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探索饮食和活动行为对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的影响,为促进学生良好发育和健康成长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测细则》要求,采用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学生调查问卷”对广州市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高中学生共3 861名进行调查.现场记录身高、体重等数据.结果 在所有学生中,71.95%体重正常,13.78%营养不良(含生长迟滞、消瘦),9.51%超重,4.77%肥胖;73.4%的学生睡眠不足,83.4%坚持每天吃早餐,24.1%每天坚持1h体育锻炼.男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生,城市学生超重肥胖率高于乡村学生,乡村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城市学生(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营养过剩与学生的地区、性别、学段、是否喜欢上体育课、是否愿意参加长跑锻炼、每周上体育课次数是否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上体育课是否出汗有关;营养不良与学生的地区、是否每天喝牛奶、学校是否“挤占”体育课、睡眠时间是否足够有关.结论 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科学的营养搭配、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落实每天1h的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上海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中小学生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数据中上海地区中小学生数据评估上海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比较男女间、城郊间及学段间的差异,以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等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的8 622名上海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6.66%,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7.81%和13.25%;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在性别间、城乡间和学段间存在差异(P0.001);女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风险低于男生,郊区超重、肥胖相对风险低于城区,高学段学生肥胖相对风险低于低学段学生,每天吃早餐的学生超重和肥胖相对风险低于非每天吃早餐学生。【结论】上海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问题较严重,男生、城区、低年级学生尤需关注。需加强上海市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改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3.
了解广州市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订学校卫生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广州市30所中小学校,按年龄段(7~18岁)分层整群抽取14 931名学生,测量其身高及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广州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2.70%,乡村学生(14.53%)高于城市(11.91%),男生(13.34%)高于女生(12.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47,5.62,P值均<0.05).学生超重率为9.58%,肥胖率为6.07%,超重率、肥胖率均为城市学生(10.48%,6.32%)高于乡村学生(7.53%,5.50%);男生(12.32%,8.04%)高于女生(6.80%,4.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31.13,102.62,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6~18岁、男生、乡村学生、每周吃鸡蛋次数<3次、体育锻炼时间<1 h/d的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风险较高;调整年龄、城乡、性别后,学校是否存在挤占体育课现象、学生上体育课的意愿、学生长跑的意愿是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学生营养状况存在城乡差异,超重和肥胖所占比例较大.体育锻炼的时间和主观意愿对营养状况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分析上海市中小学生超重或肥胖发生的行为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上海地区调研资料中9~18岁中小学生11 913名,调查项目包括形态指标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睡眠、饮食、体育锻炼及静态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不同群体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影响.结果 男生每天睡眠时间≥10 h的超重或肥胖检出率(36.7%)高于睡眠不足8h的学生(31.3%)(P<0.01).女生不吃早餐的群体(36.4%)高于天天都吃早餐的群体(17.6%)(P<0.05).小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38.2%)高于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30.8%)(P<0.01).初中每天玩游戏和计算机时间≥2h的学生(28.1%)高于<1h的学生(23.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愿意参加长跑(OR=1.16,95%CI=1.05~ 1.27)、每天看电视时间≥1h(OR=1.22,95%CI=1.05~1.43)的学生群体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较高.女生中吃早餐的学生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下降(OR=0.33,95%CI=0.16~0.67).城区学生每天看电视时间≥1h(OR=1.36,95%CI=1.07~ 1.74)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提高,郊区每天睡眠时间≥10 h(OR=2.0,95%CI=1.23 ~ 3.25)的学生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增加.小学生每天玩电子游戏和计算机≥2h(OR=1.45,95%CI=1.01~2.08)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提高.结论 201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超重或肥胖检出率与睡眠、饮食习惯、锻炼意愿和静态生活方式相关,且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盐城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为促进中小学生正常生长发育,预防控制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00年、2010年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盐城市4所、6所城乡中小学6~18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为资料,采用《中国6~19岁学龄儿童少年分年龄BMI筛查消瘦界值》、《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的BMI分类标准》作为评价营养状况标准,对身高、体重和营养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盐城市2000年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超重率3.3%(79/2 394),肥胖率0.0%(0/2 394),营养不良率10.9%(262/2 394)。