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健康体检中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探讨中医体质干预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模式。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度健康体检者3700例,使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不同性别、年龄段高血压病患病状况以及与性别、年龄、腰围、体重指数的相关性,分析了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对174例进行中医体质评估分析。结果共检出高血压1029人,患病率为27.81%,男性患病率为31.02%,女性患病率为20.69%。高血压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痰湿体质者高血压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者。结论健康体检中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痰湿体质是高血压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采用中医体质干预方案结合健康管理的模式,可全面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提高干预效果,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芦波  符德玉  周训杰  桂明泰  姚磊  李建华 《西部医学》2020,32(12):1784-1788
目的 探讨中心性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防治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心脏损害提供思路。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共纳入2015年5月~2016年2月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227例中心性肥胖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采集患者一般资料、炎症因子、早期肾脏损害指标、尿酸、B型钠尿肽(BNP)、心脏超声等。根据心脏超声特点将患者分为正常构型、向心性重构、离心性肥厚、向心性肥厚四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左室构型紊乱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27例患者中,正常构型58例(25.55%),向心性重构99例(43.61%),向心性肥厚44例(19.38%),离心性肥厚26例(11.45%);其中左室构型紊乱者高达74.45%,以向心性重构为主。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升高(OR=1.591,95%CI=1.185~2.073)、血压分级升高(OR=1.611,95%CI=1.008~2.575)、BNP升高(OR=1.408,95%CI=1.064~1.863)、年龄增长(OR=1.524,95%CI=1.054~2.203)增加了中心性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室构型紊乱的风险。结论 ①中心性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紊乱者高达74.45%,以向心性重构为主。②中心性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随着hsCRP、年龄、BNP和血压等级升高,发生左室构型紊乱的风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医药干预对痰湿体质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91例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干预,根据血压和痰湿体质改变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中医药干预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血压显著下降,而试验组的痰湿体质改善明显,血脂下降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药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和减少高血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的早期防治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总危险的重要基础。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中医体质是一种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1]。通过分析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特 点,可以了解不同中医体质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患程度,有助于医师针对患者中医体质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措施,提升防治效果[2]。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成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探讨房山区成人肥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北京市房山区24个乡镇的常住居民4 835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腰围等指标的测量。结果北京市房山区成人的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40. 4%、20. 6%和66. 8%。男性的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女性。超重率、中心性肥胖率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肥胖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农村地区人群的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城镇人群。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升高、男性、文化程度升高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北京市房山区成人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呈现较高的患病水平,提示应加强房山区肥胖干预,农村人群为重点防控人群。  相似文献   

6.
背景 超重与肥胖被证明是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最新资料显示,我国超重与肥胖总人群数量已接近总人口1/4,及时了解不同地区超重及肥胖患病情况,为制定肥胖乃至慢性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目的 了解北京市平谷区社区居民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现况,为地区早期防治肥胖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平谷区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研究。以24 kg/m2≤体质指数<28 kg/m2为超重,28 kg/m2≤体质指数<35 kg/m2为肥胖,体质指数≥35 kg/m2为重度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为中心性肥胖。统计社区居民性别、年龄、居住地及超重、肥胖、重度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根据各阶段的抽样比例以及平谷区不同性别25~75岁人口各年龄构成比计算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总抽样比例,并取其倒数作为其权重,统计分析时进行加权处理。结果 共发放问卷4 002份,回收有效问卷4 00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加权后北京市平谷区社区居民436 519例,超重173 023例,超重患病率为39.64%〔95%CI(39.49%,39.78%)〕;肥胖114 808例,肥胖患病率为26.30%〔95%CI(26.16%,26.43%)〕;重度肥胖8 180例,重度肥胖患病率为1.87%〔95%CI(1.82%,1.91%)〕;中心性肥胖205 140例,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47.00%〔95%CI(46.85%,47.14%)〕。男性社区居民超重患病率高于女性,女性社区居民肥胖、重度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不同年龄社区居民超重、肥胖、重度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社区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高于农村,农村社区居民重度肥胖患病率高于城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居住地是社区居民中心性肥胖患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平谷区社区居民肥胖、超重及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整体较高,且高于全国水平,年龄和地区影响中心性肥胖的发生,年龄越高中心性肥胖发生的危险越高。男性在中青年时就要重视中心性肥胖的防控,女性45岁以后(绝经期)要重视中心性肥胖的预防,中青年人群是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体质与危险因素分布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以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收集3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并进行中医体质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3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9种体质类型由高至低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平和质、湿热质、特禀质。