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勿日汗  年莉 《天津中医药》2014,31(12):760-762
海洋中药是中药群体中特殊的一类药物,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药性和功效的特殊性。整理古代海洋中药共128味,并按功效、入药部位、自然属性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发现海洋中药中补益药和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居多,缺少解表药、化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海洋中药多数为动物肉类药物。同时对药物的性味、归经、毒性与功能主治进行了作图分析,发现海洋中药中寒性药物和平性药物居多;甘味药物和咸味药物居多;归肝、肾、肺、胃经的药物居多;海洋中药多数无毒。  相似文献   

2.
中药的种类繁多,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矿物之中,但以植物类居多。同出一物的药物,因入药部位不同,性味归经亦有差别,或有升浮沉降之差,或有温清补泻之异,或有表里收散之别,或有药性峻缓和功效强弱之不同。一、性味归经之不同药物的性味是说明药物功效的主要依据,是构成中药性能的重要部分,归经是指药物的作用部位而言。既使同出一物的药物,因入药部位不同,药性则有偏寒偏温之别,药味有偏苦偏甘之  相似文献   

3.
严辉  段金廒  尚尔鑫  华永庆  钱大玮 《中草药》2014,45(21):3208-3212
以中药方剂数据库为基础,检索其中包含当归不同部位入药的方剂。应用适宜的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当归不同入药部位的药性特点及其适应病证的变化规律。结合当归组织结构、当归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分布特点,以及药效学报道,探讨当归不同入药部位功效取向差异机制及其应用病证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当归不同部位入药功效取向差异的化学物质基础与药性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当归不同部位临床用药的趋向性与古人所述"归头止血、归身补血、归尾活血、全当归活血补血"之结论基本一致。为当归不同入药部位的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牛志远  王志英 《光明中医》2009,24(1):133-134
选药是临床重要环节,选药水平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用药当先明药性,须知药物产地,炮制,生长环境,入药部位等.组方、选药当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5.
补益类植物中药的入药部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辉  李广平  郭月秋  陈代贤 《中药材》2001,24(3):232-233
为探讨补益类植物中药入药部位的规律性,对中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所载428种单味植物类中药录入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补益类中药中以地下部分入药者60.5%,而在其它类中药中占31.7%,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1);果实和种子入药者在补益中药和其它类中药中并无显著差异(P<0.05)。以茎、叶等其它部位入药者在补益类中药中明显少于其它种类中药,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补益类中药与植物入药部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该文通过对中药、民族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比较,建议民族药属性应统一用"药性"一词;基于中药药性理论对各民族医药的影响,将药性理论在民族医药中的应用划分为3个层类,提出民族药药性理论规范化原则,并建议由"药质(气)"、"药味"、"药势"、"药属"、"药力"、"药能"作为包括中药、民族药在内的药性要素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药红外光谱与药性的相关性.方法 以红外光谱数据为分类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然后采用交叉验证法对不同药性中药进行交叉训练,建立中药药性的预测模型.结果 该模型对预测集中平性药的识别正确率为83.33%,对非平性药的识别正确率为82.5%,总正确率82.89%,结论中药红外光谱与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中国药典》载24种根茎入药部位的名称等进行辨析。方法:考著七类,结合实践分析各著所载根茎概念、入药部位的名称。结果:《药用植物学》根茎=根状茎;《药材学》根茎类药材=根状茎、鳞茎、球茎和块茎;《中药鉴定学》根茎类=根茎/芦头+地下茎+少许根部。同一入药部位的名称各异,如香附有根茎/根状茎、块茎;山药有根、块茎/块状茎、根茎;北豆根有根茎/根状茎、根;金荞麦有根茎、根及根茎、块根;菝葜、黄山药有根茎、块根;胡黄连有根茎、根茎及根等多名。入药部位涉及有根茎、根状茎、块根、块茎、块状茎、根茎及根、根7个不同名称。在某些品种的内容中《中国药典》《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是把同一种药的入药部位作"根茎(根状茎)"(如升麻、白术"根茎。根状茎……");而《中国植物志》与《药用植物学》是把不同药的同一入药部位有的称"根茎"、有的称"根状茎",等等。若根茎与根状茎概念等同,表述应一致。诸如此类就导致中药验收、检验、药监等操作者的诸多迷惑,无所遵从。结论:根茎的概念、入药部位的名称应该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9.
