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测试手持型肌力测定仪OE-210测定下肢肌力的信度与效度。方法 2016年3月1日至4月30日,正常青年人38名,由2位治疗师分别使用OE-210进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测定,其中一位治疗师在3 d后重复测试1次。受试者1 d后接受下肢等速肌力测试。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OE-210测试结果与等速测试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同一测试者重复测量ICC=0.718~0.924;不同测试者间ICC=0.784~0.870。OE-210测试结果与等速测试峰力矩正显著相关性(P0.001),其中股四头肌轻中度相关(r=0.270~0.413),腘绳肌高度相关(r=0.582~0.668)。结论 OE-210肌力测定仪测试下肢股四头肌、腘绳肌的信度良好,而确保其使用效度的条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手持测力计在脑卒中患者肌力测试的信度研究,探讨手持测力计的应用范畴。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共30例,由一名评估者分别对受试者患侧肱二头肌、肱桡肌、肱三头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进行肌力测试,测试时需要患者保持相同的体位,避免躯干肌的代偿。同时用徒手肌力评定(MMT)测定相关肌肉的肌力。测试共进行2次,分别在第1天和1周后进行。结果:手持测力计对患者患侧各肌群均有较好的重测信度。肱二头肌的重测信度ICC值为0.9107;肱桡肌的重测信度ICC值为0.8975;肱三头肌的重测信度ICC值为0.8801;股四头肌的重测信度ICC值为0.7539;腘绳肌的重测信度ICC值为0.8604。对第一次手持测力计测量的肌力数据和第一次MMT评定的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相关。结论:手持测力计对脑卒中患者的肌力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在脑卒中康复评定中,可以考虑使用手持测力计这种经济便捷、信度高的小仪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持式电子肌力测定仪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肌力测定中的信度。 方法以2009年2月至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28例3岁以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持式肌力测定仪(HHD)标准化操作方法测定患儿下肢髋、膝、踝等部位肌群的肌力,任意选取20例患儿在接受第1次HHD测定后休息10 min,再由同一测试者进行重复测试,通过比较前后测试结果间的相关性来确定HHD的重测信度;在非同一天任意选取15例患儿在接受第1次HHD测定后休息10 min,再由不同测试者进行重复测试,通过比较前后测试结果间的相关性来确定HHD的不同测试者间信度。 结果HHD在测定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群时有良好的重测信度(ICC值在0.74~0.97之间)和不同测试者间信度(ICC值在0.63~0.97之间),其中髋屈曲、足跖屈和膝伸展肌群的重测信度最高(ICC值在0.94~0.97之间),髋屈曲、足背屈的不同测试者间信度最高(ICC值在0.90~0.97之间)。 结论采用标准化的测试方法,手持式电子肌力测定仪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肌力测定中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和不同测试者间信度,可以良好地评价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验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与改良Tardieu量表(MTS)评定脑瘫(CP)儿童肢体痉挛时评定者间的信度。方法:共收集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其中8例为偏瘫型脑瘫,12例为双瘫型脑瘫,30个痉挛下肢,分别由两名治疗师使用MAS与MTS对患儿患侧下肢痉挛的腘绳肌、踝跖屈肌群进行测量,以检验MAS与MTS的评定者间的信度。结果:MAS在腘绳肌和踝跖屈肌群的评定者间信度较低(kappa值为0.379—0.436);而MTS的肌肉反应特性X评定者间信度较好(kappa值为0.653—0.829);而各角度测量的评定者间信度的ICC值(除腘绳肌R2-R1外)均大于0.75,且在95%置信区间集中(P0.001)。结论:MTS在脑瘫下肢的应用信度较好,能较好地反映肌肉痉挛情况,有较好的临床价值,而MAS量表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肢体痉挛评定的信度较低,临床中应用于疗效评定时需谨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使用组织特征超声成像技术量化健康跟腱和髌韧带组织的信度。