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主动脉瓣膜置换治疗主动脉瓣膜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9年1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治疗的主动脉狭窄27例与主动脉关闭不全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主动脉狭窄与关闭不全的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采用超声探明患者术前、术后主动脉瓣的情况。结果主动脉狭窄与主动脉关闭不全的患者均无死亡。在随访的6个月中,主动脉狭窄与关闭不全的患者均恢复良好,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 <0.05)。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治疗主动脉瓣狭窄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有明显的效果,对缓解左心室扩大及恢复心功能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对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i22例主动脉瓣中至重度关闭不全患者(A组)和30例无瓣膜疾病的受试者(B组)均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TIMI计帧法测量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结果:A组收缩压、脉压差、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前降支(校正后)、回旋支、右冠TIMI帧数显著高于B组[(16.64±2.14)帧vs(12.67±1.68)帧P〈0.05,(24.41±3.43)帧vs(19.23±2.54)帧P〈0.05,(22.13±2.8)帧vs(17.89±2.18)帧P〈0.05],舒张压、射血分数(EF)低于B组。结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但冠脉造影正常患者的冠脉血流速度减低,提示冠脉血流灌注不足,可能是导致该病患者发作心绞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苏丕雄  胡旭  刘岩  顾松  颜钧  张希涛 《北京医学》2004,26(5):333-335
目的探讨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冠心病的手术时机及外科处理特点.方法选择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主动脉瓣置换(AVR)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28例,其中严重主动脉瓣病变[严重狭窄或(和)严重关闭不全]合并不同程度冠心病24例,中度主动脉瓣病变[中度狭窄或(和)中度关闭不全]合并严重冠心病4例.手术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置换生物瓣25枚,双叶机械瓣3枚,平均搭桥2.3±1.2支,术中放置主动脉气囊反搏(IABP)4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者3例,开胸止血者1例,延迟关胸者1例.术后瓣周漏保守治疗1例,其他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35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肌无缺血表现.术后病理诊断所有主动脉瓣均为退行性改变.结论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冠心病有特殊的病理改变及手术处理方法,掌握好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时机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Wang W  Yang KM  Wang X  Zhang P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5):1055-1058
目的 评价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近、中期手术结果.方法 从1999年12月至2006年1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收治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31例,左心室舒张末径≥80 mm.全部进行主动脉瓣置换,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比术前、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随访超声结果.按照心功能是否正常、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的大小进行分组比较术后风险因素.结果 近期死亡1例,随访期间死亡3例.术后早期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为(69±11)mm,与术前的(86 ±8)mm相比,有明显回缩(P=0.001),但心功能尚无明显改善.随访期问,无论心射血分数(58 ±15),还是左心室大小[(55±10)mm]均较术前[分别为44±11,(86±8)mm]有明显改善(均P=0.001),趋于正常化.术前心功能状况、左心室大小并未影响手术中期死亡和左心室功能.结论 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仍有手术指征,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常主动脉瓣口面积为2.6~3.5c m2.轻度主动脉瓣狭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当瓣口面积减少到<1 c m2时左心室排血明显受阻,为重度狭窄.在我国,风湿性心瓣膜病仍然是主动脉瓣狭窄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老年人退行性钙化病变和先天性二叶瓣畸形等所导致的主动脉瓣狭窄也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瓣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主动脉瓣的形态结构、合并畸形、主动脉瓣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左心室、升主动脉的变化.结果 2叶畸形18例(94.7%),4叶畸形1例(0.53%);瓣叶不等大的患者多数合并明显的主动脉瓣狭窄(AS)和/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瓣叶等大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多数主动脉瓣畸形为独立疾病,少数合并其他先天心脏畸形;左心室与升主动脉的改变与主动脉瓣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患者年龄有关.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诊断主动脉瓣畸形及其引起的心脏改变及合并畸形.  相似文献   

7.
