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人相应"是中医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体除脏腑阴阳气血等存在着四时相适应的关系外,神气的活动也必须与四时的变化相适应,才能保持其清静内守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界变化规律基本相适应的能力,掌握和主动地采取符种护理措施以适应其变化规律,达到"天人合一",就能避邪防病,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护理原则,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四时起居与饮食调养更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人体与周围环境是一整体,自然界与人体是相通相应的,自然界有什么变化,人体也就有相应的变化.正如<灵枢·岁露>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地相交而生万物,男女相交而生子女.因此,随自然界气候变化,房事养生也应不同.如果气候变化急剧,超过了人体机能的调节能力,就会打破人体阴阳平衡,发生气血逆乱现象,此时行房事对身体不利,若此时受孕则不利于男女双方及后代.反之,气候平和,温度适宜,环境舒适,身心舒畅,则有利于房事养生.据四季气候变化,安排房事,这样才有利于养生.  相似文献   

4.
因时制宜与老年保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密切相关,早在<灵枢>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应也"之说.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使万物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自然规律,且无时无刻都在影响人体,因此,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灵枢·经脉篇>日:"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别篇>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以止也."说明经脉是人体生命活动之通道,疾病活动之处方,具有决定死生之作用,其根本"不可不通".  相似文献   

6.
"法天则地"在<内经>中被视为针灸论治的重要法则,<素问·宝命全形论>有言:"今 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这里讲的"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具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中医学认识论里的人与天地相参、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人体的十二经脉"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经脉中气血的运行,亦与日月辰宿之行相合,即如<灵枢·卫气行><灵 枢·五十营>所讲的天周二十八宿,人气周于身五十周;而四时气之在人,则有"春气在毛 ,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的分别.其二:则是取法于天地阴阳四时, 随着自然变化的规律进行诊断与治疗.疾病的发生,皆是"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故四时之风伤人发病各异;而针刺治疗则必当"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谨度病端,与时相应"等,即如<灵枢·四时气>所言"四 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衍)为定";就连用于针刺治疗的九针,也是应于 天地之数的(<灵枢·九针论>);所以有"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的说法.这便是法天则地在应用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经>"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方法 查阅、复习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结果 <内经>从五方面论述了"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①人是应天地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而产生;②天地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与天地自然相适应才能正常生存;③人体的生理结构、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与天地自然相适应:④人体的病理变化与天地自然有直接关系;⑤"天人相应"是"四时五藏阴阳"理论的重要学术思想.结论 <内经>把"天人相应"思想运用于医学,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摄生等方面,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且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灵枢·卫气行>描述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卫气运行的昼夜节律是怎样产生呢?按照天人相应的观点,卫气的运行实际是人体阴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与天地的阴阳运动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中医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思维模式,"时空观"即是其中之一.时间方面大到一年四季,小到昼夜时辰;空间方面大到东、西、南、北地域的不同,小到个人的工作居住环境,这些因素随时会影响个体生命,中医先哲充分认识到了时空大格局对天地万物的影响,故<灵枢·岁露论>[1]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保命全形论>[2] 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从<内经>开始以至后世,历代医家对此都极为重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本文仅以个人浅见,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季节气候变化与发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十分强调“天人相应”的自然生物统一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不仅依赖于天之五气,地之五味以生存,而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也密切影响着人体,同时,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季节、气候变化等过程具有周期性相适应的变化。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经文从四时多发病的角度,说明五脏之气的强…  相似文献   

11.
石柱国 《养生月刊》2008,29(1):33-35
冬季进补,是人类长寿保健的秘诀之一.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大意是说,天与人是相应的.人体必须依赖天地这一大自然的气化而生存,要适合四时气候变化的法度才能健康成长下去.  相似文献   

12.
“天人相应”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相应”为专业化的中医术语,是古老的命题,是中医学重要的整体观念,是《内经》首先提出的这种观点。《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也。”这里的“天”是指整个自然界,“人”是指人类,“相应”是指自然界中,一切变化都可以影响人体并使之相适应。《灵枢岁露...  相似文献   

13.
<正> “脾旺于四时”是整体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观念不仅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重视人体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古代医家视人体为一小天地,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灵枢·邪客》指出:“人与天地相应”,《灵枢·岁露》亦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种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界  相似文献   

14.
人体的血脉经络,流通全身各处,内贯五脏六腑,外濡肌肤腠理,运行气血津液,滋润灌溉全身.<灵枢·决气>:"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视其外应,以察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经>:"魂、魄、谷、神,皆见寸口".从以上经典论述可治,脉象已成为反映机体综合信息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5.
天人观是中医学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也就是中医的自然人体观.人类生息于天地之间,日月之下,与大自然浑然不可分离,自然界有昼夜朝夕四季节气之更替转换,生命活动亦有抑起扬落之应合.正如《灵枢·岁露》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张仲景继承发扬了《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思想,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之中.下面拟从这几个方而对仲景有关内容加以阐述,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以匡不逮.  相似文献   

16.
试论《内经》之“人与天地相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经》认为,人产生于自然界中,与天地有着统一的本源和属性,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须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讲:“夫自古通天者,生于本,本于阴阳。”肯定凡有生命的东西都与天气相通,都和天地一样以阴阳二气为生存的根本,以阴阳的相互作用为运动变化的根据。从这一点出发,《内经》建立了一套“人与天地相参”(《素问·咳论》、《灵枢·经水论》)的理论。也就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这种统一,主要表现以在下两个方面:1人体的生理过程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和自然条件的变更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  相似文献   

17.
古代的中医养生学家从实践中观察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无不具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与阳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事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源。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对此论述颇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与自然界变化休戚相关,《灵枢·岁露篇》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为此,养生家告诫人们,只有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才能祛病延年。  相似文献   

18.
1 中和学术思想起源1.1 中和思想之源流 <左传.成十三年>:"刘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太极图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此真与精即先天地而生之元气,为万物变化的始终之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基于客观世界,调控始终变化的就是"中"也,变化的中间状态也是"中"也,即太极图中间的S线.基于人身,先天祖气凝结,继之化生脾胃,此乃人之"中".人身脾土主一身之变化,是一切生命功能的终始之地,故中医认为,脾土是升降之枢纽、寒热之始归.  相似文献   

19.
何谓"刺家不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荣东  李辉 《中国针灸》2005,25(10):751-752
在<素问·长刺节论>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著名论述.历代医家多将"刺家不诊"解释为"不必待诊"或"不必诊脉".纵观<黄帝内经>全书,无时不在强调诊脉的重要性,在此突然出现此语,如果解释成"不必诊脉",则与全书思想相悖.况且,"听病者言"本身就属于"诊法"的内容之一.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书中有诸多文字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如<灵枢·经脉>在十二条经脉的每一经脉之后,都有类似的脉诊论述:"……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而在<灵枢·终始><灵枢·逆顺><灵枢·禁服>等均有关于脉诊的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20.
汤琪 《光明中医》2009,24(10):1867-1867
咽喉疼痛所涉及的疾病较多,病因复杂.中医最早见于<内经·太阴阳明>等病篇,有咽嗌、喉嗌、咽喉等称呼.如<灵枢·忧恚无言>日:"咽喉者,水谷之道也".<重楼玉钥>中说:"夫咽喉者,生于肺胃之上,咽者燕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通道也,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气之通道也;人之一身,为此最为关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