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双相高分辨率CT对慢阻肺的定量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相高分辨率CT(HR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定量诊断价值。方法:对87例COPD患者分别进行吸气相、呼气相HRCT扫描,分析其HRCT表现,统计双肺吸-呼气相的平均密度差值(VD)和面积缩小率(AD)以及呼气相空气潴留评分值与患者同期肺功能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1例患者呼气相HRCT上出现空气潴留征;超出了吸气相异常征象的范围,双肺VD和AD、空气潴留评分值与肺功能检测指标显著相关(P〈O.05)。结论:呼气相HRCT可以辅助吸气相HRCT评价COPD病变程度,空气潴留征能够定量分析并反映患者的肺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小气道病变的HRCT征象,分析了空气潴留征、马赛克征及树芽征在小气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阐述了呼气相HRCT辅助吸气相对小气道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呼气相HRCT定量指标评价患者的肺通气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正常成人肺HRCT呼气相表现和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分析 10 7例 2 0~ 70岁健康志愿者的肺呼气相HRCT表现 ,计算双肺吸呼气相密度差值 (VD)和面积缩小率 (AR)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年龄组内男女之间的VD和AR无显著性差异 ;年龄与左、右肺VD和AR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左、右肺VD和AR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年龄为健康成人肺HRCT的吸呼气相密度差值和面积缩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HRCT在肺小支管扩张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8例临床怀疑为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螺旋CT扫描和深吸气及深呼气相HRCT扫描。将螺旋CT与HRCT扫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找出HRCT在小支气管扩张诊断中的优势及深吸气与深呼气相HRCT的特点。结果:48例患者中,螺旋CT发现支气管扩张38例,深吸气HRCT发现支气管扩张43例。同时,深呼气相HRCT能清晰的显示病变肺叶的空气潴留征。结论:深吸气相HRCT扫描对诊断支气管扩张比常规CT有更大的优越性,对临床怀疑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应首选HRCT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部多层螺旋CT(MSCT)体素指数(VI)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空气潴留定性、定量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3例拟行胸部HRCT受检者行MSCT-DPVI,检查后1周内行肺功能测试。图像经后处理,分别设定呼吸双相的阈值,得到相应VI,各VI与PFT指标FEV1(%)、FEV1/FVC作统计学相关性分析,并通过ROC曲线找出界值。结果所有VI与FEV1/FVC和FEV1(%)均具显著相关性(P〈0.01)。与FEV1/FVC相关性最大的是呼气相VI-810(r=0.606,P〈0.01),其诊断界值是40%。与FEV1(%)相关性最大的是呼气相VI-790(r=0.661,P〈0.01)。结论MSCT呼气相VI-810和呼气相VI-790可分别作为评估COPD空气潴留的定性指标和半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6.
呼气相CT扫描作为肺功能成像的一种手段和吸气相CT扫描的补充,不仅提供了肺组织的病理解剖学信息,也提供了肺组织局部病理生理学信息.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呼气相扫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呼气相扫描时肺部的形态、密度的变化与肺通气功能间的关系[1-4].空气潴留作为小气道病变的CT征象,与肺功能的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2].本文就空气潴留程度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评价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之前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英国胸科学会和美国胸科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差异,并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价。方法:①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专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男571例,女142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将7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分别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和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进行轻、中、重度分级。于患者病情缓解和门诊就诊时采用Sensor medics2100型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测定,具体指标包括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小气道功能(50%115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肺容量(肺活量、肺总量、残气量、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3)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分级后肺功能与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之间差异明显(P〈0.05)。②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和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呈正相关(r=0.188.0.145,P〈0.05),与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和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无明显相关(P〉0.05),在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正相关(r=0.261~0.715,P〈0.01);而按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则无论轻、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明显正相关(r=0.187~0.587,P〈0.01)。结论:中华呼吸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较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以及以美国胸科学会的标准为蓝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标准更能客观合理地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气流受限和肺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8.