文献[1]报道约67%的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患者伴有二尖瓣返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一些功能性MR的患者主动脉瓣置换(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后,MR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2]。作者回顾河南省胸科医院2007年至2011年手术治疗的AS伴中度MR的患者AVR术后MR程度的变化以及不同预后因子对MR程度变化的影响。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5例AS患者均接受AVR手术治疗。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52~82(67.0±7.0)岁。主动脉瓣先天畸形17例;主动脉瓣退行性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是指主动脉瓣开放受限或发育不良引起的瓣膜水平的梗阻,约占全部先天性心脏病的3%~6%,主动脉瓣狭窄男女发病率为4~5:1,瓣膜数有单叶、二叶、三叶或多叶。二瓣化畸形多见,常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成人主动脉瓣狭窄是指主动脉瓣不能正常地打开,有效瓣口面积缩小,血液不能顺畅地从左室流入主动脉。主动脉瓣正常瓣口面积为2 cm2/m2体表面积,>0.8 cm2/m2为轻度狭窄,<0.5 cm2/m2为重度狭窄,而两者之间为中度狭窄。对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大于50mmHg时应予处理,重度狭窄猝死率约20%,自然病程中,超过70%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儿发生猝死。因此,早期诊断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为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病人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猝死率,临床意义重大。笔者就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近年来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是国际上新近开展的微创手术,由于重度老年退化性钙化斑块形成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患者已经无法承受开胸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膜置换的创伤,目前在欧洲主张此类患者适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1]。自2011年5月以来,上海长海医院已完成9例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经导管逆血流球囊扩张人工主动脉瓣植入术。以下就手术麻醉过程和围术期管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在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与充血性心衰临床症状有关的超声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射血分数正常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充血性心衰(CHF)症状按NYHA功能分级进行分类。比较NYHAⅠ~Ⅲ级与NYHAⅣ级患者之间的超声参数。结果:与NYHAⅠ~Ⅲ组相比,NYHAⅣ组患者年龄偏大(P <0. 001),左室LVMI偏大(P <0. 001),E/A值增高(P <0. 001),DT减低(P <0. 001),室间隔增厚(P=0. 006),EF减低(P=0. 010)。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LVMI和DT与NYHAⅣ独立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LVMI≥142g/m2和DT≤194ms可以提高对主动脉瓣狭窄所致心衰的识别能力。结论:LVMI和DT与NYHAⅣ独立相关。这些超声指标对于确定心衰症状是否由SAS导致很有帮助,并起到评估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蓉  周刚  庾辉  罗彩东  戴闽   《四川医学》2023,44(11):1186-1191
目的 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和(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45例在我院行TAVI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1.2±7.7)岁,其中男性28例(62.2%),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平均评分为(8.4±1.2)分,单纯重度AS 11例(24.4%),因生物瓣膜衰败导致单纯重度AR 1例(2.2%),重度AS并中度AR 8例(17.8%),重度AS并重度AR 1例(2.2%),重度AR并中度AS 3例(6.7%)。分析术后主动脉瓣血流参数及术后1个月短期随访效果。结果 45例患者TAVI术均成功,术后主动脉瓣峰值血流速度下降至(2.2±0.5)m/s,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下降至(10.9±5.6)mmHg。术后1个月短期随访7例(15.6%)患者有轻度瓣周漏,3例(6.7%)患者心电图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行人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脑卒中5例(11.1%),急性冠脉事件1例(2.2%),死亡2例(4.4%)。结论 对于有外科手术禁忌证或不愿意行外科手术的重度AS和(或)AR患者,经TAVI手术治疗后可有效降低跨瓣压差,改善症状,临床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林敏  葛建军  周汝元  葛圣林 《广东医学》2008,29(9):1523-1525
目的 探讨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congenital bicuspid aortic valve,CBAV)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 26例CBAV患者分为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主的AS组和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主的AI组。AS组施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13例,主动脉根部扩大成形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搭桥1例,主动脉瓣成形+未闭动脉导管缝闭+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AI组施行单纯主动脉瓣膜置换术6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膜置换2例,并将术前心脏彩超及术中、术后相关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AS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10年,无瓣膜相关并发症,心功能恢复至NYHAⅠ级17例、NYHA Ⅱ级1例;AI组1例患者死亡于低心排综合征;生存7例术后随访3个月~4年,心功能均恢复至NYHAⅠ级;两组患者自动复跳率、阻断时间和转流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间术前心功能和术后心律失常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结论 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化畸形可致主动脉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CBAV的治疗主要是在出现临床症状后行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术。  相似文献   

13.
