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对比携带125I粒子的可降解导管植入和徒手粒子植入后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方法 本研究用薯蓣制成24个模拟病灶,分为徒手组和粒子导管组,每组12个模拟病灶,由3位医师完成粒子和粒子针插植,每位医师每组插植4个病灶,每组共插植60针道,并按设定粒子间距(0.5和1.0 cm)分别在两组模拟病灶内行粒子植入。术后CT复查,并测量粒子纵向间距。配对t检验分析徒手组和导管组与设定间距偏离的差异。结果 徒手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184±0.047)和(0.127±0.051)cm,导管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007±0.006)和(-0.003±0.006)cm,导管组粒子的偏离程度明显小于徒手组(t=3.804、2.499,P<0.05)。结论 携带125I粒子导管的应用,使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优于徒手组,受术者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共面模板(co-planar template, CPT)辅助CT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脊柱转移瘤质量控制与近期疗效。方法 12例原发肿瘤经病理学明确诊断,影像学改变符合脊柱转移瘤特征,患者共有16个病灶。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 PD)80 Gy,粒子活度(1.48×107~2.59×107)Bq(0.4~0.7 mCi),CPT辅助CT引导下将植入针按术前计划穿刺并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术后即刻扫描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剂量评估。随访复查CT判定瘤体直径变化,进行疗效评估。随访时间为3~29个月。同时给予疼痛分级,评判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16个病灶全部穿刺成功植入粒子。植入后剂量验证显示肿瘤靶区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209.21±37.16)Gy,D90为(115.29±7.87)Gy,D100为(76.59±5.53)Gy,V90为(99.30±0.51)%,V100为(98.06±1.15)%,适形指数(CI)0.981±0.012,靶区外体积指数(EI)0.012±0.007。脊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30.47±4.83)Gy。靶区和脊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与术前计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病灶完全缓解(CR)18.8%(3/16), 部分缓解(PR)62.5%(10/16),疾病进展(PD)6.25%(1/16),疾病稳定 (SD)6.25%(1/16),有效率(CR+PR)81.3%;疼痛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7例,轻度缓解2例;生存期11~39个月,中位生存期24个月。所有患者脊髓无放射性损伤发生。结论 应用CPT辅助CT引导可以按照术前计划控制粒子植入的位置和放射剂量,达到治疗肿瘤、并发症少、患者可耐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采用部分腮腺靶区行放射性粒子治疗早期腮腺癌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2004年11月至2013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早期腮腺癌患者14例,所有患者手术均行肿物局部切除,术后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根据靶区设计不同分为两组,部分腮腺靶区组和全腮腺靶区组,每组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并比较两组病例靶区体积、植入粒子数量、患侧下颌骨升支、咽缩肌、颈髓、外耳道、中耳、乳突等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结果 经随访51~116个月,两组病例均未见局部区域复发及远处转移,总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均为100%。部分腮腺靶区组CTV D90平均为(90.3±20.4)Gy,全腮腺靶区组CTV D90平均为(104.3±10.1)Gy,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腮腺靶区组和全腮腺靶区组的靶区体积平均分别为(9.2±2.4)和(35.1±13.5)cm3t=5.003,P<0.05)。两组患侧下颌骨升支、咽缩肌、外耳道、中耳、乳突平均剂量及颈髓最大剂量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34、4.279、3.034、3.471、7.221、6.103,P<0.05),部分腮腺靶区组较全腮腺靶区组靶区体积缩小、危及器官受照剂量明显降低。结论 早期低度恶性腮腺癌保守切除后,近距离治疗采用肿瘤周围区域的部分腮腺靶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可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对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微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构建人肝癌Huh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2只裸鼠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观察组移植瘤植入一枚活度为2.96×107Bq粒子,对照组植入一枚活度为0的空粒子。每4天测量1次移植瘤体积,记录肿瘤生长曲线。28 d后取下移植瘤,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1评估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A、HIF-1α mRNA的表达。