肺老化的HR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来评价肺老化进程的可能性。方法 对54例正常志愿者(年龄19~84岁)的右肺在深吸气末与深呼气末进行上、中、下三个固定层面HRCT扫描。并对其CT值、层面面积变化率、空气滞留区及肺内微小结构改变进行观察,分析其是否随年龄变化。结果 呼气相平均CT值与吸气相平均CT值的差值随年龄增长其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5)。结论 HRCT能够提供肺老化的某些信息,可以做为肺老化的评价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 COPD)患者呼、吸双相CT肺内血管体积(Intrapulmonary vascular volume , IPVV),探讨呼气相CT定量肺血管在COPD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COPD患者89例,均行吸气相、呼气相CT扫描及肺功能检查(PFT),基于“数字肺”数据分析平台定量测量呼、吸双相CT扫描下IPVV。应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评估吸、呼气相下IPVV与PFT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吸气相下各肺叶IPVV与PFT参数呈负相关(r=-0.215~-0.358,P<0.01);呼气相下各肺叶IPVV与PFT参数呈负相关(r=-0.238~0.387,P<0.01);呼气相IPVV与PFT的相关性大于吸气相。呼吸状态下IPVV变化量与PFT呈正相关(r=0.211~0.463,P<0.01)。结论 双气相CT可定量评估COPD肺血管体积及呼吸状态下肺血管变化量,呼气相CT定量分析肺血管为评估COPD患者呼气气流阻塞程度提供更多有效信息,为进一步研究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深呼气末CT扫描肺气肿阈值-856HU、-910HU及-950HU以下低密度衰减区占全肺体积百分比(LAA%-950、LAA%-910、LAA%-856)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严重程度的影响,并探讨定量指标与肺功能相关性。方法 收集104例COPD患者深呼气CT扫描数据与临床肺功能数据,根据GOLD指南将数据分为4组。将4组扫描原始数据导入“数字肺”检测及分析平台,计算出呼气相全肺平均肺密度(MLDex)、深呼气末阈值低于-856HU、-910HU及-950HU以下低密度衰减区占全肺体积百分比(LAA%-950、LAA%-910、LAA%-856)。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实测值(FVC)、用力肺活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率(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率(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率(DLCO%)、单位肺体积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VA)及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RV/TLC)。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4组间肺功能及CT定量参数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CT定量参数与肺功能相关性。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LAA%-950、LAA%-910、LAA%-856与MLDex关系。结果 4组间CT定量参数:LAA%-910、LAA%-950、MLDe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AA%-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5)。LAA%-910与FVC、FEV1/FVC、FEV1%、FVC%、DLCO%及DLCO/VA均呈负相关,与RV/TLV正相关。MLDex与LAA%-856、LAA%-910、LAA%-950均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LAA%-910、LAA%-950与MLDex回归方程R2值0.917,p <0.01。结论 呼气相CT扫描定量指标LAA%-910能够准确评估COPD严重程度并且与肺功能具有良好相关。  相似文献   

11.
长期无症状吸烟者肺小气道损害的HR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无症状长期吸烟者肺小气道损害的深吸气末和深呼气末HRCT表现。方法 非吸烟组 2 5例和吸烟组 45例 ,吸烟组按吸烟量分为轻度吸烟组和重度吸烟组。行吸气末和呼气末HRCT扫描 ,分析HRCT表现。结果 小叶中心型肺气肿、间隔旁型肺气肿、肺实质微结节、磨玻璃样密度影、空气潴留等在吸烟组的发生率高于非吸烟组 (P <0 .0 5或P <0 .0 1) ;小叶中心型肺气肿、间隔旁型肺气肿和空气潴留在重度吸烟组的发生率高于轻度吸烟组 (P <0 .0 5 )。结论 长期无症状吸烟者肺小气道损害的特征性HRCT表现为小叶中心型肺气肿、肺实质微结节、磨玻璃样密度影和空气潴留。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16层螺旋CT(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与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探讨MSCT与肺功能试验(PFT)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64例受试者行胸部MSCT及PFT检查。MSCT观察不同呼吸时相下肺密度指标:深吸气末平均肺密度(MLDin)、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MLDex)和肺密度差(MLDex-MLDin),PFT观察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总量(TLC)、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比(RV/TL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结果 64名受试者依据CT肺气肿诊断标准,可分为MSCT肺气肿组40例和MSCT正常组24例,依据PFT肺气肿诊断标准,可分为PFT肺气肿组38例和PFT正常组26例。MSCT肺容积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绝对指标Vin、Vex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TLC、RV的相关性高于肺通气功能指标FVC、FEV1。MSCT肺密度指标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呈负相关(P〈0.05),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正相关(P〈0.05)。结论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与PFT肺通气功能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MSCT检测能较好地判断患者肺功能状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16层螺旋CT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与肺功能试验 (PFT)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观察MSCT检查评价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60例受检者行胸部MSCT及PFT检查.MSCT观察不同呼吸时相下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深吸气末全肺容积(Vin)、深呼气末全肺容积(Vex)、肺容积差(Vin-Vex)、肺容积比(Vex/Vin)、深吸气末平均肺密度(MLDin)、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MLDex)和肺密度差(MLDex-MLDin).PFT观察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总量(TLC)、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比(RV/TL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结果 60例中,MSCT诊断正常肺部34例,肺气肿26例;PFT诊断正常肺部37例,肺气肿23例.MSCT肺容积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绝对指标Vin、Vex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TLC、RV的相关性高于肺通气功能指标FVC、FEV1.MSCT肺密度指标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呈负相关,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正相关.结论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检测均能较好地判断患者肺功能状况,深呼气末CT扫描图像对肺气肿的诊断价值优于深吸气末.  相似文献   

14.