其中以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气虚质最多,占总人数的91.5%。危险因素以高血压、高龄、饮食偏嗜最多见,但高血压与缺血性中风的主要体质无明显相关性,而其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史与痰湿体质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卒中病史和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有着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气虚质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且体质与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运动及其交互作用对痰湿体质的影响。方法 在“正常人群中不同体质中医脉诊生理参数系统调查”数据库中,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北京市获得的健康体检数据,排除相关变量缺失、体质量过低(BMI<18.5 kg/m2)者,将符合条件的970例受试者的中医体质量表中痰湿体质亚量表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以得分的前262例(27.0%)为高分组、后262例(27.0%)为低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偏好、饮酒偏好作为混杂因素,探讨超重/肥胖、运动及其交互作用对痰湿体质的影响。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肥胖会增加高痰湿体质得分的风险〔OR(95%CI)分别为1.981(1.275,3.079)、4.032(1.985,8.190),P<0.05〕;运动习惯对痰湿体质无影响(P>0.05)。按是否超重/肥胖、有无运动习惯分层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超重/肥胖+无运动习惯者、超重/肥胖+无运动习惯者的高痰湿体质得分风险高于非超重/肥胖+有运动习惯者〔OR(95%CI)分别为2.735(1.644,4.551)、2.154(1.168,3.976),P<0.05〕。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分析均显示,超重/肥胖、运动对痰湿体质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超重/肥胖、缺乏运动会增加痰湿体质的倾向,但二者间在统计学上无交互作用,进行运动和体质量管理将有助于调护痰湿体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与生化检查的客观差异性。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体质问卷调查,诊断患者体质类型,分析患者体质间相关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结果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病例共279例,其主要体质类型分别为阴虚体质(26.1%)、痰湿体质(21.4%)、气虚体质(19.2%)、平和体质(9.1%),其中气郁质、痰湿质、阴虚质的血小板(PLT)较高;痰湿体质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高,体重指数(BMI)最高;平和体质甘油三酯(TG)含量最高;湿热体质白蛋白(ALB)含量最高。对高血压主要体质类型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各因素进行95%CI值统计,阴虚体质、气虚体质和痰湿体质的TC、LDL-C 95%CI值超出了平和体质,其他各因素也有较大的重叠。RBC、HGB、TC、LDL-C、BMI、糖尿病、年龄可能是影响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的7种因素。结论高血压体质特点的研究发现年龄是影响多种体质变化的共同因素,超重和TC是痰湿体质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偏颇体质采取"对症"的体质调摄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晨  何华娟  李建蒲  陈军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5):4381-4388
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肌少症的发病率持续上升,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将约有2亿肌少症患者。原发性高血压与肌少症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而目前国内关于原发性高血压与肌少症相关性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了解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肌少症的患病率,明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肌少症的危险因素,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肌少症的二级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50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肌少症诊断指标、实验室指标,采用简易营养评估量表(MNA-SF)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根据2019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肌少症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体质指数(BMI)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肌少症的预测价值。 结果 107例患者中,肌少症组53例(49.5%),非肌少症组54例(50.5%)。体形消瘦者、体质量正常者、超重者、肥胖者肌少症检出率分别为83.3%(5/6)、64.2%(34/53)、30.0%(12/40)、25.0%(2/8),随着BMI等级增加,肌少症检出率降低(χ2趋势=15.027,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0.175,95%CI(0.059,0.518)〕、超重〔OR=0.039,95%CI(0.003,0.513)〕、肥胖〔OR=0.019,95%CI(0.001,0.459)〕、MNA-SF评分升高〔OR=0.832,95%CI(0.697,0.992)〕、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升高〔OR=0.914,95%CI(0.843,0.991)〕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肌少症的保护因素(P<0.05),高龄〔OR=1.139,95%CI(1.073,1.209)〕、收缩压升高〔OR=1.038,95%CI(1.001,1.076)〕、舒张压升高〔OR=1.095,95%CI(1.035,1.159)〕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肌少症的危险因素(P<0.05)。BMI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肌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95%CI(0.656,0.843)〕,最佳截断值为22.0 kg/m2,灵敏度为52.8%,特异度为88.9%。 结论 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肌少症患病率高。高龄、较高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女性、超重、肥胖、较高的维生素D、营养良好是肌少症的保护因素。BMI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肌少症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痰湿质和阴虚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脂、血糖和尿酸等相关危险因素,以及肾脏和心脏不同靶器官损害方面的研究进展入手,探讨两大偏颇中医体质与原发性高血压内在关系。阴虚质宜少食辛辣温燥食物,膳食上酌加补益肝肾、滋阴润燥之品,痰湿质饮食应少吃油腻之品,膳食中酌加辛温燥湿、利湿化痰之品。为从中医体质角度干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预防原发性高血压提供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在临床上运用中医体质辨识展开针对性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统计分析济南市2家医院职工高血压前期的影响因素及中医体质类型,为提高高血压前期的预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随机抽取济南市某2家医院2 250名职工的体检报告(在不泄露患者隐私的前提下),筛查选出有效检查1 898例,统计出属于高血压前期的患者532例,统计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判定中医体质(实际300例)。结果:高血糖、三酰甘油偏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超重是高血压前期的主要影响因素。济南市医院职工高血压前期患者体质调查显示痰湿质(19.33%)>血瘀质(18.00%)>阴虚质(17.67%)。结论:痰湿质、血瘀质是高血压前期患者的主要体质。生活中我们应重点干预体质量、血糖、血脂。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咸阳地区糖尿病患者病理体质类型的调查,探讨该地区糖尿病常见体质类型和人群易感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医体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临床调查的方法,依据糖尿病诊断标准,对47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并对他们的体质特征进行分析,应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处理调查结果。结果糖尿病的常见体质类型有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五种类型,以痰湿质、阴虚质占比例最多。结论在糖尿病患者体质类型中,痰湿质、阴虚质与其它各类型体质发病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痰湿质、阴虚质约占发病人数的80%;在糖尿病体质类型中,痰湿质与阴虚质有显著性差异(P〈0.05);痰湿质发病人数明显高于阴虚质发病人数。  相似文献   

14.
