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东莨菪碱和维拉帕米对海洛因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 采用逐日递增法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用不同剂量的东莨菪碱合并维拉帕米处理动物后,腹腔注射纳洛酮5 mg/kg诱发戒断反应,记录戒断症状.结果: 单独皮下注射东莨菪碱或皮下注射维拉帕米可明显抑制海洛因依赖大鼠戒断症状,东莨菪碱(0.5 mg/kg,1 mg/kg)合并维拉帕米(10 mg/kg,20 mg/kg)使用时效果更好.结论: 东莨菪碱可能通过影响乙酰胆碱来减轻海洛因戒断反应;维拉帕米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细胞钙离子的流入进而与东莨菪碱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扶正口服液(以下简称FZY)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及血清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影响。方法:剂量递增sc吗啡建立14d大鼠吗啡依赖模型,观察FZY对纳洛酮催促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血清中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①FZY两个剂量(5.48、10.96g生药/kg)可显著降低吗啡依赖大鼠催促戒断症状分值(P〈0.01),且10.96g生药/kg能明显抑制戒断引起的体重下降(P〈0.01);②FZY两个剂量(5.48、10.96g生药/kg)可显著降低血清NO含量和NOS活性,效应呈剂量相关性。结论:扶正口服液能缓解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体内NOS活性,进而下调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扶正口服液(以下简称FZY)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及血清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影响。方法:剂量递增sc吗啡建立14d大鼠吗啡依赖模型,观察FZY对纳洛酮催促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血清中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①FZY两个剂量(5.48、10.96g生药/kg)可显著降低吗啡依赖大鼠催促戒断症状分值(P<0.01),且10.96g生药/kg能明显抑制戒断引起的体重下降(P<0.01);②FZY两个剂量(5.48、10.96g生药/kg)可显著降低血清NO含量和NOS活性,效应呈剂量相关性。结论:扶正口服液能缓解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体内NOS活性,进而下调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硝苯地平对吗啡戒断大鼠动脉血压的影响。方法 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剂量递增皮下注射吗啡使大鼠形成吗啡依赖,经纳络酮催瘾建立吗啡戒断大鼠模型。5d内注射剂量依次为4mg/kg、10mg/kg、20mg/kg、30mg/kg、50mg/kg,每日3次(9:00、13:00、17:00),5d后动物产生吗啡依赖。在大鼠吗啡依赖后的第2天,停止注射吗啡,并于9:00给大鼠腹腔注射纳洛酮催瘾(0.5mg/kg),5min后即可诱发戒断症状,分别测量正常血压、心率和硝苯地平作用前后的血压和心率,以及戒断大鼠平均动脉血压(mABP)水平,并观察硝苯地平影响吗啡戒断大鼠高血压症状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结果 外周单胺类递质(NA)释放增多与吗啡戒断大鼠血压升高有一定相关性;硝苯地平可显著性地降低吗啡戒断大鼠的血压,以1.0~0.5mg/kg效果为最佳剂量。结论 硝苯地平可显著地降低吗啡戒断大鼠的高血压症状,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5.
