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危型HPV—DNA染色体整合状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CINII、CINm级分别21,18,16例)及宫颈癌组织中HPV感染情况,观察阳性杂交病例中HPV-DNA染色体整合状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检测CINⅠ、CINⅡ、CINⅢ级阳性率分别为14%,16.6%,37.5%,宫颈鳞癌阳性率46.6%(P〈0.05);原位杂交检测CINⅠ、CINⅡ、CINⅢ级阳性率分别为19%,27.7%,37.5%,宫颈鳞癌阳性率70%(P〈0.05);在CINⅠ、CINⅡ级中HPV—DNA以染色体外游离状态存在,在CINⅢ级及宫颈鳞癌中出现HPV—DNA整合状态。结论HPV.DNA染色体整合状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有关,在一定程度上HPV—DNA染色体整合状态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恶性转归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Ⅰ级转归的关系,从而为预测CINⅠ级的转归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32例CINⅠ级患者随访观察,活检前宫颈HPV检测,随访3个月、6个月阴道镜下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高危型HPV感染组转归为正常发生率低于低危型HPV感染组及HPV阴性组(16.67%,78.57%,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HPV感染组进展为CINⅡ级以上发生率率高于HPV阴性组及低危型HPV感染组(16.67%;0.0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HPV感染类型是影响CINⅠ级转归的重要因素,但HPV感染类型是否可作为一项预测指标及作为制定CINⅠ级患者治疗方案的主要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石蜡标本中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 hTERC)表达情况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48例宫颈石蜡组织标本,其中对照组20例(正常宫颈),研究组128例( CINⅠ级30例,CINⅡ级53例,CINⅢ级45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检测其hTERC基因的表达并采用凯普HPV-DNA分型测定上述受试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结果(1)随着宫颈病变级别增高,hTERC基因阳性表达率增加。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hTERC基因扩增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63.707,P <0.05); CINⅡ级及以上病变的hTERC基因扩增率明显高于CINⅠ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6.973,P<0.05)。(2)受试者中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为74.3%(110/148),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组hTERC基因扩增率和阴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9,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hTERC基因扩增与HPV感染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感染及端粒酶激活与维吾尔族子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对32例维吾尔族宫颈癌、2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33例慢性宫颈炎患者应用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及PCR—TRAP(重复序列扩增)法进行HPV16及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1)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依次为:CIN〉宫颈癌〉慢性宫颈炎;(CINⅢ级〉(TINⅠ、Ⅱ级(P〈0.05)。端粒酶活性水平:CIN〉宫颈癌〉慢性宫颈炎(P〈0.05);CINⅢ级〉(CINⅠ、Ⅱ级(P〈0.05)。(2)HPV16阳性表达率依次为:宫颈癌〉CIN〉慢性宫颈炎(P〈0.05)。(3)宫颈组织中HPV16及端粒酶协同阳性表达率为:宫颈癌〉CIN〉慢性宫颈炎(P〈0.05);(4)HPV16及端粒酶在宫颈癌早期与晚期、高分化与中低分化组织中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宫颈鳞癌与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16感染和端粒酶激活与维吾尔族子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端粒酶激活是宫颈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妊娠晚期妇女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及产后自然转归状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接受孕期产检及分娩的病例3382例,孕前1年曾接受液基细胞学检测,孕妇于分娩前进行人乳头瘤病毒杂交捕狄Ⅱ代(HPVHC-Ⅱ)法检测,产后1年随访HR—HPV阳性病例,仍为阳性者进一步行细胞学、阴道镜及病理学检查。结果3382够妊娠晚期妇女宫颈HR—HPV感染率为18.4%(623/3382),怀孕3次及3次以上者HR.HPV感染率升高(P:0.016),年龄及产次与妊娠晚期HR—HPV感染无明显关系。530名产妇于产后1年随访HR—HPV,仍为阳性的为140例,阳性率为26.4%(140/530)。140例HR—HPV持续阳性者行细胞学检查,正常/炎症90例,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40例,低度上皮内病变6例,高度鳞状七皮内病变4例,50例阴道镜下活检炎症/湿疣变2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16例,0INⅡ4例,CINⅢ8例。结论孕3次以上妊娠晚期HR-HPV感染率升高;孕期HR—HPV感染产后转阴率高,分娩方式与HR—HPV感染转阴无关;产后HR—HPV感染持续存在应密切随访,进一步行细胞学、阴道镜及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CIN)的关系。方法用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筛查与病理学诊断相结合,对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病变一级及其以上(≥CIN1)病例各200例进行HPV16/18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宫颈病变≥CIN1组阳性病例69例,阳性率34.5%;宫颈炎对照组阳性.