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进行评价。方法取5具新鲜小牛的胸腰椎脊柱标本(T12-L6),制作成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试标本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后在轴向压缩、屈伸和扭转实验中生物力学稳定性及长短椎弓根螺钉的拔持力,探讨伤椎固定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临床应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9例。结果3种螺钉固定(8钉固定、6钉固定、4钉固定)方式,均能提高骨折失稳后脊柱的各向稳定性。而6钉固定(伤椎固定)与8钉固定对失稳脊柱的各向稳定性的加强程度较为接近(P〉0.05),且均高于4钉固定形式(P〈0.05)。临床观察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利于骨折复位和脊柱生理曲度恢复,同时可有效的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术后伤椎高度丢失。结论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临床应用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在技术操作上是可行的,可更好的维持骨折的稳定,减少伤椎高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2.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脊柱外科手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具有增加脊柱稳定性的优势, 但存在内固定松动和螺钉拔出等潜在并发症。目前常采用轴向拔出力评估内固定的短期生物力学特性、疲劳试验评估内固定的长期生物力学特性、扭矩评估螺钉与脊椎骨质的相互作用。影响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特性的因素包括脊椎相关因素(骨密度)和螺钉相关因素(螺钉尺寸、螺钉设计和螺钉增强材料)。在高骨密度的骨骼中螺钉轴向拔出力可显著增加, 而通过增加螺钉直径和长度、改进螺钉设计并使用螺钉增强材料也可以提高螺钉的固定强度。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为实现个体化和功能性最优通道选择提供了关键信息, 设计具有最佳固定强度的螺钉通道有望降低螺钉松动的风险, 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能提供脊柱三柱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增加相应节段的融合率,是目前治疗胸腰椎侧后凸畸形、骨折、滑脱、肿瘤及退行性病变等的重要方法~([1])。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以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螺钉松动仍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最常见的并发症~([2])。大量研究报道了术后螺钉松动的发生,但是采用的诊断标准及研究方法不尽相同,报道的螺钉松动的发生率也相差很大;很多研究探  相似文献   

4.
根据“载荷分享”的原理,我们设计了一种动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体外生物力学实验推测能增加载荷分享,减少应力遮挡效应。本实验用活体山羊脊柱内固定后外侧融合模型,进一步比较动力内固定和相对坚强内固定对脊柱后外侧融合稳定性的影响,探讨动力内固定能否增加载荷分享,促进脊柱融合。  相似文献   

5.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38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颈椎标本,按随机顺序,对每一标本先后行C1-C2椎弓根螺钉、Magerl螺钉、Brooks钢丝以及螺钉联合钢丝固定,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结果:Magerl螺钉或C1-C2椎弓根螺钉联合Brooks钢丝组成的固定系统的三维运动范围最小。C1-C2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前后屈伸运动范围与Brooks钢丝固定无差异,但大于Magerl螺钉;其左右侧屈运动范围小于Brooks钢丝固定,大于Magerl螺钉;其轴向旋转角度明显小于Brooks钢丝固定,但与Magerl螺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1-C2椎弓根螺钉的三维稳定性与Magerl螺钉相当,联合Brooks钢丝固定可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无论在脊柱骨折脱位还是脊椎滑脱、后凸矫形治疗等,内固定目的是提供脊柱稳定性的重建,为脊柱融合创造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没有良好的植骨融合,任何内固定装置最终均会失败,如断钉(板)、松动等。但是内固定的早期并发症却是取决于内固定设计以及生物力学的性能。许多因素影响了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如选用材料、螺钉设计、螺钉与板或棍之间连接装置、几何形状等,这些是经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系统设计及应用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拟就椎弓根螺钉自身因素对于脊柱后路固定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是脊柱外科常用的固定方式,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固定效果可靠。然而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量降低将导致椎弓根螺钉稳定性下降,置钉过程中难以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009年Santoni等首次提出皮质骨钉道(CBT)螺钉技术,可增加螺钉的抗拔出力及稳定性,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就脊柱皮质骨生物力学以及胸椎、腰椎、骶椎CBT螺钉置钉技术、螺钉参数等基础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CBT螺钉的临床置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取20具成人尸体腰段脊柱,模拟最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通过测定加载方向应变和位移或角度值,比较短节段Roy—Camille、Steffee、Dick、C—D和TPRF5种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轴向压缩、侧弯、前屈和扭转试验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器械的稳定程度与椎弓根螺钉直径、螺钉固定装置等结构密切相关。本实验条件下,以TPRF的稳定性最好,但各种器械均不能完全恢复正常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朱巍 《脊柱外科杂志》2007,5(2):123-123
当施行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时,常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来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其代价是增加手术切口及置入螺钉,增大了手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如果前路椎间融合同时行前路钢板固定与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其生物力学强度相当,则可在保证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情况下避免增加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0.
<正>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因其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肿瘤、创伤以及脊柱感染等手术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术后螺钉松动或拔出导致内固定失败仍是常见并发症[1、2]。而在过度肥胖或腰背肌发达的患者中,往往需要广泛的剥离、牵拉肌肉组织,易造成传统椎弓根螺钉置钉困难,甚至失败。为了克服以上缺点,基于对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进行适当的改进和提高,Santoni等[3]首次提出了椎弓根皮质骨轨迹  相似文献   

