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谷氨酸的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谷氨酸(Glu)具有兴奋性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与促进Na~+、Cl~-、水内流、Ca~(++)超载、自由基及一氧化氮的介导有关,参与多种急慢性脑损伤的发生。本文重点综述了Glu的神经毒性作用和机制及其在各种急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氧化氮的神经毒性与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脑缺血、兴奋毒性、创伤和退行性疾病等中枢神经损伤后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明显增加 NO具有神经毒性与保护的双向作用,ncNOS和iNOS均与神经损伤机制有关,而ecNOS可能有助于防护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马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涉及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下调与海马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 ,促进细胞凋亡可能参与慢性应激损伤海马。抗抑郁剂通过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逆转海马损伤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海马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涉及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下调与海马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促进细胞凋亡可能参与慢性应激损伤海马。抗抑郁剂通过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逆转海马损伤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研究表明,脑缺血缺氧损伤机制与兴奋性氨基酸兴奋毒性、钙超载和细胞凋亡等有关。谷氨酸具有毒性损伤作用,但其是否能够引起细胞凋亡尚不确定。大量文献报道,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谷氨酸可模拟体内兴奋性氨基酸损伤状态,但这种损伤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尚未完全明了。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之一,这类因子可促进神经元分化生长,对应激状态也有保护作用,但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我们利用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观察谷氨酸损伤作用及其与凋亡的关系;以腺病毒为载体转导BDNF(Ad BDNF)观察BDNF蛋白表达;观察Ad BDNF对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性痴呆的常见病因,是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脑部损伤所致的智力损害。IGF-1属于胰岛素家族,CNS中的IGF-1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发挥促进神经元分化的作用。血循环和脑中的IGF-1浓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并与年龄老化产生的智能减退有关。在脑缺血性损伤后,脑组织中IGF-1及其受体表达增加,能减少梗死面积,修复损伤的神经元。血管性痴呆患者组织病理学上有胆碱能活性降低,脑内炎性斑块形成等AD脑特征,IGF-1是脑内胆碱能系统潜在调节因子,并可减弱β淀粉样片断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充分证据表明,在一些嗜酒者中神经心理学功能如抽象力、记忆力、知觉运动、和视觉空间过程可受到损害,这是由于乙醇对脑的神经毒性作用所致。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饮酒的时间长短和每次饮酒量与神经心理状况有关。酒精中毒的临床症状其严重度是否与智能和神经心理功能有关,虽然有不同的见解,但尚无法客观地确定神经行为退缩的程度及其预后。最可能成为神经病理变化标记(这种标记至少代表了脑的暂时性损伤)的一种酒精中毒的临床特征乃是戒断发作,大约50%有戒断发作者呈现脑CT扫描异常。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室内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成年小鼠谷氨酸神经毒性损伤的可能性。方法从15日小鼠胚胎脑组织分离神经干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细胞Nestin抗原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所移植神经干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及定位。除对照组外,所有小鼠均以谷氨酸单钠(每天4.0 g/kg)灌胃,连续10天。灌胃后第1 天和10 天,谷氨酸加神经干细胞移植组行神经干细胞脑室内移植(1× 105细胞 /鼠),对照组和谷氨酸组注射DMEM 液。末次移植后第 11天进行Y迷宫试验,试验结束后进行小鼠脑病理检查,以分析谷氨酸引起的脑功能和形态学上的改变。结果所分离细胞呈Nestin阳性表达;移植10天后所移植神经干细胞在小鼠脑中呈区域特异性存活;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能明显促进成年小鼠脑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损伤的修复。结论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可用于疾病或损伤脑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在脑或脊髓创伤后的神经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神经系统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可提供神经保护因子,清除细胞碎片并调控神经修补过程。而另一方面,小胶质细胞会产生高水平的促炎及细胞毒性介质从而阻碍CNS修复,促使神经元失能及细胞死亡。小胶质细胞的双重特性可能与其损伤后的表型及功能反应有关。本综述探讨近年来有关脑和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活化表型的研究,以及小胶质细胞在神经元、血管、少突胶质细胞生长及再生中的可能发挥的作用。并简述已知的调控表型转换的分子机制,着重探讨可以影响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的治疗途径。了解小胶质细胞表型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增加神经系统损伤恢复的知识,并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室内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成年小鼠谷氨酸神经毒性损伤的可能性。方法从15日小鼠胚胎脑组织分离神经干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细胞Nestin抗原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所移植神经干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及定位。