Zhu YB  Wang Q  Wu CY  Pang GM  Zhao JX  Shen SL  Xia ZY  Yan X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1):1023-1028
目的:探索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为调整体质偏颇、防治肥胖提供依据。方法:汇集我国9省市(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中医体质横断面调查18岁以上人群的数据18 805例。中医体质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的判定应用判别分析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结果:与平和质相比,痰湿质者超重(OR,2.05;95%CI,1.79-2.35)和肥胖(OR,4.34;95%CI,3.52-5.36)的危险度均显著增高,气虚质者肥胖(OR,1.60;95%CI,1.30-1.98)危险度显著增高,而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度显著降低。结论:痰湿质、气虚质是超重和肥胖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对108例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学分析。[结果]⑴体质频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气虚质(41.67%)、特禀质(33.33%)、阳虚质(28.70%)、阴虚质(14.81%)、痰湿质(13.89%)、血瘀质(12.04%)、湿热质(8.31%)、气郁质(7.41%)、平和质(7.41%);⑵与普通人群相比较,体质构成比有明显差异(P<0.001),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与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有相关性。[结论]气虚质、特禀质、阳虚质与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为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提供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方法:汇集我国9省市(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横断面中医体质调查数据7782例。中医体质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实施,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的判定应用判别分析法。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原发性高血压有意义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结果:控制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因素后,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入选了3个中医体质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9/6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2.00[1.58,2.553、1.66[1.33,2.083和1.37[1.13,1.66]。以性别分层分析,男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是痰湿质、阴虚质,其0R值和95%C1分别为1.61[1.22,2.14]、1.60[1.17,2.19];女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是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其OR值和95%C1分别为2.80[1.79,4.39]、1.55[1.13,2.14]和1.39[1.05,1.84],痰湿质对女性高血压的影响更显著。结论: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的中医体质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7.
背景 中医体质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糖尿病的预测预警模型仅涵盖一般人口学资料、客观检查指标、生活方式等内容。在糖尿病风险评估模型中纳入中医体质辨识内容,对有针对性地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根据健康体检数据建立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的糖尿病风险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 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以2014-2015年某省级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数据为训练集数据(n=30 951),对是否患糖尿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有意义的影响因素指标建立糖尿病风险评估模型;以2016-2017年的健康体检数据作为测试集数据(n=24 06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训练集人群中,患有糖尿病者1 315例(4.25%),未患糖尿病者29 636例(95.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ogit(P)(糖尿病患病情况)=-4.632-0.198×(女)+0.864×(年龄45~59岁)+1.684×(年龄≥60岁)+0.635×(高血压)+0.149×(超重)+0.376×(肥胖)-0.531×(偏轻)-0.234×(淋巴细胞百分数偏高)+0.279×(淋巴细胞百分数偏低)+0.304×(红细胞计数异常)-0.430×(红细胞比容偏低)+0.7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异常)+0.532×(血小板分布宽度异常)+1.016×(癌胚抗原异常)-0.406×(尿酸异常)+1.341×(肌酐偏低)+0.488×(血尿素氮偏高)+0.473×(三酰甘油异常)+0.257×(总胆固醇偏高)+0.544×(高密度脂蛋白偏低)+0.290×(总蛋白异常)+0.39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0.362×(谷氨酰转肽酶异常)+0.993×(阴虚质)+1.016×(气虚质)+0.601×(痰湿质)。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2,95%CI为0.779~0.816(P<0.05),最佳截断值为0.405,灵敏度为0.771,特异度为0.690;测试集验证准确率达到95.69%,Kappa=0.636(P<0.001)。结论 初步构建了糖尿病风险评估模型,且此模型具有较高诊断效应。中医体质辨识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纳入糖尿病发病风险评估的模型中来,可以提高其预测能力,为糖尿病的中医药早期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通过中医体质问卷调查,探讨广西地区335例原发性血脂异常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分类量表对广西地区335例原发性血脂异常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调查问卷。参考《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各亚量表分数转换,应用最大得分法决定个体体质类型。结果:335例原发性血脂异常者中医体质分布为:平和质118例(35.22%),湿热质56例(16.72%),阴虚质40例(11.94%)。痰湿质31例(9.25%),阳虚质27例(8.06%),气郁质26例(7.76%),瘀血质19例(5.67%),气虚质13例(388%),特禀质5例(1.49%)。结论:湿热质为广西地区原发性血脂异常最高偏颇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