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考察中学生羞耻倾向与敌意、愤怒、攻击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精神卫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Buss-Perry攻击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哈尔滨市851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中学生羞耻倾向、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性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7.04,6.87,2.98,P值均<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中学生羞耻倾向、愤怒、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年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73,3.63,5.77,4.05,P值均<0.05),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发展过程.羞耻倾向、敌意、愤怒与攻击行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间均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敌意与愤怒在羞耻倾向预测攻击行为间多重中介作用(x2/df=4.11,CFI=0.901,TLI=0.907,RMSEA=0.047,SRMR=0.054).结论 中学生羞耻倾向可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敌意、愤怒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2.
考察大学生攻击情绪与认知在无聊倾向与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河北省4所高校大学生共935名,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攻击性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主要攻击行为为言语攻击.男生的愤怒情绪和身体攻击水平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2.912,3.862,P值均<0.05);大一学生的身体攻击水平高于大四学生(t=2.558,P=0.026).无聊倾向与攻击性各维度呈正相关;无聊倾向不仅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攻击行为,还可通过攻击情绪与认知对攻击行为有间接影响,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20,0.21,中介模型拟合指数x2/df=3.52,RMSEA=0.07,CFI=0.90,TLI=0.91,AIC=31 521.36,BIC=31 864.48.结论 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攻击行为、攻击情绪与认知各维度存在统计学关联,且攻击情绪与认知在无聊倾向预测攻击行为中起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讨农村留守中学生自尊、欺凌、羞耻倾向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欺凌行为问卷、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和青少年自伤行为调查问卷对辽宁省4所学校760名初一至高三农村留守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46名农村留守中学生有自伤行为,检出率为19.21%;自尊、欺凌、羞耻倾向分别与自伤行为均存在显著负相关(r=-0.472~-0.131,P 0.01);欺凌与羞耻倾向在自尊与自伤行为之间具有多重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54%;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在"自尊→欺凌→自伤行为"路径中,欺凌的中介效应值为-0.029 (95%CI:-0.042~-0.141),表明欺凌在自尊与自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在"自尊→羞耻倾向→欺凌→自伤行为"路径中,羞耻倾向和欺凌的中介效应值为-0.014 (95%CI:-0.031~-0.109),表明欺凌与羞耻倾向在自尊与自伤行为关系间起着链式中介效应。结论通过增强自尊心,减少欺凌事件和降低羞耻倾向水平可有效防范农村留守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金秋  韩慧  程耀慧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40-1343
  目的  了解蚌埠市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情绪管理的现状及其关系,为减少和预防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4—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随机抽取蚌埠市1 046名中学生,使用悲伤情绪管理量表、愤怒情绪管理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以及相关人口学因素共同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男生悲伤情绪管理与愤怒情绪管理得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06,4.29,P值均 < 0.01),初二学生愤怒情绪管理得分低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学生(F=3.53,P < 0.01);男生攻击行为总分高于女生(t=2.55,P < 0.01),而女生愤怒维度得分高于男生(t=6.27,P < 0.01);初二学生攻击行为总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学生(H=25.16,P < 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悲伤情绪管理与躯体攻击、愤怒、敌意以及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0.18,-0.08,-0.12,P值均 < 0.01),愤怒情绪管理与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以及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0.09,-0.36,-0.15,-0.29,P值均 < 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愤怒情绪管理对男生(B=-2.48,95%CI=-3.17~-1.79)和女生(B=-2.93,95%CI=-3.67~-2.20)的攻击行为均有预测作用,悲伤情绪管理对女生的敌意有负向预测作用(B=-0.26,95%CI=-0.54~0.01)(P值均 < 0.01)。  结论  中学生对自身情绪的管理能力越强,攻击性行为相对越少。提高中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探讨情绪管理在农村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自伤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为中学生自伤行为和攻击行为的预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五省15座城市的农村地区选取14 29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伤行为、情绪控制能力和攻击性行为等.结果 农村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率为28.54%,反复自伤行为发生率为13.39%;攻击性行为的5个维度与自伤行为频次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8,0.07,0.10,0.10,0.12,P值均<0.01),情绪管理能力与自伤行为频次呈负相关(r=-0.09,P<0.01);情绪管理能力在攻击性行为与自伤行为的关联中具有中介效应,其在身体攻击、语言攻击、间接攻击、愤怒和敌意中与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5.93%,22.73%,19.61%,27.55%,18.80%.结论 情绪管理在青少年自伤行为和攻击行为中具有中介作用,可通过增强中学生情绪控制能力,预防青少年自伤行为和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6.