结果 观察组移植瘤的生长速度较对照组缓慢,粒子植入后12 d两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7,P<0.05),随着观察时间延长,两组肿瘤体积差距加大,在28 d时两组肿瘤体积分别为(963.61±89.56)mm3和(602.10±75.98)mm3t=7.122,P<0.05)。两组移植瘤组织中CD31均有表达,观察组的MVD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0,P<0.05)。观察组VEGF-A、HIF-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80、6.414、10.890、12.250,P<0.05)。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通过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VEGF-A、HIF-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体内放射性活度及外部剂量水平的变化规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估算400 MBq患者剂量当量率的修正因子。方法 研究对象为43例甲状腺全切术后,首次行131I"清甲"治疗的DTC患者,服药量为1 850~3 700 MBq,平均服药量(2 405±777)MBq。分别于口服131I后2、6、20、22、24、27、30、44、46、48、54、68及72 h,测定患者的体内剩余放射性活度以及患者前部0.3、1及3 m处的剂量当量率。结果 患者服131I后的体内剩余放射性活度随时间变化函数为A=A0(1.033 16e-0.062 4t+0.017 17)。可估算出"清甲"治疗的DTC患者有效半减期为12.19 h,体内放射性活度降至400 MBq仅需26.4~38.9 h。患者服用131I后距其0.3、1及3 m的标准化剂量当量率随时间变化函数分别为:0.3=127.220 7e-0.054 8t+3.765 71、1=30.225 8e-0.064 4t+0.824 67、3=4.161 9e-0.061 5t+0.167 97。患者服131I后体内剩余放射性活度与1 m处剂量当量率呈正相关(r=0.982,P<0.05),函数为1=0.025A+1.245。DTC患者体内剩余活度分别为1 000、700和400 MBq时,距患者1 m处对应的剂量当量率分为26.2、18.7和11.2 μSv/h。估算活度为400 MBq的患者0.3、1及3 m处剂量当量率的修正因子分别为0.25、0.49及0.70。结论 服用131I活度在3 700 MBq以下的DTC患者仅需住院2日便可达到出院标准。当DTC患者体内活度降至400 MBq时,其1 m处的剂量当量率远小于25 μSv/h。单纯利用点源公式估算患者周围剂量当量率会造成高估的情况,因此对于公式估算患者周围辐射水平时使用的修正因子还需进一步研究,使模型估算结果更贴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弧度胆管内125I粒子链剂量学分布情况。方法 在纸上勾画出不同弧度的粒子链模型(弧长=2πr×角度/360),计算弧长为45 mm对应的0°、30°、60°、90°、120°、150°、180°的模型。粒子链模型总长度为45 mm(每枚粒子间距为0 mm)。在粒子链模型向心侧和离心侧的中心点及两端点垂直距离5 mm处画标尺。用激光扫描仪扫描模型。每个弧度模型创建3层图片,模拟直径为8 mm的胆管。将图片导入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TPS),模拟不同弧度的粒子链。使用TPS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用于模拟直径8 mm的胆管,设定粒子初始活度1.85×107 Bq,给予处方剂量60 Gy。计算直径为8 mm模拟胆管的D90V100,以及粒子链中心点、两端点的向心侧及离心侧5 mm处剂量变化情况。结果 粒子链弧度为30°时,D90(132 Gy)和V100(100%)最高;弧度为60°时,D90(45 Gy)和V100(68%)最低。弧度为30°时,中心点处剂量最高(向心侧剂量为165 Gy,离心侧剂量142 Gy);弧度为180°时,中心点处剂量最低(向心侧剂量为90 Gy,离心侧剂量50 Gy)。不同弧度时(不含0°),中心点向心侧剂量均高于离心侧;两端点离心侧的剂量均大于向心侧。结论 随着弧度改变,粒子链剂量分布也相应变化,30°时D90V100最大;弧度近心侧剂量明显高于远心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联合化疗治疗肺上沟癌的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影像及病理证实为肺上沟癌的患者36例,其中鳞癌26例,腺癌10例。粒子植入后1周行化疗,具体方案为第1、8天静脉给予1 000 mg/m2吉西他滨,第1天静脉给予顺铂75 mg/m2,连续4个周期。125I粒子在化疗间期植入,中位粒子数43,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PD)120 Gy,粒子中位活度0.7 mCi (2.59×107 Bq),范围0.68~0.82 mCi (2.52×107~3.03×107 Bq)。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观察生存率。结果 靶区瘤体周围处方剂量mPD (118.7±7.2)Gy,D90(126±4.7)Gy,D90> mPD。术后6个月胸部CT显示,完全缓解(CR)11例,占30.6%;部分缓解(PR)19例,占52.8%;疾病稳定(SD)5例,占13.9%;疾病进展(PD)1例,占2.8%;总有效率(CR+PR)为83.4%,共30例。1、3、5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83%和67%,中位局部控制时间56.8个月。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4.1%、56.7%和36.8%,中位生存期38个月。结论 化疗联合组织间近距离125I粒子植入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肺上沟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人肺腺癌细胞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0、22.2、29.6 MBq组和对照组。用18 G植入针在各组裸鼠瘤体内分别植入放射活度为0、22.2和29.6 MBq 125I粒子,每个移植瘤内植入一枚,对照组不予处理。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每4天测量肿瘤大小。