陈集敏  谢霆  陈新忠 《海南医学》2014,(16):2455-2457
目的 探讨脂肪因子脂联素、瘦素在退行性主动脉瓣的组织表达特点。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外科因退行性主动脉瓣疾病行手术切除的主动脉瓣标本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5±6)岁],因夹层动脉瘤行Bentall手术切除正常主动脉瓣标本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41±8)岁]。经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退行性主动脉瓣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了解脂肪因子脂联素、瘦素在退行性主动脉瓣的表达特点。结果 HE染色显示,与正常瓣膜比较,损伤的主动脉层内皮下可见大量炎症细胞聚集、纤维组织增生和结节性钙化灶形成,退行性主动脉瓣的厚度不同程度增加[重度(2.80±1.18)mm、中度(2.10±0.09)mm、轻度(0.92±0.13)mm、正常(0.75±0.07)mm],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胶原层增厚明显,松质层厚度降低,而心室层无明显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脂联素在正常瓣膜和退行性主动脉瓣中无表达;瘦素在正常瓣膜无表达,而在退行性主动脉瓣见新生血管以及血管周围有表达。结论 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中瘦素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室流出道流速增加的危害及防御治疗策略。方法选取62例单纯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复查超声检测左室流出道流速明显增加(〉2.5m/s)患者的发生率及与病种的关系。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保证合适充分容量负荷,降低心肌应激性(舒缓心肌),防治心律失常,低血压患者提高灌注压力的防御性治疗策略,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62例患者,左室流出道流速增加〉2.5m/s11例(17.5%),其中5例并发轻度SAM征象;12例重度单纯主动脉狭窄(AS,,中发生7例(58.3%);36例AS合并单纯主动脉关闭不全(AI)中发生4例(11.1%);本组AI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流速增加。本组死亡1例,2例患者左室流出道梗阻诱发血压降低、心率增加危象,其余病例未发生典型,临床危象,顺利度过围术期。结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左室流出道流速增高的发生率较高,左室流出道梗阻严重时如果不能及时明确诊断正确处理,会有致命性后果发生;积极采取有效的防御治疗措施,尽量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35例置换二尖瓣手术时对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未予处理,近期随访显示:早期病死率5,7%,术后16.2±10.7(6~38)月复查32例(97%)心功能改善、左定缩小显著(P<0.00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舒张期血压无显著变化(P>0.05),均无主动脉瓣病变症状;失访1例(3%).我们认为:合并轻度的主动豚瓣关闭不全的二尖瓣病变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不影响近期临床疗效,这种病例不必行双瓣置换,但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成形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报告作者12年间(1992年6月至2004年12月)施行43例主动脉瓣成形术的体会.方法:全组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5~57岁,平均(29.6±14.7)岁;动脉脉压差为50~80 mmHg(1 mmHg=0.133 kPa), 心胸比例0.53~0.76.超声多普勒提示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7例,中度25例,轻-中度11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26例(均伴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脱垂21例,主动脉瓣瓣环扩大3例,主动脉瓣右冠瓣叶发育不良2例;右佛氏窦瘤破裂3例;风湿性心脏病17例(单纯性AR 13例,合并轻度主动脉瓣狭窄4例).采用主动脉瓣叶折叠悬吊(19例)、主动脉瓣叶中央三角形切除(2例)、交界折叠环缩(3例)、主动脉瓣叶削薄(17例)、肺动脉瓣叶移植(2例)等主动脉瓣成形方法,同期处理合并病变.结果:全组4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3例,呼吸衰竭1例,肾衰1例,心律失常4例,均经相应处理后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13年(平均5.6年),1例死于人工心脏瓣膜心内膜炎,2例再次手术行主动脉瓣置换,余40例中37例主动脉瓣功能良好,3例有轻-中度AR,但左心室大小及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先天性主动脉瓣叶的脱垂可行折叠悬吊法或中央三角形切除脱垂的瓣叶纠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环扩大可行环缩折叠纠正瓣叶关闭不全.风湿性病因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可将增厚的中心体部位削薄,改善主动脉瓣的对合及其关闭功能.成形术中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地区主动脉瓣病变的病因特征和时代变迁,为主动脉瓣病变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不同时代的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特征,比较其时代差异。分别以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3组分析,具体病因包括风湿性、二叶式主动脉、退行性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扩张、感染性心内膜炎、少见及未确定等6类病因。