探讨父母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与中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蚌埠市初高中在校学生1 046名,使用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量表及攻击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女生愤怒得分高于男生,男生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6.28,2.56,P值均<0.01);两两比较显示,初二学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的学生(P值均<0.05).男、女生在父母控制总分、父亲行为和心理控制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4.07,3.01,P值均<0.05);父母控制存在年级差异,两两比较显示,初中生父母控制水平高于高中生(P值均<0.05).父母控制与男女中学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0.29),其中父母的心理控制与男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0.23),父母的行为控制和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女生的攻击性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9,0.13,0.29,0.3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OR=0.50,95%CI=0.21~0.79)和母亲(OR=0.32,95%CI=0.02~ 0.62)的心理控制对男生的攻击行为具有预测性;对于女生而言,母亲的心理控制(OR=0.55,95%CI=0.23~0.87)和父母控制(OR=0.17,95%CI=0.01~0.33)可以预测女生的攻击行为(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不容忽视,对父母控制进行有效干预可以预防和控制中学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7.
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及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黎岩  陈晨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29-531,534
探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和自尊的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沈阳市3所大学的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为29.17% (236/809).受虐组与非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0.51)(2.21±0.55),t=-11.640,P<0.01];受虐组自尊得分高于非虐待组[(2.53±0.43)(2.34±0.89),t=-3.170,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各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非虐待组(P值均<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躯体虐待与躯体忽视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69,P<0.01);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481~0.695,P值均<0.01);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与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等呈正相关(r=0.219~0.348,P值均<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4,0.073,P值均<0.01);自尊与攻击性4个维度均呈正相关(r=0.111~0.195,P值均<0.01).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自尊在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与攻击性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可以直接预测攻击性,也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攻击性.可以从自尊入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了解中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维护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整群抽取的辽宁省4所中学的934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中学生孤独感、自尊、实施/受网络欺凌得分在性别、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和受网络欺凌分别与自尊存在负相关,与孤独感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0.20;0.24,0.20,P值均<0.01);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和受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0.63,P<0.01).自尊在孤独感预测实施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6.2%,23.1%.结论 孤独感既能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实施/受网络欺凌行为,也可以通过自尊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申婷  张野  张珊珊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2):1824-1827
评价羞耻倾向在高中生亲子依恋和欺凌间的作用,为开展高中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9-11月,采用青少年亲子与同伴依恋量表、中学生欺凌行为问卷和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对方便抽取的辽宁省沈阳市和河南省新乡市4所高中1 149名学生的欺凌实施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31.07%高中生涉及欺凌,男生、高二学生、独生子女、农村学生总体实施欺凌报告率均较高(P值均<0.01).母子依恋与羞耻倾向、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0.21,-0.20,P值均<0.01);父子依恋与羞耻倾向、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0.21,-0.19,P值均<0.01);羞耻倾向分别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19,P值均<0.01).羞耻倾向在母子依恋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中均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1.78%和15.70%.羞耻倾向在父子依恋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中均起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5.17%,17.43%.结论 母子依恋、父子依恋既可以对高中生欺凌实施行为产生直接作用,又可以通过羞耻倾向间接作用于高中生欺凌实施.  相似文献   

10.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自我接纳程度、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攻击性问卷、自我接纳问卷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新乡3所院校随机抽取的9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和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7.17,4.21,2.05,3.63,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P<0.05);受过处分的大学生间接攻击得分高于未受过处分的大学生(t=2.60,P<0.01);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间接攻击、敌意和攻击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9,4.61,3.37,P值均<0.01);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身体攻击、愤怒和攻击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70,3.94,3.37,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攻击行为总分与自我接纳呈正相关,与实际家庭亲密度及实际家庭适应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09,-0.07,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接纳、性别、是否受过处分、留守经历和期望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有一定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自我接纳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相关.