病例16例,阳性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危型HPV16/18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组织硒含量的关系。方法用第2代捕获杂交(HC2)法栓则宫颈的HPV感染情况;以荧光光度技术检测宫颈组织硒的含量。结果HPV感染组宫颈组织硒含量:133例慢性宫颈炎组为(5.48±2.37)mmol/g,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级组(113例)为(5.39±2.26)mmol/g,CINⅡ级组(52例)为(3.17±1.74)mmol/g,CINIII级组(19例)为(2.63±1.46)mmol/g。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48例HPV阴性对照宫颈组织硒的平均含量为(6.14±3.33)mmol/g,与HPV感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硒含量与宫颈组织的HPV感染有关,其下降程度与病变程度相一致,补充适量的微量元素硒可能有利于CIN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P21^waf、Ki67表达在人类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原位杂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130例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组织和宫颈鳞癌组织中旧V感染以及Ki67、P21^waf表达的情况。结果:①在8/22CINⅠ,7/11CINⅡ,11/13CINⅢ,4/6原位癌,41/52宫颈鳞癌中为HPV16杂交信号阳性,CINⅢ、浸润癌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HPV16杂交信号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②P21^wag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及强度都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且P21^waf的表达与旧V16感染之间为负相关)(P〈0.05,r=-0.337);③CINⅡ和宫颈浸润性鳞癌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Ki67的表达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但Ki67表达与HPV16的感染不具相关性(P〉0.05);④P21^waf与Ki67的阳性表达在CIN演变到宫颈鳞癌的过程中呈现负相关性(P〈0.05。r=-0.406)。结论:宫颈鳞癌的形成与HPV16的感染、P21^waf的弱表达或阴性表达以及Ki67的高表达有很大关系。HPV16与P21表达为负相关,P21表达与Ki67表达也为负相关。进一步揭示了HPV16引起宫颈癌的作用机制,并且可配合细胞学检查,对宫颈鳞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PV16 cDNA,HPV16E7、HPV6/11、HSV-Ⅱ、CMV在各类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其在宫颈癌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0例慢性宫颈炎、10例宫颈尖锐湿疣、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20例宫颈浸润癌、10例正常宫颈标本行HPV6/11、HSV-Ⅱ、CMV的测定。用原位杂交行HPV16CDNA的测定。结果 HPV6/11在宫颈尖锐湿疣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HPV16 cDNA,HSV-Ⅱ及CMV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表达率均增高(P〈0.05)。随病变进展HPV16 cDNA表达增加,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呈正相关。HPV16 cDNA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HSV-Ⅱ、CMV的表达(P〈0.05)。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时,HPV16E7在HPV16合并HSV-Ⅱ及CMV感染时阳性表达率高于单纯HPV16感染时的表达。结论 HPV6/11是引起宫颈癌和尖锐湿疣的主要病因。HSV-Ⅱ及CMV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HPV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曦曦  汪艳 《安徽医学》2014,(2):197-199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沙眼衣原体(Ct)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免疫层析方法分别对1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及83例正常宫颈上皮女性行HPV 16/18、Ct检测。结果 CIN组中HPV16/18阳性率为75.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IN Ⅰ-~Ⅲ中,HPV16/18阳性率分别为56.66%、84.31%和87.75%,随着CIN级别的增高,其阳性率呈递增趋势,CIN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IN Ⅱ和Ⅲ较CIN Ⅰ表达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IN Ⅱ与Ⅲ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中Ct阳性率为28.7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IN Ⅰ~Ⅲ中,Ct阳性率分别为23.33%、33.33%和30.61%,CIN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IN各级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中HPV16/18合并Ct感染率为13.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 16/18感染与CIN病变进展密切相关,Ct感染与CIN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蛋白表达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35例CIN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EN的蛋白表达。结果CIN各级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CINI级与CINII级、CIN III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 II级与CIN III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程的进展,PTEN蛋白表达有降低的趋势,提示PTEN蛋白表达的降低是宫颈组织恶变的早期信号。  相似文献   

12.