结果:风湿性、二叶式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扩张以及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是主要的病因类型,其中单纯主动脉瓣狭窄以风湿性(43例,占59.7%)及二叶瓣17例(23.6%)病因为主,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以根部扩张(38例,占43.2%)为主,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则以风湿性(70例,占88.5%)为主。随着社会进步和人口老龄化,风湿性病因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主动脉根部扩张导致的主动脉关闭不全有较大幅度的上升,退行性主动脉瓣有所上升,二叶式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瓣膜损害变化不明显。结论:主动脉瓣病因构成的改变及其特征对主动脉瓣临床诊治和医疗策略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35例置换二尖瓣手术时对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未予处理,近期随访显示,早期病死率5.7%,术后16.2±10.7(6~38)月复查32例(97%)心功能改善,左室缩小显(P〈0.00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舒张期血压无显变化(P〉0.05),均无主动脉瓣病变症状,失访1例(3%),我们认为,合并轻度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二尖瓣病变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不影响近期临床疗效,这种病例不必行双瓣置换,但元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组织多普勒超声(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对主动脉瓣严重狭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valve replacement,AVR)后患者左心室(left ventricle,LV)后负荷减轻及心功能改善状况进行评估。方法:选取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行AVR患者23例,术前、术后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左室侧壁二尖瓣瓣环TDI检查,AVR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间为(212±115)d。结果:AVR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瓣膜阻力指数显著减低,LV大小、质量、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DI检查示LV收缩、舒张功能改善。左室侧壁二尖瓣瓣环E’速度从(8.11±2.45)cm/s增加至(9.73±2.99)cm/s,A’速度至(11.19±3.55)cm/s增加至(13.07±3.24)cm/s,S’速度从(8.07±1.77)cm/s增加至(10.09±2.85)cm/s。行单纯AVR术患者亚组左室侧壁二尖瓣瓣环S’速度及E’速度均明显增高,而行AVR合并CABG术患者亚组仅S’速度从(7.23±1.51)cm/s明显升高至(8.88±1.77)cm/s(P=0.028),其E’速度[(7.69±2.47)cm/s至(8.58±3.12)cm/s]、A’速度[(9.54±2.49)cm/s至(11.76±3.12)cm/s]也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DI检查对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行AVR术后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改善的评估有较高的敏感性,相对于单纯AVR术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CABG术的患者,TDI舒张功能指标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在主动脉瓣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我院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 (Ross手术 )在主动脉瓣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从 1994年 10月至 2 0 0 2年 9月 ,共完成Ross手术 15例 ,其中 ,男 12例 ,女 3例 ,年龄 30± 14岁 ;术前诊断 :主动脉瓣病变 13例 ,老年退行性病变 1例 ,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SBE)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例 ,术前UCG示主动脉瓣病变 ,狭窄和 /或关闭不全 (中重度 ) ,主动脉瓣环径 (AVD) :2 4± 0 4cm ;肺动脉瓣发育正常 ,功能良好 ,肺动脉瓣环径 (MPAD) :2 3± 0 2cm ;术前心功能 (纽约心脏协会NYHA)Ⅱ级 11例 ,Ⅲ级 4例 ,平均 :2 3级 ;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 ,手术分三步进行 :(1)采取自体肺动脉瓣 ;(2 )切除病变的主动脉瓣并移植自体肺动脉瓣于主动脉位 ,采用主动脉根部移植法 ;(3)利用同种动脉瓣重建右室流出道 ;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 ;术后主动脉平均跨瓣压差在正常范围 (7 2 3± 0 14mmHg) ,左室舒张未径 (LVDD)明显缩小 (P <0 0 0 1) ,LVEF :0 4 8± 0 2 2 ,心功能Ⅰ~Ⅱ级。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 ,随访 1~ 9年 ,心功能Ⅰ级 ,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均功能良好 ,末见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结论 Ross是一种临床疗效好的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