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测试者A和测试者B分别使用组织特征超声成像技术量化评估43例受试者优势腿的健康跟腱和髌韧带组织。测试者B使用同样的方法测试另外22名受试者优势腿的健康髌韧带组织,第二天重复测试。量化跟腱和髌韧带组织,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和最小可检测变化值(MDD)。结果不同测试者量化评估跟腱时ICC 0.492~0.735,MDD 0.3%~3.0%。不同测试者量化评估髌韧带时ICC 0.383~0.678,MDD 0.3%~4.4%。量化评估髌韧带时重测信度ICC 0.525~0.760,MDD 0.6%~5.3%。结论组织特征超声成像技术量化健康跟腱和髌韧带组织的测试者间信度有待提高,重测信度优良,测量误差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析脊髓损伤痉挛状态评估工具(SCI-SET)量表、改良Penn痉挛频率(MPSFS)量表、脊髓痉挛性反应评估工具(SCATS)量表和目测类比法量表(VAS)评估脊髓损伤患者肌肉痉挛的信度及各量表间相关性。 方法 2位治疗师分别应用上述4个量表对35例脊髓损伤患者的痉挛情况进行评估。首先,第一位物理治疗师应用上述4个量表对患者的肌肉痉挛情况进行第1次评估,另一位物理治疗师在第一位物理治疗师评估结束约半个小时后对患者再进行1次评估。3d后,由第一位物理治疗师在相同时间段和环境下对所有患者进行第2次重复评估。计算各量表重复评估及不同测试者间评估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及其相应的测量标准误(SEM)、最小可测得差异值(MDD95),分析第一位治疗师首次评估结果各量表间的相关性。 结果 SCI-SET量表的重测信度和不同测试者间的信度均为优秀(ICC=0.969和0.989);MPSFS量表的重测信度为优秀(ICC=0.940),不同测试者间的信度为好(ICC=0.898);SCATS量表的重测信度和不同测试者间的信度均为优秀(ICC=0.948和0.939);VAS量表评估痉挛的重测信度和不同测试者间的信度均为优秀(ICC=0.962和0.974)。SCI-SET、MPSFS、SCATS以及VAS等脊髓损伤痉挛评估量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痉挛量表间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SCI-SET与其它量表间呈负相关,而其余各量表间均呈正相关。SCI-SET与MPSFS间(r=-0.421)、SCI-SET与SCATS间(r=-0.457)以及MPSFS与SCATS间(r=0.498)呈中等相关性,而其它量表两两之间相关性较高(r=0.548~0.93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PSFS、SCATS、VAS 和SCI-SET量表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和测试者间信度,适用于脊髓损伤后痉挛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等张肌力测试系统所测健康成年人股四头肌、胭绳肌等张肌力各项参数的重测信度.为等张肌力测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成年人20名,分别对左右侧股四头肌、胭绳肌进行等张肌力测试.1周后在一天内的同一时间由同一施测者进行重复测试。以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验重测信度,α≥0.4视为可信。结果:除左侧股四头肌及右侧胭绳肌疲劳系数的ICC〈0.4外.其他参数(包括左右侧股四头肌和胭绳肌前后两次向心,离心收缩最大输出功率、平均最大输出功率、最大输出功率所处平均位置、平均输出功率、最大收缩速率、平均最大收缩速率、最大力量、平均最大力量及总功)前后两次测量的ICC均≥0.4。结论:使用等张肌力测试系统进行等张肌力的测试与评价,具有稳定、可靠、易于操作的特点,是徒手肌力检查的数字化补充.在临床推广应用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试新型手部肌力评估系统E-LINK的信度和效度。方法25 名成年人两次使用E-LINK手功能测试系统和Jamar握力器进行力量测试,测试间隔时间5 d,由两位治疗师分别进行测试。计算手功能测试系统测量的握力、侧捏力、对指力量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两种仪器测量的数据进行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E-LINK系统的测试结果与Jamar 握力器的结果高度相关(r=0.76~0.99, P<0.01)。重复测试信度较高(ICC>0.80),测试者间信度满意(ICC>0.75)。结论E-LINK 手部肌力评估系统效度和信度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老年人下肢特殊肌群肌力和几种功能性活动测试与步速的相关性。方法341 名居家老年人(65~94 岁),按步速<0.8 m/s 为肌少症的筛查标准,分为可疑肌少症组(n=137)和正常组(n=204)。比较两组人群的基本特征,下肢肌群(包括髂腰肌、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肌力,单腿站立测试、Berg 平衡量表、功能性步态测试、功能性伸展测试、计时起立-走测试评分,及其与步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体重、身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疑肌少症组年龄较大(P<0.05)。