30 d后处死裸鼠,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并分别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粒子植入治疗后54 d,22.2、29.6 MBq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q=14.117、17.075,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22.2与29.6 MBq组瘤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4阳性染色结果显示,22.2 MBq组的MVD为522±119,29.6 MBq组为491±1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2±260(q=4.826、5.197,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22.2 MBq组与29.6 MBq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表明,22.2 MBq组的VEGF和HIF-1α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9±0.0659和0.370±0.0857,29.6 MBq组为0.215±0.0620、0.278±0.0651,均低于对照组(q=18.881、17.211和15.376、14.733,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22.2 MBq组与29.6 MBq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2.2 MBq组与29.6 MBq组瘤组织VEGF和HIF-1α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848、6.263和6.560、7.576,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以及22.2 MBq组与29.6 MBq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能有效抑制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25I粒子和60Co γ射线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A549细胞和正常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 A549、BEAS-2B细胞均行125I粒子和60Co γ射线不同剂量照射;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存活分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A549细胞在4、6、8 Gy照射时,125I粒子组细胞克隆存活分数较60Co组降低更明显(t=6.06、9.42、4.90,P<0.05)。A549细胞在4 Gy时,G1期细胞比例125I粒子组为70.67%±1.49%,60Co组为59.59%±0.71%(t=10.77,P<0.05);细胞凋亡率125I粒子组为18.09%±0.73%,60Co组为9.81%±0.16%(t=19.40,P<0.05)。125I粒子照射明显上调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但不同射线同一剂量或相同射线不同剂量下,BEAS-2B细胞的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较60Co γ射线高剂量率照射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效应更明显。Bcl-2/Bax蛋白比失衡,最终致Caspase-3蛋白的活化在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效应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图像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临床因素与预后之间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9月—201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图像引导下采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60例局部复发软组织肉瘤资料。入组患者KPS≥60分、拒绝或不能耐受再次手术、拒绝或不能耐受放疗、预计总生存时间>3个月的软组织肉瘤多重治疗后复发,行CT或超声引导性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本组患者中位粒子活度为25.9×106 Bq(11.1×106~29.6×106 Bq),植入粒子中位数为58颗(3~133),中位D90为120 Gy(36.50~460.97 Gy)。评价患者总生存(OS)时间和局部无进展生存(LPFS)时间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Kaplan-Meier计算OS率和LPFS率。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8.75个月(1~146个月)。中位OS时间18.5个月(95%CI 13.1~23.9),1、3、5年OS率分别为63.3%、33.0%、29.5%。1、3、5年LPFS率分别为72.5%、63.7%、59.7%。疼痛缓解率为100%(6/6)。8.3%(5/60)患者出现4级皮肤反应,无致死性并发症发生。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 < 7 cm、既往应用化疗、KPS评分、是否伴有全身转移、肿瘤体积 < 45 cm3D90 > 110 Gy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肿瘤最大径 < 5 cm、KPS评分、体积 < 40 cm3D90 > 95 Gy是影响LPFS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化疗和伴有全身多发转移是影响总生存的预后因素。结论 图像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软组织肉瘤,局部控制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挽救治疗手段。肿瘤大小、D90是影响OS和LPFS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简化方法, 计算了一个工厂引进技术中泄漏到车间和环境中的85Kr浓度。