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髓损伤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本院重症医学科室治疗的颈髓损伤合并呼吸衰竭患者30例,应用ASV模式机械通气1h后转为SIMV模式。应用每种模式,均待患者呼吸平稳30Min后开始每10min记录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及呼吸力学指标的变化,连续记录3次.进行血气分析检测并询问记录患者的主观舒适度。结果:2种通气模式下,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呼吸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显示患者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V模式与SIMV模式机械通气比较,前者患者的主观舒适度较高[(2.4±1.2)分比(6.6±2.0)分,P〈0.01]。结论:ASV模式较SIMV模式机械通气更适合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分别应用ASV模式撤机及SIMV模式撤机的两组病例的资料。结果:ASV模式下,患者的RR、Peak、Pmen较SIMV均有所下降(P〈0.05),而吸气压和潮气量有所升高;并且fspont明显升高(P〈0.01)而kd明显下降(P〈0.01);PEEPi、吸呼比和P0.1均有所下降(P〈0.05),而吸气流速、Csta较SIMV升高(P〈0.05),呼气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V组撤机成功率为91.67%;与SIMV组的撤机成功率83.3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SV组中20例(83.3%)患者自觉舒适,4例(16.7%)患者需应用镇静药;SIMV组中16例(66.7%)患者自觉舒适,有8例(33.3%)患者需应用镇静药。两组舒适率有差异,ASV组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撤机过程中均无容量伤或气压伤发生。结论:ASV模式在撤机中应用,安全有效,呼吸功耗减少,并具有肺保护作用,且参数设置简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郭云泽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72-73,80
目的:观察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和呼吸力学监护指导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入院的30例急性呼吸衰竭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机械通气组(对照组)和保护性机械通气组(观察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潮气量(VT)、呼吸道峰压(PIP)、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频率(RR)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本研究中两组所有患儿均治愈,顺利撤机。两组患儿治疗后呼吸机参数比较。观察组VT(8.2±0.9)ml/kg、PIP(35.1±3.8)cmH20(1cmH20=0.098kPa),对照组VT(10.5±0.5)ml/kg、PIP(45.5±3.7)cmH2O,两组VT、PIP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平均PaCO2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发生率为33.33%(5/15),观察组VILI的发生率为13.33%(2/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的保护性机械通气能够有效治愈患儿的呼吸衰竭,而且并发症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例辅助通气(PAV)叠加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95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PAV+SIMV叠加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通气过程中,以维持患儿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85%-95%)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30~45mmHg)为目标调节呼吸机参数。观察患儿心率、动脉血气、氧合指数(oI)及呼吸机参数等变化。结果91例患儿痊愈出院,4例放弃治疗,治愈率为95.8%。平均通气时间(97.3±8.5)h,平均吸氧时间(7.1±1.7)天,平均住院时间(18.2±6.5)天。机械通气后,患儿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渐接近正常或者正常;患儿各个时间点的pH、动脉氧分压(PaO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各时点间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儿0I随时间延长逐步减小,各时点间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V叠加SIMV通气模式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洪  卢年芳  郑瑞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2):2941-2944,2965
目的:通过比较 ASV (适应性支持通气)和SIM V-PSV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快通道脱机中的研究,从而为非复杂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寻找一个更加合适的脱机模式。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二尖瓣置换术或主动脉瓣置换术)纳入研究。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常规转入 ICU ,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ASV组和SIMV-PSV组,分别给予ASV和SIMV-PSV两种通气模式,并按标准程序脱机。术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机械通气时间、快通道的成功率。结果:共53例患者入选该研究(ASV组26例,SIMV-PSV组27例)。 ASV组与SIMV-PSV组相比,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气分析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呼吸力学指标:ASV组与 SIMV-PSV 组相比,第一阶段的平均气道内压力[(7.3±1.3)cmH2O VS (10.6±1.5)cmH2O],肺组织动态顺应性[(70.6±13.2)ml/cmH2O VS (50.7±10.3)ml/cmH2O],P0.1[(1.7±0.3) cmH2O VS (3.5 ± 0.8)cmH2O]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205.8±85.6)min VS (328.2±91.0)min];快通道成功率明显增高(84.6% VS 55.6%)。