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电针对双侧海马注射Aβ1-42的阿尔茨海默症(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影响。方法选择健康Wistar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筛选,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假针刺组、模型组、2Hz电针治疗组、50Hz电针治疗组,每组8只。以双侧脑室注射Aβ1-42诱导AD大鼠模型,2Hz、50Hz电针组选"百会""肾俞"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日,共治疗2个疗程。假针刺组选穴同治疗组但仅针刺表皮且不接电流,假手术组双侧脑室0.9%氯化钠注射,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双侧脑室注射Aβ1-42诱导AD大鼠模型成功,各组大鼠分别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1定位航行试验:2Hz、50Hz电针治疗组的逃避潜伏期与模型组、假针刺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但仍长于正常组、假手术组(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电针治疗组比较50Hz电针组逃避潜伏期较2Hz电针组组缩短(P0.01)。2空间探索实验:2Hz、50Hz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首次跨越平台的时间缩短,跨越平台的次数增加(P0.01),50Hz电针治疗组与2HZ电针治疗组比较首次跨越平台的时间缩短,跨越平台的次数增加(P0.01)。结论电针能够改善AD大鼠的记忆障碍,AD改善程度与电针治疗频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百会"与"肾俞"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组织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影响,探讨不同频率电针防治A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12只Wistar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2 Hz电针组、30 Hz电针组、50 Hz电针组,每组16只。正常组实验室常规饲养,不进行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于双侧海马齿状回注射0.9%Na Cl溶液;其他组采用双侧海马齿状回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制备AD模型。造模成功15 d后,模型组、假手术组不进行任何处理,2 Hz、30 Hz、50 Hz电针组大鼠选"百会""肾俞"穴进行相应频率电针治疗,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针刺组选穴与电针组相同,但仅针刺不接电针。治疗结束后立即进行水迷宫检测,记录大鼠逃避潜伏期、首次跨越平台时间、跨越平台次数,并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GSK-3β、GAP-43的表达。结果:(1)水迷宫测试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首次跨越平台时间延长(均P0.01),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针刺组、3组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逃避潜伏期、首次跨越平台的时间缩短(均P0.01),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1)。50 Hz电针组与针刺组、2 Hz、30 Hz电针组比较,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P0.05)、首次跨越平台时间缩短(均P0.01),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1,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SK-3β、GAP-43表达明显增多(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3组电针组GSK-3β表达明显减少(均P0.01),GAP-43表达明显增多(均P0.01)。与针刺组、2 Hz、30 Hz电针组比较,50 Hz电针组GSK-3β表达明显减少,GAP-43表达增加(均P0.01)。结论:电针可能通过下调GSK-3β、上调GAP-43表达,从而促进突触损伤修复,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50 Hz电针治疗效果优于30 Hz、2 Hz电针组及针刺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电针"百会""大椎""肾俞"穴对快速老化小鼠(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磷酸化Tau蛋白表达的影响,为临床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时间点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36只3月龄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3月龄电针组、9月龄电针组,每组12只;以12只同龄正常老化SAMR1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3月龄电针组及9月龄电针组分别于小鼠3月龄及9月龄时予电针"百会""大椎""肾俞"穴治疗(连续波,2 Hz,1.5~2 mA),20 min/次,每日1次,8 d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 d,共治疗3个疗程。每组小鼠在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结束后统一于10月龄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海马Tau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较短,跨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海马磷酸化Tau蛋白及Tau mRNA表达较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3月龄电针组及9月龄电针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跨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小鼠海马磷酸化Tau蛋白及Tau mRNA表达降低(P<0.05);与9月龄电针组比较,3月龄电针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跨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海马磷酸化Tau蛋白及Tau mRNA表达降低(P<0.01)。结论:早期电针干预能更有效地改善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并降低其海马磷酸化Tau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海马区自噬相关蛋白1(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Ⅱ,LC3-Ⅱ)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A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10只,空白组常规喂养,不给予任何干预,假手术组在双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模型组、针刺组以链脲佐菌素(STZ)双侧脑室注射诱导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并确认造模成功。针刺组选取百会穴进行针刺治疗,造模成功后第2天针刺,连续干预28 d。