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张伟  盛迎涛  薛建秀 《浙江医学》2021,43(21):2345-2348
目的分析杭州市萧山区7457例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筛查结果,了解本地区耳聋基因常见的突变类型。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出生的7457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包括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和自动判别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同时采用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检测试剂盒对GJB2、SLC26A4、mtDNA12SrRNA和GJB3等4个我国常见的耳聋基因的15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7457例新生儿中,通过听力初筛7437例(99.73%),复筛未通过者12例(0.16%)。7457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中,检出常见耳聋基因阳性323例,携带率4.33%,其中GJB2突变177例(2.37%);SLC26A4突变98例(1.31%);mtDNA12SrRNA突变25例(0.34%);GJB3突变18例(0.24%)。双杂合突变5例,其中235delC\IVS7-2A>G双杂合3例、235delC\2168A>G双杂合1例、IVS7-2A>G\1555A>G双杂合1例,均通过听力筛查。结论GJB2235delC杂合突变是杭州市萧山区最常见的耳聋基因突变位点。新生儿行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可检测出耳聋基因位点,进行听力学评估,及早发现潜在风险,针对性进行遗传学咨询,并为新生儿提供有价值的具体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与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收集广东茂名地区2011年1~9月正常出生的2 10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听力筛查,同时采集脐带血采用基因测序检测线粒体DNA12S rRNA、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进行新生儿听力初筛有1 946例(92.3%),初筛未通过476例(24.5%),经过复筛后仍有22例(1.11%)未通过.13例在3个月龄时进行听力学诊断,最终确诊9例新生儿听力损失.32例(1.5%)存在线粒体12SrRNA、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的变异,其中2例线粒体12SrRNAm.1555A>G基因突变阳性,1例听力筛查通过,1例未通过;18例GJB2基因杂合突变,其中16例为GJB2基因c.235delC杂合突变,2例为GJB2基因c.299delAT杂合突变,听力筛查均通过;12例为SLC26A4基因IVS7 2A>G杂合突变,11例听力筛查通过,1例未通过.结论:聋病易感基因筛查可以弥补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不足,可发现部分听力筛查不能发现的高危耳聋新生儿和迟发性耳聋新生儿.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调查浙江省杭州市新生儿耳聋基因联合听力筛查的结果,探讨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联合听力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在杭州市分娩的1000例足月新生儿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筛查结果。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或足跟血,提取滤纸血斑基因组DNA,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GJB2、SLC26A4、GJB3、线粒体12S rRNA 4个基因共20个位点进行检测。同时利用耳声发射法于生后48~72h进行听力初筛,初筛未通过者在出生后42天行听力复筛,未通过者在出生后3个月二次复筛,仍未通过者进行听力学诊断。结果 1000例新生儿中,耳聋基因检测检出41例(4.1%)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包括GJB2 c.235delC突变18例、c.299-300delAT突变4例、SLC26A4 c. IVS7-2A>G 突变12例、GJB3 c.547G>A 突变3例、c.538C>A 突变1例、线粒体12S rRNA m.1555A>G突变2例以及GJB2基因联合SLC26A4基因突变1例。24例听力复筛未通过,最终7例听力损失,其中4例有耳聋基因位点突变。结论 常规听力筛查无法检测部分迟发性耳聋患儿,耳聋基因筛查可以弥补常规听力筛查的不足,故新生儿常规听力筛查联合耳聋基因筛查有助于对新生耳聋儿进行精准诊断和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扩大筛查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及其位点,分析宁波奉化地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突变类型和频率。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宁波奉化地区的新生儿704名。新生儿出生48h后进行听力筛查。出生后3d内取足跟血,至少采集3个血斑作为标本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扩大筛查(检测22个耳聋基因159个位点)。比较耳聋基因扩大筛查与传统筛查方法(检测4个耳聋基因20个突变位点)的阳性检出率,并分析等位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情况。结果704名新生儿中,双侧或单侧未通过听力初筛61例(8.66%),复筛未通过5例(0.71%)。76例(10.80%)新生儿携带至少一种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2例新生儿发现高风险致病突变:1例GJB2(c.235delC)纯合突变和1例GJB2(c.109G>A)/SLC26A4(c.754T>C)双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前者在8月龄时被确诊为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聋。