结论:ASV模式能改善呼吸力学指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增加快通道的成功率,ASV模式为心脏术后的一个安全而理想的脱机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临床常用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比较,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全麻下行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153例,分为ASV组,SIMV组.ASV组选用ASV通气模式,SIMV组选用SIMV通气模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吸气峰压、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耐受状况、呼吸功、脱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时,动脉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频率、潮气量、脱机成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ASV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气道峰压、呼吸功明显低于SIM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ASV模式能够获得与SIMV模式相同的通气、撤机目标,并且在降低气道峰压、呼吸功,改善人机对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方面较SIMV模式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通气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所致呼吸衰竭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复习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MAS所致呼吸衰竭患儿58例。A组为高频振荡通气组(HFOV,n=289,B组同步间歇指令机械通气+容量目标组(SIMV+VG,n=30),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时点(0h、6h、24h、48h)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的变化、治疗过程中并发症(肺气漏、BPD、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同时比较两组患儿氧暴露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在机械通气6h、24h及48h时间位点,两组0I和a/A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0h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肺气漏、BPD、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氧暴露及机械通气时问与SIMV+VG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IMV+VG机械通气模式相比,HFOV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所致呼吸衰竭疗效无明显差异,患儿未能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加肺复张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颅脑损伤合并ARDS 患者30 例, 男18 例, 女12 例; 年龄15 ~76 岁, 先运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模式, 设置潮气量( VT) 为8 mL/kg, 呼吸末正压( PEEP) 为0, 吸入氧浓度为60% 。以上模式维持8 h 后随机在SIMV + 压力支持通气( PSV) 及辅助自主呼吸( ASV) + 肺复张策略( LRM) 中选择一种模式继续通气, ASV 的分钟通气量设置应与SIMV 的相同。通气时每一模式按0、5 及10 cm H2O 依次增加PEEP 水平, 每一PEEP水平的通气时间为60 min。4 h 后换为另一种通气模式, 仍按0、5 及10 cmH2O 设置PEEP, 每一PEEP水平的通气时间仍为60 min。其中使用ASV模式时加用LRM, 即每一PEEP 水平通气开始时短时间使用高水平压力控制通气( PCV) , 压力设为40 cmH2O, 屏气时间持续30 s, 然后转为ASV 模式, 每个PEEP 水平通气50 min 时, 记录两组的血气、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颅内压等指标。结果 与SIMV 模式相比, 在同一PEEP 下ASV 模式时呼吸频率、气道峰值压( PIP, 不包括在短时间使用LRM) 、平台压( Pplat) 和肺内分流( Qs/Qt) 、中心静脉压、颅内压均显著下降( P 〈0. 05) , 氧合指数( PaO2 /FiO2 ) 和氧分压( PaO2 ) 增加( P 〈 0. 05) 。两种通气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与传统的SIMV 模式相比,ASV + LRM模式更有利颅脑损伤合并ARDS 患者的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氨溴索联合新型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NHMD)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浙江普陀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NHMD患者55例,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7例,给予NCPAP等综合治疗,观察组2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氨溴索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①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29%(25/28),高于对照组的66.67%(2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效率为10.71%(3/28),低于对照组的33.33%(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通气24、48h的氧分压(PaO2)分别为(62.69±2.51)、(79.32±2.85)mmHg(1mmHg=0.133kPa),均高于对照组[(51.37±2.64)、(70.58±2.7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气24、48h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为(53.38±2.06)、(48.53±1.94)mmHg,均低于对照组[(58.26±2.14)、(53.02±2.1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气24、48h的PaO2/FiO2分别为(18.58±1.62)、(22.64±1.15),均高于对照组[(58.26±2.14)、(19.83±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86%(5/28),低于对照组的48.15%(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为(25.34±1.92)d,低于对照组的(30.82±2.