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分析加味参苓白术散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脾虚挟瘀浊证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及蛋白质-能量消耗(PEW)的干预作用.方法:CAPD脾虚挟瘀浊证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每组3例患者退出观察,实际完成60例.两组均予CAPD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服用加味参苓白术散颗粒(1剂/d,分早晚2...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将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用农本方参苓白术散冲服,每日l剂;腹膜透析每次使用2 000 ml腹膜透析液,每天交换4次,每次相隔4h,疗程6个月.对照组治疗用单纯腹膜透析,方法、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BUN、Scr无...  相似文献   

3.
胡协鸣 《新中医》2016,48(12):44-45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老年脾虚湿盛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脾虚湿盛型AA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2组均治疗5天。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老年脾虚湿盛型AAD,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加味参苓白术散联合复方甲氧那明治疗脾虚湿盛型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湿盛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中药加味参苓白术散汤剂,对照组仅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及咳嗽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os及咳嗽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参苓白术散联合复方甲氧那明治疗脾虚湿盛型咳嗽变异性哮喘,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Eos水平,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王志高 《河北中医》2012,34(9):1339-1341
目的观察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肾气虚兼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脾肾气虚兼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7例,分别予加味参苓白术散颗粒剂、金水宝胶囊口服治疗,2组均服药12周。在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24 h尿微量白蛋白(MA)、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有25例、24例纳入分析,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分别为92%、7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MA均明显降低(P<0.01),而TC、TG、FPG、2 hPG、HbA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参苓白术散脾肾治疗脾胃气虚兼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虫草制剂治疗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3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勇  余蓉  刘玲  任克军 《新中医》2012,(8):49-51
目的:观察人工虫草制剂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和尿素清除指数(Kt/V)的干预治疗效果。方法:将67例慢性肾脏病5期进行CAPD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接受CAPD治疗,在常规CAPD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人工虫草制剂口服,疗程6月。检测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血红蛋白(Hb)并同时检测血清IgA、IgG、IgM及Kt/V值,观察疗程中2组腹膜透析相关感染(腹膜炎和隧道出口处感染)人次。结果:2组治疗前检测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P、PA、Alb和Hb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血清TP、PA、Alb和Hb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gG、IgA和Kt/V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血清IgG、IgA和Kt/V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虫草制剂长期应用能明显改善CAPD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感染发生率,其机理与虫草制剂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提高腹膜透析充分性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c-fos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受试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综合法复制脾虚湿困型UC动物模型。造模3周并评价造模成功后将UC大鼠分为模型组、参苓白术散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美沙拉嗪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每日给予容积为10 ml·kg-1蒸馏水灌胃,参苓白术散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给予24,12,6 g·kg-1·d-1参苓白术散药剂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0.2g·kg-1·d-1美沙拉嗪颗粒灌胃,持续治疗21 d后,分别对各组大鼠肠黏膜IL-6、IL-10含量进行检测,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c-fos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较差,结肠组织中IL-6含量显著升高,IL-10含量降低(P0.05),c-fos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明显改善,结肠组织中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IL-10含量升高(P0.05),c-fos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以参苓白术散高剂量作用显著。结论参苓白术散具有改善脾虚湿困型UC大鼠一般生存状况,调节结肠组织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分泌及下调c-fos基因蛋白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脾虚型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抗生素相关性脾虚型腹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46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愈显率、证候疗效愈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大便溏泻、腹胀、食少及乏力主要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脾虚型腹泻疗效好,可缩短病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糖尿病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效果。方法:治疗组20例用参苓白术散,对照组用莫沙必利。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对照组70%,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糖尿病胃肠道功能紊乱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脂肪肝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脾虚湿阻型脂肪肝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包括饮食调整,补充维生素,控制体重,注意休息,加强锻炼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易善复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参苓白术散加味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指标,B超复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脂肪肝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耳胀耳闭脾虚失运证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两组均采取抽取积液、药物滴鼻、抗感染等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参苓白术散合通气散加味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合通气散加味辅治耳胀耳闭脾虚失运证可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对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脾虚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3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1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试验组(26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参苓白术散加减。对照组(25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地衣芽孢杆菌胶囊+蒙脱石散剂联合治疗。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腹泻治疗效果、腹泻持续时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在GCS评分和KP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苓白术散能有效的缓解重型颅脑损伤后脾虚泄泻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评估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肾气虚兼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 0 1 3年5月—2 0 1 6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 2 2例脾肾气虚兼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金水宝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加味参苓白术散颗粒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相关指标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8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8.8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微量白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肾气虚兼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加味参苓白术散颗粒治疗效果显著,起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1例服参苓白术散加味,对照组41例服舒乐安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24%、对照组68.2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在饮食管理前后的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变化。方法:随机选择病情稳定、腹膜透析充分、符合观察条件的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管理组,进行饮食管理前后比较,采用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营养生化指标作为评估营养状况的标准,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生命量表(SF-36)的评分结果作为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的指标。结果:进行饮食管理的30例患者营养状况、生活质量明显高于未进行饮食管理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进行饮食管理,对提高患者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配合益生菌制剂培菲康治疗脾虚湿盛型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盛型的67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参苓白术散和培菲康治疗,对照组采用培菲康治疗,治疗60 d,观察治疗前后各组血脂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粪便乳酸杆菌计数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7%)与对照组(68.8%)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胆固醇(TC)、β脂蛋白(LDL)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症状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粪便中乳酸杆菌计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合用培菲康治疗脾虚湿盛型高脂血症效果良好,可大幅提高肠道乳酸杆菌数量,发挥益生菌调脂功效,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脾虚湿盛型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纳入脾虚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0例,分为中西药结合实验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合并考夫克与头孢美特酯治疗;西药对照组仅给予考夫克与头孢美特酯;每组均为30例,并设空白对照组15例,为健康人群.1个疗程(14 d)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6及干扰素-γ(IFN-γ)浓度变化,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①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实验组、对照组给药前血清IL-4,IL-6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IFN-γ显著降低(P<0.01);③1个疗程后实验组、对照组血清IL-4,IL-6水平均下调,IFN-γ均上升,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对提高治愈率与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均有显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变态反应,调节免疫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6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进行统计,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后FINS、HOMA-IR及HbA1c三项指标,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C、TG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糖、血脂等指标,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7例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加味参苓白术散,对照组56例单纯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9.65%、96.49%。对照组分别为23.21%、83.9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进行治疗,收集临床数据,探究其疗效及对患者血清IL-6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就诊并确诊的60例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受试患者均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以随机数字表分配)。对照组方案为单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观察临床疗效,收集分析各项指标数据。结果:观察组各项疗效指标(除腹痛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方案能够更有效地改善UC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