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放疗、热疗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48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卡培他滨、放疗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热疗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T淋巴细胞亚群、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转移率。病情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患者行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率、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87.50%)明显优于对照组(58.33%),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692P < 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复发率(4.17%)、转移率(8.33%)均低于对照组(45.83%)、(25.00%)、(33.33%),有统计学意义(χ2 = 6.45384.18124.5474P < 0.05);联合组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 < 0.05);研究组手术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有统计学意义(χ2 = 6.0000P < 0.05);联合组PFS时间(56.2 ±5.2)月明显长于对照组(42.6 ±5.8)月,有统计学意义(t = 8.5531P < 0.05)。结论 对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放疗、热疗联合治疗可优化整体治疗效果,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不良反应,防止肿瘤转移,近期疗效突出,手术率提高,PFS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8—2019年重庆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血常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甲状腺功能试验体检结果,了解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为提出合理的建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体检系统导出2018年2656份,2019年2922份,共计5578份体检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对照组、放射组4项血常规异常率、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检出率和异常率、甲状腺功能(T3、T4、TSH)异常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放射诊疗和工业探伤四项血常规异常率、甲状腺功能(T3、T4、TSH)异常率、染色体畸变检出率、微核检出率和异常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染色体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0年组和10 ~20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 ~20年组和≥20年组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红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甲状腺功能3个工龄段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染色体畸变检出率两两比较 < 10与另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0 ~20与≥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异常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微核检出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环境会对射线敏感的人体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造成一定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双侧乳腺癌术后放疗采用动态调强技术(d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技术(VMAT)时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探索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8例双侧乳腺癌术后行全乳放疗的患者,分别设计dIMRT和VMAT两组计划,比较分析剂量学参数。结果 两种治疗技术均能满足处方要求,其中VMAT组的靶区均匀性指数(0.09 ±0.02)优于dIMRT组(0.11 ±0.01),适形度指数(0.82 ±0.52)优于dIMRT组(0.71 ±0.51),剂量梯度指数(0.98 ±0.06)优于dIMRT组(1.24 ±0.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VMAT组双肺的V10V20V30Dmean(39.07 ±4.92,22.19 ±4.36,12.81 ±4.71,1309.03 ±135.55)均高于dIMRT组(30.34 ±4.26,17.56 ±4.31,6.77 ±3.93,1201.39 ±166.7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VMAT组双肺的V5(63.36 ±9.02)高于dIMRT(58.01 ±7.1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VMAT组心脏的V5V30Dmean(51.98 ±3.60,3.78 ±1.76,885.89 ±59.84)均明显低于dIMRT组(77.16 ±12.11,5.22 ±2.85,1036.96 ±151.4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VMAT组脊髓的Dmax2150.42 ±136.19)较dIMRT组(3008.23 ±304.15)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VMAT组机器跳数(792.61 ±62.53)较dIMRT组(3225.33 ±498.66)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VMAT技术可使靶区剂量分布拥有更好的均匀性和适形性,且拥有更少的高剂量区域。在危及器官受量方面,VMAT技术可显著降低心脏和脊髓受量,但双肺的受照剂量增加。在临床应用中,选择dIMRT技术更为合适,可降低发生≥2级症状性RP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脑转移瘤全脑放射治疗(WBRT)3种放疗技术对中耳的剂量学差异,对比3种放疗技术在改善靶区剂量和保护中耳腔和咽鼓管峡部的优劣势。方法 选取2018年7月1日—2019年8月1日我院收治的30例脑转移瘤患者,分别设计固定野调强放疗(ff-IMRT)计划、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计划,要求处方剂量(40 Gy)覆盖95%的计划靶区(PTV)。