28 d后利用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印迹法(WB)观察脑组织内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逃避潜伏期以及跨越平台次数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延长、跨越平台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逃避潜伏期明显降低、跨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假手术组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海马组织中Beclin-11、LC3-Ⅱ蛋白表达均低于空白组(P0.05);针刺组Beclin-11、LC3-Ⅱ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针刺百会穴可提高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区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针刺百会穴治疗AD的机制之一可能是调控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对阿尔海茨默病模型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通过筛选的模型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和电针组5组,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西药给予哈伯因灌液,其余三组每日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共治疗6周。观察各组大鼠跳台试验潜伏期和错误次数。结果:造模后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逃避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多(P〈0.01),电针组、西药组治疗后潜伏期较长,错误次数较少(P〈0.05);治疗后,电针组、西药对照组较模型组海马CA1区tau蛋白表达表达水平显著增多(P〈0.01)。结论:电针对AD大鼠记忆能力的恢复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小鼠行为学和海马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抗痴呆的作用机制。方法 7月龄雄性APP/PS1小鼠共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以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选取"百会""印堂""人中",隔天针刺干预1次,共15次。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Aβ表达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增长(P<0.01),游泳距离增加(P<0.01),游泳速度无统计学差异,首次跨越原平台时间延长(P<0.01),距原平台平均距离增加(P<0.01),海马区Aβ表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逃避潜伏期缩短、游泳距离减少(均P<0.01),游泳速度无统计学差异,首次跨越原平台时间减少、距原平台平均距离缩短(均P<0.05),海马区Aβ表达减少(P<0.01)。结论督脉电针干预可降低Aβ沉积,而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和空间探索能力。  相似文献   

7.
马雪  刘凡  王强  王渊  刘智斌 《针刺研究》2023,(12):1242-1248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帕金森病(PD)小鼠中脑黑质铁死亡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鱼藤酮连续灌胃4周构建PD小鼠模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针刺“百会”,电针“曲池“”足三里”,20 min/次,1次/d,每治疗5 d休息2 d,共14 d。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和电针干预结束后以旷场实验检测小鼠旷场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平均运动速度及运动总距离。干预结束后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黑质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1(DMT1)、膜铁转运蛋白1(FPN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促凋亡蛋白Bax、抗凋亡蛋白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黑质神经元形态变化及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4周后模型组小鼠旷场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平均运动速度及运动总距离均减少(P<0.000 1,P<0.01,P<0.001);黑质中DMT1、Bax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01,P<0.000 1),FPN1、GPX4、Bcl-2蛋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治疗效应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200-220g雄性大鼠60只,除假手术组10只外,其余均用4-VO法造模后,存活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14只,尼莫通组13只,模型组13只。电针组针刺百会、大椎,尼莫通组以剂量12mg/kg给药,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未予治疗。用Morris水迷宫评价观察治疗20d后各组大鼠在学习记忆方面的变化.并观察血红素氧化酶基因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HO-1蛋白表达、HO-1mRNA吸光度比值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尼莫通组逃避潜伏期、HO-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HO-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尼莫通组比较.电针组逃避潜伏期,HO-1蛋白表达、HO-1 mRNA吸光度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能够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减少海马和皮质神经元细胞HO-1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性的影响,从线粒体角度探讨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8月龄SAMP8小鼠1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电针组8只,另选取8只8月龄的SAMR1小鼠为对照组,疗程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分光光度法检测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的活性。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Ⅱ、Ⅲ和Ⅳ活性降低(P<0.01,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缩短,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Ⅱ、Ⅲ和Ⅳ活性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电针治疗AD的可能机制是提高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性,改善线粒体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肾调督"电针法对APP/PS 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海马区老年斑(SP)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AD的机制。