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探讨中药及其相关概念,认为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的部分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本草泛指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作。草药、中草药、民族药和中成药都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药物是中药的主要来源,但不同于中药。西药是不同医学体系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海燕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894-4897
1中药药代动力学概念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动力学,系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位置、数量、疗效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关系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由于对Pharmacokinetics的译法尚未统一,药物动力学又被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等,其中的“代谢”概念是广义性的,包括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动力学是一门新兴的介于药学与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已成为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生物化学、药剂学、毒理学等学科的基础,并推动着这些学科的蓬勃发展。同时药物动力学还与基础学科如数学、化学动力学、分析化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近20年来,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新药研究、制定临床最佳给药方案、评价制剂质量、改进药物剂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曾强调指出:“对评价药物疗效与毒性来说,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在临床前药理研究阶段,而且在新药的所有阶段都很重要。”中药药代动力学,其研究对象是中药,是指在中...  相似文献   

3.
中药与西药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中药与西药概念内涵的认识。中药和西药概念:各是一类药物本质的高度概括,具有其特定的内涵。中药和西药,是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因此,在确定它们的内涵包括划分原则和标准时,均不能离开各自的医药学理论体系、然而目前,对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认识,却极混乱,实有必要加以分析,并给予科学的划分,故作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动力学(pharmokinetis)研究成果已在新药设计,优选给药方案,改进药物剂量,为临床提供高效、速效、长效、低毒、低副作用的药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是在西药药物动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主要研究中药有效成份、单方及复方体内过程动态变化的规律,并将研究结果用数学方程和相关药动学参数来表达。  相似文献   

5.
论单体药物疗效的证型差异与西药辨证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单体药物和中药的概念,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及有关文献报道阐述了单体药物疗效的证型差异,指出了西药辨证应用的目的、意义、方法,并对西药辨证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药"不可更名为"天然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天然药物”与“中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的药物,有着“天然药物”有自然属性,但有特定的内涵,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二,中医药早在古代即与世界各传统医药进行着广泛的交流,并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接受。中药学在不断引进外国药物的同时,也早就走向了世界,不断输出到世界各国。许多药物被各传统医学吸收,并成为常用药品。三,从中药品种的混用、中药的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药物的能量理论和中药有效组份的能量协同作用机制,疾病相关能量,人造中药复方的概念和中药现代化的第3种思路:简单一复杂。用有效组份的能量协同作用机制阐述了中药复方的科学性,指出有些疾病的治愈有赖于中药复方。以有效组份的能量协同作用机制为指导,借助于计算化学、分子模式、生物信息学、药动学,有望确定不同疾病的相关能量和中药复方的活性因子组合,由化学合成药实现人造中药复方,从而解决中药材产地不同,品种混乱,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难题。  相似文献   

8.
中药毒性及其内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运用经验为背景的中药毒性有自身特殊内涵。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在追溯中医“药毒”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西医和中医关于药毒的不同理解,提出中药在运用中涉及诸多调控要素和中药成分及作用的复杂性,中医关于中药毒性的认识与西医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所不同,简单套用现代药毒的概念和研究思路来研究中药毒性是不适宜的。药毒的相对性决定了将有更多的中药毒性被发现。现代中药毒性的研究应在药毒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中药性能与毒性、中药配伍与毒性、方药毒性与病证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中药不良反应与患者机体状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世界卫生组织于 1 96 8年对药物不良反应作了如下定义 :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或人体的机能恢复期 ,药物在常用量时发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 [1] 。一些化学药品相继出现震惊世界医药界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比之下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数与严重程度均低于西药 ,使许多人对中药不良反应问题有所忽视。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中药品种、剂型、炮制工艺、质量、组方、剂量、用法、疗程、药不对症及个体差异等诸多方面 ,本文对其与患者机体状态关系中的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状况条件下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耐受性的差…  相似文献   

