo,是一种较少见的AML亚型,占AML的10%~12%,其不同于其他AML的形态学特点是骨髓象中出现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形态上极易与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其他亚型AML及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介绍了对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免疫学研究,在细胞表面的受体和蛋白;Eos合成细胞因子、脂类炎性介质;Eos的活化及功能等方面的新进展。 Eos同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一样是颗粒细胞,但许多特征,如形态、成分、产物以及参与的疾病等都不同于后两种多形核白细胞。Eos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新生物等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小儿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形态学改变和过敏指标的结果变化.方法 对59例ITP小儿患者进行骨髓巨核细胞形态、血小板形态观察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过敏原三项检测,并对21例骨髓形态学检验大致正常的对照组,进行同样实验.结果 91.5%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浆上可见空泡、50.8%可见幼稚巨核细胞产板现象、88.1%出现血小板形态异常、83.1%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2.9%血清IgE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对确诊ITP有重要意义,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清IgE水平增高,有助于ITP鉴别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涉及的染色体异常,收集了6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小时,采用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5例中9例拟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4Eo检出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inv(16),而其余的56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待诊的患者中5例检出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8.9%。根据临床、血液学资料并结合染色体检出结果,5例患者最后分别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急性髓系白血病-M4Eo。检出的染色体异常克隆分别为+14、t(5;12)(q31;p13)、t(8;9)(p11;q32)、t(9;22)(q34;q11)和inv(16)(p13q22)。结论: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染色体的检测是判定克隆性和诊断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应作为常规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中嗜酸细胞增多一般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而在实体肿瘤发生时极为少见。恶性肿瘤可合并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且患者无寄生虫疾病、过敏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等相关性依据。研究发现肿瘤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可能与恶性肿瘤细胞本身特性如异位内分泌激素等有关,有学者在肿瘤组织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因子、嗜酸性粒细胞克隆刺激因子及嗜酸性粒细胞化学趋化因子(如白细胞介素-5)等。本研究选取本院诊治的1例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为特点的确诊肺腺癌患者,结合文献对肺癌合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例进行复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介素-5在嗜酸性粒细胞生成和组织分布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白细胞介素-5(IL-5)的分子结构和受体结构及功能,特别是IL-5在诱导嗜酸性粒细胞(Eos)生成、增多以及Eos在组织定位分布中的作用;认为IL-5在上述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翟文静  赵明峰  肖霞  韩明哲 《临床荟萃》2012,27(22):1937-1939
目的 分析因不洁饮食引起的爆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5例,提高对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 对15例爆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均在同一时间食用含有淋巴腺组织的不洁猪肉,陆续出现以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便培养没有检测出病原菌及寄生虫.白细胞计数(10.4~56.8)×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0.165~0.682,绝对值(0.6~20.6)×109/L;骨髓检查8例,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占0.232~0.565,以成熟细胞为主;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为正常核型;FIP1 L1-PDGFRA融合基因阴性.1例轻症患者经对症治疗临床症状缓解,14例中至重症患者均给予激素为主的治疗法方案好转,但其中3例患者治疗2月后自行停药导致复发,再次给予激素为主的治疗有效.结论 对因不洁饮食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应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与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鉴别,重症者需要采取激素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应充分,疗程应足够长.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中的粒细胞根据其胞浆中颗粒染色的性质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三种。嗜酸性粒细胞的特点是细胞核常分为两叶,细胞浆内颗粒粗大,圆而均匀,可被伊红染成橙红色,布满胞浆。嗜酸性粒细胞约占周围血白细胞数的0.5~3%。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正常位为50~300/立方毫米。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7%即为增多。嗜酸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涉及的染色体异常,收集了6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小时,采用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5例中9例拟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4Eo检出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inv(16),而其余的56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待诊的患者中5例检出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8.9%。根据临床、血液学资料并结合染色体检出结果,5例患者最后分别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急性髓系白血病-M4Eo。检出的染色体异常克隆分别为+14、t(5;12)(q31;p13)、t(8;9)(p11;q32)、t(9;22)(q34;q11)和inv(16)(p13q22)。结论: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染色体的检测是判定克隆性和诊断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应作为常规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云南省德宏州农村地区人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可能原因以及德宏州地区5个少数民族之间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和地区间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2007年至2008年行地中海贫血基因调查所收集3333名研究对象的血标本,统计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结果并绘制频数分布图。结果:在德宏州农村地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现象较明显,占受调查人群的45.37%,且平均水平较高,平均值为0.63×109/L,其白细胞分类数为0.0705,高于全国参考值水平(P<0.05)。各民族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有差异,德昂族、傈僳族人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百分比较汉族和傣族人群明显(P均<0.05);各年龄组之间也有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增高趋势;各地区之间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差异不显著。结论:云南省德宏州农村地区人群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现象,不同民族、各年龄段之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人数的百分比有差异;该人群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推测为寄生虫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RES)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IHRES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遗传学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例IHRES累及心瓣膜、脾、肝等脏器,血嗜酸性粒细胞占43%~65%,血液及骨髓穿刺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以成熟型为主;骨髓有核细胞RT-PCR基因扩增未检测出BCR-ABL融合基因和FIP1L1-PDFGRA融合基因,G显带分析显示正常核型46XY。患者长期被误诊为风湿性心瓣膜病。结论IHRES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除外周血、骨髓外,常累及多脏器如心瓣膜、脾、肝等,易造成误诊,鉴别诊断要排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一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以下简称酸增),并温习了有关资料。本病在国内较少见,仅在邓家拣主编的《临床血液学》一书中有过报导。本例酸增与其它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某些疾病特别是成熟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很难区别,容易造成细胞学误诊。现综述如下,以供同道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3.