估算了生产人员及附近居民剂量。提出了环境污染问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氡水平及其所致公众肺部剂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闪烁法和Thomas三最法测量了宁夏全区房屋178间,其室内氡浓度算术均值为21.3Bq·m-3(几何均值为16.8Bq·m-3,下同)氡子体α潜能浓度为2.8(2.3)mWI, F值为0.48(0.43).全区室外测点83个,氡浓度均值为13.7(11.0)Bq·-3,氡子体a潜能浓度为2.4(1.9)mWL; F值为0.64(0.61).室内、外氡及其子体浓度遵从对数正态分布规律。用人口加权值估算出宁夏居民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算术均值为1.06mSv, 几何均值为0.90mSv.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并计算125I粒子源植入中职业人员器官和组织接受的吸收剂量及有效剂量方法。方法 60Co γ射线开展TLD稳定性等相关性能实验。用125I粒子源照射一组TLD片,建立空气比释动能标准剂量曲线。将TLD片分别贴在粒子源植入过程中职业人员铅衣内外甲状腺等13个部位,测量平均吸收剂量,计算器官和组织的吸收剂量和有效剂量。结果 3例前列腺癌粒子源植入术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02~3.80 μGy,有效剂量0.06~1.81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2.35 μGy,有效剂量0.02 μSv,屏蔽65.9%以上γ射线。3例脑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23~11.31 μGy,有效剂量0.88~4.07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2.22 μGy,有效剂量0.09 μSv,屏蔽54.5%以上射线。3例肺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03~14.78 μGy,有效剂量0.35~7.59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4.09 μGy,有效剂量0.22 μSv,屏蔽58.4%以上射线。2例纵隔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的吸收剂量为0.06~74.91 μGy,有效剂量0.83~17.96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10.29 μGy,有效剂量0.50 μSv,屏蔽85%以上射线。1例卵巢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0.09~14.29 μGy,有效剂量2.40~4.50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7.77 μGy,有效剂量0.12 μSv,屏蔽33.4%以上射线。植入1例眼睛癌中,职业人员铅衣外器官和组织吸收剂量为2.20~39.84 μGy,有效剂量4.48~10.06 μSv;铅衣内最高吸收剂量5.19 μGy,有效剂量0.16 μSv,屏蔽54.6%以上射线。结论 用TLD监测粒子源植入中职业人员剂量的方法简单易行,是保护近距离植入粒子源治疗中医务人员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大鼠体内及主要沉积器官147Pm代谢模式和内照射剂量估算模型。并根据文中报道的剂量模型,估算出静脉内或肺区间内直接注入3.7×104Bq/g体重147Pm后不同对间主要器官所受到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核医学科碘治疗工作人员甲状腺内131I的活度,并估算年待积有效剂量,分析碘治疗人员的内照射现状。方法 选择甲状腺内照射碘测量仪,对山东省6家医院进行调查并进行甲状腺131I活度测量,得出6家医院核医学科碘治疗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的检出率和活度值,进而计算摄入量和年待积有效剂量。结果 6家医院共有63名碘治疗工作人员接受测量,其中有52人甲状腺内检测到131I,检出率83%,测得131I活度大多低于200 Bq。估算的年待积有效剂量范围为0.23~7.78 mSv,其中有84.6%的人年待积有效剂量<2 mSv。结论 核医学科碘治疗工作人员应进行常规内照射个人监测,各医院在辐射防护制度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测量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过程中患者周围剂量当量率及住院期间胸前体表的累积剂量,探讨加强131I治疗过程中辐射防护问题。方法 在某开展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的医院,选取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78名,用γ辐射巡测仪测量患者服用131I药物后10 min、1、2、5 d共5个时间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距离分别为体表5、0.5和1 m处;测量方向为患者前后左右4个方向。用光激发光剂量计测量患者胸前位置住院期间(6 d)接受的累积吸收剂量。结果 服药后10 min患者胸前体表5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可达4.81 mSv/h,患者出院前胸前体表5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在2.6~64.1 μSv/h,住院期间患者胸前体表的累积剂量在15.9~58.8 mGy之间。服药10 min后3.7 GBq药剂量组与5.55 GBq药剂量组患者体表5 cm处剂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1,P<0.05),服药10 min后男性与女性患者体表5 cm处剂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P<0.05),其他组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过程中,患者周围具有较高的辐射水平,应加强对患者的防护及管理,减少周围公众不必要的照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估算177Lu-奥曲肽(177Lu-DOTA-TATE)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肾脏所受吸收剂量,评估辐射安全并指导治疗。