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感染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普通型与重型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为COVID-19防治提供经验依据。 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在池州市人民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23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普通型(19例)、重型(4例)两组,根据两组流行病学、血生化、血常规等实验室数据,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血清中上述各指标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结果 COVID-19患者普通型与重型无性别与年龄差异,2例重型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为2型糖尿病;重型患者发病至就诊的平均时间为(10.00±6.67)d,长于普通型(3.73±2.97)d(P<0.05);实验室结果显示重型患者的淋巴细胞比值为(10.20±7.19)%,低于普通型患者淋巴细胞比值为(28.06±9.47)%(P<0.05);两组的CRP结果,普通型为(16.46±19.24)mg/L,重型为(73.65±44.96)mg/L(P<0.05);COVID-19患者典型的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磨玻璃影,伴有小叶间隔增厚。疾病进展为重型时病灶增多、范围扩大,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部分重症患者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 结论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如果合并有基础病,就诊时间长;实验室检查示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CRP升高等,建议短期复查HRCT,防止普通型向重型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提高对重症病例诊治的认识。方法 收集2020年1月—5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接诊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3例危重型COVID-19死亡病例均有冠心病、伴或不伴肺部疾病、肾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均有发热、咳嗽、咳痰症状,入院APACHEⅡ评分和PSI评分均为高危,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肌酸激酶、肌钙蛋白、脑钠肽、C-反应蛋白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明显升高,而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胸部影像学提示双肺磨玻璃斑片影。入院后给予积极的抗病毒、抗细菌、增强免疫治疗及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支持。3例患者均并发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起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3.7 d。结论 高龄、合并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是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防控疫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2月7日—3月6日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收治的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这些患者发病时的主要症状、血常规、胸部CT结果以及治疗后核酸转阴情况。结果 共纳入确诊患者654例,男性病例344例(52.60%),女性病例310例(47.40%)。其中轻型175例(26.76%),普通型479例(73.24%)。患者平均年龄(49.36±10.3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97例(14.83%)、糖尿病病史51例(7.80%)。主要临床症状有发热547例(83.64%)、畏寒186例(28.44%)、寒战15例(2.29%)、乏力342例(52.29%)、咳嗽413例(63.15%)、胸闷137例(20.95%)、腹泻109例(16.67%)。395例患者检测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WBC)为(4.12±1.46)×109/L,白细胞总数正常378例(95.70%),升高7例(1.77%),白细胞降低10例(2.53%),淋巴细胞百分比(23.10±10.02)%,淋巴细胞计数(1.06±0.37)×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及计数均偏低。654例方舱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有175例(26.76%)胸部CT正常,422例(64.52%)胸部CT示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影,57例(8.72%)胸部CT示多叶实变,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从患者入院前核酸检测阳性到入院后两次检测阴性间隔时间最短5 d,最长24 d,平均(12.35±3.73)d。结论 发热、咳嗽、乏力是新冠肺炎患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胸部CT表现可做为临床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的重要依据;轻型、普通型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成功诊治的3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为诊治危重型COVID-19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0年1月底至2月初成功救治的3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2岁。2例为二代病例,1例为本土病例。平均住院天数16.67 d,发病初期均有发热,2例有咳嗽,进展期出现重症肺炎。2例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1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2例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3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C-反应蛋白升高,恢复期淋巴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患者胸部影像学提示双肺渗出影、部分实变及磨玻璃影。入院后经积极抗病毒、抗感染、免疫调节、营养支持、CRRT、机械通气结合中医调理,全部康复出院。结论 危重型COVID-19患者病情进展快,病程中合并多种并发症,早期诊断并及时综合支持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综合分析某三甲医院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住院病例资料的疾病特征,为其防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方法从电子病历系统导出2020年1月23日-2020年3月23日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住院病例资料,搜集患者一般资料情况、疾病相关情况、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检查数据及胸部CT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轻型/普通型7例,重型/危重型5例,入院前症状平均持续时间分别4.29天、8.20天,平均住院费用23 564.24元、62 932.64元。