对比分析3组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机器跳数等差异。结果 ff-IMRT计划的适形指数(0.93 ±0.02)优于VMAT计划(0.89 ±0.01)和3DCRT计划(0.73 ±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ff-IMRT、VMAT和3DCRT 3种计划的均匀指数分别为(0.05 ±0.01)、(0.08 ±0.1)、(0.08 ±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梯度指数分别为(1.77 ±0.1)、(1.61 ±0.07)、(1.39 ±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机器跳数分别为(1551.97 ±85.05)、(303.7 ±24.28)、(226.2 ±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ff-IMRT、VMAT和3DCRT 3种计划中耳腔最大剂量点(Dmax)分别为ff-IMRT(2557.54 ±477.39)cGy、VMAT(3107.9 ±362.28)cGy、3DCRT(4055.37 ±71.45)cGy;咽鼓管峡部Dmax分别为ff-IMRT(2425 ±380.4)cGy、VMAT(2902.4 ±526.3)cGy、3DCRT(3862.7 ±135.9)c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全脑放射治疗中,ff-IMRT和VMAT与3DCRT相比明显减少了双侧中耳腔和咽鼓管峡部的照射剂量;而VMAT与ff-IMRT相比,明显减少机器跳数、降低了机器损耗,WBRT时推荐使用VMAT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比较非共面射野与共面射野计划在胃癌静态调强中的剂量学特点,为临床放疗计划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黄冈市中心医院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胃癌患者 36 例,每名患者均设计A、B 2组计划,A组采用7野共面技术,B组采用7野非共面技术,比较A组和B组优化后机器跳数、危及器官和靶区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A、B两组计划均能满足医生要求,B组靶区均匀性指数HI(0.14 ±0.02)和适形度指数CI(0.98 ±0.01),靶区Dmin4315.21 ±16.74) cGy、Dmean4679.28 ±28.39) cGy和Dmax4952.30 ±33.26) cGy均优于A组,且B组机器跳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左右侧肾脏DmaxDmeanV15V20V30 均低于A组,脊髓的 Dmax3408.57 ±46.03) cGy、Dmean1250.32 ±14.27) cGy和V20(44.91% ±6.67%)以及小肠的Dmax3408.57 ±46.03) cGy、Dmean1720.55 ±17.42) cGy、V20(25.31% ±7.78%)和V30(18.52% ±1.56%)也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非共面射野计划在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保护上更优,计划设计过程中可以更多的考虑非共面布野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市部分在校学生和教师对核辐射的认知水平,探讨可能影响核辐射认知的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共47个问题,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对辐射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用率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用卡方检验进行不同组别之间的比较,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收集1937份有效调查问卷,其中学生1038人,教师899人。在10道核辐射认知问题中,教师和学生正确回答核辐射认知问题的数目分别为7.58个和6.61个,教师的认知水平高于学生(t=-10.93,P<0.05);男性和女性正确回答的数目分别为7.38个和6.80个,男性的核辐射认知水平高于女性(t=6.30,P<0.05)。受访者中72.06%学生和85.21%教师希望接受核辐射宣教,受访者最信任专家的意见,接收度高的宣教途径是电视和互联网。结论 应当加强学生的核辐射知识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采用接受度高的形式加强对公众的核与辐射知识的科普宣传,可能促进核与辐射认知的提高和核能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我省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数量以及分类分布情况,了解用人单位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防治现状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等情况。方法 对我省从事核技术应用的工业企业进行调查,并选取不同类别的用人单位开展工作场所放射性水平监测。结果 全省共上报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377家,放射工作人员5221人(除行包检测仪单位),持放射工作人员证1246人,持证率23.87%;5103人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监测率97.74%;5061人参加了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培训率96.94%;4895人进行了放射工作人员体检,体检率93.76%。结论 福建省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大对非医疗放射机构的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最大限度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权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核电站周围居民对核能的认知情况,探讨影响公众对核电接受的主要因素。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行政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为最终抽样单位,在距福清核电站1号机组0~30km范围的不同距离分4层,选取福清市常住居民男性559人和女性536人,以调查员人户调查和集中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逐一询问填表调查。结果 核电站周围居民对在当地建核电站持赞成、中立和反对态度的分别占46.9%、37.3%和15.8%,调查对象中,有82.8%的居民希望了解核电站相关信息,87.6%的居民认为政府对核辐射知识宣传不充分。居住距离、文化程度、从事职业是影响居民对核电接受度的主要因素。