方法:APP/PS 1双转基因AD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两疗程组和电针三疗程组,每组6只;6只雄性野生型小鼠为对照组。给予各电针组小鼠"百会"和双侧"肾俞"电针治疗,每天1次,7d为1个疗程,分别进行2个或3个疗程。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各组小鼠记忆和空间探索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SP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区淀粉样前体蛋白(APP)、β-分泌酶1(BACE 1)和胰岛素降解酶(IDE)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和搜索路径均明显增加(P0.01,P0.05),穿越原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两治疗组小鼠的第5天逃避潜伏期和第4天、第5天搜索路径均明显缩短(P0.01),穿越原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加(P0.01);与电针两疗程组相比,电针三疗程组的第5天逃避潜伏期和第4天、第5天搜索路径也明显缩短(P0.05,P0.01),穿越原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小鼠海马区无SP阳性斑块;模型组SP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两治疗组海马区的SP数目均明显减少(P0.01);与电针两疗程组相比,电针三疗程组SP数目明显减少(P0.01)。模型组小鼠海马区APP、BACE 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DE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治疗组海马区APP、BACE 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IDE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三疗程组海马区APP、BACE 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电针两疗程组(P0.01,P0.05),IDE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电针两疗程组(P0.05)。结论:"益肾调督"电针法可降低AD小鼠海马区APP、BACE 1表达,提高IDE的表达,从而减少海马区SP的沉积,改善其学习记忆和空间探索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音乐电针和脉冲电针对快速老化小鼠P8亚系(SAMP8)血清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音乐电针组、药物组、脉冲电针组、空白组。模型组和空白组不予以治疗;音乐电针组和脉冲电针都配相同穴位进行相应针刺治疗;药物组予盐酸多奈哌齐灌胃。治疗15d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测定血清SOD活力和MDA含量。结果模型组的逃避潜伏期时间大于空白组(P〈0.01);而两电针组和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减少(P〈0.01)。模型组血清MDA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SOD活力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而电针组和药物组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SOD活力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音乐电针组疗效优于脉冲电针组(P〈0.05)。结论不同电针均能够改善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可以升高小鼠血清SOD水平,降低MDA水平,而音乐电针疗效略优于脉冲电针。提示音乐电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电针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GMP-140)、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家兔完全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每组8只.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开胸暴露心脏,于冠状动脉下只挂线但不结扎;模型组通过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模型电针组是在造模成功即刻,针刺双侧内关,并在电针后取各组家兔的血液标本,采用标记的125Ⅰ单抗夹心法检测GMP-140、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PAF含量.结果:①四组家兔在造模前心电图ST段无显著性差异;假手术组家兔在造模即刻及造模后ST段虽有增加,但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在造模即刻和造模后30minST段电位显著升高,与假手术组和空白组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急性心肌缺血造模成功.模型电针组在造模并电针30min后,心电图ST段电位较假手术组和空白组虽明显升高,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②假手术组家兔血清GMP-140和PAF含量虽有变化,但与空白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模型组家兔造模后30minGMP-140和PAF含量较假手术组和空白组均明显升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④模型电针组电针30min后GMP-140和PAF的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GMP-140、PAF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和空白组比较仍然升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能降低急性心肌缺血家兔血小板膜糖蛋白(GMP-140)、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水平,调整血小板活性功能,改善血液的病理状态,改善急性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音乐电针和脉冲电针对快速老龄化(SAMP8)小鼠行为学和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对比观察其抗痴呆的作用机制。方法:8月龄雄性SAMP8小鼠共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音乐电针组,脉冲电针组(n=10),以同源的正常老化(SAMR1)小鼠为空白组(n=10),选取“百会”、“印堂”、“人中”,每天针刺干预1次,共15天。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GFAP的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海马GFAP的蛋白水平。结果:Morris水迷宫提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逃避潜伏期延长 (P < 0.01),空间探索实验游泳距离增长(P < 0.01);与模型组相比,音乐电针组和脉冲电针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 < 0.01,P < 0.05),游泳路程缩短(均P < 0.05)。免疫组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海马CA1区GFAP平均光密度明显增多(P < 0.01);与模型组相比,音乐电针组和脉冲电针组海马CA1区GFAP平均光密度均明显降低(均P < 0.01),且音乐电针组GFAP平均光密度低于脉冲电针组(P < 0.05)。Western blot检测:与空白组相 比,模型组海马GFAP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 < 0.01);与模型组相比,音乐电针组和脉冲电针组GFAP蛋白表达有明显变浅和下降趋势(均P < 0.05);音乐电针组GFAP蛋白表达明显低于脉冲电针组(P < 0.05)。