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润苗 《河南中医》2009,(5):419-419
《灵枢·经脉篇》日:“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别篇》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以止也。”说明经脉是人体生命活动之通道,疾病活动之处方,具有决定死生之作用,其根本“不可不通”。  相似文献   

2.
经络是古代中国智者观察研究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是在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治疗实践过程中的理论总结,是对人类医学的独特贡献。《灵枢·经脉篇》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最精辟地概括了经络的功能。经络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但经络的状态反应疾病的性质。《灵枢·经脉篇》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通过经络诊察可以更好理解经络状态,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从实践证明,经脉既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既是诊断疾病(辨证归经)的依据,又是循经取穴治疗疾病的基础。其源远而流长,理至深而玄奥,致使初学者难以领悟。为阐述《灵枢·经脉》之理,  相似文献   

4.
姚玉芳  李珑 《中国针灸》2007,27(8):629-629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小针解>进一步指出:"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所谓守神,即根据病人阴阳气血盛衰的不同及生命活动的综合状态施行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基因有关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西医治疗糖尿病虽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停药后易出现反复.因此应用中药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世界医学史上对糖尿病的记载,以我国为最早.内经<灵枢·五变篇>曰: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瘴,"<素问·奇病论篇>曰: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篇>又称: "怒则气逆,胸中蓄积,气血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瘴."<古今录验方>:"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也."  相似文献   

6.
何谓"刺家不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荣东  李辉 《中国针灸》2005,25(10):751-752
在<素问·长刺节论>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著名论述.历代医家多将"刺家不诊"解释为"不必待诊"或"不必诊脉".纵观<黄帝内经>全书,无时不在强调诊脉的重要性,在此突然出现此语,如果解释成"不必诊脉",则与全书思想相悖.况且,"听病者言"本身就属于"诊法"的内容之一.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书中有诸多文字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如<灵枢·经脉>在十二条经脉的每一经脉之后,都有类似的脉诊论述:"……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而在<灵枢·终始><灵枢·逆顺><灵枢·禁服>等均有关于脉诊的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7.
<灵枢·经脉>:"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邪气内袭,流于经络脏腑,其络脉必暴然而起.<内经>把此称作"盛络"或曰"结上甚血者".其状如<灵枢·血络论>所载:"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笔者用刺"盛络"之法于针灸临床,现介绍验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8.
汤琪 《光明中医》2009,24(10):1867-1867
咽喉疼痛所涉及的疾病较多,病因复杂.中医最早见于<内经·太阴阳明>等病篇,有咽嗌、喉嗌、咽喉等称呼.如<灵枢·忧恚无言>日:"咽喉者,水谷之道也".<重楼玉钥>中说:"夫咽喉者,生于肺胃之上,咽者燕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通道也,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气之通道也;人之一身,为此最为关要."  相似文献   

9.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句话分别见于<灵枢·经脉>和<灵枢·禁服>篇.原文日:"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日经刺."对这句话的解释有如下几种:"不盛不虚的从本经取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著)"发病不由于邪气盛或正气虚,就于本经取穴调治",(<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郭蔼春编著)"对虚实不明的病症,只须按经取穴治疗,而不必分补泻",(<针灸学辞典>,安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编著)"不盛不虚,以病有不因血气之虚实而惟逆于经者,则当随经所在,或饮药或灸刺以取之也."(<类经>上册,张介宾编著)  相似文献   

10.
释命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门之名,在今本<黄帝内经>中三用.<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  相似文献   

11.
"脾为之卫"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为之卫"出自<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脾为之卫,……",另见<灵枢·师传>篇"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揭示了脾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防病祛邪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者,叩之不发"这句话对针刺临床补泻操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通过对箭与弓弦之间"不可挂以发""叩之不发"关系的描述,形象解说了针与经脉之问的关系.而历代医家都从<灵枢·小针解>的论述来理解此句,对原文没给予深入剖析,使后学者未能真正理解原文的用意.  相似文献   

13.
张龙江 《光明中医》2006,21(2):13-14
肠鸣又名腹鸣.<伤寒杂病论>仲景对肠鸣一症之辨治,分属于虚劳、痰饮、寒热错杂、寒湿之范畴.理法兼备,颇为详晰.现结合个人体会,试析如下: 1虚劳 仲景认为,本型肠鸣多见于老人.如<金匮·血痹虚劳篇>:"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若肠鸣,…皆为劳得之."观其言"人年五、六十"名,正合<灵枢·卫气失常篇>:"人年五十以上为老"之语.  相似文献   

14.
马王堆帛书<脉法>和<阴阳脉死候>,主要论述经脉病证治疗及三阴五死证候,书中没有关于诊脉的内容,参阅<灵枢·经脉>篇中的经循路线、脉病主证、经病治疗及五阴死候等内容,初步认定二书不是脉象诊断学书籍,也不是独立成篇的著作,它们应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同一部书,即今之<灵枢·经脉>,只是前者成书较早,文理简略,而后者成书较晚,论述详尽.  相似文献   

15.
从痰瘀论治冠心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 源流概说 冠心病应归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早在<内经>时代就有类似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谓:"心病者,胸中痛,胁支痛,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篇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描述的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与冠心病颇为相似.对其病机,<灵枢·经脉>篇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说明古人已认识到本病与心气不足、血瘀有关.<金匮要略>则列"胸痹心痛"专篇,并提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指出应用具有通阳宣痹、活血化瘀、化痰作用的瓜蒌、薤白、半夏、白酒等治疗.之后从元代罗天益至近代冉雪峰等医家,分别提出用失笑散、小陷胸汤合活血通利之剂以治疗胸痹.现代张问渠、李从义、周约伯也从痰、瘀方面对冠心病加以研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上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痰瘀与冠心病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6.
蔡惠群  唐汉钧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72-1473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外科启玄>曰:"凡病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此即"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阐明外科疾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一定关系.唐汉钧教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40余年,临证亦强调外科疾病与脏腑失调密切相关,精于脏腑辨证,用药灵活而不失法度,擅长治疗外科疑难杂症,笔者有幸随唐师学习,受益匪浅,现举验案4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灵枢·天年>言:"黄帝问于岐伯日: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气立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日: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相似文献   

18.
从痰、瘀、虚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属于中医"咳嗽"、"哮病"、"喘证"、"肺胀"等范畴,是以肺脏病变为主的肺系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论述,<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经脉篇>又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灵枢·胀论>云:"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诸病源候论·气病源候论>云:肺主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塞,故气上喘逆.<金匮要略>有"痰饮咳嗽","咳嗽上气"等专篇论述,用小青龙汤治疗"咳逆倚息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支饮不得息";射干麻黄汤治疗"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越婢加半夏汤治疗"咳而上逆……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等等.  相似文献   

19.
"巨刺""缪刺"名义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巨刺、缪刺系针法名称,出<黄帝内经>,巨刺首出<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补充日:"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而<素问·谬刺论>则进一步解释日:"邪客于经,左盛者右病,右盛者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己,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相似文献   

20.
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灵枢·经脉》篇指出:"经脉者,决生死,处百病,解虚实,不可不通。"足以说明经络在辨证诊断、治疗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过程中的重要性。辨证循经取穴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将经络系统学说运用于临床治疗,现将辨证循经取穴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