11.
增强椎弓根螺钉系统对脊柱固定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方法[1] 。它通过椎弓根这个“力核”达到三维固定[2 ] 。然而对于骨质疏松患者 ,因其脊柱的骨质状况较差 ,故很难获得稳固的内固定 ,给脊柱外科手术带来极大困难 ,如何提高椎弓根螺钉系统对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固定的稳定性 ,是当前脊柱外科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就近年来对加强椎弓根螺钉系统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增加螺钉直径直径大的螺钉能增强螺钉的稳定性 ,其抗拔出力亦增强。Mclain等[3] 用直径 7.0mm椎弓根螺钉替换 6 .0mm螺钉 ,其拔出强度变化较小 ,而改用 8.0mm螺钉…  相似文献   

12.
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椎弓根螺钉作为一种较为优良的脊柱内固定手段,近几年来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本文就生物力学研究与椎弓根螺钉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经颈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由于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广泛应用于胸、腰段的脊柱稳定性重建,相关的研究也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技术不断得到改进〔1~5〕。与胸、腰段的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一样,经颈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具有较其它任何颈椎固定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三维稳定性,具有  相似文献   

14.
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50年代末,椎弓根螺钉被应用于脊柱后路内固定以来,经椎弓根固定技术已成为脊柱外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内固定技术之一[1]。椎弓根是三柱理论中较强的固定点,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强大的把持力和三维控制力,能提高固定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固定和融合节段,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自行研制的寰椎后弓环抱钩棒及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6具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采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依次对其齿状突切断后(A组)、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自制寰椎钩棒及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组)、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D组)等4种状态进行三维运动范围测试;分析比较新型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 结果 B组后伸平均ROM明显大于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后伸平均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C、D组间在其他角度ROM(前屈、侧屈、旋转)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自制寰椎后弓钩棒及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内固定,可为失稳的寰枢关节提供良好的即刻和较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由于具有牢固的三维固定效果、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较好的复位和矫正畸形作用,被广泛用于脊柱外科,如骨折、退行性变及后凸畸形矫形等治疗,有力地推动了脊柱外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滑动椎弓根钉系统稳定性体外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滑动椎弓根钉系统(SPSS)与通用椎弓根钉系统(USS)在脊柱侧凸固定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生物力学比较,以测试滑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用12具猪新鲜脊柱标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测量不同工况下T12椎体的位移,并计算其强度和刚度进行比较.[结果]滑动组和通用组无论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情况下,主应变、位移变化及固定强度、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滑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脊柱侧凸同样能够达到通用椎弓根钉系统相同的矫形效果及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它不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1],而螺钉松动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常见并发症[2],骨质疏松是引起螺钉松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生率高达60%[3]。有研究报道,当胸腰椎的骨密度时,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明显下降[4]。测试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指标主要有抗拔出力、疲劳强度、刚度、拧入扭矩[5-9]等。有研究表明,用聚甲基丙  相似文献   

19.
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脊柱外科中发展最迅速的内固定技术之一。后路装置固定和植骨融合常用于创伤、退变、肿瘤、畸形等导致的脊柱不稳的治疗。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提供坚强的附着点 ,性能优于前路装置和后路钩棒装置。但经椎弓根螺钉可能给邻近的神经、血管造成损伤 ,尤其在胸椎。尽管关于胸椎椎弓根解剖、生物力学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 ,但对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胸椎骨折的治疗及在脊柱畸形的矫正中广泛应用的益处仍有争议[1、2 ] 。对胸椎椎弓根独特解剖结构及其与邻近脊髓和神经根关系的深入理解可把经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相关并发…  相似文献   

20.
内锥及外锥形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内锥及外锥形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两具成人新鲜腰椎标本 ,选取六个完整椎体 ,随机在两侧椎弓根内分别打入两种形状的椎弓根螺钉 ,在试验机上做椎弓根螺钉拔出实验。结果 外锥形椎弓根螺钉在正常椎弓根内的最大拨出力为 996 17± 5 4 6 9N ,内锥形椎弓根螺钉在正常椎弓根内的最大拔出力为 6 6 7 17± 2 4 74N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椎弓根螺钉设计成外锥形可提高螺钉的拔出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