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溴索联合NCPAP治疗NHMD患儿效果较好,能够减少并发症,有效地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症胸部创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辅助呼吸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选择52例以重症闭合性胸部创伤为主并ARD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通气组及保护性肺通气治疗组,每组各26例;均以PB760呼吸机辅助呼吸(SIMV+PVS+PEEP模式),分别记录机械通气前及通气后8、24h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同时记录每组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时间、治疗有效和无效(死亡)例数。结果保护性肺通气组8、24h后氧合指数、PaO2明显优于常规通气组(P〈0.01),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短于常规通气组(P〈0.01),病死率也低于常规通气组(P〈0.05)。结论保护性肺通气方式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以及机体的炎症反应。方法选择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02例,根据不同的机械通气模式分为两组,一组给予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另一组给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每组51例。观察患者的呼吸形式、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ASV组的潮气量(VT)明显高于SIMV+PSV模式,指令呼吸频率、通气总时间均明显低于SIMV+PSV模式(P<0.05);ASV组的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平台压(Pplat)均明显低于SIMV+PSV组;ASV组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α1酸性糖蛋白(AAG)水平均明显低于SIMV+PSV组。结论 ASV通气模式有利于降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机体炎症反应,更快地恢复自主呼吸能力,减少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AECOPD患者68例,根据患者入住时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水平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34例)和咪达唑仑组(34例)进行镇静治疗.右美托咪啶组予负荷剂量1.0 μg/kg,以0.2~0.8 μg·kg-1 ·h-1的剂量维持;咪达唑仑组予负荷剂量0.05 mg/kg,以0.06 ~0.2 mg·kg-1·h-1剂量维持;使Ramsay评分控制在3~4分.比较两组镇静起效时间、停用镇静剂后的苏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成功率、ICU住院时间和入ICU后28 d死亡率.同时比较镇静后呼吸抑制、循环及谵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咪达唑仑比较,右美托咪啶起效迅速[(49.80 ±8.20)s比(107.55 ±19.65)s,P<0.01],苏醒时间短[(18.90 ±2.30) min比(40.82±19.85) min,P<0.01],机械通气时间短[(4.9±1.6)d比(7.8±2.5)d,P<0.01],成功脱机拔管率高(79.4%比58.8%,P<0.01),ICU住院时间短[(6.5±2.5)d比(9.6±3.4)d,P<0.05].右美托咪啶呼吸抑制率低,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谵妄发生率低且持续时间短.两组28 d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作为AECOPD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优先选择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暨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残余尿量情况,并分析残余尿量与透析质量的相关性。方法:记录2012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3个月患者的残余尿量,并收集患者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分析患者残余尿量与透析质量的相关性。定义尿量〈100ml·(24h)^-1为无尿,100~400ml·(24h)^-1为少尿,〉400ml·(24h)。为尿量正常。结果:共38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女比例为194:190。其中无尿者179例,少尿患者98例,尿量正常者107例。有尿患者的年龄、干体重、血压、尿素氮下降率、Kt/V、血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与无尿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尿患者透析龄较短[(27.49±23.54)个月佛(58.38±44.37)个月,P〈0.001)],血清钾[(5.01±0.86)mmol·L^-1 vs (5.21±1.01)mmol·L^-1],P=0.037]、钙[(2.16±0.25)mmol·L^-1 vs (2.26±0.31)mmol·L^-1,P=0.001]、磷[(1.97±0.66)mmol·L^-1 vs (2.12±0.64)mmol·L^-1,P=0.018]、甲状旁腺素[(283.65±382.81)Pg·L^-1 vs (459.98±610.91)Pg·L^-1,P=0.001]、碱性磷酸酶[(75.71±66.51)U·L^-1 vs (121.60±219.75)U·L^-1,P=0.01]、肌酐[(884.66±263.81)mol·L^-1 vs (1027.90±277.51)mol·L^-1,P〈0.001]β2微球蛋白[(35.02±11.81)mg·L^-1 vs (44.52±13.23)mg·L^-1,P〈0.001]水平明显较低。尿量正常的患者与少尿者比较,透析龄更短[(34.42±27.29)个月粥(20.98±17.12)个月,P〈0.01],血肌酐[(925.90±232.63)μmol·L^-1 vs (847.66±284.95)μmol·L^-1,P〈0.01]、β2微球蛋白[(39.77±11.33)mg·L^-1(30.76±10.57)mg·L^-1,P〈0.01)水平明显低。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残余尿量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透前血钾及甲状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Met)对食管鳞癌细胞株TE-1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顺铂治疗食管鳞癌的增敏作用。