目的:据已发表的有关中药免疫研究文献为研究基础,分析中药特征与免疫效应的关系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方法:收集、筛选1980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国药典》所载中药植物药免疫研究的文献,根据检索结果统计不同生物分类、不同药性、药味、归经、不同入药部位的中药数量和其中具有免疫作用的中药味数;用多元判别分析建立回归数学模型。结果:味辛的药物具有免疫作用的比例较低(P<0.05);地下部分入药的中药具有免疫作用的比例较高(P<0.05);归心经、肾经的药物具有免疫作用的比例较高(P<0.05);多元判别分析结果与原判定结果符合率为74.7%。结论:中药的药味、药物归经及入药部位与免疫调节作用有关,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作为中药免疫药理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陆华 《光明中医》2013,28(6):1264-1265
目的比较分析植物基源相同的苗药与中药的药性。方法对12种植物基源相同的苗药和中药进行比较,比较12种苗药和中药的药名、药性、功能、主治以及用法等。结果苗药与中药在药名上有很大的区别;苗药的药用部位要比中药广泛;苗药的主治比中药更丰富。苗药与中药在药性、功能以及主治上,既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点。结论苗药与中药既各具独特性,又存在相似性,苗药与中药相结合,有利于传统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药复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循证医学对中药复方研究提出新的挑战。开展中药复方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充足的疗效证据,以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本文提出中药复方循证生物系统研究策略(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evidencebased biosystem research strategy,CHCF-EB-BRS),从中医古医籍、系统评价、质量控制、临床辩证治疗疗效评价、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等多层次对中药复方进行研究,从古医籍、系统评价和临床研究多层面验证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采用质量控制良好的复方进行实验室及临床研究,揭示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解决目前中药复方研究面临的瓶颈提供参考。本策略各个研究层次已经在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广泛实施,但仍缺乏某个中药复方系统性研究的案例,CHCF-EB-BRS思路的提出有助于系统深入研究中药复方,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药的传统功效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对其临床疗效的高度总结,对中药的临床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代医药体系相比,中医药体系的诊疗模式与西医不同,且相对于西药,中药作用的疾病靶标可能更加广泛。基于中药的传统功效,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疾病治疗中新靶点、新机制和新物质的发现及中药新药的二次研发,对于阐释中药传统功效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基于中药传统功效的现代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原创性研究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尤其是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作者对近5年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基于体内代谢-药效学相关性分析的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通过阐明药效与体内药物成分及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关系,以姜黄胶囊为例,来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希望能够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扩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如何取得国际医学界认可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最为关键,探讨了近10年中医疗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证"的疗效评价、降维升阶的方法、系统论的评价方法、个体化的评价方法、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虚拟模型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在中医药疗效评价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着问题,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建立适合中国传统医学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医中药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近年来,中药材逐渐在临床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伴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中药材质量希质量检验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本文就对中药材质量和检验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药生物样品分析前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生物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已成为中药研究的重点。研究中药在生物体体内的成分及其变化,将为明确中药的体内代谢过程、药效与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等提供实验依据。生物样品分析前处理是中药生物样品化学分析的重要环节。概述近年来中药生物样品分析前处理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并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为合理地进行中药生物样品前处理提供理论参考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阐明中药复方配伍药理机制、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述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基本思路和常见方法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了中药复方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期望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知网(总库)、维普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查找以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信息录入、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4 773例患者。纳入中文文献质量普遍不高,高质量文献有4篇,其余为低质量文献。结果显示:与西药组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疗效相比,中药复方治疗无统计学意义[RR=1.15,95%CI(0.94,1.41)],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有统计学意义[RR=1.10,95%CI(1.03,1.18)],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有统计学意义[RR=1.17,95%CI(1.08,1.28)]。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不良反应(肌无力一过性加重、血糖增高、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胃肠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西药治疗组(P<0.05)。结论:现有有限证据表明,单用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疗效与西药组作用相似,但中药联合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较西药治疗更为有效,并能降低西药的副作用。并且中药组方中尤以黄芪应用为多。但上述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调剂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分析中药调剂出现问题的原因。结果:解决中药调剂出现的问题。结论:中药调剂是中医临床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担负着确保临床疗效的重要任务,准确的诊断和辨证施治,最终必须由高质量的调剂来实现预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物代谢途径不明确严重制约中药的发展。中药小分子经过体内代谢后转化成代谢物发挥药效或者清除。近年来随着MS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LC-MS技术进行精准定性定量分析,以阐明中药代谢物与机体生理及病理相关变化的关系,从而明确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体内代谢路径。本文从中药代谢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应用等方面,就近年来中药代谢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