学校应针对性开展关于自我接纳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保持合理的自我接纳水平,同时家庭成员应培养良好的亲密度与适应性,达到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路径,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随机抽取安徽省蚌埠市4所中学2 626名中学生,采用攻击行为量表、亲子依恋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外显自尊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亲子依恋和外显自尊得分均高于高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攻击行为得分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交往焦虑和外显自尊在亲子依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均起中介作用。结论改善亲子关系、降低中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提高自尊水平,可以预防和减轻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洛阳市中学生生殖健康性行为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学生生殖健康性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利用SAS 8.1 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生殖健康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高中生边缘性行为(接吻、拥抱、爱抚等)、独自性行为(手淫、性幻想等)及性交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初中生(P<0.05),男生高于女生(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有恋爱经历者较无恋爱经历者更易发生性行为(OR=2.62,95%CI:1.21~5.66);从书刊、音像或大众媒体获得生殖健康知识较其他途径易发生性行为(OR=3.09,95%CI:1.43~6.51);赞成中学生恋爱及男女交往者易发生性行为(OR=2.24,95%CI:1.32~3.75).结论 中学生缺乏必要的基本性卫生知识,主要表现在边缘性行为的发生、不能正确认识独自性行为以及不适宜的性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了解网络游戏对中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以期为自杀危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贵州省抽取贵阳、凯里和毕节共5 109名中学生,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自杀态度问卷(QSA)进行调查,应用PSM匹配出玩网络游戏中学生与不玩网络游戏的中学生各1 680名.结果 倾向得分匹配前,协变量性别、民族、年龄、年级、有无宗教信仰、身心健康和父亲文化程度在是否玩网络游戏中学生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倾向得分匹配后,所有协变量在是否玩网络游戏中学生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倾向得分匹配前,玩网络游戏与不玩网络游戏的中学生在自杀行为、自杀者家属和安乐死上的态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94,-4.658,-5.449,P值均<0.01).倾向得分匹配后,玩网络游戏与不玩网络游戏的中学生在自杀行为、自杀者家属和安乐死上的态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35,2.679,-3.718,P值均<0.05).结论 玩网络游戏是中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因素,预防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应关注玩网络游戏中学生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了解河南省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流行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一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分初中版、高中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初中和高中学生共30 26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河南省中学生电子游戏成瘾行为报告率为12.9%,且男生(16.8%)高于女生(8.9%)(x2=416.0,P<0.05);每天上网时间≥4 h的学生有3 691名(占12.2%),且男生(15.1%)高于女生(9.3%) (x2=240.0,P<0.05).网络成瘾率为7.6%,男生(10.7%)高于女生(4.6%)(x2=410.9,P<0.05);娱乐性赌博行为报告率为14.6%,参与者(19.6%)高于未参与者(5.6%)(x2=1 048.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R2=0.085,预测百分比为92.2%,结果显示,学习成绩、孤独、学习压力感、焦虑和抑郁是网络成瘾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河南省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处于国内平均水平,应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关注学生心理状况角度出发,减少或避免网络成瘾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东城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东城区4所中学的高中一、二、三年级各2个班,共1118名学生,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进行测评。结果1.7%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以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躯体症状为多见,其检出率分别为50.8%、19.1%和18.7%。女生MHT全量表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重点学校学生显著高于非重点学校学生(P〈0.05),高一、高三学生显著高于高二学生(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身体健康状况、母亲教养方式、自我期望程度、学习压力程度、学习能力自我评价、同学关系、自尊水平、主观幸福感水平是MHT全量表分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应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16.
了解北京和哈尔滨中学生社会支持、希望与抑郁的关系,为中学生抑郁的干预提供基础支持.方法 方便抽取北京市和哈尔滨市1 152名中学生作为被试,完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学生希望量表和Beck抑郁量表第2版的测试,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用Mplus 7.0进行结构方程建模.结果 中学生抑郁的检出率为20.75%(239/1 152).女生高于男生(F=5.54,P<0.01);高三学生高于初一、初二学生,高二学生高于初一学生(F=4.12,P<0.01).社会支持、希望及各因子与抑郁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社会支持与希望间呈正相关(r=0.30,P<0.05).希望在社会支持预测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87,CFI=0.90,TLI=0.91,RMSEA=0.05,SRMR=0.04,AIC=27 427.26,BIC=27 802.30),希望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6.17%.结论 社会支持既能直接影响中学生抑郁,同时也可通过希望影响抑郁.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与自尊及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了解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与自尊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高生活满意度和高自尊对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的保护作用.方法于2003年分别对合肥市1 900名城市中学生和1 227名农村中学生开展危害健康行为调查,运用Rosenberg自尊量表评定自尊,运用自编的生活满意度问卷评定主观生活满意度.以年龄、年级、性别、出生地、学校类别、父母文化程度以及学习成绩为协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活满意度和自尊是否为中学生常见的12项危害健康行为独立的保护因素.结果与低生活满意度评分比较,中等和高主观生活满意度评分是12项危害健康行为的保护因素,且评分越高,其保护意义越大;中等和高自尊评分是自杀意念和无大强度运动的保护因素.结论提高自我意识对降低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