方法人食管癌细胞株TE-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用顺铂组(顺铂A组浓度为4.17μmol·L-1,顺铂B组浓度为8.33μmol·L-1)、单用Met组(Met浓度分别为5、10、20、40、80 mmol·L-1)及顺铂+Met联合组(联合A组:顺铂浓度为4.17μmol·L-1、Met浓度为5 mmol·L-1,联合B组:顺铂浓度为8.33μmol·L-1,Met浓度为5 mmol·L-1),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各试验组不同时间(24、48、72 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在同一时间点,不同浓度Met对TE-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P<0.01);在Met各浓度组内,48、72 h时的TE-1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显著高于24 h时(P<0.01),但48 h与72 h增殖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用24、48、72 h时,联合A组和联合B组对TE-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同时间段5 mmol·L-1Met组和同浓度单用顺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A组增殖抑制率与单用顺铂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联合B组增殖抑制率均高于联合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A组和联合B组48、72 h时对TE-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高于24 h时,72 h时的增殖抑制率均高于48 h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et对食管鳞癌细胞株TE-1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可增加TE-1细胞对顺铂的化学治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检测在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中的价值。方法 85例NVAF患者分为血栓栓塞事件组(26例)和无血栓栓塞事件组(59例)。所有患者均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测左心房内径(LAD);描记心电图V1导联,测量f波振幅,以f波振幅<0.1 mV为细颤、≥0.1 mV为粗颤;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TNF-α及IFN-γ水平。结果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细颤发生率为84.6%(22/26),显著高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59.3%(3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f波振幅为(0.075±0.017)mV,明显低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0.096±0.038)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LAD为(46.77±6.72)mm,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LAD的(46.93±8.1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血浆DD、TNF-α、IFN-γ水平分别为(0.69±1.36)mg·L-1、(33.12±23.53)、(32.62±11.22)μg·L-1,显著高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0.26±0.52)mg·L-1、(22.29±13.64)、(23.95±11.60)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细颤、血浆TNF-α水平是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TNF-α水平与心电图表现细颤有助于评估持续性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对32例需长期机械通气的ICU老年患者采用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PDT),取同期36例传统气管切开术(TST)作对照,PDT组手术时间短于TST组[(10.6±3.4)min和(30.9±7.1)min,P〈0.01];PDT组切口长度小于TST组[(1.3±0.2)cm和(3.2±0.3)cm,P〈0.01];PDT组出血量小于TST组[(10.4±3.8)ml和(40.7±11.7)ml,P〈0.01];PDT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PDT组(15.6%和38.9%),P〈0.05。PDT适用于需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追踪观察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肾功能损害的变化规律,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肾功能损害的预后和转归。方法对63例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组)和30例非高胆红素血症(非高胆组)的新生儿出生后第3天进行血尿素氮、肌酐和血β2-微球蛋白测定,并对高胆组新生儿出生后第7、10、14、21天进行血B:.微球蛋白测定。结果出生后第3天高胆组血β2-微球蛋白(4.43±0.8)mg·L^-1高于非高胆组(1.50±0.26)m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度高胆组(4.54±0.22)mg·L^-1。高于轻度高胆组(3.49±0.29)m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高胆组(5.34±0.16)mg·L^-1。高于中度高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高胆组血β2-微球蛋白浓度分别在出生后第10、14、21天降至正常范围。高胆组血胆红素水平与血β2-微球蛋白浓度经线性相关分析呈高度直线正相关(r=0.96,P〈0.01)。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血β2-微球蛋白明显增高,存在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并随着血胆红素浓度的增加而加剧,高胆程度越重其恢复越慢,但高胆所至的肾功能损害是暂时性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通气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86例达到有创通气治疗指征的重症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43例)通过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照组(43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比较两种治疗手段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达到撤机条件所需的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明显增高(93.0%vs74.4%,P〈0.05),操作用时少[(3.06±0.87)min vs(4.22±0.91)min,P〈0.01];患者耐受率高(76.7%vs51.2%,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32.6%vs 58.1%,P〈0.05);血气分析(SaO2、PaCO2)首次达标所需时间[(25.38±10.15)h vs(32.12±11.62)h,P〈0.01]及达撤机条件所需时间[(3.22±1.46)d vs(4.37±1.61)d,P〈0.01]均较短。结论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通气治疗重症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对治疗有更好的耐受性,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