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与冠心病(CHD)患者胆固醇、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及腹蛇抗栓酶(AHVAT)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66 例CHD 患者血浆FG、胆固醇(CHO)及血浆粘度、低切变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与60 例正常人对照。将66例CHD患者随机分为AHVAT治疗组32 例及肝素治疗组34 例,观察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CHD组血浆FG、CHO、血浆粘度、低切变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CHD组患者血浆FG 水平与CHO、血浆粘度、低切变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呈直线相关(P< 0.05, P< 0.01)。用AHVAT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下降(P< 0.05)。结论:血浆FG 升高与CHO 升高有关,血浆FG 升高可导致CHD患者血浆粘度、低切变血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升高,用AHVAT 治疗可降低CHD患者血浆FG及CHO水平,从多方面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选取雄性SD大鼠82只,落体撞击法致右顶脑挫裂伤,于伤后6,24,72及168h(各时间点n=10)检测脑组织水含量及体循环动脉血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脑损伤后6h,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已明显升高,伤后24h达高峰,72h后逐渐恢复,其变化时相与伤后脑组织水含量的变化时相相同,且二者密切相关(R=0.8740,P<0.01).结果提示脑损伤后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异常改变可能是影响外伤性脑水肿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脑损伤后脑水肿与体循环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剑宁  张建保 《医学争鸣》1994,15(3):197-199
选取雄性SD大鼠82只,落体撞击法致右顶脑挫裂伤,于伤后6,24,72及168h(各时间点n=10)检测脑组织水含量及体循环动脉血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脑损伤后6h,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织、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质含量已明显升高,伤后24h达高峰,72hg后逐渐恢复,其变化时相与伤后脑组织改变可能是影响外伤性脑水含量的变化时相同,且二密切相关(R=0.8740,P<0.01)。结果提示脑损伤  相似文献   

4.
畅脉舒治疗高脂血症并高粘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畅脉舒降低血脂和血粘度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6例高脂血症并高粘血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服畅脉舒者90例为治疗组,服脂必妥者66例为对照组。服药前分别查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包括全血粘度高切值(ηh)、全血粘度低切值(η1)、血浆粘度(ηp)、红细胞聚集性指数(AI)、红细胞压积(HCT)和纤维蛋白原(F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别测定HSP患儿28例,正常人24例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C3、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HSP患儿免疫球蛋白IgA、IgM、补体C3较正常对照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IgG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全血表观粘度(ηb)、血浆粘度(ηp)、相对粘度(Eh)、红细胞刚性指数(Rh)、还原粘度(Ei)较正常对照组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速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人动脉系统TIA病人均在末次发作后24h内进行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速度测定。结果①病人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性各指标均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②绝大多数患者脑动脉有严重狭窄或痉挛存在,从而引起脑血充速度的改变。结论血流粘度增高、颅内动脉的狭窄或痉挛引起的血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血管病变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85例急性脑血管病变(脑梗塞38例、脑出血47例)发病24h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并与29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脑梗塞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红蛋白、血小板聚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说明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血粘度增高是脑梗塞发病机理之一。而脑出血组的全血粘度升高(P<0.01)、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5),也提示脑梗塞与脑出血可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可作为进一步研讨急性脑血管病变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检测正常及刮除部分角膜上皮3、6、12、24h后大鼠角膜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分布。结果:正常状态下,只有角膜缘干细胞和近前弹力层角膜上皮细胞表达EGFR。角膜上皮缺损后6h,损伤区角膜上皮均表达EGFR。当损伤后24h,角膜上皮缺损恢复时,在基质层内可见EGFR阳性基质细胞。结果表明:表达EGFR的角膜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在角膜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比观察了六味地黄丸对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的影响。结果显示:六味地黄丸合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肾病综合征与单纯GC治疗相比,用药24h后前者GCR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5),且前者的近期疗效也明显高于后者(P〈0.05)。表示六味地黄丸有助于提高肾病综合征患儿的GCR水平,这与其提高GC对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动脉成形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探讨EGFR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于兔右颈总动脉成形术前及术后24,48,72h,7d和14d,取实验动脉段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EGFR的表达。结果:正常颈总动脉中膜未见EGFR阳性表达;动脉成形术后24h,中膜部分SMC显示EGFR阳性表达;48和72h中膜EGFR阳性表达均进一步增加;7和14d动脉中膜EGFR阳性表达的SMC均较72h显著减少,但新生内膜中增殖的SMC均显示大量EGFR阳性表达。阳性染色以胞膜处最明显。结论:动脉成形术使血管SMCEGFR表达显著增加,再狭窄形成过程中SMC增殖与EGFR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