东莨菪碱对SD大鼠吗啡位置偏爱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通过观测东莨菪碱对雄性SD大鼠吗啡位置偏爱(相当于渴求)形成过程的影响,以期揭示胆碱能M型受体参与吗啡精神依赖的形成。方法:将24只无自然地点偏爱的雄性SD大鼠采用同窝异体配对设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在建立吗啡依赖模型的过程中(10天)及戒断后(共14天)进行8次吗啡位置偏爱实验,比较两组大鼠在吗啡侧的停留时间,其中实验组于注射吗啡时加注东莨菪碱。结果:在吗啡依赖形成及戒断过程中,实验组(吗啡+东莨菪碱组)和对照组(吗啡+生理盐水组)在吗啡侧的停留时间均长于生理盐水侧,产生了对吗啡的位置偏爱,但两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在吗啡侧的停留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东莨菪碱明显抑制了大鼠吗啡位置偏好的形成,揭示了乙酰胆碱M型受体参与了吗啡的精神依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及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方法 (1)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MOR组),纳洛酮促戒断组(NAL组),PHC治疗组(PHCl,2,3组),对照组(NS组),每组8只.剂量递增法连续5 d皮下注射吗啡(10~50mg/kg,每日2次)及纳洛酮催促戒断(5 mg/kg),建立吗啡躯体依赖大鼠模型.实验第6天上午,纳络酮催促戒断前30min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PHC(0.5,1.0,1.5 mg/kg).观察各组大鼠在20 min内的体质量丧失情况及戒断症状.(2)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诱导组(MOR组),PHC治疗组(PHC1,2,3组),对照组(NS组),每组8只.连续7d交替皮下注射吗啡(10mg/kg,每天1次)或生理盐水,诱导大鼠的吗啡位置偏爱效应.实验第8天停用吗啡,NS组与MOR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PHC治疗组则分别腹腔注射PHC 0.5,1.0,1.5 mg/kg.各组大鼠行CPP测试.结果 (1)PHC治疗组能明显缓解吗啡依赖大鼠的催促戒断症状,其体质量丧失[(8.53±1.20)g、(7.36±1.06)g、(5.40±1.79)g,(12.63±2.22)g,F=83.16,P<0.01]和戒断症状评分[(25.36±3.11)分、(21.38±3.50)分、(17.06±1.78)分,(31.69±2.76)分,F=256.56,P<0.01)]明显低于NAL组,且呈剂量依赖性.(2)PHC治疗组的灰区停留时间与MOR组比较显著缩短[(529±83)s、(460±107)s、(418±97)s,(643±111)s,F=13.22,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PHC急性治疗能剂量依赖的抑制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和条件性位置偏爱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建立方式和催促戒断给药剂量对戒断强度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对两种常用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在不同剂量纳洛酮催促戒断后,观察戒断体征及体重减轻来评估戒断强度。结果 两组方法均成功建立了大鼠吗啡依赖。5日法(吗啡总剂量380mg.kg-1)模型大鼠在2mg.kg-1和4mg.kg-1纳洛酮催促剂量下戒断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12日法模型(吗啡总剂量1365mg.kg-1)戒断强度随纳洛酮剂量增加显著上升(P<0.01),但仅在4mg.kg-1纳洛酮催促剂量时显著高于5日法模型。结论 应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吗啡依赖模型的建立方法,并结合实验条件判定结果。  相似文献   

8.
刘海林  张跃  郑国龙 《重庆医学》2011,40(23):2335-2337,2394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NOS抑制剂对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反应、脊髓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吗啡依赖和戒断模型,SD大鼠72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L-NAME组,每组18只大鼠。采用行为学(n=8)、免疫组织化学(n=6)和Western blot(n=4)方法观察鞘内注射L-NAME对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反应、脊髓p-CREB表达的影响。结果 (1)鞘内注射L-NAME、可明显减轻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戒断组戒断症状评分为28.60±4.89,L-NAME组22.10±4.52(P<0.05);戒断组TEA评分为13.50±2.55,L-NAME组9.80±3.11(P<0.05)。(2)鞘内注射L-NAME可明显减少戒断大鼠脊髓背角p-CREB阳性神经元的数目(380±71),L-NAME组(283±47)低于戒断组(P<0.05)。(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鞘内注射L-NAME明显抑制吗啡戒断期间脊髓p-CREB表达的增加。结论鞘内注射NOS抑制剂能明显抑制吗啡戒断大鼠脊髓神经元p-CREB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脊髓内NA能神经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后大鼠脊髓内NA能神经元的形态变化.