双侧下肢肌群肌力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髂腰肌、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与步速呈弱相关(r=0.121~0.227, P<0.05),胫前肌肌力与步速无显著相关性(P>0.05)。步速与单腿站立试验呈弱相关(r=0.121~0.236, P<0.05),与Berg 平衡量表、功能性步态测试、功能性伸展试验评分呈中度相关(r=0.479~0.584, P<0.001),与计时起立-走测试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0.502, P<0.001);除功能性伸展测试(P=0.28)外,其他测试两组间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诊断肌少症不能仅依靠肌力,还应结合功能性活动。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速离心收缩肌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评价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患侧和健侧膝关节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肌力的变化,重点研究膝OA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离心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BiodexSystem-3型等速测试系统对42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患侧和健侧的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的向心和离心收缩功能测试。结果患侧和健侧股四头肌及健侧腘绳肌向心收缩时,当速度增加,峰力矩值显著减小;离心收缩时,随着角速度增加峰力矩未见下降;相同速度下,患侧和健侧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离心收缩肌力明显大于向心收缩;膝OA患者存在股四头肌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肌力的下降(P<0.05),肌力缺失百分比>10%,以及腘绳肌低速向心肌力下降(P<0.05),肌力缺失百分比为14.33%。膝OA股四头肌的离心/向心肌力比值(E/C比值)低于腘绳肌,随运动速度增加,股四头肌的E/C比值明显增大。患侧股四头肌60°/s角速度下的E/C比值较健侧有显著增高(P<0.05)。结论膝OA患者股四头肌存在向心和离心收缩功能异常,提示膝OA患者的肌肉功能测试应增加离心测试,并注意加强膝OA患者股四头肌的离心收缩训练。  相似文献   

11.
5次坐立试验对老年人运动功能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5次坐立试验(FTSST)作为一个快捷简单的测量工具在评估在老年人运动功能中的价值。方法65例老年人参与本研究。21名老年人在间隔1周时间被同一测试者重复测试1次FTSST,以作为重测信度研究。对65名老年人进行FTSST、下肢肌力测定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的测试。所得资料以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检验FTSST与运动功能变量的关联程度。结果FTSST显示较好的重测信度(ICC=0-91, 95%CI:0-79~0-96)。FTSST时间与年龄、下肢肌力和TUGT呈中度相关(P<0-05)。下肢肌力是影响FTSST时间重要的决定因素。结论FTSST方法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并它可以反应出老年人运动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髌腱和股四头肌硬度,并进行重复性测试信度研究。方法 2017年10月至11月,两名检查者使用弹性剪切波超声分别测量20例健康男性的髌腱和股四头肌的平均硬度,重复测量在第一次测量后5 d进行,通过等级相关系数(ICC)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测量髌腱时,检查者内ICC=0.79,检查者间ICC=0.79;测量股直肌时,检查者内ICC=0.71,检查者间ICC=0.73;测量股外侧肌时,检查者内ICC=0.84,检查者间ICC=0.74;测量股内侧肌时,检查者内ICC=0.95,检查者间ICC=0.94。结论应用弹性剪切波超声成像技术测量髌腱和股四头肌硬度是一种可靠、可重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两点辨别测试(TPD)、点对点测试(PTP)和两点距离估算(TPE)三种测试在正常人和慢性腰痛人群(CLBP)中的重测信度和测试者间信度。方法:筛选30例正常人和30例CLBP患者,由两名物理治疗师分别对60例受试者进行TPD、PTP和TPE三种测试评估,测试者间测试间隔时间为10min,其中一人在24h后重复上述测试,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重测信度和测试者间信度。