除对照组外,所有小鼠均以谷氨酸单钠(每天4.0 g/kg)灌胃,连续10天。灌胃后第1 天和10 天,谷氨酸加神经干细胞移植组行神经干细胞脑室内移植(1× 105细胞 /鼠),对照组和谷氨酸组注射DMEM 液。末次移植后第 11天进行Y迷宫试验,试验结束后进行小鼠脑病理检查,以分析谷氨酸引起的脑功能和形态学上的改变。结果所分离细胞呈Nestin阳性表达;移植10天后所移植神经干细胞在小鼠脑中呈区域特异性存活;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能明显促进成年小鼠脑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损伤的修复。结论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可用于疾病或损伤脑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炎症反应在脑缺血损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表现在免疫细胞的激活,其中最主要的是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受到严格控制。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活化后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发挥脑保护和神经毒性双重作用。因此,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拮抗神经毒性因子、促进神经保护因子、阻断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应用脂质体将外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导入弥漫性轴突损伤模型大鼠脑内,力图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再生及修复的作用,促进损伤大鼠的形态功能恢复。结果显示基因转染后弥漫性轴突损伤额叶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得到改善,额叶皮质组织神经丝蛋白表达增加,证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弥漫性轴突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及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13.
铝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金属,现在发现它与神经退行性老年性疾病有关。本研究主要目的探讨铝对神经毒性作用机制。采用动物实验方法,对实验大鼠进行经口染毒,判定铝染毒后大鼠大脑皮层细胞内钙浓度的改变,以及与钙稳态有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铝染毒后大鼠大脑皮层内钙浓度增加,其机制可能是由于下调Cam蛋白表达,上调 Ryr2,L-Ca2+α1c和Na+/Ca2+ 交换体基因的表达而发挥神经毒性作用。所以可以认为铝可以通过改变与钙稳态有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是神经细胞内钙浓度增加而发挥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颅脑损伤后的神经生化改变是影响神经细胞恢复和转归的重要因素。目前对颅脑损伤后氨基酸的变化,尤其是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细胞的兴奋毒性作用已引起广泛重视。本文报告30例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对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脑损伤后兴奋性氨基酸影响的近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奋性氨基酸或其类似物可引起脑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树状突肿胀、坏死,并且与低血糖、脑缺血或癫痫时脑的病理变化有关,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或受体阻滞剂可减轻其对脑组织尤其是海马区的损伤.本文综述了兴奋性氨基酸对脑的兴奋毒性作用及作用机理的近年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炎症反应、脱髓鞘和轴突损伤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system,CNS)疾病,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是MS研究的动物模型。小胶质细胞(microglia)在MS/EAE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既可产生促炎产物发挥神经毒性作用,还可从产生抗炎产物、促进吞噬作用以及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和招募三方面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将对小胶质细胞在MS/EAE发病过程中的两面性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长期应用神经阻滞剂治疗的精神病患者,由于产生了游离基的毒性作用,使细胞膜稳定性受损,而引起神经末梢结构的改变,进而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TD)。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可预防组织的损伤和死亡,而且可预防缺血引起的脑损害。作者采用随机交叉的方法以维  相似文献   

18.
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中枢GABA能突触传递改变与乙醇的神经毒性作用有关,本文着重介绍乙醇对GABA受体各亚型亚单位的表达、功能及GABA转运体功能的影响,以了解其在乙醇毒性作用中所起的作用,为预防及治疗乙醇中毒及乙醇依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丹参多酚酸盐低剂量治疗组(10mg/kg)和丹参多酚酸盐高剂量治疗组(30mg/kg),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测定脑梗死体积,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BDNF和GDNF的含量。结果与缺血再灌组比较,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显著降低大鼠神经损伤行为学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增加脑组织内BDNF和GDNF的含量,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促进脑组织合成BDNF及GDNF有关。  相似文献   

20.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足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对神经元损伤后再生修复和防止神经细胞退行性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神经营养因子.阿尔茨海默病足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中Tau蛋白磷酸化促进了疾病的发生,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通过激活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阻止Tau蛋白磷酸化,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