12例患者首发症状以发热、干咳、咳嗽、乏力为主。4例患者白细胞计数降低,8例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与轻型/普通型患者相比,重型/危重型患者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和C反应蛋白均显著上升(P<0.05),胸部CT显示的病灶范围更广,且胸部CT全部表现为多发片状和高密度影。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50岁~60岁年龄段患者居多,重型/危重型患者住院费用、症状持续时间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且两者实验室检查数据和影像学均呈不同程度特点,应尽早发现,及时隔离,阻断疫情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并分析广州市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 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隔离三区病房收治并治愈出院的59例COVID-19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史、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血液检验、呼吸道标本核酸及CT影像学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 38例患者(64.4%)为武汉疫区来源或有武汉旅行史人员,25起家庭聚集性感染;(2)轻型患者4例(6.8 %),普通型41例(69.5%),重型14例(23.7%),31例(52.5%)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发热(79.7%)、咳嗽(71.2%)、乏力(44.1%)、纳差(42.4%)为主要临床表现,8例(23.6%)呼吸困难;(3)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降低17例(28.8%),淋巴细胞计数低下29例(47.5%),38例CRP升高(64.4%),25例SAA升高(42.4%),重型与非重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例ALT、AST升高(40.7%);4例血肌酐升高(6.8%),5例心肌酶CK-MB升高(8.5%)。(4)咽拭子核酸多于病程第(15.4±7.9)天转阴,最快3 d,最慢35 d;(5) CT典型影像学表现:35例磨玻璃样改变(GGO)(59.3%),28例混合GGO(47.5%),13例实变影(22.0%), 8例合并胸腔积液(13.6%),25例遗留纤维条索影(42.4%)。(6)52例(88.1%)进行了抗病毒治疗,11例重型患者使用了小剂量糖皮质激素,16例低流量吸氧,14例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3例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结论 广州市COVID-19以输入型为主,家庭聚集起病多见。疾病类型以普通型为主。血常规以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更明显,SAA、CRP对重型有预测价值,肝功能损害多见,咽拭子核酸多于病程第(15.4±7.9)天转阴,痰标本的阳性率高于咽拭子,胸部CT影像学有一定特征性,氧疗等综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糖代谢情况。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于2020年1月17日—2月25日收治的123例疑似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确诊COVID-19组(确诊组)和排除COVID-19组(排除组),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确诊患者分为轻型组、普通型组、重型组和危重型组。收集患者入院后血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确诊组73例血糖升高27例(36.99%),排除组50例血糖升高9例(18.00%)。确诊组73例仅1例有糖尿病史且平常血糖控制正常。与排除组相比,确诊组血糖水平升高(P<0.05)。重型组血糖升高较轻型组和普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死亡。结论 COVID-19患者血糖水平明显升高,新型冠状病毒可影响感染者的糖代谢。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分析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史、临床症状、影像学以及实验室指标改变,从而为临床快速筛查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2020年1月21日—2020年2月5日在广州市八人民医院收治的20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病史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史、临床症状、影像学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 205例患者中男性101例(49%),女性104例(51%),年龄范围2~83岁,平均(48.64±16.74)岁,其中20岁及以下仅有5人。194例(95%)有疫区居住或旅游等接触史。55例(27%)有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血压41例(20%),糖尿病11例(5%),心血管疾病8例(4%)为主。入院时发热175例(85%),其余临床症状以干咳80例(39%)、咳嗽咳痰54例(26%),咽部不适55例(27%),畏寒50例(24%)多见。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正常或偏低197例(96%),淋巴细胞正常或偏低202例(9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24例(12%),C反应蛋白升高85例(42%),降钙素原升高73例(37%),56例样本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44例(79%)。D二聚体、凝血功能以及肝肾功能部分病例异常。计算机化X线体层照相术显示192例(94%)有肺炎表现。结论 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男女比例接近。儿童或青少年感染少,以中老人,有基础病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为主,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对值正常或偏低,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计算机化X线体层照相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初步临床诊断价值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炎1号方”中药颗粒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确诊住院的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氧疗、抗病毒、抗炎、化痰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肺炎1号方”颗粒。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及总住院时间。