2010年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超重率14.5%(765/5 269),肥胖率7.5%(396/5 269),营养不良率3.3%(191/5 749),10年来盐城市中小学生城男、城女、乡男、乡女的身高、体重分别增长5.49 cm、4.66 cm、5.73 cm、4.87 cm和8.85 kg、4.82 kg、7.97 kg、5.45 kg,生长发育时间有所提前。结论 盐城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从2000年的营养不良为主转变为2010年以超重、肥胖为主、营养不良较轻,应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采取多种措施,预防控制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湘西地区大学生营养状况,并探讨日常生活方式与其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参加体质测试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学生营养状况。结果湘西地区男大学生营养不良率为9.86%,女大学生为6.76%,男女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2,P<0.01);肥胖率男大学生为9.34%,女大学生为1.08%,男女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82,P<0.01)。对学校体育课的态度(χ2=129.79)、余暇锻炼时间(χ2=119.66)、饮食生活方式、睡眠时间(χ2=102.93)等不同的大学生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喜欢或积极参加锻炼的学生营养状况明显较好;每天无余暇体育锻炼时间的学生肥胖率最高(5.61%);饮食行为不良的学生低体重率最高,肥胖率偏高;睡眠时间多于9 h的学生营养不良率最高(11.92%)。结论湘西地区大学生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同时存在,大学生应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体育锻炼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福州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流行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收集福州市2014年2 446名7~18岁中小学生体检资料,进行超重肥胖流行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2014年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14.7%,其中男生18.5%、女生10.8%;肥胖检出率3.0%,其中男生3.4%,女生2.5%;超重肥胖检出率17.7%,其中男生21.9%,女生13.3%。总体上超重肥胖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城市男生超重肥胖程度高于农村男生和城乡女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城乡、每周吃早餐次数和每周吃鸡蛋频率等,是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福州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受多因素影响,规律吃早餐、减少鸡蛋摄入、参加体育锻炼及适当家庭作业,有助于减少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兰州市中小学生2014年体重指数(BMI)现况,并初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随机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选取兰州市7~18岁汉族中小学生共4 200人作为样本,测量其身高、体重等指标并计算BMI;调查问卷采用《2014年全国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中的附录问卷;BMI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BMI影响因素。结果 在4 200名调查对象中,消瘦占13.02%,正常占73.52%,超重占9.36%,肥胖占4.10%;BMI的分布在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城乡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小学生肥胖、超重的发生与城乡、性别、睡眠时间以及吃早餐的频次有关(OR=1.67,2.07,1.52,1.39,P均<0.05);消瘦的发生与城乡、性别、睡眠时间、喝牛奶的频率以及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有关(OR=0.71,1.31,1.56,1.40,0.81,P均<0.05)。 结论 兰州市7~18岁中小学生的BMI的肥胖率在性别、城乡之间的分布存在差异。今后的学校卫生工作中应加强针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了解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其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关系,为制定少数民族小学生营养状况改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湘西州土家族、苗族1447名小学生进行体格测试和问卷调查,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学生营养状况.结果 土家族和苗族小学生中度营养不良、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08%,13.13%.对学校体育课持不同态度、饮食生活方式及余暇时间生活方式不同的学生营养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每天吃零食、睡前加餐的学生肥胖率均最高(16.52%,22.02%);每天睡眠时间≥9 h的学生中度营养不良、肥胖率均最高(10.71%,26.19%);每天没有余暇体育锻炼时间的学生超重、肥胖率均最高(10.05%,18.09%);每天看电视/上网时间≥60 min的学生肥胖率最高(20.50%).结论 土家族、苗族小学生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并存,日常生活方式对营养状况有影响.应加强对小学生营养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引导小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陈钰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5):733-735