结论 核电站周围居民对正确全面认识核辐射的渴望度高,目前对核电的接受度还处在较低水平,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核电相关知识的普及,并有针对性对不同目标人群开展相应的核辐射知识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低剂量辐射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剂量-反应关系,为放射工作人员防护工作重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1237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报告及个人剂量监测数据。以辐射累积有效剂量作为观察指标并按照四分位间距分0~2.586 mSv、2.586~3.757 mSv、3.758~31.272 mSv 3组,低剂量组为参照,比较不同累积辐射剂量组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激素变化情况。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别估计累积有效剂量与甲状腺激素变化的关联及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1237名放射工作人员的甲状腺素T4、FT3水平变化在不同剂量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调整性别、年龄、工龄、职业、医疗等级和吸烟后,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显示,2.586~3.757 mSv (β = 3.514, 95%CI: 0.900~6.128)与放射工作人员T4水平变化显著相关,而累积有效剂量与FT3水平变化无关(P > 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累积有效剂量连续变化与T4水平变化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 = 0.023)。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辐射累积有效剂量与T4水平变化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2004-2008年甘肃某矿区周围居民死因,为该矿区对周围居民健康影像评价提供相应的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甘肃某矿区为中心的30km半径范围内常住居民为调查组,以距该矿区90km处的一个乡镇所有居民为对照组,调查分析2004~2008年甘肃某矿区周围居民死因。结果 调查组粗死亡率为334.43/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0.21/10万,对照组粗死亡率为328.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276.31/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调查组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P < 0.05)。结论 甘肃某矿区未对周围居民健康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获取海阳核电站运行前周边地区的环境γ辐射剂量率本底数据,为评价核电站运行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GR 460车载辐射监测系统,在海阳核电站周边30 km范围内开展现场巡测,并估算居民暴露剂量。结果 周边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范围为39.6~109 nGy/h,均值为72.2 nGy/h,距离核电站0~5、5~10、10~20、20~30 km区域内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值间有显著差异性,室外环境γ辐射剂量率所致居民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84.8 μSv。结论 海阳核电站周边地区的环境γ辐射剂量率及其所致居民暴露剂量均属于我国正常本底水平之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岭澳核电站运营后大亚湾核电基地6台机组气态流出物排放对周围陆地环境辐射水平的影响。方法 利用热释光剂量计(TLD)监测广东大亚湾核电基地外围环境辐射水平,在大亚湾核电周围陆地环境布设25个TLD监测点,每3个月左右回收热释光剂量计并测量,长期观测核电周围环境辐射水平变化。结果 2011—2020年大亚湾核电基地外围环境用热释光剂量计测量得到的γ辐射剂量率年均值范围为76.7~207.1 nGy/h、均值为(123.3 ± 5.7) nGy/h,年均值变化相对偏差范围为2%~12%,TLD监测结果、剂量率瞬时测量结果与20世纪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调查结果、核电运营前的本底水平一致。结论 不同TLD监测点环境天然辐射水平差异较大,核电站周围50 km范围内的总体环境γ辐射水平没有变化,核电运行气态流出物的释放未对外围环境辐射水平产生累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核电站检修工人血象变化情况。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核电检修公司141名男性检修工人进行调查。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评价历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是否发生改变;不同年龄工人血细胞计数是否有差异以及年龄和时间是否具有交互作用。结果 核电站检修工人红细胞数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F = 40.89,P < 0.001),时间与年龄具有交互作用(F = 3.74,P = 0.005);白细胞数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F = 5.78,P < 0.001),时间与年龄无交互作用(F = 0.77,P = 0.578);血小板数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F = 30.37,P < 0.001),时间与年龄无交互作用(F = 0.67,P = 0.668)。不同年龄工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无差异(P > 0.05)。结论 核电站检修工人各血细胞数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总体规律为先降低再升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管理现状和水平,为加强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统一设计调查表,把放射工作人员基本信息、培训、体检、持证、建档和个人剂量作为调查内容,统计方法使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 = 0.05,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医院共有放射工作人员1209人,其中男性682人(56.4%),初级职称603人(49.9%),中级职称449人(37.1%),高级职称157人(13.0%),本科及以上学历826人(68.4%),不同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性别、职称和学历分布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趋势性χ2检验结果显示,医院级别越高,放射工作人员职称和学历越高(P < 0.001);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率、个人剂量监测建档率和职业健康检查建档率均为100%,放射工作人员体检率和持证率分别为98.5%和99.6%,不同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体检率和持证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个人剂量监测率和频次率为100.0%和93.7%;集体年剂量和平均年剂量分别为201.55 mSv·人和0.17 mSv;不同医院的平均年剂量(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级医院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显著高于其他医院(P < 0.05),不同岗位的平均年剂量(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射治疗和核医学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显著高于其他岗位(P < 0.05)。