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6.44±8.2)分和(17.56±8.3)分、(4.20±4.3)分和(7.81±5.2)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有效率构成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计数(LYM)上升、D-二聚体(D-Dimer)下降、血乳酸脱氢酶(LDH)下降,LYM和D-Dimer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仅在治疗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上调血LYM(P<0.05)及减轻血LDH的上升幅度(P<0.05),同时缩短住院天数(P<0.05)。 结论 “肺炎1号方”颗粒能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和实验室指标,缩短住院病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0年1月23日—2月16日在某院确诊并收治的COVID-19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近期是否到湖北出行,是否接触过来自湖北的人员,近期是否接触呼吸道疾病患者等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资料包括发热、乏力、干咳、肌肉疼痛、咳痰等,收集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指标,分析COVID-19患者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55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3.11±17.91)岁。临床分型:轻型3例,普通型48例,重型3例,危重型1例,以普通型为主(87.27%)。家庭聚集性病例29例(52.73%),输入性病例19例(34.55%),近期接触到过湖北的人员27例(49.09%)。临床症状为干咳34例(61.82%),发热30例(54.55%),咳痰19例(34.55%),乏力18例(32.73%),无症状者6例(10.91%)。首次住院检测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者52例(94.55%),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2例(21.82%)。出现症状后5 d CT双肺毛玻璃样变46例(83.64%)。结论 COVID-19患者以普通型为主,主要为输入性和家庭聚集性病例,同时也存在着无症状感染者。对COVID-19防控要严防输入性病例和人员的聚集,加强体温的监测。加强对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的COVID-19核酸检测,及时发现无症状病例并进行隔离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感染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我院感染科收治的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14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分期标准分为普通病例组95例和重症病例组45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判断影响手足口病重症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BMI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ALT、AST、脑脊液葡萄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症病例组的WBC [(12.65±3.51)×109/L vs (9.16±3.44)×109/L]、CRP[(10.67±4.75)mg/L vs(6.58±3.04) mg/L]、热程[(7.46±2.21)d vs(2.93±1.22)d]、热峰[(38.91±0.35) ℃ vs(38.34±0.45) ℃]、血糖[(8.40±0.78) mmol/L vs(5.96±1.14) mmol/L]、CK-MB[(17.84±1.57)U/L vs(15.75±1.64)U/L]、NP[53.47(31.50~70.22)% vs 46.89(29.44~67.01)%]、肢体抖动(37.78% vs 9.47%)、脑脊液蛋白质浓度[319.63(211.40~463.53)mg/L vs 224.82(172.24~396.91)mg/L]、脑脊液细胞数[(18.74±5.62)×106/L vs (4.87±2.03)×106/L]均较普通病例组显著升高,脑脊液氯化物水平[(117.52±2.84)mmol/L vs (119.75±3.09)mmol/L]较普通病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热程延长(OR=8.812)、热峰升高(OR=682.359)、血清CRP(OR=1.920)、CK-MB水平升高(OR=6.299)以及脑脊液蛋白质浓度升高(OR=1.014)是手足口病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症化与患儿年龄、性别无关,与热程、热峰、CRP、CK-MB、脑脊液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判断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输入性恶性疟血液临床检验指标特征,为诊断及预防重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7年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确诊病例入院第1次的血常规和生化检验结果,将病例资料分为重症组和普通组,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t检验分析两组差异性。结果 共收集106份较完整的病例血液检测结果,其中重症组20例、普通组86例,血常规结果显示重症组红细胞(2.77±0.87)×1012/L、血红蛋白(84.52±25.57)g/L、红细胞压积(24.70±7.12)%,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同时重症组血小板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结果显示重症组和普通组总胆红素(M=63.40,32.60)、直接胆红素(M=27.65,12.85)、间接胆红素(M=29.35,18.40)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中位数82.00 U/L,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总蛋白(51.79±6.00) g/L、白蛋白(27.52±3.61) g/L,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重症组肾小球滤过率(56.06±42.05) mL/min、尿素(14.91±9.71) mmol/L、肌酐(161.93±36.21) μmol/L、胱抑素C 中位数2.22 mg/L,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乳酸脱氢酶均明显上升,重症组(978.65±653.65)U/L,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钙下降,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恶性疟重症以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严重肝肾功能损伤、乳酸脱氢酶升高及钙代谢紊乱为特征,对恶性疟重症诊断与预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验数据与影像学资料,为H7N9禽流感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4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做为研究对象,观察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各项实验室检验结果、影像学资料及诊治经过。