GJB2、GJB3、SLC26A4和MT-RNR1基因突变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95%、0.43%、1.99%和0.57%。与传统筛查的20个位点相比,扩大筛查的159个位点中检出突变位点77个,总阳性检出率增加75.00%,其中GJB2增加124.00%,SLC26A4增加16.67%。等位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是GJB2(c.109G>A,18.466‰)、GJB2(c.235delC,15.625‰)、SLC26A4(c.919-2A>G,6.392‰)和MT-RNR1(m.1555A>G,5.682‰)。4例MT-RNR1基因突变,均是m.1555A>G同质突变。结论宁波奉化地区新生儿主要遗传性耳聋基因及其突变位点为GJB2(c.109G>A)和(c.235delC),SLC26A4(c.919-2A>G)和MT-RNR1(m.1555A>G)。遗传性耳聋基因扩大筛查的阳性检出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王智慧  吴洁丽  项延包 《浙江医学》2023,45(5):460-463,469
目的分析温州地区3620例孕妇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情况,探讨温州地区听力正常孕妇进行耳聋基因携带者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2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在温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3620例听力正常、无耳聋家族史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PCR+导流杂交法检测GJB2、GJB3、SLC26A4以及线粒体12SrRNA4个遗传相关耳聋基因的21个位点。当夫妻双方为相同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时,予遗传咨询及生育指导。结果3620例孕妇中共检出耳聋基因携带者163例(4.50%);检出5种GJB2基因突变共85例,其中c.235delC65例;检出6种SLC26A4基因突变共44例,其中IVS7-2A>G33例;检出线粒体12SrRNA携带者15例,GJB3携带者19例。对孕妇为GJB2或SLC26A4携带者的配偶进行召回行相应基因Sanger测序,结果8例为携带者,其中7例接受产前诊断,其中胎儿1例c.235delC纯合突变,1例SLC26A4IVS7-2A>G合并c.2168A>G复合杂合突变,患者选择终止妊娠。结论温州地区听力正常孕妇常见耳聋基因携带率为4.50%,且以GJB2c.235delC、SLC26A4IVS7-2A>G位点为主,对温州地区孕妇行常见耳聋基因筛查、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是耳聋精准防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12SrRNA四个耳聋基因在南宁市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宁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1 027例新生儿足跟血滤纸片,并提取DNA,应用测序法检测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包括GJB2(c.35del G、c.176-191del16、c.235delC、c.299-300del AT、c.109GA、c.11 GA)、GJB3(c.538CT)、SLC26A4(IVS 7-2AG、c.2168AG)和线粒体12SrRNA(1555AG、1494CT)共11个突变位点。结果:1 027例新生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的突变者183例,占17.82%,其中GJB2基因突变176例,占17.14%,其中纯合子突变23例(c.235del C 1例,c.109GA 22例),占2.24%;杂合子突变153例(c.235del C 10例,c.299-300del AT 1例,c.109GA 138例,c.11 GA 4例),占14.90%。GJB3(c.538CT)杂合子突变1例,占0.10%。SLC26A4(IVS 7-2AG)杂合子突变3例,占0.29%。线粒体12SrRNA(1555AG)均质突变3例,占0.29%。本地区的GJB2和SLC26A4突变率与济宁、东莞、珠海、绍兴的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宁市新生儿耳聋GJB2基因突变率比较高,GJB3、SLC26A4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率较低。致病基因以GJB2 c.109GA为主,通过测序方法才能检测出基因突变位点比较多,有利于发现本区域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977例新生儿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为小榄地区遗传性耳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12月在本院出生的977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出生时立即采集脐带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导流杂交法检测4种常见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RNA(共9个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 977例新生儿中,检出突变基因携带者30例(3.1%),其中,突变的基因类型:GJB2:19例(1.9%)、SLC26A4:8例(0.8%)、线粒体12SrRNA:3例(0.3%),未查到GJB3基因突变;在突变基因携带者30例中,9个突变位点突变率排前3位分别为235delC的56.7%(17个)、IVS7-2A>G杂合突变的23.3%(7个)和1555A>G异质突变的10.0%(3个)。结论小榄地区新生儿突变率最高的是GJB2基因,其次是SLC26A4,GJB3突变未查到。只用4种基因9个突变位点进行筛查,可能漏检了其他耳聋基因及突变位点(比如1229C>T、547G>A等),应扩大检查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制定更适合本地的筛查方案,完成本地区耳聋基因谱,为减少本地遗传性耳聋和优生咨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常亮  柯嘉  张珂  赵楠  刘平  李蓉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7):2102-2104