With high-resolution CT (HRCT),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lung caused b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an be evaluated in detail at the level of secondary pulmonary lobule. The location of emphysematous lesions within the lobule can be judged on HRCT images and bronchiolar abnormalities are also demonstrated as thickening of peripheral bronchovascular bundles. In addition to early detection of morphological change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is also important. For this purpose, visual assessment with CT score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using "density mask" technique, or histogram analysis are employed.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provided by these methods correlate well with pathological scores and results of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Furthermore, respiratory dynamic CT or paired inspiratory and expiratory CT is also useful to detect air trapping caused by bronchiolar stenos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HRCT各种征象与肺功能检查的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方法 33例临床上怀疑IPF的病人(女性18例,男性15例,年龄范围16-73岁,平均56岁),在连续的时间内接受了HRCT扫描和肺功能检查。对HRCT的图象根据玻璃影、网织、蜂窝、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和淋巴结的累及范围进行了评分统计,然后与肺功能测定的各项指标和功能不全的分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相关分析。结果 磨玻璃影响的范围与动态肺活量的指标FEVI/FVC之间存在负相关,与PEF、MMF之间存在显负相关(P<0.01),而且与肺功能不全的分级间亦存在相关性。与之不同的是,网织影、蜂窝、支扩的累及范围均与气体弥散指标,尤其是DLco/Va之间存在负相关性(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蜂窝的出现对弥散功能影响最大。结论 通过对HRCT征象的分析有助于对肺的功能进行预测,根据磨玻璃影的消长可以估测肺功能不全的轻重,蜂窝的出现则最能表现明弥散功能正在减低。  相似文献   

16.
秦茵茵  吴国锋  张超亮  陈苓 《临床荟萃》2012,27(11):939-942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症肺功能变化与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computed tomography,HRCT)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胸部HRCT诊断的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86例,进行肺功能检查和HRCT评分,并分析两者关系及不同类型支气管扩张症的肺功能差异.结果 肺功能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53.6±25.2)%,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62.7±17.9)%,FEV1/FVC(61.5±12.6)%,弥散功能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73.6±13.8)%;HRCT评分显示,支气管扩张症分布范围为(8.276±5.915)分、扩张程度为(7.151±4.306)分、管壁厚度为(5.705±2.829)分.支气管扩张症分布范围与FEV1%pred、FVC%pred、FEV1/FVC、DLco% pred均呈明显负相关(均P<0.05);扩张程度仅与FEV1% pred呈负相关,管壁厚度与FEV1%pred、DLco%pred呈负相关.各类型的肺功能表现不一.结论 肺通气功能与HRCT评分密切相关,其中与扩张分布范围相关性最为明显;而囊状支气管扩张症肺功能受损是最严重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测得的肺小血管截面积与肺截面积比值(%CSA)在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行HRCT胸部平扫的COPD合并PH 20例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组资料。所有检查中均行肺功能检查(PFT),测得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与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FEV1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测得基于HRCT的%CSA(肺小血管截面积<5 mm2和5~10 mm2分别为%CSA<5和%CSA5~10)数据。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COPD合并PH组与对照组间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OPD合并PH组%CSA与PFT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COPD合并PH组和对照组的%CSA<5分别为(1.04±0.20)%、(0.82±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P<0.01)。上述两组的%CSA5~10分别为(0.53±0.13)%、(0.33±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P<0.01)。COPD合并PH组的FEV1%和FEV1/FVC分别为(32.40±11.31)%、(44.10±18.30)%。COPD合并PH组的%CSA<5与FEV1%和FEV1/FVC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6和-0.149,均P>0.05)。COPD合并PH组的%CSA5~10与FEV1%和FEV1/FVC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84和-0.072,均P>0.05)。 结论COPD合并PH患者的%CSA<5 mm2和%CSA5~10 mm2较正常升高,可作为一种反映COPD合并PH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成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临床评价中的作用,及其与BODE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2例稳定期COPD患者、22例正常对照进行肺功能检查、肺CT检查,比较HRCT的肺功能成像参数与PFT检查、BODE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OPD组的深吸气容积(Vin)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呼气容积(Vex)及像素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Vex和Vin均与FEV1/FVC呈负相关(P<0.05),与FEV1占预计值%无相关性(P>0.05),与BODE评分亦无相关性(P>0.05),Vex/Vin与BODE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FEV1/FVC无相关性(P>0.05),呼气相像素指数(PI-910ex)与FEV1占预计值%及FEV1/FVC均呈负相关(P<0.05),PI-910ex与BODE评分呈明显正相关(P<0.01),吸气相像素指数(PI-960in)与FEV1占预计值%、FEV1/FVC、BODE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CT肺功能测定,尤其在深呼气相,以-910Hu做为界定肺气肿与正常肺组织的阈值时的像素指数(PI-910in)与FEV1占预计值%、FEV1/FVC及BODE评分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