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90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1990年万树栋等[1~3]发现伤寒患者骨髓中戒指样组织细胞以来,其在伤寒诊断中的价值日渐受到重视,现已列为临床诊断伤寒的指标之一.文中2例细菌培养和肥达氏反应均为阴性,正是由戒指样组织细胞提示伤寒,才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病例患儿储某,女,6岁。CT示右后纵隔肿瘤术后改变,右侧胸腔积液,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于2001年3月16日住院。患儿缘于1999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少痰,并发现右腋下淋巴结肿大,遂到上海市某医院住院诊治,胸片及MR I示胸5水平右后纵隔肿瘤,作右腋下淋巴结穿刺,诊断为转移性肿瘤,倾向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先后予长春新碱(VCR)、氮烯咪胺(DTIC)、表阿霉素(EPI)、环磷酰胺(CTX)、依托泊甙(VP-16)等药化疗7个疗程,右腋下淋巴结消失,病情好转出院。于2000年11月9日在我院行右后纵隔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右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术后…  相似文献   
3.
病例:患者,男,71岁。因咳嗽、咳痰20余年,加重喘憋伴发热3月,言语不清,右侧肢体肌力减弱1月余,门诊拟"右上肺阻塞性炎症、阻塞性支气管曲霉菌病"收入院。入院查体:T 36.8℃,P 84次/分,R22次/分,BP 130/90mmHg。神志清、语言不清、活动迟缓、肌力减退,桶状胸,右肺叩诊过清音,语颤不对称,右肺呼吸音低,双肺未闻及干性啰音。心界无增大,心率8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右下肢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验中冷凝集现象的处理方案,以获取简单易行、纠正效果理想的方案.方法 将15例确定为冷凝集的标本,分别采用37℃水浴10 min保温、37℃水浴30 min保温、37℃水浴30 min后低温延迟1 min、血浆置换1次和血浆置换3次等不同方案处理后,在SYSMEX XE-2100上检测.以及时重新采血立即检测结果作为"真实值"进行参照,其余各方案与之比对.结果 冷凝集标本检测时,仪器出现红细胞凝集相关报警,RBC和HCT显著减低,MCH和MCHC异常增高,HGB与RBC比例明显异常.重新采血立即检测,相应报警消失,各参数结果恢复正常,涂片未见红细胞凝集.37℃水浴30 min方案各参数检测结果与"真实值"对比均恢复正常(P>0.05);血浆置换3次方案,WBC,RBC,HGB和MCHC恢复正常(P>0.05),但PLT明显降低(P<0.05);37℃水浴10 min和血浆置换1次方案,红细胞凝集现象可基本纠正,少数标本涂片仍可见红细胞轻度凝集;而37℃水浴30 min后低温延迟1 min检测,纠正效果明显下降,且部分标本涂片可见红细胞显著凝集.结论 血常规检验中冷凝集标本获取正确结果的最佳处理方案为重新采血立即检测.其次,推荐采用37℃水浴30 min后保温立即检测,同时制备血涂片观察凝集纠正效果.若纠正不完全,可采用血浆置换3次方案处理后再检测,但血浆置换易丢失血小板,因此,血小板计数采用水浴后的检测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5.
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变化可直接影响脏器功能和积液性质评判,其中炎症细胞、肿瘤细胞、病原微生物等形态直观与其他技术相比存在一定优势。专家共识对浆膜腔积液的采样、涂片制作、染色、阅片、图文报告方式及临床意义做了具体规定,为各基层单位的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检验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肝癌及肝癌术后患者的纤维结合蛋白(Fn)、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原时间(PT)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我们检测了122例肝硬化、肝癌及肝癌术后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血浆Fn、Fib、PT。与正常人组比较,26例肝硬化患者的Fn、Fib显著降低,PT显著延长(分别为216±61mg/L,1.72±0.94g/L,15.5±2.8s,P<0.01);26例肝癌并发肝硬化患者Fib显著下降<1.89±0.39g/L,p<0.01);50例无肝硬化表现的肝癌患者的Fn、Fib明显增高(分别为310±88mg/L,3.78±1.46g/L,P<0.05);20例肝癌术后患者Fn、Fib降至正常水平(P>0.05),但是某些术后病人随着肝癌的复发再趋升高。  相似文献   
7.
<正>腹腔引流是外科手术的重要操作之一,主要用于围手术期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引流液的检查为疾病监测提供实验室依据,尤为重要。有关该方面的报道较少,现将1例腹腔引流液查见肠腔内容物报道如下。1病历资料患者,男,68岁,主因"间断便血20余天"于2017年3月27日于上海长海医院住院。患者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包积液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在大量心包积液患者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在上海长海医院住院、以大量心包积液为首发症状并行心包积液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的5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病因、临床特点、心包积液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2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中良性21例,恶性31例,其中通过心包积液常规细胞形态学检出恶性24例。结论 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心包积液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病例 患儿储某,女,6岁。CT示右后纵隔肿瘤术后改变,右侧胸腔积液,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于2001年3月16日住院。患儿缘于1999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少痰,并发现右腋下淋巴结肿大,遂到上海市某医院住院诊治,胸片及MRI示胸5水平右后纵隔肿瘤,作右腋下淋巴结穿刺,诊断为转移性肿瘤,倾向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先后予长春新碱(VCR)、氮烯咪胺(DTIC)、表阿霉素(EPI)、环磷酰胺(CTX)、依托泊甙(VP-16)等药化疗7个疗程,右腋下淋巴结消失,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0.
【病例】 男 ,45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黄疸 1个月入院。曾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提示可疑胆管阻塞。入院前 2 0天在上海某医院诊断为胆管癌 ,行逆行胰胆管造影及胆管内支架置入术 ,并在右肝叶留置 8F 70mm的Wallstent管 ,术后黄疸减轻。入院前半个月出现腹水 ,曾行 2次胆管伽玛刀治疗。门诊拟诊为胆管癌收住院。查体 :皮肤巩膜轻度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腹膨隆 ,肝浊音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 5肋间 ,剑突下未触及 ,腹水征阳性。B超检查示胆管实质性病变并侵及胆囊颈 ,肝内胆管扩张 ,胆囊壁不规则增厚 ,腹水。血白细胞 6 7× 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