结果:正常组中,TPD、PTP和TPE三种测试左右两侧的重测信度(ICC:0.78—0.90)和测试者间信度(ICC:0.75—0.87)均良好。腰痛组中,TPD、PTP和TPE三种测试疼痛侧与非疼痛侧的重测信度(ICC:0.75—0.90)良好,测试者间信度(ICC:0.72—0.87)中等到良好。结论:三种评估方法在正常人和慢性腰痛人群中的信度可靠,足以在未来评估两种人群的触觉敏锐度。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屈曲角度对主动肌和拮抗肌共同收缩和力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试股四头肌进行最大等长收缩时,不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股四头肌和腘绳肌收缩时肌电活动和力矩产生的影响。方法10名健康成人在3个不同膝关节角度(分别为30°、60°、90°)下进行膝伸展的最大等长收缩,利用Cybex等速测试系统测试下肢股四头肌产生的力矩,并应用表面肌电仪测试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神经肌电活动。结果在膝关节屈曲60°时,股四头肌的力矩值比其他角度明显增大(P<0.01),但股四头肌在3个屈曲角度时的神经肌电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腘绳肌的神经肌电活动在膝关节屈曲90°时最大。结论在特定膝关节角度进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最大等长收缩训练可帮助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表面肌电测试联合等速肌力评估用于不完全腰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的精准量化评估。方法:60例腰髓不完全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康复+等速肌力训练)和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每组各3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对2组患者进行膝关节肌群徒手肌力评定(MMT)、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等速耐力比(RO)]和表面肌电测试,包括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和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腘绳肌峰力矩体重比(H-PT/BW)、股四头肌峰力矩体重比(Q-PT/BW)、股二头肌肌电积分值(BF-iEMG)、股直肌肌电积分值(RF-iEMG)、腘绳肌耐力比(H-RO)、股四头肌耐力比(Q-RO)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股二头肌平均功率频率(BFMPF)和股直肌平均功率频率(RF-MPF)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股四头肌徒手肌力分级(H-MMT)、腘绳肌徒手肌力分级(Q-MMT)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表面肌电测试联合等速肌力评估较传统的徒手肌力测试能精准量化不完全腰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后下肢肌力和肌耐力的改变,可以作为这类患者的康复评估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中文版婴儿运动动机问卷(IMMQ)的测量信度。方法:由研究小组中2名儿童康复医师和3名治疗师根据英语版IMMQ翻译、回译和集体讨论形成中文版IMMQ。以100例3—11月龄的高危儿为研究对象,高危儿父母现场填写纸质版或通过互联网问卷星手机端填写电子版IMMQ。高危儿的母亲和父亲均须完成第一次IMMQ调查,在完成第一次IMMQ调查后的1周(第7天),高危儿母亲或和父亲完成第二次IMMQ调查。分析IMMQ在高危儿父母间测试信度和重测信度,比较不同调查形式(现场问卷、互联网问卷星)、不同年龄段高危儿(3—6月龄、7—11月龄)、高危儿父母每日照料时长(1—3h,4—7h,8—12h,12h)以及高危儿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中及初中、大学、研究生)的IMMQ信度。结果:本研究共完成并收回符合标准的调查问卷为81例高危儿的资料。IMMQ总分和各分区分值测试者间信度ICC=0.776—0.878,IMMQ总分分值重测信度ICC=0.927,各分区分值重测信度:父母亲总体重测信度ICC=0.811—0.913,父亲重测信度ICC=0.798—0.890,母亲重测信度ICC=0.811—0.923;现场发放问卷形式的测试者间信度ICC=0.796—0.915,重测信度ICC=0.783—0.894,网络问卷星形式的测试者间信度ICC=0.811—0.951,重测信度ICC=0.796—0.978;3—6月龄和7—11月龄IMMQ总分分值测试者间信度ICC=0.880,3—6月龄IMMQ分区分值测试者间信度ICC=0.729—0.895,7—11月龄IMMQ分区分值测试者间信度ICC=0.669—0.897;不同文化程度父母的IMMQ总分和各分区分值测试重测信度ICC=0.892—0.976;不同照料时间父母的IMMQ总分和各分区分值测试重测信度ICC=0.822—0.947。