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银瑞  金哲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54-54
目的:总结食管癌切除后采用消化道吻合器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经验,以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32例食管癌患者,根据采用的手术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器械吻合组行食管癌切除后采用国产常州WGWB-26型吻合器进行颈部胃食管吻合,手工吻合组行食管癌切除后采用手工方法进行颈部胃食管吻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器械吻合组吻合时间少于手工吻合组(30±5分钟 vs 55±5分钟,P〈0.05),近期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手工吻合组(0.8% vs 5.4%,0.8% vs9.8%,P〈0.05);器械吻合组随访1~15个月食管X线钡餐检查证实无吻合口狭窄。结论:使用吻合器行胃食管器械吻合,能增加吻合的可靠性,减少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对食管癌行机械吻合及应用带蒂胸膜片包埋吻合口的优点。方法 对食管中下段癌采用机械吻合器行食管、胃主动咏弓上吻合或胸顶吻合,并以带蒂胸膜片包埋吻合口;同期行常规手工吻合及胃壁包埋吻合口作为对照组。结果 机械吻合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0.6%,死亡1例,吻合口狭窄发生7%,无死亡,手术死亡率0.2%;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23%,死亡5例,吻合口狭窄发生2.7%,无死亡,手术死亡率1.9%。结论 食管胃机械吻合及应用带蒂胸膜片包埋吻合口的方法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低,死亡率低,但吻合口狭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吻合器在食管癌贲门癌机械吻合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26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采用国产吻合器施行食管胃机械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226例食管胃吻合均1次完成,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3例,吻合口瘘2例,房颤2例,肺部感染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机械吻合安全可靠,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管状吻合器在食管癌根治术中食管胃机械吻合的应用方法及使用要点.方法:分析43例食管癌常规手术切除病灶后使用管状吻合器行胸内食管胃机械吻合.结果:43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1例,无吻合口狭窄及出血.结论:食管胃机械吻合方法的使用,与常规手工吻合相比,降低了吻合口瘘、狭窄、出血的发生率,并使胸膜顶吻合变得相对容易,手术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1994年 1月~ 2 0 0 2年 3月 ,我科共行食管癌手术 4 15例 (手术切除 4 0 1例 ,手术探查 14例 ) ,其中行食管胃吻合374例均未发生吻合口瘘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 15例食管癌患者 ,男性 312例 ,女性 10 3例 ,年龄 5 3± 5 .6岁 (2 6~ 81岁 )。食管胸下段癌 6 7例 ,胸中段癌 2 74例 ,胸上段癌 6 9例 ,颈段癌 5例。手术切除 4 0 1例 ,手术探查 14例。本组行食管胃吻合 374例均未发生吻合口瘘 ,其中经左胸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 4 3例 ,弓上吻合2 6 2例 ,弓下吻合 2 2例 ;经右胸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4 2例 ,非开胸食…  相似文献   

6.
我院 1996年 5月— 2 0 0 2年 2月应用国产GF - 1型管状消化道吻合器对 89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胃超胸顶吻合 ,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9例患者 ,年龄 32~ 72岁 ,平均 5 2岁。术前行钡餐造影、纤维胃镜检查 ,均确诊为食管癌。手术方法 :采用左后外侧切口经第 5或 6肋间进胸 ,常规游离肿瘤及上下食管 ,依食管口经选择吻合器 ,在肿瘤上方切开食管插入吻合器 ,自贲门放入主体机 ,中心杆自胃底最高点插入 ,握压手柄完成吻合 ,检查切除食管胃环是否完整。2 结果89例均一次成功 ,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 ,经扩张治疗后缓解。 89例均为食管鳞…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食管癌手术中采用器械吻合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180例食管癌切除手术患者按手工吻合和器械吻合重建消化道分为两组,手工吻合组539例,器械吻合组641例,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及与吻合技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器械吻合组胃食管吻合时间、总手术时间均较手工吻合组缩短(P〈0.01).