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8只.依赖组大鼠以腹腔注射吗啡方法建立吗啡依赖模型.戒断组大鼠在依赖模型建立后于腹腔注射纳洛酮5 mg/kg诱导戒断症状,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24 h后取脑和脊髓作冰冻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及LC内NA能神经元的变化.结果正常组LC内DBH阳性细胞数为(98±17),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LC内DBH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12±20)和(229±27),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但平均灰度值无明显差异.慢性吗啡处理后脊髓前角DBH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染色加深,后角和侧角新增加大量阳性神经元,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DBH阳性神经元增加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慢性吗啡处理和戒断引起LC和脊髓内NA能神经元增多,提示NA与吗啡依赖和戒断的形成有关,其可能是吗啡依赖及戒断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测东莨菪碱对雄性SD大鼠吗啡位置偏爱(相当于渴求)形成过程的影响,以期揭示胆碱能M型受体参与吗啡精神依赖的形成.方法将24只无自然地点偏爱的雄性SD大鼠采用同窝异体配对设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在建立吗啡依赖模型的过程中(10天)及戒断后(共14天)进行8次吗啡位置偏爱实验,比较两组大鼠在吗啡侧的停留时间.其中实验组于注射吗啡时加注东莨菪碱.结果在吗啡依赖形成及戒断过程中,实验组(吗啡+东莨菪碱组)和对照组(吗啡+生理盐水组)在吗啡侧的停留时间均长于生理盐水侧,产生了对吗啡的位置偏爱.但两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在吗啡侧的停留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东莨菪碱明显抑制了大鼠吗啡位置偏好的形成,揭示乙酰胆碱M型受体参与了吗啡的精神依赖.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大鼠对尼美舒利与吗啡、苯巴比妥的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用尼美舒利处理的大鼠,突然停药或给予纳络酮未观察到戒断症状;吗啡组大鼠突然停药或用纳络酮诱导,可观察到明显的戒断症状;苯巴比妥处理大鼠突然停药后,也可观察到戒断症状;对于吗啡和苯巴比妥依赖的大鼠,尼美舒利没有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2.
褪黑激素对小鼠吗啡戒断反应及血清单胺类递质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Qiu Y  Kang L  Qiu X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9):704-706
目的观察褪黑激素对小鼠吗啡戒断反应及血清单胺类递质的影响。方法皮下注射定量吗啡,建立小鼠吗啡依赖模型;腹腔注射纳络酮催瘾。根据小鼠戒断反应中出现跳跃反应的潜伏期和跳跃次数评定戒断反应的强度。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检测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结果4种不同剂量(25、50、100、200mg/kg)的褪黑激素对小鼠吗啡戒断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很好的量效关系。100mg/kg的褪黑激素可抑制吗啡戒断反应引起的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浓度的升高。结论褪黑激素可抑制小鼠吗啡戒断反应,并抑制戒断反应引起血清单胺类递质的升高。  相似文献   

13.
复方镇痛膏对吗啡依赖大鼠自然戒断征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观察中药复方镇痛膏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综合征的疗效,采用剂量递增方式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的大鼠模型,观察大鼠每日体重下降百分率和摇头抖体的次数。结果显示复方镇痛膏明显阻止戒断大鼠的体重下降,减少其摇头抖体次数,说明复方镇痛膏能明显抑制吗啡依赖大鼠戒断反应。  相似文献   

14.
王惠玲  赵晏  向晓辉  王会生 《医学争鸣》2004,25(16):1448-1451
目的:研究中脑一边缘多巴胺回路腹侧被盖区(VTA)内源性谷氨酸信号转导在吗啡戒断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给VTA微注射不同剂量谷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 )MK-801,用行为学方法观察对吗啡戒断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递增量吗啡ip7d建立依赖模型,末次给药1.5hip盐酸纳洛酮(2mg/kg)诱发戒断症状,以Gellert-Hohzman Score和湿狗样颤为评价戒断症状程度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K-801(2,5,10g/L)微注射于VTA可明显减弱吗啡戒断大鼠湿狗样颤的发生次数,且能显著降低吗啡戒断鼠的Gellert-Holtzman Score.