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处理和体会。方法:应用大剂量芬太尼和持续微泵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深度及应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控制率,维持心肌氧供和氧耗平衡。结果:本组7例病人术中麻醉平稳、血压、心率稳定,手术顺利。结论:在剂量芬太尼和异丙酚持续输注能维持稳定的麻醉深度,有效的控制血压和心率的稳定,减轻应激反应,是OPCABG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凌 《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24(2):58-58,78
目的:观察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维持期间血流动力学及心电图的变化。方法:丘丙酚400mg 及利多卡因200mg混合液。结果:维持期间在其它药物的调控下血压波动小,心率维持在50-60次/min,16例无一例术中出现严重心率失常及心肌缺血,无一例用球囊反搏和体外循环机应急处理。结论:异丙酚,利多卡因静脉复合麻醉适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病人的麻醉处理,选择26例择期冠脉搭桥手术病人,所有病人于围术期连续监测血压和心率,结果:病人在低温及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诱导及维持过程平稳;有5例在术中使用了多巴胺,3例从机器给利多卡因100-200mg,3例HR>90次/min,9例开放升主动脉后出现室颤,经20-30ws电击除颤后复跳,余自动复跳。认为:对该种病人手术麻醉的关键是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避免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维持好围术期心率和血压的关系。麻醉药以芬太尼为主,镇静药选用对心肌有保护作用的咪唑安定和异丙酚少量分次间隔给予。  相似文献   

4.
王昕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4):488-489
目的: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进行回顾总结。方法:6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病人,以芬太尼复合异氟醚和异丙酚维持麻醉。术中维持收缩压在90~120mmHg之间。心率维持在50—70次/分之间。结果:麻醉手术过程平稳,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以此种方法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维持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温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麻醉管理办法。方法 87例冠心病患者在以舒芬太尼、七氟醚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下行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心率控制于50~70次/min,平均动脉压大于60mmHg。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改用体外循环,术后ICU呼吸机辅助时间(4.5±0.7)h。结论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的重点是维持围术期心肌氧供需平衡,以舒芬太尼、七氟醚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术中辅以适当的血管活性药物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麻醉处理技术。方法 选择心功能Ⅱ-Ⅲ级,拟行非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0例,术前行降压、扩冠治疗。全部病例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术中观察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变化;应用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调控血压,硝酸甘油扩冠,艾司洛尔控制心率。结果 全部患者麻醉过程顺利,麻醉诱导、插管及术中血压基本稳定,心率控制满意,所有患者在术后0.5.2h神志清醒,术后3.16h拔除气管插管;ICU停留时间2.3d。术后总输血量0.800ml(平均450m1),胸腔引流量200.700ml(平均480m1),术后7.16d出院。结论 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心肌氧供需平衡,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麻醉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技术。方法 :选择ASAⅡ -Ⅲ级 ,拟行非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 32例 ,术前行降压、扩冠治疗。全部病例均采用芬太尼—异氟醚静脉和吸入复合全麻 ;术中观察麻醉诱导后、插管前、搬动心脏、上侧壁钳等时刻的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变化 ;应用去氧肾上腺素、间羟胺调控血压 ,硝酸甘油扩冠 ,多巴胺辅助循环 ,艾司洛尔控制心率 ,控制芬太尼总量在 30~ 4 0 μg/kg。结果 :全部病人麻醉过程顺利 ,麻醉诱导、插管及术中血压基本稳定 ,心率控制满意。平均搭桥 2 4枝 ,平均手术时间3 5 6± 0 84h ,术后 6h内拔出气管导管。全部病例均顺利康复。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处理关键是麻醉诱导和术中平稳 ;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保证心肌氧供需平衡 ;中等剂量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静脉复合麻醉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择期86例OPCABG,用异丙酚,维库溴铵,芬太尼静脉麻醉,观察麻醉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和麻醉处理过程。结果86例病人手术中血迹动力学稳定,全组无麻醉死亡。结论麻醉诱导和维持中合理应用麻醉药和心血管活性药来维持循环稳定,及时纠正手术操作引起的血压波动及心律失常,减少心肌抑制及心肌氧耗,保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7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术中严密监测,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结果:7例手术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所有病人痊愈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循环稳定和心肌氧供需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静脉异丙酚氯胺酮复合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中的血气、SpO2的变化,为此种麻醉方法在临床应用提供资料。方法:选择20例口腔、颌面部手术病例,采用静脉异丙酚+氯胺酮复合保留自主呼吸全麻。术前、术中监测血气,全程监测SpO2。结果: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诱导后PaO2下降,PaCO2增高,SpO2及呼吸频率(RR)均下降,维持期不吸氧时SpO2及RR亦均下降,诱导后和维持期吸氧后SpO2回升,插管后经气管导管开放式给氧行氧治疗,吸氧的氧流量成人4L/minSpO2回升最高。此种麻醉维持方法,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迅速、彻底,麻醉效果确切。结论:此种麻醉方法,值得在颌面外科手术麻醉中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1.