郑建琼  陈育梅  冯国飞  黄凌霄  潘丹  朱雪燕  朱雪琼 《浙江医学》2013,35(19):1725-17,281,732
目的观察人乳头瘤病毒(HPV)和肥大细胞(MC)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癌(SCC)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CIN患者、40例SCC组患者和20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组织中MC的表达,同时采用DNA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各级组织脱落细胞中HPVDNA分型。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高危型(HR)-HPV感染阳性率逐渐增加,分别为10%、55%、65%、85%、100%,其中最常见的高危型HPV感染的基因型为:16、58、52、18。与CINIII组比较,MC密度在CIN11组、SCC组、对照组中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或0.05),并且MC与肿瘤临床分期和血管转移有关(均P〈0.05)。MC低表达者与高表达者间HR—HPV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R—HPV感染可以降低MC的表达,癌组织中浸润的MC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和肿瘤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四川省东北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不同基因型感染、多重感染及其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 PCR 和基于反向膜杂交的基因芯片技术对213例女性 HPV 感染者进行 HPV 分型检测,同时检查其宫颈病变程度。结果213例 HPV 感染宫颈病变者按病理结果分为慢性炎症(1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Ⅰ(21例)、CIN Ⅱ(26例)、CIN Ⅲ(28例)和宫颈癌(28例)5组;高危型 HPV 感染以 HPV16、58、33、18为主,低危型 HPV 感染以 HPV11、6为主;宫颈慢性炎症、CINⅠ、CIN Ⅱ、CIN Ⅲ、宫颈癌各组中分别以 HPV11/6/16、HPV16/33、HPV16/6、HPV16/58、HPV16/18感染最常见。单纯高危型HPV 感染组与高低危型混合 HPV 感染组在不同宫颈病变程度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1,P<0.01),HPV 单一和混合基因型感染对感染者的宫颈病变程度无影响(χ2=5.74,P>0.05)。结论四川省东北地区女性 HPV16、58、33、18是主要的高危感染型别,HPV16与病变程度明显相关;多重 HPV 感染并不会促进宫颈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上皮内瘤变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组织检查确诊332例下生殖道HPV感染及43例上皮内瘤变。结果:HPV感染发病率逐年升高,HPV感染发生上皮内瘤变主要集中在31~40岁年龄段(P〈0.05),下生殖道各部位的HPV感染均可并发上皮内瘤变,以宫颈最显著(P〈0.01)。结论:早期诊断下生殖道HPV感染,可减少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对于宫颈癌前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分布。方法:采用PCR方法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对231例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HPV检测并鉴定基因分型。结果:231例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共检出HPV感染192例(83.1%),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Ⅰ(CIN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CINⅡ-Ⅲ)和宫颈癌中HPV检出率分别为62.3%、86.8%和98.2%,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PV的主要基因型分别为HPV16(47.4%)、HPV18(12.5%)、HPV58(9.9%)和HPV52(6.3%)。结论: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HPV感染以16、18、58和52型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6.