而术后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呼吸循环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器械吻合组均较手工吻合组低(3.1%,2.4%,0.2%,2.3%,0.6%伪6.5%,4.0%,0.8%,3.5%,1.8%),两组患者胃食管反流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器械吻合重建消化道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食管癌颈部食管胃吻合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 2 86例食管癌经左胸颈部食管胃吻合。结果 :2例死于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吻合口瘘发生率为 2 .1% ,吻合口癌发生率 1.4% ,上切缘阳性率 0 .7% ,颈部淋巴结阳性率16.8%。术后随访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73 .8%、43 .7%、3 0 .4%。结论 :经左胸颈部食管胃吻合术能扩大手术切除范围 ,减低吻合口癌 ,切缘阳性的发生率 ,并且能对颈部淋巴结进行清扫 ,提高了食管癌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1990年6月~1998年7月,我们应用上海医疗器械六厂生产的GF-Ⅰ型消化道管型吻合器,无选择性对食管癌、贲门癌切除,连续行食管胃吻合270例,无吻合口瘘发生,现将应用体会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组270例,男性227例,女性43例;年龄38~78岁。食管癌146例,其中中上段97例,下段49例。食管癌经左胸左颈部吻合5例,胸顶吻合21例,主动脉弓上吻合102例,弓下吻合9例;经右胸食管胃胸顶吻合9例。贲门癌124例,均行弓下食管胃吻合,其中经左胸86例,胸腹联合切口32例,经腹切口6例。主动脉弓以上吻合部位,多采用26mm吻合器;弓以下部位吻合,多…  相似文献   

10.
1995年 12月~ 1999年 12月 ,我们应用江苏淮阳西格玛医用实业公司研制的CES型带膜食管支架 (Gi anturco RoschZ简称GRZ) ,在内镜直视下置入 ,快速治疗吻合口瘘 2 9例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8例 ,女 11例。年龄 35~ 69岁。食管中下段癌术后 6例 ,下段癌 11例 ,贲门癌 12例。采用单层吻合 2例 ,双层吻合 2 4例 ,吻合器吻合 3例。术后发现吻合口瘘的时间 3~ 5天 7例 ,6~ 8天 12例 ,9~12天 6例 ,15天 3例 ,2 2天 1例。瘘口最小 0 .2cm ,最大 1cm以上。食管支气管瘘 4例 ,食管纵隔瘘 6…  相似文献   

11.
胸内器械吻合预防吻合口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1月~2000年12月,笔者应用常州GW-1型消化道吻合器对323例贲门、食管癌切除手术过程中行胸内器械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占0.6%。比报道的器械吻合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0.9%低,比手工吻合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3%~5%明显下降。笔者认为:选择合适的病例,熟悉吻合器的结构、性能和使用方法,仔细操作,器械吻合能有效地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 ,并分析手工吻合和器械吻合在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中的临床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 1994年 1月~ 2 0 0 1年 3月 5 89例食管癌根治性切除病例 ,并按手工吻合和器械吻合两种不同吻合方式分组比较。结果  5 89例病例中 ,手工吻合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 15例 (6 .5 % ) ,器械吻合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 2 3例 (6 .4 % ) ,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但器械吻合组手术时间为 (14 5± 16 )分钟 ,手工吻合组为 (170± 2 2 )分钟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吻合口瘘组血浆白蛋白为 (36 .9± 7.1) g/L ,无吻合口瘘组为 (38.7± 7.2 ) g/L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器械吻合方便、快捷 ,明显地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 ,但并未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耀元 《广西医学》2001,23(3):565-566
手术是治疗食管贲门癌的重要方法 ,在食管贲门癌的外科治疗中 ,吻合口瘘是常见的并发症 ,常危及病人生命 ,死亡率较高。 1 985年 2月~ 2 0 0 0年9月我们共进行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1 0 60例 ,术后出现吻合口瘘 1 9例 ,现将其诊断及治疗情况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0 60例手术病人中 ,男 834人 ,女2 2 6人 ,食管胃胸内吻合 661例 ,颈部吻合 399例。发生吻合口瘘 1 9例 ,吻合口瘘发生率为 1 .79%。其中胸内吻合口瘘 7例 ,颈部吻合口瘘 9例 ,胸胃穿孔 3例 ;男 1 4例 ,女 5例 ,年龄 35~ 66岁。按国际 TNM病理分…  相似文献   

14.