吕淞  刘丽丽 《吉林医学》2013,(25):5140-514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全凭静脉麻醉的可靠性。方法: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80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中观察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变化。应用去氧肾上腺素、麻黄碱、硫酸镁调控血压,硝酸甘油调整血容量,艾司洛尔控制心率。结果:患者麻醉过程顺利且生命体征控制满意。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过程中全凭静脉麻醉可行且安全有效。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心肌氧供需平衡,是麻醉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小儿腹腔镜手术病人麻醉处理的关键在于通过增加氧供,减少氧耗来维持机体的氧供需平衡。而且小儿一般基础心率较快,心率增快势必增加氧耗,加重心脏的负担,不利于手术的进行。长托宁作为一种新型抗胆碱药,主要选择性作用于M1、M3受体,而对位于心肌的M2受体亲和力较低,故正性变率的作用小。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托宁作为麻醉前用药在小儿腹腔镜手术术前应用中心率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对50例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及循环调控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未见麻醉并发症。结论 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应尽可能维持或改善病人心肌供氧与耗氧之间的平衡,保持麻醉过程平稳,同时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循环调控,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麻醉管理。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2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患者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无麻醉并发症,预后良好。术后各时间点血中cTnI和CK-MB含量与术前比均有一定程度升高。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损伤轻,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沙棘对麻醉开胸犬冠脉血流量等心肌氧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4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沙棘4和16 mg•kg-1剂量组以及阳性对照药舒血宁组。制备麻醉开胸犬,股静脉注射给药,测量血压、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并计算冠状动脉阻力、心肌氧摄取率、心肌耗氧指数及心肌耗氧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沙棘4和16 mg•kg-1剂量组犬冠脉血流量明显增加(P<0.05或 P<0.01),冠状动脉阻力降低(P<0.05或 P<0.01),心肌氧摄取率减少(P<0.05或P<0.01),但心肌耗氧指数及心肌耗氧量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沙棘具有明显改善麻醉开胸犬心肌氧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OP-CABG)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拟行OPCABG患者22例,术前行降压、扩冠治疗,采用芬太尼-异氟醚静脉和吸入复合全麻,维持足够麻醉深度,术中应用去氧肾上腺素、间羟胺调控血压,硝酸甘油扩冠,多巴胺辅助循环,阿托品、艾司洛尔控制心率,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调控稳定,术后苏醒时间(3.5±0.8)h,拔除气管导管时间(10.3±2.2)h,本组病例均无麻醉意外及手术死亡。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合理应用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步骤调控患者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控制心律,降低心肌氧耗和心肌抑制,是OPCABG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去氧肾上腺素在剖宫产术中预防仰卧位综合征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性剖宫产产妇88例,依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复合去氧肾上腺素麻醉,对照组给予单纯腰硬联合麻醉复合多巴胺,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2组患者在麻醉前后的心率和收缩压、舒张压,并观察2组患者的仰卧位综合征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麻醉前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麻醉后5 min、10 min 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的出生后的5 min 和10 min 后的 Apga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仰卧位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产妇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去氧肾上腺素能够预防仰卧位综合征的发生,减少产妇和胎儿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静吸复合麻醉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患者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及血浆内皮素的变化。方法 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30例。麻醉诱导选用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10~15μg/kg,罗库溴胺l mg/kg。麻醉维持以芬太尼、罗库溴胺或维库溴胺、丙泊酚、异氟醚行静吸复合麻醉,应用Swan-Ganz六腔漂浮导管连接Edwards Vigilance连续监测心排(CCO)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氧代谢指标的测定:分别从肺动脉和桡动脉取血,测定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氧分压(PvO2)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氧分压(PaO2) 、血红蛋白(Hb)和动脉血乳酸(ABL),计算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ERO2),同时测定术中心肌酶谱及内皮素(ET-1)。结果 30例OPCAB患者氧代谢及内皮素变化与麻醉后相比,吻合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时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吻合回旋支时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明显下降(P<00.5);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体循环阻力(SVR)显著升高(P<00.5),DO2减少, ERO2增加,VO2、ET-1在吻合回旋支时升高最明显(P<00.5);术后6h ET-1水平接近麻醉后;ABL水平随手术时间逐渐升高;全部患者术后2~4h清醒,6~12h拔出气管插管,麻醉时间(5.1±0.3)h,手术时间(4.4±0.4)h,无麻醉并发症和早期死亡。结论 以芬太尼-丙泊酚-罗库溴胺或维库溴胺+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吻合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时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较小,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窒息状态下脉搏氧饱和度、心率变化的动物实验*林财朱1张榕2殷羽白2关键词窒息;脉搏氧饱和度;心率近年来随着麻醉监测手段的发展,揭露出麻醉过程中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低氧血症就是其中之一,该症极为常见,不及时发现预后不良。脉搏氧饱和度(SPO...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静脉复合麻醉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择期86例OPCABG,用异丙酚,维库澳铵,芬太尼静脉麻醉,观察麻醉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和麻醉处理过程。结果86例病人手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全组无麻醉死亡。结论麻醉诱导和维持中合理应用麻醉药和心血管活性药来维持循环稳定,及时纠正手术操作引起的血压波动及心律失常,减少心肌抑制及心肌氧耗,保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