背景 新生儿听力筛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在早期发现、诊断和干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1月北京市启动了新生儿听力和基因筛查同步工作,同时进行新生儿听力和基因筛查,将发挥重要作用。目的 应用微阵列基因芯片对新生儿进行遗传性耳聋筛查,评估新生儿中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的频率、突变类型以及其与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为推广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提供临床研究证据。方法 选取2017年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检测的17 824例新生儿,采集出生3 d后的足跟血,使用微阵列基因芯片进行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9个突变位点的筛查,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17 824例,检出阳性890例,阳性率为4.99%。其中GJB2基因杂合突变型501例(2.81%),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型290例(1.63%),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型1例(0.01%),线粒体DNA 12S rRNA突变型41例(0.23%),GJB3基因杂合突变型41例(0.23%),双杂合突变型16例(0.09%)。结论 新生儿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以GJB2基因突变、SLC26A4基因突变为主,微阵列基因芯片可以及早有效地检出先天性耳聋、迟发性耳聋及药物性耳聋基因的携带情况。微阵列基因芯片筛查,快速、高效,对遗传性耳聋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提倡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联合基因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南宁市区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的突变类型和突变携带率,并就耳聋基因检测结果进行评价,为遗传性耳聋的远期预防和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儿科门诊以及耳鼻喉科门诊进行筛查的42 708例新生儿,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法筛查在我国常见的4个基因包括20个位点GJB2(35delG、176-191del16、167delT、299_300delAT、235delC)、GJB3(538C>T、547G>A)、SLC26A4(281C>T、589G>A、1174A>T、1226G>A、IVS7-2A>G、1229C>T、1975G>C、2162C>T、2027T>A、IVS15+5G>A、2168A>G)、和线粒体12SrRNA(1555A>G、1494C>T)。 结果 42 708例新生儿中检出基因突变940例,总体阳性检出率为2.201%,其中GJB2基因突变492例,突变携带率约1.152%;GJB3基因突变61例,突变携带率约0.143%;SLC26A4基因突变320例,突变携带率约0.749%;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57例,突变携带率约0.133%。同时检出复合杂合突变1例,双杂合突变9例。 结论 本研究中主要的突变基因是GJB2和SLC26A4,主要的突变位点是235delC和IVS7-2A>G,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联合检测有助于耳聋的早期预防特别是药物性耳聋的预防,对降低耳聋发生和出生缺陷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海南省新生儿4种常见耳聋基因及10个位点突变的检出情况,分析耳聋基因及其位点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海南省制定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策略,促进儿童听力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海南出生的新生儿,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同时采集新生儿足底血,应用多重PCR扩增和导流杂交技术联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10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7 124名新生儿通过知情同意并被列为研究对象,检测到耳聋基因突变219例,耳聋基因检出率为3.07%。4个常见耳聋基因GJB2、SLC26A4、MT-RNR1、GJB3的检出率分别为1.56%(111/7 124)、1.18%(84/7 124)、0.21%(15/7 124)、0.11%(8/7 124)。4个基因10个位点中,GJB2的c.235delC位点检出率最高,为1.38%(98/7 124),其次是SLC26A4的c.919-2A>G(0.87%,62/7 124);听力初筛通过的新生儿有2.63%(113/4 289)检出耳聋基因;在基因类型方面,GJB2基因在听力筛查未通过新生儿中检出率大于听力筛查通过的新生儿[2.23%(63/7 124) vs 1.12%(48/7 124),P<0.01];在基因位点方面,未通过听力筛查新生儿的c.235delC位点检出率大于通过的新生儿[2.09%(59/7 124) vs 0.91%(39/7 124),P<0.01]。结论 海南省新生儿最常见的耳聋基因类型为GJB2和SLC26A4;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位点为c.235delC和c.919-2A>G;听力初筛通过的新生儿仍有2.63%检出耳聋基因,其中检出携带MT-RNR1和GJB3基因的耳聋高危新生儿。