了解贵州省不同民族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及“6~18岁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对贵州省2010年20 412名7~18岁汉族、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中小学生的现时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贵州省中小学生总的营养不良率为33.69%,超重率为5.21%,肥胖率为2.33%.营养不良率男生高于女生(x2=18.87,P<0.01),少数民族学生高于汉族学生(x2=1 105.54,P<0.01),不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8,P>0.05).营养过剩率男生高于女生,汉族学生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小学生高于中学生(P值均<0.01).结论 贵州省不同民族中小学生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同时并存,应根据民族、年龄、性别、城乡等特点进行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杭州市城乡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及特点,为探讨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杭州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1995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BMI)及年龄、身高标准分别筛查消瘦和生长迟滞来评价学生营养不良;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筛查超重、肥胖分类标准》(WGOC)筛查学生超重和肥胖状况。结果:2010年杭州市7~18岁学生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5.51%、12.51%和5.81%,营养不良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肥胖检出率乡村高于城市。结论:杭州市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水平较低,营养过剩现象却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健康行为现状,为提出针对性的营养改善及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0年度北京市全部在校1 024 471名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监测;采用"北京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分层随机抽取的33 829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09-2010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20.30%,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3.78%。女生肥胖检出率(15.83%)低于男生(29.44%),营养不良率(18.13%)高于男生(9.76%);城区学生肥胖检出率(19.99%)低于郊区(20.76%),营养不良检出率(14.13%)高于郊区(13.27%);小学生肥胖检出率(20.70%)高于中学生(19.81%),中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15.46%)高于小学生(12.42%)。郊区学生不健康饮食和运动行为发生情况普遍高于城区学生,更多的女生不吃早餐,更多的男生常吃西式快餐,男生运动锻炼行为好于女生,男生每天玩电子游戏和上网时间长于女生。结论北京市中小学生存在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并存的现象。应依据不同性别、地区相关行为的发生特点,有针对性的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杭州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现状及特点,为探讨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杭州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 1995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筛查生长迟滞和消瘦,并以此评价营养不良状况.结果 2010年杭州7~18岁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在1.41% ~ 14.09%之间,以消瘦型营养不良为主,占87.76%.营养不良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乡村男生高于城市男生,并随年龄增大呈逐步升高趋势.结论 2010年杭州市高年龄组学生、女生以及乡村男生的营养不良问题突出,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snacking during school hours, sleep time, and breakfast consumption by weight status of Iranian high school girl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Guilan Province, Iran.DesignData were collected by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and measure of body weight and height.SettingHigh school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Guilan Province, northern Iran.Participants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2302 school girls (1106 in Rasht City and 1196 in rural areas) selected by multistage cluster sampling.Main Outcome MeasuresBreakfast skipping, snacking habits at school, sleep habits, body weight, and height.AnalysisDifferences in the frequency of the measured variables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girls and overweight and normal weight girls were tested using the chi-square test, P < .05.ResultsPrevalence of obesity was significantly (P < .05) lower in urban areas (4.1%) than in rural areas (5.2%).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ose who usually skipped breakfast (P < .001). Consumption of food items of low nutrient density as snacks during the school day was common in this population,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Conclusion and ImplicationsThe school environment may contribute to the high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obesity observed among Iranian adolescent females. Student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eat breakfast and choose nutritious snacks during the school day.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小学生早餐营养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城乡学生中80%以上有良好的每日吃早餐的习惯。早餐的膳食模式城乡有一定的差别,农村学生的早餐以谷类或谷类加蔬菜类为主,且摄入量较大,占全天的三分之一左右,热量及蛋白质的摄入量已达到全天的30%;而城市学生中更多的人在早餐中有肉蛋类和乳类,相对的谷类的摄入量比农村低,热量和蛋白质占全天的比例分别为20%~24%。