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重型颅脑损伤脑疝去骨瓣减压的手术指征及预后因素研究。方法:收集2013-12-2015-11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合并脑疝的患者65例,分析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手术指征,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65例患者中47例(72.31%)行去瓣膜减压术,18例(27.69%)患者保留骨瓣;其中双侧瞳孔散大的患者19例(29.23%)、GCS评分≤6分的患者40例(61.54%)、硬膜下血肿的患者36例(55.38%)行去瓣膜减压术的比例较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GOS分级,患者术后预后不良(GOSⅠ~Ⅱ级)者29例(44.62%),预后良好(GOSⅢ~Ⅵ级)者36例(55.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伤(OR=4.768,95%CI=2.769~8.127)、双侧瞳孔散大(OR=2.632,95%CI=1.625~6.545)、GCS评分≤6分(OR=3.545,95%CI=2.230~10.714)、术前CT基底池形态异常(OR=2.771,95%CI=1.698~12.532)是影响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瞳孔散大的脑疝患者,CT显示脑挫裂伤、出血、脑水肿等占位效应明显(中线移位、基底池受压),ICP进行性升高、30mmHg持续30min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以及进行性意识障碍的急性颅脑创伤患者,CT显示脑挫裂伤、出血、脑水肿等占位效应明显(中线移位、基底池受压)、经渗透脱水利尿药物等一线治疗方案颅高压无法控制的患者是去骨瓣减压的手术指征。其中双侧瞳孔散大、GCS评分≤6分、硬膜下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行去瓣膜减压术的比例较高,合并伤、双侧瞳孔散大、GCS评分≤6分、术前CT基底池形态异常是影响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后脑内血肿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0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14例颅脑损伤后出现脑挫伤及脑内血肿的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脑内血肿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颅脑损伤后脑内血肿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原发的脑内血肿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瞳孔变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头颅CT中线偏移程度、环池是否消失与是否手术密切相关。结论:若颅脑损伤患者的头颅CT影像显示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或者原发的脑内血肿量大,则需严密监测头颅CT。一旦出现瞳孔变化、GCS评分降低、中线偏移或者环池消失,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160例,对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预后、性别、年龄、中线移位情况、减压时间、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瞳孔散大、合并伤、脑池闭塞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存活118例。减压时间、GCS评分、瞳孔散大、年龄、合并伤、脑池闭塞数为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减压时间、GCS评分、瞳孔散大、年龄、合并伤、脑池闭塞数为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梗塞(PTCI)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符合条件的592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发生创伤后脑梗塞患者41例,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损伤类型(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形成、开颅手术、使用止血药物时间、低血压状态、感染等发生PTCI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预后进行对照比较。结果:1592例患者中,41例发生PTCI,发生率为6.93%。2入院时的GCS评分、脑损伤类型、脑疝形成、止血药物应用、低血压状态、感染是PTCI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入院时的低GCS评分(OR18.023,95%CI5.076~63.992,P〈0.05)、脑挫裂伤(OR43.265,95%CI8.082~231.605,P〈0.05)、脑疝形成(OR14.221,95%CI 2.874~70.374,P〈0.05)及低血压状态(OR5.401,95%CI1.066~27.358,P〈0.05)与PTCI的发生密切相关。3PTCI导致重残(78.05%vs.28.49%)及死亡(9.76%vs.2.36%)的患者均明显高于非PTCI患者(P〈0.05)。结论:入院时低GCS评分、脑挫裂伤、脑疝形成、低血压状态是发生PTCI的高危危险因素,一旦发生PTCI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的疗效及影向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微创钻孔治疗的105例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疗效,并依据GOS预后评定分为预后良好组(n=71)及预后不良组(n=34),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其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量、颅内合并损伤、伤后距手术时间、复合伤、术后严重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量、术后严重并发症及颅内合并损伤是影响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疗效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响微创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入院时GCS评分低、血肿量大、颅内合并损伤等,应高度重视及对症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术后再发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7-01 ~2011 -04我院收治的271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术患者的住院病例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8例患者术后再发血肿;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昏迷史、脑疝、脑挫伤、中线偏移>1 cm、基底池受压、Babinski征阳性、血肿量、GCS评分、前白蛋白、空腹血糖、APTT、TT及手术时机(13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昏迷史、Babinsiki征阳性、血肿量及空腹血糖为术后再发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外伤后,昏迷、Babinsiki征阳性、血肿量大及高血糖是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术后再发血肿的危险因素,需引起重视并加强临床监测与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外伤性进展性脑内血肿(PTIC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排除入院后立即进行手术及死亡患者,共72例.分析GCS评分、中线偏移度以及凝血机制与PTICH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入院时GCS评分越低,进展为PTICH的凡率越高(P<0.05).入院后首次CT扫描显示中线结构偏移患者,进展为PTICH的几率高于无中线结构偏移患者(P<0.05).存在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进展为PTICH的几率高于无凝血机制障碍患者(P<0.05).