10.
中药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开始应用的,并伴随中医的发展而发展。西药是近三四百年在现代化学知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并成为当今世界药学领域的主导潮流。中药与西药都有其科学性,药物的共同目的是治病救人,为了这个共同的目的,中西药物之间可以相互汲取、相互借鉴,讨论这个问题或许会对中西药的发展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虽然一直在强调中西医结合,如何结合却是困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难题.经脉脏腑与脑相关体现了作为整体的人的功能调控途径.在神经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用医学科学语言阐释传统中国医学,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研究无疑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经脉脏腑相关不仅是经络理论研究的核心,更可能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通过深入剖析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阐述了中西医结合是历史必然的思想,认为中西医之间的差别是医学发展的动力,未来医学既不同于现在的中医也不同于现在的西医,中西医结合必然酝酿新的医学产生。未来医学是以中医思维模式为主,结合现代医学手段的新医学。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医学是理论医学的观点,通过对经验、理论的涵义与划分,以及中医学理论特质的探讨,提出不能笼统地将中医学称为理论医学,与之相对将西医学称为经验医学。如果要说中医学是理论医学,也只能说是形而上学的理论医学,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哲学医。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医学是理论医学的观点,通过对经验、理论的涵义与划分,以及中医学理论特质的探讨,提出不能笼统地将中医学称为理论医学,与之相对将西医学称为经验医学。如果要说中医学是理论医学,也只能说是形而上学的理论医学,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哲学医。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季 《广西医学》2000,22(1):46-48
通过对比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单纯西药治疗肾病综合征(NS),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复发率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西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还能有效地改善NS的高凝状态,降低血脂。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NS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Paper media including the People''s Daily, Guangming Daily, Health News and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the main media that spread the thought and polic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M)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WM) in China. Issues including paper media and its roles for spreading IM, from "TCM learning from WM" to "WM learning from TCM", advocating integration of TCM and WM, promoting IM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wer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so as to show the propagation process of IM in China and the roles of the paper media. It was shown that strengthening the propaganda of IM through mainstream media, strengthening media convergence and the role of new media are important in spreading the thought of IM.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study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or both TCM and guideline-recommended Western medicine(WM)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nationwide survey of 2803 CHD outpatients was completed by collecting information,including general demographic data,disease history,and use of drugs(including TCM and WM).Results Of the 2712 CHD outpatients with complete drug treatment data,only 3.1% received TCM without any WM for CHD,30.0% received both TCM and WM recommended by current CHD guidelines,and 66.9% received only WM.Patients with a longer history of CHD or with a history of stroke,were more likely to use TCM.However,90.6% of CHD patients who used TCM also used certain WM.Furthermore,patients who used more types of TCM tended to use much less WM recommended by current guidelines.Conclusion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Chinese CHD outpatients use both TCM and WM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HD.It is important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combined TCM and WM on major clinical outcomes in Chinese CHD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MAO Ze-dong''s view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cientific view on TCM, the development view on TCM and the future view on TCM. The core of MAO Ze-dong''s view on TCM lies in its scientific nature. The basic content of MAO Ze-dong''s development view on TCM includes unity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WM), advocating the multi-angle development of TCM from the height of Chinese national dignity, independence and self-confidence. MAO Ze-dong''s future view on TCM is targeted at WM learning from TCM, integrating TCM and WM and establishing new Chinese medicine. The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of MAO Ze-dong''s view on TCM is to start from reforming the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 before establishing new Chinese medicine.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促使二者在思维模式上的整合,然而其又以厘清二者的分野为前提。中西医学道本一体,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但路分两途,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着匿大分野,包括理论基础上的原子论对整体观、方法论上的还原分析对辨证论治、治疗目标上的治愈论对平衡观以及治疗理念上的抗病论对调和观等。了解中西医哲学思维模式的分野是促进中西医哲学思维模式整合的前提,同时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转变思维方式,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整合医学的观念,这样才能促进中西医哲学思维模式的整合,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治疗手足部慢性角化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手足部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外用自拟中药煎剂熏洗,西药组外用丙酸氯倍他索软膏,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中药组与西药组两种疗法相结合进行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西药组为61.5%,中药组为80.0%。中药组与西药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00),高于中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连续校正x^2检验,P=0.026)。结论:中药熏泡配合糖皮质激素外用可显著提高手足部慢性角化性湿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