方法 177Lu-DOTA-TATE治疗患者行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平面显像,勾画计数全身和肾脏区域并转换为活度,构建时间-活度单指数曲线方程,计算全身/肾脏的有效半衰期和累积活度,以MIRD (medical internal radiation dose)方法估算肾脏的吸收剂量。结果 总共11名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进行了18例次177Lu-DOTA-TATE药物治疗,全身和肾脏的有效半衰期分别为(20.0~99.8)和(38.2~75.2) h,平均有效半衰期分别为(57.3±21.4)和(53.1±2.5) h;肾脏所吸收的剂量为(0.25~1.48) mGy/MBq,平均吸收剂量为(0.90±0.31) mGy/MBq。患者单次疗程肾脏受到的吸收剂量最小1.8 Gy,最大9.6 Gy,多个疗程肾脏受到最大吸收剂量21.7 Gy。结论 准确估算177Lu-DOTA-TATE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危险器官肾脏吸收剂量,结果低于耐受剂量限值,有望为患者的精准化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讨运用近距离放射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肺内寡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自2013年5月至2017年10月入院的结直肠癌术后肺内寡转移患者的病例,10例患者共15个病灶,采用CT引导下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肺部转移病灶。应用定位CT扫描图像,将插植针置入肿瘤,在CT引导下调整插植针至合适位置,将插植完成后图像传至计划系统,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进行三维重建,制定放疗计划,计划通过后实施治疗,采用单次放疗,剂量20 Gy。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1级不良事件发生率30%,其中1例为轻度咳嗽,2例为痰中带血,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后1年肿瘤局部控制率(LC)为93.3%,其中1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局部进展,再次实施近距离放射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5个月,中位总生存(OS)为14.7个月。结论 对于无法手术的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肺内寡转移患者来说,近距离放射治疗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短期内可重复治疗,不良反应小,肿瘤局部控制率佳。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18)F-8-cyclopentyl-3-(3-fluoropropyl)-1-propylxanthine ((18)F-CPFPX) is a potent radioligand to study human cerebral A(1) adenosine receptors and their neuromodulatory and neuroprotective functions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biodistribution and the radiation dose of (18)F-CPFPX by whole-body scans in humans. METHODS: Six normal volunteers were examined with 12 whole-body PET scans from 1.5 min to 4.5 h after injection. Volumes of interest were defined over all visually identifiable organs, i.e. liver, gallbladder, kidneys, small intestines, heart, and brain to obtain the organs' volumes and time-activity curves (TACs). TACs were fitted with exponential functions, extrapolated, multiplied with the physical decay and normalized to injected activities so that the residence times could be computed as area under the curve. Radiation dos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OLINDA/EXM software for internal dose assessment in nuclear medicine. RESULTS: The liver uptake shows peak values (decay-corrected) of up to 35% of the injected radioactivity. About 30% is eliminated by bladder voiding. The highest radiation dose is received by the gallbladder (136.2 +/- 66.1 muSv/MBq), followed by the liver (84.4 +/- 10.6 muSv/MBq) and the urinary bladder (78.3 +/- 7.1 muSv/MBq). The effective dose was 17.6 +/- 0.5 muSv/MBq. CONCLUSIONS: With 300 MBq of injected (18)F-CPFPX a subject receives an effective dose (ICRP 60) of 5.3 mSv. Thus the effective dose of an (18)F-CPFPX study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other (18)F-labelled neuroreceptor liga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