结论:音乐电针和脉冲电针均可改善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GFAP的表达,可能与其减轻神经炎性反应、改善凋亡,最终达到保护神经元的机制有关,且音乐电针有优于脉冲电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对Zucker糖尿病肥胖(ZDF)大鼠肝脏蛋白激酶B(Akt)/叉头框转录因子1(FoxO1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2型糖尿病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方法:12只雄性2月龄ZDF大鼠以高脂饲料喂养4周制备糖尿病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与电针组,每组6只;6只雄性Zucker瘦型(ZL)大鼠作为空白组。电针组大鼠予电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胃脘下俞”“脾俞”干预,同侧“足三里”“胃脘下俞”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15 Hz,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共干预4周。比较各组大鼠造模前及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BG)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胰岛素(INS)、C肽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Akt、FoxO1、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蛋白表达。结果:干预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大鼠FBG升高(P<0.01);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FBG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NS和C肽含量、HOMA-I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电针“百会”“肾俞”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GSK3β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 3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双侧海马区各注射5 μL β淀粉蛋白25-35(Aβ25-35)制备AD模型,假手术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注射。假手术组、模型组正常喂养,不做干预处理,电针组选取百会及肾俞穴(两侧肾俞穴交替选择)进行电针治疗,频率2 Hz,电流1 mA,每日1次。每个疗程6天,共2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1天。治疗结束后第2天上午8点开始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结束后第2天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eosin staining,HE)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IHC)检测大鼠海马区Tau蛋白磷酸化的表达,及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GSK3β相关蛋白的表达。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AKT、GSK3β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 < 0.01),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 < 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 < 0.01);模型组海马区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提高(P < 0.01),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 < 0.01);模型组PI3K(P85)、AKT(Ser473)、GSK3β(Ser9)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 0.05);模型组AKT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 0.01),GSK3β mRNA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 < 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 < 0.01),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 < 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 < 0.01);电针组海马区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 < 0.01),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 0.01);电针组PI3K(P85)、AKT(Ser473)、GSK3β(Ser9)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 < 0.05);电针组AKT mRNA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 < 0.01),GSK3β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 0.01)。结论 电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影响GSK3β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从而抑制Tau蛋白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肠道神经元自噬探讨电针大肠合募配穴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以及3-MA+针刺组5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小鼠采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灌胃14 d制备FC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3-MA+针刺组电针双侧“天枢”“上巨虚”,予疏密波,频率3 Hz/15 Hz,电流强度1 mA,每次30 min,每日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3-MA组及3-MA+针刺组于电针前30 min予3-MA溶液腹腔注射(15 mg/kg),每日1次。分别于干预前后观察各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和6 h排便情况。干预后计算各组小鼠小肠推进率;HE染色法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形态;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肠道神经元自噬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结肠肌层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Beclin-1、神经元核抗原蛋白(NeuN)表达。结果:干预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3-MA组及3-MA+针刺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1,P<0.05),6 h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15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及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艾灸组大鼠采用双侧海马立体定向注射聚集态Aβ25-35制作AD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双侧海马区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在艾灸组大鼠的“肾俞”、“足三里”与“百会”穴上方2-3cm处施予温和灸治疗。