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人们在早餐中选择肉、蛋类食品的人数在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阜阳市中小学生营养现状。方法以中国7~22岁学生身高标准体重值作为评价标准对辖区内的2 540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指标为营养不良率,超重率和肥胖率。结果学生营养不良率为32.44%,肥胖率为4.80%,超重率4.21%;中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超重=12.87,P0.01;χ2肥胖=10.19,P0.01);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城市学生营养不良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农村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小学生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并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合理膳食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每天体育锻炼、睡眠和家庭作业时间与学生疑似近视的关系,为近视防控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样本来自参加安徽省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问卷调查,并经视力检查和串镜检查判断为视力正常和疑似近视的8 030名4年级以上中小学生。采用χ2检验描述学生疑似近视、每天体育锻炼、睡眠和家庭作业时间现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每天体育锻炼、睡眠和家庭作业时间与学生疑似近视的关联。结果 8 030名4年级以上中小学生疑似近视检出率为69.03%。城市学生疑似近视检出率高于乡村学生(χ2=138.54,P<0.01),女生高于男生(χ2=50.43,P<0.01)。随着年龄段增加,学生疑似近视检出率呈增高趋势(趋势χ2=519.5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天体育锻炼、睡眠和家庭作业时间与学生疑似近视存在关联,其关联强度在不同年龄组有所不同。体育锻炼时间≥1 h/d是8~12岁组学生疑似近视的保护因素(OR=0.80,95% CI:0.64~0.99),睡眠时间≥8 h/d是13~15岁和16~18岁组学生疑似近视的保护因素(OR=0.73,95% CI:0.56~0.94;OR=0.38,95% CI:0.21~0.68),家庭作业时间≥2 h/d是8~12岁和13~15岁组学生疑似近视的危险因素(OR=1.41,95% CI:1.11~1.79;OR=1.74,95% CI:1.36~2.23)。结论 保障中小学生每天充足的体育锻炼和睡眠时间以及减少家庭作业时间是学生近视防控的有效措施,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近视防控策略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8.
研究苏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与生活方式特征,为小学生体质状况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苏南地区6 192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小学生生活方式调查问卷,调查小学生体质健康与生活方式的特征及相关性.结果 苏南地区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优秀等级比例仅为12.6%.五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身体素质得分均为最大,其中体质健康得分与其他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六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分最小,与其他各年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和乡村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要好于男生和城市学生(t值分别为-2.29,-2.50,5.79,2.27,P值均<0.05).苏南地区小学生的睡眠情况、静态视屏行为和课外运动锻炼达标率分别为15.5%,72.6%和65.9%.体质健康与性别、城乡、睡眠时间、静态视屏行为、课外运动锻炼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另为0.239,0.217,0.137,0.369,0.259,P值均<0.05),而与年级无相关性(r=-0.048,P>0.05).结论 苏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和生活方式状况不容乐观,应采取“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协同、综合干预的措施提高或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水平.  相似文献   

19.
2013年青岛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青岛市2013年中小学生营养现状,为开展学生营养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青岛市四区13所中小学8 564名学生进行营养状况调查。采用2007年WHO生长参照值筛查生长迟滞和消瘦。使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筛查超重、肥胖分类标准》(WGOC)筛查学生超重、肥胖。结果 2013年青岛市中小学生消瘦、生长迟滞、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57%、1.20%、14.76%、14.51%。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P<0.01)。城市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农村(P<0.01),农村消瘦、生长迟滞检出率均高于城市(P<0.01)。结论青岛市中小学生存在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并存的问题,特别是男生、城市营养过剩问题应得到重视。加强学校营养工作,增加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是改善学生营养现况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河南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其与身体素质的关系,为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2019年河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计算身体素质指数(PFI)、体质量指数(BMI)等相关指标,描述体育锻炼相关情况,利用方差分析比较体育锻炼的男女、城乡差异,利用相关系数分析是否运动与PFI、BMI的相关性。  结果  学生在校期间每周2节体育课(41.9%)、每天1次课间操(44.5%)、每学年1次运动会(46.8%)、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在0.5~1 h(50.1%)的占比最高。学生运动时间周末和总时长男生高于女生,上学日和总时长乡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父母在课余时间支持和非常支持进行体育锻炼的占比最高(75.8%),父母都喜欢运动的占比最高(47.3%)。PFI和运动得分呈正相关,与不运动得分呈负相关;BMI和运动得分呈负相关,与不运动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2,-0.13,-0.20,0.14,P值均 < 0.01)。  结论  河南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较合理。可通过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降低其超重肥胖发病率,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