结果 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患者可出现脉搏加速、紫绀、呼吸困难。经多次检验结果显示: H7N9禽流感患者白细胞降低或在正常范围内,均值为(4.96±1.98)×109/L;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较正常值高,均值为(200.92±22.91) mg/L。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较正常值高,均值分别为(165.50±72.83) U/L和(1 391.00±363.45) U/L。D-二聚体较正常值高,均值为(4.28±4.11) μg/mL。影像学表现:H7N9禽流感伴重症肺炎患者影像学进展迅速,表现为多发性小片状阴影,累及单肺和双肺,可伴有磨玻璃密度阴影。结论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实验室检验与影像学资料,对临床诊断有较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肺炎支原体亚型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多重巢式PCR方法对2019年3—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的痰或肺泡灌洗液等样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基因分型鉴定,回顾性分析不同亚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129例样本中Ⅰ型105例,Ⅱ型23例,Ⅰ型Ⅱ型混合感染1例。Ⅰ型支原体肺炎合并其它病原感染率高于Ⅱ型支原体 (59.05% vs 43.47%, P<0.05)。去除合并感染的病例,Ⅰ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发热峰值(39.22±0.60) ℃高于Ⅱ型患儿(38.67±0.92) ℃(P<0.01),发热持续时间也长于Ⅱ型患儿[Ⅰ型(7.91±2.74) d,Ⅱ型(6.36±1.69) d,P<0.05];Ⅰ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白细胞计数(7.54±2.41)×109/L、补体C4(0.38±0.11)g/L和NK细胞百分比(9.86±4.49)%均低于Ⅱ型患儿[分别为(8.98±2.20)×109/L、(0.45±0.13)g/L和(13.07±6.31)%,P均<0.05];Ⅱ型患儿胸腔积液发生率(30.77%)高于Ⅰ型(6.97%, P<0.001)。结论 多重巢式PCR法可对不同类型临床样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分型,2019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以Ⅰ型为主,因不同型别的MP导致的临床症状有差异, MP分型可以有效地提示临床在治疗时有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治疗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提供有效的药物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儿科住院的诊断重症结核性脑膜炎40例患儿资料,按随机方法,将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儿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格拉斯哥(GCS)评分、脑脊液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葡萄糖、蛋白定量、氯化物)和体温恢复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GCS评分以及脑脊液各项指标水平均有改善,且治疗4周时,观察组GCS评分(13.35±1.96)分以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28.61±23.46)×106/L、蛋白定量(466.33±158.35)mg/L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葡萄糖(2.75±0.42)mmol/L、氯化物(144.94±31.89)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在调整药物后好转,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利奈唑胺具有抗结核作用,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加用利奈唑胺可以有效改善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GCS评分、脑脊液指标恢复情况,能显著改善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外周血CXCR5+CD4+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TFH)水平与HIV感染者血浆HI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HIV感染者,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A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μL)23例和B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500/ μL)77例,以同期行健康体检8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HIV感染者外周血中HIV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TFH水平以及健康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TFH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血浆HIV病毒载量为(4.70±1.13) log /mL显著高于B组(2.74±0.74)log/mL(P<0.05)。A、B和健康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13.64±23.44)/μL、(334.10±31.52) / μL和(995.41±49.23) /μL,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和健康对照组TFH细胞计数绝对值分别为(18.63±5.67) /μL、(59.35±13.73) /μL和(194.85±25.78) /μL,A、B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和健康对照组TFH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83±4.05)%、(17.57±5.08)% 和(19.59±4.25)%,A、B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IV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TFH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 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TFH计数与HI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且TFH计数可作为病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并有望成为HIV感染免疫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对HIV阳性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 