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Morris水迷宫法测定其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观察艾灸对AD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aspase-3 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5天逃避潜伏期,后3天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跨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明显减少,大鼠海马区Bax、Caspase-3表达较正常组、假手术组明显升高,Bcl-2表达明显降低(P<0.01)。艾灸组大鼠5天逃避潜伏期和后3天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跨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明显增多,大鼠海马区Bax、Caspase-3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下降,Bcl-2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艾灸治疗AD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的释放,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产生,从而改善Aβ所致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百会""肾俞"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灸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针灸组均双侧海马各注射5μL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制备AD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0.9%NaCl溶液。针灸组于造模3 d后针灸"百会"及"肾俞"穴,每次20 min,每日1次,6 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 d。其余各组常规饲养,不予干预。于造模前、造模后第4天、干预后进行水迷宫检测,记录大鼠逃避潜伏期、跨越平台次数,干预后取海马组织齿状回部位,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①造模后第4天,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均P0.01)。干预后,针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平均逃避潜伏期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均P0.01)。②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均完整,核及膜结构清晰,线粒体、内质网及溶酶体等细胞器形态正常。模型组神经元形态较不规则、胞核严重固缩,胞质严重水肿,异染色质颜色加深,内质网扩张并脱颗粒,线粒体数目减少,甚可见线粒体嵴呈畸形样改变;星形胶质细胞周边严重水肿,胞质中少见细胞器,线粒体严重肿胀,内质网轻度扩张。针灸组神经元胞质和星形胶质细胞周边水肿仍较明显,线粒体轻度肿胀,但较模型组均有所减轻,且神经元内质网、核糖体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针灸治疗有助于改善Aβ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电针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的蛋白靶点,探讨电针预防A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1.5月龄APP/PS1转基因雄性幼鼠随机分为电针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20只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适应性饲养1周后,电针组小鼠予电针刺激,穴取"百会""风府""肾俞",断续波,频率为10 Hz,电流强度为2 mA。每天电针1次,每次20 min,每周电针6 d后休息1 d,共干预16周。电针干预结束后第3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水迷宫实验结束后,采用Label-free方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并采用Westernblot法对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鸟苷酸结合蛋白亚单位β5(GNB5)和组蛋白H3(histone-H 3)表达进行验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β-淀粉样蛋白(Aβ)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潜伏期(第2、3、4天)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平台停留时间缩短(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潜伏期(第3、4天)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多、平台停留时间延长(P<0.05)。3组比较差异倍数较大的差异蛋白分别是含蛋白5的高迁移率族核小体结合域、带3阴离子转运蛋白、histone-H 3、环氧化物水解酶4(片段)、神经溶素(线粒体)、磷酸甘油酸变位酶2、GNB 5和A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histone-H 3表达降低(P<0.001),而GNB 5和Aβ表达升高(P<0.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histone-H 3表达升高(P<0.001),而GNB 5和Aβ表达降低(P<0.001,P<0.05)。结论:电针干预可以有效预防AD模型幼鼠成年后学习记忆能力减退,以及大脑皮层和海马Aβ老年斑形成,对AD引起的差异蛋白质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观察嗅三针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障碍(SAH CI)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以及海马组织GSK-3β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嗅三针干预对SAH CI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嗅三针组各8只。采用枕大池注血法复制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嗅三针组选取印堂和双侧迎香穴进行电针干预,每日1次,连续针刺10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测试,评估大鼠认知能力,HE染色法观察海马组织的形态变化,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海马组织中GSK-3β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跨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神经元细胞排列紊乱,有坏死空洞区出现,细胞间隙变大,细胞形态受损,出现了细胞核固缩变形,细胞碎裂的现象;海马组织内GSK-3β和Caspase-3这两个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嗅三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跨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细胞形态较模型组有所改善,胞核形态基本正常, 细胞疏松情况减轻,损伤部位得到修复;GSK-3β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