[结论]PTICH的发生与GCS、中线偏移度以及凝血机制障碍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完善GCS评分,加强常规动态CT普查,监测凝血机制变化可提高PTICH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的8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血管痉挛、是否并发脑疝、脑挫裂伤、糖尿病、入院时血压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 80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颅脑损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有45例,发生率为5.63%,死亡2例,病死率为4.44%,年龄、GCS评分、脑血管痉挛、并发脑疝、脑挫裂伤、糖尿病及低血压这7个因素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发生脑梗死与低龄、低GCS、低收缩压、脑血管痉挛、并发脑疝、脑损伤类型中的脑挫裂伤、糖尿病及低血压等因素关系密切。结论低龄、低GCS、低收缩压、脑血管痉挛、并发脑疝、脑损伤类型中的脑挫裂伤、糖尿病及低血压等因素可能是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需要采取合理措施降低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张展 《医学临床研究》2016,(11):2196-219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的运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mGCS),国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颅内血肿量,是否发生休克、脑疝、多发脑挫裂伤,是否合并四肢骨折、胸部损伤、腹部损伤、骨盆骨折、颈椎损伤、胸腰椎损伤,是否出现多发伤(合并上述两个以上部位的损伤),有无既往史等临床特征,CT环池形态,入院时的体温、血糖,收缩压(SBP),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白细胞(WBC)计数,血钠等辅助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来分析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全部患者均随访至伤后60d或至死亡,随访结束时死亡26例(15.7%),仍存活者140例(84.3%)。死亡组的年龄≥65岁、mGCS评分为2~3分、国际DIC评分为5~8分、颅内血肿量〉50mL、休克、脑疝、多发脑挫裂伤、合并胸部损伤、多发伤的比例、体温、血糖、血钠显著高于存活组,SaO2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CT环池形态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结果表明,rnGCS评分为2~3分、国际DIC评分为5~8分、脑疝、多发伤、CT环池形态是患者出现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而言,mGCS评分、国际DIC评分、脑疝、多发伤及CT环池形态影响患者生存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影响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37例行开颅手术的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个月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死亡情况,将GCS评分小于等于术前及死亡的病例作为未好转组,GCS评分大于术前者作为好转组,统计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体重、出血位置、是否破入脑室、是否合并脑疝、出血量、最高收缩压、血肿清除量等方面与手术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前GCS评分、出血量、破入脑室、合并脑疝、术前最高收缩压等因素为影响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血前积极控制血压,出血后对符合手术指征者争取早期手术治疗可能会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生存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术后生存状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90例,根据患者术后生存状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指标进行评估,术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昏迷指数评分(GCS)、术前有无脑疝,术后因素包括脑肿胀程度、脑搏动分级,术中因素包括有无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术中血肿量的多少、有无明确出血点。同时比较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GCS、脑疝、脑搏动等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存活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死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OR=2.942,P=0.031)、GCS评分(OR=3.522,P=0.020)、有无脑疝(OR=1.933,P=0.043)、脑搏动(OR=1.782,P=0.005)等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年龄、术前GCS评分、术前有无脑疝、脑搏动恢复程度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年人(年龄≥60岁)脑挫裂伤经手术治疗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早期临床干预提供指导,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系统性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挫裂伤患者,所有患者于入院3 d内完成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性别、年龄、术前瞳孔变化、凝血功能、术前格拉斯哥(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首次Rotterdam CT评分、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资料,以术后至少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Glasgow Outcome Scale,GOSE)评分为预后评价指标(1~4分预后较差,5~8分预后良好)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93例患者中,33例取得良好的预后,预后良好率为35.48%。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术前GCS评分、首次Rotterdam CT评分、凝血功能、瞳孔变化与患者预后有关,性别、有无高血压、糖尿病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凝血功能、首次Rotterdam CT评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凝血功能和首次Rotterdam CT评分是影响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首次Rotterdam CT评分不仅可以判断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而且可以初步判断患者预后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的自发性小脑出血(SC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接受非手术治疗的SCH患者10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3分)和预后不良组(m RS评分4~6分);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和分析。结果: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72例(68.4%),纳入预后不良组33例(31.3%),其中死亡25例(23.8%)。入院GCS评分、入院后血肿扩大、入院血肿直径、后颅窝紧缩征和合并糖尿病是SCH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入院GCS评分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入院GCS评分12分为最佳截断值;入院血肿直径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入院血肿直径3.6 cm为最佳截断值。