结论:中文版IMMQ在高危儿中应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可用于临床或研究目的。IMMQ可能成为早期运动发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工具,将作为传统婴儿发育评估工具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肉骨骼超声测量站立位和俯卧位下人体腓肠肌内侧肌结构参数的信度,并比较不同姿势下腓肠肌内侧肌结构参数的差异。方法 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由2名操作者使用肌肉骨骼超声分别获取健康青年人30例俯卧位和站立位右侧腓肠肌内侧肌超声图片,测量肌肉厚度、肌纤维长度和羽状角。3 d后由其中一名操作者使用同样的方法测量。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测量标准误差(SEM)和最小可检测变化值(MDC),比较两种姿势下参数的差异。结果俯卧位下测试者间ICC=0.932~0.943,重测ICC=0.880~0.915;站立位下测试者间ICC=0.922~0.938,重测信度ICC=0.839~0.925。俯卧位和站立位下,肌肉厚度、肌纤维长度和羽状角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站立位下测试者间SEM小于俯卧位,俯卧位下重测MDC小于站立位。结论超声测量站立位及俯卧位下腓肠肌内侧肌的结构参数具有良好的信度;腓肠肌形态学测量站立位更准确,俯卧位更敏感。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标:测试康复超声成像技术测量健康青年腹部肌肉厚度及其信度。 方法:健康青年30例,使用康复超声成像技术测量腹部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在放松仰卧位的厚度。由初学测试者A和有经验测试者B分别进行测量,其中初学测试者A在3d后重复测试一次。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和最小检测变化值(MDC)。 结果:初学测试者A的重复性测量信度均为优秀(ICC>0.90);最小检测变化值在0.03—0.09cm之间,显示测量误差较小;不同施测者间信度分析均为好(0.75<ICC<0.90);左右两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与腹横肌肌肉厚度皆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康复超声技术可以准确、有效测量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厚度,健康青年左右两侧的肌群厚度对称。  相似文献   

19.
便携式数字化肌力测定仪的研制及其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兰  黄晓琳 《中国康复》2006,21(2):135-137
目的:探讨一种新研制的肌力测定仪的信度。方法:应用力传感器技术采集肌肉最大收缩力,经A/D(模/数)转换成数字信号,应用计算机软件对所收集的信息智能化处理,从而获得客观、有效的参数;应用自制的肌力测定仪,操作者A对36例正常受试者左右各10组肌群重复测量2次,操作者A和操作者B对4例正常受试者相同左右各10组肌群分别测量1次,研究操作者内和操作者间信度。重复测试间隔7-10d。结果:操作者内相关性分析(ICC)〉0.75,95%可信区间为0.63-0.99(P〈0.01),操作者间ICC〉0.75,95%可信区间为0.42-1.0(P〈0.01)。结论:定量肌力测量系统具有良好的信度,可作为临床检测肌力、制定康复计划和评价康复疗效的客观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将2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对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对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进行徒手肌力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儿肌力情况,分析原因及疗效差异。两组患者分别在训练前、训练1个月后、训练2个月后和训练3个月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测量指标包括:PT(峰力矩)值、ROM(关节活动范围)值和到达峰力矩时间(Time to PT)值。结果:训练1个月后,试验组在180°/s伸展和屈曲状态下,PT值和ROM值较对照组提高(P0.05);在30°/s伸展和屈曲状态下,180°/s伸展状态下time to PT值较对照组下降(P0.05)。训练2个月后和训练3个月后,试验组在180°/s和30°/s伸展和屈曲状态下PT值和ROM值均较对照组提高(P0.05),time to PT值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力及肌肉爆发力,且肌力变化趋势优于传统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