食管、贲门癌术后食管胃吻合瘘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死亡率高达50%以上。近年来,我院对1例贲门癌手术中采用Proximate LKS吻合器对食管胃吻合口进行操作,术后第17天发生胸内吻合口瘘,病情十分重笃,经积极救治,终使瘘口闭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预防食管癌手术的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为食管癌手术治疗提供有效吻合方法。方法将71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吻合器组387例和对照组325例。吻合器组采用吻合器进行机械吻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工丝线缝合吻合。观察两组的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均成功手术切除食管恶性肿瘤。吻合器组平均手术时间(153.7±49.0)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89.5±56.1)min。吻合器组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吻合器组术的首次吻合成功率97.16%。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46%(47/325);吻合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56%(37/387)。吻合器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2.46%;吻合器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0.78%。吻合器组的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吻合器机械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操作简便,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我院近三年应用吻合器重建消化道的临床经验,探讨食管吻合器在超胸顶及颈部食管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近三年食管癌、贲门癌手术病人,采用上海产GF—Ⅰ型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128例,其中56例行超胸顶或颈部食管胃吻合消化道重建术,占同期应用吻合器行食管重建术病例的43.75%。结果:全组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治疗,2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例术后三个月出现中度吻合口狭窄,出现以上并发症者均为胸内食管胃吻合病人,其他病人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127例痊愈出院。结论:应用食管吻合器重建消化道可增加手术安全系数,减少手术并发症。超胸顶或颈部机械吻合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面污染机会少,吻合可靠,手术时间短,病人住院费用减少,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减少,吻合口瘘或狭窄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王德良 《四川医学》2002,23(7):702-702
自 1996年 7月至 2 0 0 0年 12月 ,我院手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采用 GF- 1型管状吻合器行胃食管机械吻合加胃浆肌层包套食管方法 83例 ,在预防吻合口瘘及狭窄方面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5 7例 ,女 2 6例 ,年龄 35~ 70岁 ,平均 5 6 .7岁。其中食管中、下段癌 70例 ;贲门癌13例 ;经左胸径路 5 2例 ,经右胸径路 2 1例 ;弓上及胸膜顶吻合 5 6例 ,弓后吻合 4例 ,弓下吻合 2 3例。1.2 方法 :全组病例均按规范化食管贲门癌手术方式游离食管与胃并二区域淋巴结清扫。常规断胃后 (贲门癌患者距肿瘤下缘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中胃食管颈部全器械侧侧吻合技术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食管癌病人,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颈部侧侧吻合,观察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胃食管返流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20例病人顺利完成颈部侧侧吻合,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9例病人出现胃食管返流,发生率为7.5%。结论全机械食管胃侧侧颈部吻合应用安全可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发生,从而避免因吻合口瘘导致病人长期住院,并减少因吻合口狭窄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机械吻合及带蒂胸膜片包埋吻合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计食管癌行机械吻合及应用带蒂胸膜片包埋吻合口的优点.方法对食管中下段癌采用机械吻合器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或胸顶吻合,并以带蒂胸膜片包埋吻合口;同期行常规手工吻合及胃壁包埋吻合口作为对照组.结果机械吻合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0.6%,死亡1例,吻合口狭窄发生7%,无死亡,手术死亡率0.2%;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2.3%,死亡5例,吻合口狭窄发生2.7%,无死亡,手术死亡率1.9%.结论食管胃机械吻合及应用带蒂胸膜片包埋吻合口的方法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低,死亡率低,但吻合口狭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0.
1990~1996年我院手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用国产GFⅠ型消化道吻合器吻合,共发生吻合口瘘10例,均为早中期瘘,经再次进胸行吻合口重建术,9例治愈出院,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50~70岁。10例胸内吻合口瘘,其中弓上吻合口瘘6例,弓下吻合口瘘4例。吻合口瘘发生时间:早期瘘6例,发生于术后3天以内,中期瘘4例发生于术后6~14天。瘘的治疗及效果:6例开胸后再次游离胃及胸段食管,行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4例开胸后直接行瘘口修补术,其中1例原瘘口修补术后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