结论:VTA内源性谷氨酸受体及其与中脑一边缘多巴胺能信号转导相互作用,参与吗啡戒断的形成,提示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可用于吗啡戒断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观察吗啡依赖或戒断时大鼠脊髓,脑干和皮层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ial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以及受体GDNFR-α和GDNFR-β基因的表达以及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mAch)、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或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处理后对它们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actinmRNA作为内标检测GDNF,GDN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嘌呤碱基与嘌呤核苷对吗啡依赖大鼠的热痛阈与急性戒断的影响。 方法:28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吗啡依赖+嘌呤碱基组、吗啡依赖+嘌呤核苷组,每组7只。通过热敏感甩尾实验,记录大鼠热敏感甩尾潜伏期;通过纳洛酮催促,对大鼠急性戒断症状进行观察与评定。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吗啡依赖组、吗啡依赖+嘌呤碱基组、吗啡依赖+嘌呤核苷组均产生明显的药物抗痛觉效应(P<0.05);吗啡与嘌呤碱基或与嘌呤腺苷同时作用大鼠的甩尾潜伏期与吗啡依赖组相比有延长的趋势(P>0.05);吗啡与嘌呤碱基或与嘌呤核苷同 时作用的大鼠戒断后,湿狗样抖动及腹泻/排便的发生次数比吗啡单独作用组明显增加(P<0.05)。 结论:本实验观察到系统应用腺嘌呤/鸟嘌呤、腺苷/鸟苷对吗啡依赖大鼠既可提高其基础热痛阈,又可加重其部分急性戒断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吗啡依赖大鼠催促戒断模型与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递质的变化以及中药活性成分青藤碱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剂量递增法复制吗啡依赖大鼠模型,经纳洛酮催促,引发躯体戒断症状.连续给予吗啡(5 mg/kg,sc)6d,采用倾向性训练程序训练大鼠,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两个模型分别给予青藤碱低、高两个剂量(30 mg/kg,60 mg/kg,im)治疗.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含量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 1.吗啡依赖大鼠经纳洛酮催促后,戒断评分值明显升高,同时伴有下丘脑NE和5-HT水平升高[分别为(7.07±1.41)μg/g脑组织和(1.15±0.35)μg/g脑组织],与空白对照组Ⅰ[分别为(3.34±0.97)μg/g脑组织和(0.49±0.21)μg/g脑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大鼠脑内DA水平下降[(0.28±0.12)μg/g脑组织],与空白对照组1[(0.39±0.14)μg/g脑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在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大鼠脑内DA和5-HT水平升高[分别为(1.13±0.36)μg/g脑组织和(1.23±0.34)μg/g脑组织],与空白对照组Ⅱ[分别为(0.43±0.11)μg/g脑组织和(0.47±0.18)μg/g脑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NE则无明显改变[(3.28±1.10)μg/g脑组织],与空白对照组Ⅱ[(3.57±1.17)μg/g脑组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青藤碱连续用药可显著抑制催促戒断症状和吗啡引起的位置偏爱的形成,对脑内单胺神经递质水平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结论 吗啡依赖的形成和戒断与脑内单胺神经递质有密切关系,吗啡的躯体戒断症状与NE和5-HT升高的关,而位置偏爱效应主要与DA水平升高有关.青藤碱能抑制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消除吗啡诱导的大鼠位置偏爱的形成,对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紊乱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的消退方法对吗啡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消退及随后小剂量药物诱发点燃的影响。方法小鼠采用交替隔日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或等容量生理盐水后在伴药箱或非伴药箱训练共8 d,即接受吗啡和生理盐水训练共4个轮次,使小鼠形成CPP。采用不同的消退方法使小鼠CPP熄灭。方案1:自然消退。小鼠吗啡CPP形成后不做任何处理,待21 d后,每隔7 d进行1次测试,观察其消退程度。方案2:测试消退。小鼠吗啡CPP形成第2天起,每日进行1次消退测试观察其消退程度;方案3:训练消退。小鼠吗啡CPP形成第2天起,用生理盐水代替吗啡,小鼠每日分别在伴药箱和非伴药箱完成一轮训练,每训练2轮测试1次,观察其消退程度。待各组完全消退后间隔2~7 d,皮下注射5 mg/kg吗啡对小鼠CPP进行重建测试。结果吗啡处理诱导小鼠出现显著的CPP效应,自然消退组在CPP形成后第28天仍保持CPP行为,第35天CPP效应消失。消退测试6次,训练熄灭4轮均使得CPP效应消退。以上3种方案消退的小鼠均可被5 mg/kg的吗啡点燃。结论吗啡诱导的小鼠CPP模型可维持28 d以上(自然消退),测试及训练消退的方法均可加速其消退,且5 mg/kg吗啡可诱导各组CPP效应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