结论:入院GCS评分<12分、入院血肿直径>3.6 cm、入院后血肿扩大、出现后颅窝紧缩征及合并糖尿病,是影响非手术治疗SCH患者3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老年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老年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患者入院即时和发病24 h内测定血肿体积,根据是否发生早期血肿扩大将其分为扩大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病灶CT密度值指导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34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n=74,行病灶CT密度值指导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对照组(n=60,行常规颅骨钻孔闭式引流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并记录手术前后神经及运动功能[中国卒中量表(CSS)、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并发症发生。以出院后3月的Markwalder's分级作为预后情况的评估标准,将观察组分为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病灶CT密度值指导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CSDH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P<0.05),术后30 d血肿清除率更高(P<0.05);CT图像显示,治疗前左侧额颞顶枕部低信号新月形影像,局部占位效应明显,脑组织受压,中线结构移位,治疗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第1天,引流管留置,硬膜下积液积气表现,局部占位效应减轻,中线结构移位好转;两组患者术前CSS、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的CSS评分较术前降低,MBI评分较术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术后CSS评分更低,MBI评分更高(P<0.05);两组随访3月内均无死亡病例,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脑萎缩及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出现症状到入院时间、血肿量、饮酒史、抽烟史、血肿CT值、术后引流、抗凝药物在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及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3分为影响病灶CT密度值指导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CSDH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病灶CT密度值指导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CSDH效果理想,血肿清除率高,其预后与年龄及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28 d死亡影响因素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l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联合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对其28 d死亡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重度TBI 62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生存情况,将其分为病死组112例和存活组516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中重度TBI患者28 d死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GCS评分和NLR联合GCS评分对中重度TBI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死组入院时NL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C反应蛋白高于存活组,血红蛋白低于存活组;急诊手术治疗、坠落伤、瞳孔对光反应双阴、中线移位>5 mm、环池受压所占比例以及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高于存活组,GCS评分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10.36、中线移位>5 mm和环池受压是中重度TBI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GCS评分9~12分是中重度TBI患者28 d死亡的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联合GCS评分预测中重度TBI 28 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高于NLR、GCS评分单独预测中重度TBI 28 d死亡的AUC 0.745和0.827,且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结论NLR>10.36、中线移位>5 mm和环池受压是中重度TBI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GCS评分9~12分是中重度TBI患者28 d死亡的保护因素。NLR联合GCS评分对中重度TBI患者28 d死亡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黄前琼  黄春波  郑卫红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118-2119,2123
[目的]观察现代电痉挛(MECT)治疗精神障碍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接受MECT治疗的184例精神障碍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6、9、12次后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躁狂量表(BRMS)评定;于治疗前和治疗1、3、6、12次及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韦氏记忆量表(WMS)测定,并记录每次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90.76%.精神分裂症有效率88.52%,显效率59.83%;抑郁症有效率95.24%,显效率90.48%;躁狂症有效率100%,显效率92.86%;强迫症、癔症、病理性赌博亦有效.MECT所致记忆损害于治疗结束后1周内均恢复,其他不良反应亦短暂、轻微. [结论]MECT治疗精神障碍疗效确切,起效快,安全性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外伤预后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对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术前血糖水平、CRP、颅脑损伤类型及血肿量等12个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意义的指标再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GCS、年龄、血糖值及脑肿胀等6个指标与预后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CS、年龄、血糖及脑肿胀可能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临床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因素很多,它们之间并非互相独立而是彼此影响的。但临床工作中更应注意术前GCS评分、年龄、术前血糖值及脑肿胀这四个因素。  相似文献   

19.
显微手术天幕缘切开治疗创伤性脑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天幕缘切开,罂粟碱盐水冲洗在重型颅脑损伤颞叶钩回疝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方法 2003 年2月-2005年5月对受治的32例幕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的病人,在开颅清除颅内血肿的基础上,在显微镜下行天幕缘切开,罂粟碱盐水冲洗。结果 GCS 3~5分20例,6~8分12例。27例患者得到随访。根据GC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7例,中度残废5例,重度残废2例,植物生存3例。结论显微镜下天幕缘切开可有效解除天幕对脑干,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等的机械压迫,减少颞叶牵拉和挫伤,防止Labbe氏静脉损伤;结合罂粟碱盐水冲洗易于清除环池中的蛛网膜下腔积血,缓解脑血管痉挛,降低病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