多重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对就诊的有宫颈疾患的妇女483例,采用HPV基因分型技术进行高危型DNA的检测,阴道镜下定位活检。病理学结果为确诊标准。结果高危型HPV检测阳性180例,阳性率37.23%,各种病理类型的宫颈病变中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宫颈鳞癌13.89%,宫颈腺癌12.56%,CINⅢ32.77%,CINⅡ56.3%,CINⅠ44.58%,宫颈扁平湿疣86.69%,慢性宫颈炎79.59%。单一型别感染率为38.89%多型感染中2种型别感染比例最多57.86%。从正常组织到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的不同病变中,多重感染的比例随病变级别上升逐渐增加,与正常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CINⅢ和宫颈癌中,多重感染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明显高于正常者。HPV联合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测与单纯TCT检测比较,两者中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为4.17%和0.78%,癌为0.56%和0.2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结合HPV检测可提高TCT检测的敏感性,多重HPV感染及型别与宫颈病变级别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CIN)的关系。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间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有宫颈疾患的妇女483例,采用HPV基因分型技术进行高危型DNA的检测,阴道镜下定位活检,病理学结果为确诊标准。结果高危型HPV检测阳性180例,阳性率37.23%,各种病理类型的宫颈病变中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宫颈鳞癌13.89%,宫颈腺癌12.56%,CINⅢ32.77%,CINⅡ56.3%,CINⅠ44.58%,宫颈扁平湿疣86.69%,慢性宫颈炎79.59%。单一型别感染率为38.89%多型感染中2种型别感染比例最多57.86%。从正常组织到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的不同病变中,多重感染的比例随病变级别上升逐渐增加,与正常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CINⅢ和宫颈癌中,多重感染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明显高于正常者。HPV联合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测与单纯TCT检测比较,两者中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为4.17%和0.78%,癌为0.56%和0.2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结合HPV检测可提高TCT检测的敏感性,多重HPV感染及型别与宫颈病变级别相关。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增高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HR-HPV/TCT)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随访中的意义.方法 对373例CINI采用(HR-HPV/TCT)检查,每12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为2年.对TCT异常者或HR-HPV阳性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必要时行宫颈活检,观察病变的转归.对病变进展者立即停止随访转妇瘤科进行诊疗.结果 68例持续型HR-HPV感染者中进展为CINⅡ级及以上23例、1例HSIL但HR-HPV阴性患者进展为CINⅡ级及以上.193例HR-HPV阴性病例中1例病情进展为CINⅡ级及以上.暂时阳性患者112例无病情进展.结论 持续型HR-HPV感染CINI进展的几率明显增高,HR-HPV阴性患者或暂时感染患者CIN消退几率高,病变进展几率极低.HSIL是CINI进展的高危人群.HPV/TCT检测作为宫颈CINI的随访手段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阴性女性的宫颈上皮组织病理学结果。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门诊的1 139例女性患者,其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或恶性细胞,HPV检查结果阳性。所有患者均取宫颈上皮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及行阴道镜检查,并比较不同型别、不同年龄段HR-HPV感染患者及HPV单纯感染与多重感染患者的宫颈上皮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结果不同分型HR-HPV感染患者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级及以上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中宫颈炎症588例(51. 62%),CINⅠ级387例(33. 98%),CINⅡ~Ⅲ级153例(13. 43%),宫颈癌11例(0. 97%)。不同年龄段患者的CINⅡ级及以上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HPV16、HPV18、HPV52单纯感染与多重感染的CINⅡ级及以上检出率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HPV58单纯感染与多重感染的CINⅡ级及以上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感染HPV16、HPV52、HPV58及25~39岁的女性宫颈上皮组织CINⅡ级及以上病变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外阴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a,CA)和外阴鲍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BP)患者宫颈细胞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检出情况,尝试为此类患者群的宫颈病变筛查或宫颈癌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选取自2007年1月至6月间在我院妇科门诊首次就诊的44例外阴CA和7例外阴BP患者,采集宫颈细胞应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凯普HPV分型)行21种HPV—DNA亚型检测;同期检测54例慢性宫颈炎患者作对照。结果:外阴CA组和BP组的宫颈高危型HPV检出率分别为56.82%和85.71%,均显著大于对照组(20.37%),P〈0.01;外阴HPV感染组较对照组更易发生高危型HPV的多重感染(P〈0.05),其中以二重和三重感染为主;外阴CA患者的宫颈HPV感染以低危型11、6亚型为主,高危型HPV感染中以58、16、52亚型位居前三位,其中检出CINⅡ级1例;外阴BP组中宫颈HPV感染以16亚型为主,检出CINⅠ级、Ⅱ级共2例。结论:外阴CA和BP患者,临床体征明显,易于诊断,但可能会伴发宫颈高危型HPV感染,从而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甚至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