结论 医疗机构应完善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和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海阳核电站周围居民饮用水中锶-90的活度浓度,分析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放射性水平的变化规律,评价周围居民由饮水所致待积有效剂量。方法 海阳核电站周围30 km内,选择10个采样点,每年按丰水期及枯水期分别采集样品2次,两年共8次,共计样品87个。样品预处理和制备采用国家标准(GB 12375-90)方法,使用FJ2603G低本底β测量仪测量。结果 饮用水中锶-90活度浓度均值为(4.96±1.6)mBq·L-1,范围为1.21~9.12mBq·L-1。经配对t检验,发现海阳核电站周围饮用水中锶-90在枯水期与丰水期放射性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类水体锶-90活度浓度从大到小,枯水期依次为自来水 > 水井水 > 地表水,而丰水期依次为水井水 > 自来水 > 地表水。其所致居民待积有效剂量顺序为水井水 > 自来水 > 地表水,分别为0.104、0.103、0.095 μSv·a-1结论 海洋核电站周围居民饮用水中锶-90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水平;周围居民饮水所致待积有效剂量远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防护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所规定的限值(1 mSv),因此居民所受剂量为本底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田湾核电站周边的饮用水中总放射性本底水平。方法 根据原国家卫生计划委员会方案要求在田湾核电站周围开展枯水期、丰水期饮用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监测,采集水样包括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及水库水。结果 2016—2018年共35个采样点监测水样200份。枯水期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分别为(0.038 ±0.033) Bq/L、(0.11 ±0.03) Bq/L,丰水期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分别为(0.038 ±0.024) Bq/L、(0.11 ±0.03) Bq/L。枯水期的水源水其他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份的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距核电站不同距离的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田湾核电站周边的饮用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均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应坚持定期、定点、持续开展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放射性核素监测和放射生态学调查等研究。考虑到我国核电站周边人员密集,应加强人员的核应急培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为监管部门和放射工作单位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方法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收集和分析2013—2018年云浮市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结果 2013—2018年云浮市共有2043人次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总体监测率为95.7%,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a。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分别为0.33 mSv/a和0.32 mSv/a,不同工种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等级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值不同,其中乡镇级单位最高,为0.35 mSv/a,厂矿企业最低,为0.22 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2013—2018年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应加强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岗位、乡镇级放射工作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监管和培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广东省某第三代核电站运行后其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性损伤敏感指标的异常情况,为促进下一步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双向队列研究(2019—2021年),对暴露组(453人)及对照组(160人)职业健康检查的放射性损伤敏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21年暴露组的FT3(5.57 ± 0.56) pmol/L水平高于对照组(5.42 ± 0.60) 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0.59,P < 0.05)。2019—2021年暴露组3年的血小板、血红蛋白、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超敏促甲状腺素(TSH)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FT3、FT4呈先升后降趋势,TSH呈下降趋势。结论 长期接触低剂量核电站电离辐射会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血小板、血红蛋白、FT3、FT4、TSH检查结果有影响,其中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相对明显,并有甲状腺功能降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