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直接前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21年1月晋机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82例,采用奇偶数分组法,将奇数患者作为对照组(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41例),将偶数患者作为观察组(微创直接前侧入路手术治疗,41例),对比2组置换前后Harris评分、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置换后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置换后红细胞沉降率、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后C-反应蛋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结论 通过微创直接前侧入路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术后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和直接前方入路对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05例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直接前方入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髋臼假体影像学结果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前倾角、外展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HHS)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植入髋关节假体,但直接前方入路手术切口较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且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创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A)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关节外科2016年4月—2021年4月接受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其中采用微创DAA和PA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术前及术后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股骨假体柄初始固定质量、髋臼杯安全范围。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输血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A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PA组(均P<0.05)。术后1个月DAA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优于PA组(均P<0.05),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股骨假体柄中立位:DAA组24例,PA组23例;髋内翻位:D...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以及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对比。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0月期间113例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依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6例及观察组5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改良Gibson后侧入路,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6、12、18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不会对关节的周围肌肉造成损伤,术后恢复快,可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臀大肌入路小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THA手术的7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臀大肌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疼痛程度(VAS评分法)、术后1、4、6周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显性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1 d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4、6周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有1例(2.63%)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大肌入路小切口THA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切口,患者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较优。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20,(4):435-438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其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选择的手术入路将其分为前外侧入路组(47例)与后外侧入路组(39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周、3个月及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最后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髋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进行对比。结果:①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②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6周、3个月及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③术前两组患者髋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外侧入路组患者髋关节伸展、外展、内外旋角度均大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④术前两组患者SF-36各维度得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外侧入路组患者得分明显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组能够显著减小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创伤、术中出血量,同时能够加快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其关节功能,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余德涛  邢祯全  张福聪 《重庆医学》2013,(34):4196-4197
目的探讨改良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吉布森(Gibson)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更佳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该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纳入研究,分为外侧组与后外侧组各30例,外侧组采用改良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采用后外侧Gibson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及术后康复情况,术后1、3、6、12个月髋关节评分(Harris)与术后疼痛评分(VAS)。结果外侧组切口长度短于后外侧组,两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与出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arris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外侧组Harris评分与VAS改善外侧组明显优于后外侧组(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与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术后1个月较后外侧Gibson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快,疼痛减轻早,且手术切口短,愈合快,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济源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94例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接受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接受前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统计手术前、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外侧入路与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均能显著改善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缩短手术用时及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微创前外侧入路(orthop dische chirurgie München,OCM)与常规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入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OCM组与PLA组,分别对2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开始下床时间、术前与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术后放射学检查假体位置等进行对比评估。结果:2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时间,术后24 h、48 h、72 h VAS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2组输血率,术后1周VAS,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假体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均无脱位情况发生,OCM组患者1例(0.71%)术中发生股骨距骨折,经钢丝环扎固定处理,随访过程显示假体稳定,无松动、下沉。结论:与PLA入路比,OCM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切口小,出血少,早期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与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3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手术,对照组患者则接受Gibson后侧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及大腿周径增加值、髋关节功能评分等差异。结果(1)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血沉及大腿周径增加值等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3)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各个时期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优化手术过程、减少手术创伤,提升远期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杨业静  刘阳 《海南医学》2014,25(6):819-821
目的对比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改良Hardinge入路和改良Watson-Jones入路在髋关节疾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75例我院收治的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疾病患者,随机分为H组(38例)和w组(37例),分别经改良Hardinge入路和改良Watson—Jones入路。详细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H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和切口长度均较短,且术中出血量少于W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获得明显提高(P〈0.05),术后3个月w组的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显著优于H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出现伤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或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结论改良Hardinge入路和改良Watson-Jones入路均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取得满意效果,其中改良Watson-Jones入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陕西医学杂志》2016,(5):593-594
目的:探讨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行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拟行THA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而对照组则行常规切口入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与术后并发症、Harris评分、假体松动情况。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术后发生褥疮的例数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无假体松动,对照组有1例假体松动,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由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改良小切口的疗效优于传统常规切口。  相似文献   

13.
孙宇 《中国民康医学》2022,(17):140-143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股骨头骨折(FFH)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128例FF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4例。研究组实施改良Smith-Petersen(S-P)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实施改良Kocher-Langenbeck(K-L)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水平、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和随访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MBI评分均高于术后1周,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P入路与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FFH患者提高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MBI评分的效果相当,但改良S-P入路复位内固定术可降低围术期指标水平,效果优于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赵瑞  袁德利  孙德俊 《当代医学》2021,27(7):132-13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入院患者作为对照组(n=54),采用后外侧常规入路手术,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入院患者作为观察组(n=54),采用前外侧微创入路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围术期各指标值优于对照组,术后3 d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后外侧常规入路比较,前外侧微创入路可提高患者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有利于患者短期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后外侧微创入路和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进行人工髋关节双极头置换的差异。方法 32例双极头髋关节置换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15)采用后外侧微创入路,对照组(n=17)采用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SF-36评分、Harris评分、VAS评分、止痛药使用量、切口周围感染、假体周围感染、深静脉栓塞、肺栓塞、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假体松动发生率等指标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术后第2周的Harris评分、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后外侧微创入路较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量较少等优势,但较长的学习曲线和更有限的手术视野对术者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和更长的随访对这一术式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96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2例48髋,前外侧组(ASA组)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PSA组)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S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16±0.92)cm、(64.07±9.32)min和(13.16±2.51)d,均显著低于PSA组(P〈0.05),两组手术失血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达到(90.16±12.5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和PSA组术后Harris评分(P〈0.05),AS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优良率达到64.58%,显著高于PSA组的54.17%(P〈0.05);ASA组总体健康评分达到(73.08±5.26)分,显著高于PSA组的(69.26±5.31)分(P〈0.05)。结论选择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综合疗效优于PSA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7.
黄敬敬  牛恒  王震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7):3139-3140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方式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宝丰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74例拟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37例)和微创组(37例)。常规组接受传统后外侧入路手术,微创组接受微创前外侧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微创组术中失血量较常规组少,切口长度、手术用时、住院时间较常规组短(均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 a Harris评分较术前升高(均P<0.05)。与常规组比,微创组术后3个月、6个月、1 a Harris评分较高(均P<0.05)。结论与传统后外侧入路比,微创前外侧入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可优化手术情况,缩短住院时间,还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改良Hardinge入路与Supercap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及对运动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不同入路手术方式分为改良Hardinge入路组60例和Supercap入路组6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髋关节功能、假体植入效果以及运动情况。结果:改良Hardinge入路组手术时长短于Supercap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多于Supercap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改良Hardinge入路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低于Supercap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2 w、1个月时改良Hardinge入路组起立与行走测试用时均明显高于Supercap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臼外展角、偏心距、髋臼前倾角以及双下肢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Hardinge入路与Supercap入路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接受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61例,其中直接前方入路36例(观察组),后外侧入路2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疼痛VAS评分、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切口小(8.4±0.7 cm),术中失血量少(315.0±116.0 mL),输血率低(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106.4±12.5 min)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术后第1、3、7 d分别为2.5±0.6分、1.8±0.4分、1.1±0.5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76.1±4.8分,优于后外侧组的65.2±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观察组分别为17.7±1.2 °、43.9±2.9 °,对照组分别为18.0±0.9 °、44.7±3.1 °,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直接前方入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例髋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手术采取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方式,对照组以常规髂腹股沟入路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对两组患者的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Matta评分、术后6个月患髋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未出现1例并发症,对照组出现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髂腹股沟入路相比,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可为手术提供充足的空间,显露更为充分,不伤及重要神经血管,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