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可见于各种病理情况,如过敏、寄生虫感染、肿瘤、脉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文献曾报导一种无明显原因的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征。其特征为周围血、骨髓及各种脏器组织广泛地被比较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本病可伴有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全。心脏常发生心内膜下纤维化和限制性心肌病。本病预后不良,治疗反应差,3年死亡率达77%。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浆膜腔积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浆膜腔积液进行分析,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的制片采用推片法,以改良的瑞吉复合染色法鉴定细胞。结果40例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浆膜腔积液细胞涂片分类嗜酸性粒细胞相对数为10%-86%,均值为28.2%。查见恶性细胞24例,未查见恶性细胞16例。28例已确认远处转移。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浆膜腔积液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提示疾病的恶化和愈后不良;恶性肿瘤患者的浆膜腔积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不一定平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浆膜腔积液进行分析,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的制片采用推片法,以改良的瑞吉复合染色法鉴定细胞。结果40例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浆膜腔积液细胞涂片分类嗜酸性粒细胞相对数为10%~86%,均值为28.2%。查见恶性细胞24例,未查见恶性细胞16例。28例已确认远处转移。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浆膜腔积液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提示疾病的恶化和愈后不良;恶性肿瘤患者的浆膜腔积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不一定平行。  相似文献   

16.
伊马替尼除了选择性地抑制Abl酪氨酸激酶外,还抑制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后者功能的异常在Ph-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为伊马替尼治疗Ph-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早期的临床试验表明,伊马替尼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减少部分患者对静脉放血的需要。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伴髓样化生患者可试用伊马替尼。在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及相关的疾病中,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率为50%~80%。研究表明FIP1类似基因1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融合基因蛋白是其作用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获得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包括继发性、原发性和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随着近年来一些分子异常被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诊断及治疗都有了新的进展.修订的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分类将"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不另作分类"归属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这一大类髓系肿瘤,新增了"伴嗜酸粒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18.
收治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伴皮肤损害的男性患者,26岁,以周身皮肤脱屑、散在皮肤破溃为主要症状就诊,实验室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结合骨髓穿刺、淋巴结活检结果,临床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给予醋酸泼尼松治疗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5月至2009年11月住院的1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因主要为结缔组织病6例、过敏性疾病6例、感染性疾病2例、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2例。除恶性肿瘤2例外,经治疗其他16例均预后良好。结论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治疗,首先应给予病因治疗,必要时辅以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常能收到较满意疗效;对于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患者治疗,应给予糖皮质激素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中国商品名:格列卫)联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嗜酸性粒细胞(Eos)特异性颗粒的化学成份虽有较多的了解,但其确切作用仍不太清楚。同中性粒细胞相比,Eos的吞噬作用较弱,而且在化脓性感染部位常难以见到。然而,当血液中Eos数超过1.5×10~9/l时,在下列疾病中均可见到组织的Eos浸润,如寄生虫病,免疫缺陷儿童的感染性疾病,内因性哮喘,某些脉管炎性和肉芽肿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和Eos肋膜炎),皮肤病(如天疱疮样病,多种药疹),恶性肿瘤(如支气管癌,何杰金病,T-细胞白血病)。在排除了这些主要疾病后,仍有一些Eos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