CM)患者是否产生积极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南宁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的HIV阳性CM患者40例,其中20例腰椎持续引流为观察组,20例定期腰椎穿刺引流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CD4计数、脑脊液检查及隐球菌墨汁染色结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脑脊液白细胞计数[(28.70±12.04)×106/L]、蛋白含量[(477.25±198.61) mg/L]比治疗前[(68.80±34.71)×106/L、(712.15±427.89) mg/L]明显下降(P<0.001),对照组中也有相似的结果(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脊液的CD4计数[观察组(31.30±22.00)cells/µL、对照组(27.70±20.18)cells/µL]、糖含量[观察组(3.41±0.62)mmol/L、对照组(2.80±0.77) mmol/L]、氯化物[观察组(127.78±9.47)mmol/L、对照组(125.25±8.03) mmol/L]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间CD4/CD8、白细胞计数、糖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恶心/呕吐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最终,腰椎持续引流方式治疗有效15例,无效5例;定期腰椎穿刺引流治疗7例有效。结论 腰椎持续引流方式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能较快缓解临床症状,加快脑脊液的更新,缩短病原菌清除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策略,为疟疾防控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8.79±9.74) 岁。其中,恶性疟20例,间日疟3例,恶性疟混合间日疟2例,卵形疟1 例,三日疟1例,分型不详12例。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症状,乏力(占74.36%)、头痛(占33.33%)、脾大(占30.77%)、恶心呕吐(占28.21%)等为常见临床症状,17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患者经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99.94±23.06)g/L]较治疗前[(116.97±28.30)g/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61,P<0.05),血小板[(209.24±100.31)×109/L]较治疗前[(102.12±86.98)×109/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01,P<0.001)。38例患者选用以青蒿琥酯为基础的治疗,除1例恶性疟重症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输入性疟疾感染虫种主要是恶性疟原虫,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尽早识别及诊断疟疾是治疗的关键。其治疗后出现血小板升高和血红蛋白降低具有显著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初治、复治肺结核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营养状况。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在河北省胸科医院进行治疗的200例肺结核患者的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为初次治疗分为初治组和复治组,其中初治组117例,复治组8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和营养状况指标。结果 复治组患者的CD3+、 CD4+T细胞与CD4+ /CD8+数值分别为(64.15±9.12)%、(35.21±6.37)%、(1.13±0.09)%,均低于初治组(71.07±8.07)%、(43.28±7.96)%、(1.52±0.13)%,而CD8+T细胞计数复治组(36.36±7.58)%高于初治组(28.55±6.8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患者的NK细胞、B淋巴细胞、IgG、IgA、IgM数值分别为(12.37±5.98)%、(12.41±7.74)%、(12.37±6.28) g/L、(2.13±0.26) g/L、(1.34±0.52) g/L,复治组为(11.89±6.38)%、(13.21±6.41)%、(13.35±7.24) g/L、(2.17±0.31) g/L、(91.42±0.45) g/L,两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治组BMI、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和白蛋白数值分别(18.64±3.68) kg/m2、(110.36±15.57) g/L、(1.63±0.52)×109/L、(30.05±5.84) g/L,均低于初治组相应数值(20.34±3.58)kg/m2、(119.86±17.85) g/L、(1.92±0.61)×109/L、(34.25±6.31) 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治与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推断中有着重要意义,在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此类指标进行监测。复治肺结核患者身体营养状况较差,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保证营养的摄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血液滤过透析(CHDF)治疗重症恶性疟的疟疾早期致死性内环境紊乱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7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21例重症疟疾患者,比较在青蒿琥酯治疗基础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与否对重症疟疾高热、昏迷、低钠、高钾、高乳酸血症等内环境紊乱及抗疟效果的影响。结果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单纯内科治疗(对照组)的9例,2006年1月—2017年12月内科治疗基础加用CHDF治疗12例(CHDF组);两组患者入ICU时器官损伤程度、APACHE Ⅱ评分和预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CHDF组预期死亡风险下降为(28.0±9.0)%,与本组入院时的(47.1±10.4)%比较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治疗72 h后的(41.0±15.2)%比较也明显降低;CHDF组的平均住ICU时间为(9.16±3.21) d,对照组为(9.67±2.06)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F组患者的乳酸水平为(1.52±0.36) mg/L,对照组为(4.89±2.75) mg/L;两组患者的血Na、血K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CHDF组患者的意识恢复高于对照组,CHDF组与对照组GCS评分分别是11.3±0.7、8.7±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F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疟原虫转阴时间分别是(64.67±9.39)d、(59.00±7.73)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青蒿琥酯治疗基础上联合CHDF治疗,可以改善重症疟疾早期致死性内环境紊乱,缩短昏迷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与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