因此,听力筛查应联合耳聋基因筛查,以提高听力损失高危儿童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检测广西新生儿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NSHI)基因突变基因,探讨耳聋基因筛查在临床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7 100例出生的新生儿采用自动判别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ABR)进行听力初筛和复筛,并通过足跟血斑提取基因组DNA,采用MALDPTOF-MS进行4个耳聋易感基因20个突变住点检测.结果 7 100例新生儿听力初筛通过率为97.11%(6 895/7 100),新生儿基因突变阳性率为3.54%(251/7 100),其中GJB2基因突变131例,携带率为1.84%,235delC杂合突变108例.SLC26 A4基因突变93例,以1229C>T杂合突变和IVS7-2A>G杂合突变为主,mtDNA12SRNA基因突变16例,GJB3基因突变11例.结论 采用MALDI-TOF-MS技术筛查可提高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检出率,从分子水平发现新生儿遗传性NSHI,可为早期发现、预测耳聋的发生及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相应的遗传咨询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进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探讨新生儿中聋病易感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聋治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以659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新生儿生后3 d,采集点滴微量足跟血进行线粒体12SrRNA基因、GJB2基因、SLC26A4基因的聚合酶链扩增反应(PCR),通过酶切反应或直接测序方法对3种基因突变进行筛查.对耳聋基因突变的新生儿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结果 659例新生儿中GJB2基因235delC杂合突变7例,致病突变的携带率为1.06%;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3例,致病突变的携带率为0.46%,3项基因总突变率1.52%;携带突变基因的新生儿男性占2.01%,女性占0.96%;满族新生儿携带率最高,为1.82%,汉族为1.57%.结论 659例新生儿中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率为1.52%,有男性多于女性、满族多于汉族的趋势.在新生儿中开展聋病易感基因筛查,早期发现遗传性耳聋高危人群,是降低耳聋发病率、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耳聋患儿进行常见耳聋基因检测,了解本地区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谱及突变频率,为遗传性耳聋的远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对2家聋儿康复中心聋儿和经新生儿听力筛查确诊的听力损失患儿共131例,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4个常见耳聋基因GJB2、线粒体12srRNA、SLC26A4和GJB3检测,检测位点包含以上4个基因的20个热点突变位点。 结果 131例耳聋患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突变63例,检出率为48.09%,其中纯合突变20例,检出率为15.27%,杂合突变53例,检出率为40.46%。GJB2检出38例,检出率为29.01%,SLC26A4 25例,检出率为19.08%,检出频率最高的是GJB2 235delC位点和SLC26A4的IVS7-2 A>G位点,检出率分别为26.72%和12.98%,未检测出GJB3基因和mt DNA突变。有耳聋家族史患儿中有60.71%检出基因突变,与无耳聋家族史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2,P>0.05)。 结论 本地区耳聋患儿中常见耳聋基因检出率较高,主要为GJB2、SLC26A4基因突变,线粒体12SrRNA突变可能不是本地区耳聋患儿的主要致病基因,通过耳聋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耳聋病因,对家庭再生育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聋哑学校485例耳聋患者易感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耳聋易感基因流行病学筛查过程中合理选择样本量的方法和重要性;揭示山东省聋哑学校耳聋患者线粒体DNA12sRNA A1555G突变、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特征,为耳聋基因诊断方法和筛查策略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通过统计学方法确定样本量;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山东省485例聋哑学校耳聋患者的线粒体12SrRNA基因、GJB2和SLC26A4外显子8,10,17,19基因编码区进行扩增;限制性内切酶Alw26I检测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对酶切提示A1555G突变的病例、全部GJB2和SLC26A4基因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485例患者中,27例携带A1555G突变(5.57%);167例具有GJB2已知致病突变(34.34%),其中致病突变频率为24.12%;60例携带SLC26A4已知致病突变(12.37%),致病突变率为6.60%;235delC和IVST-2A>G分别是GJB2和SLC26A4的突变热点;山东省聋哑患者中约有36.29%由这3种基因突变导致耳聋.结论 样本量的合理选择在耳聋易感基因流行病学调查中至关重要;山东省有约2.4万聋哑患者是由这3种基因突变所导致耳聋;在新生儿中开展耳聋易感基因的筛查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新生儿听力现状及GJB2(gap junction beta2)基因突变发生率。方法:在深圳市宝安区新生儿中进行新生儿听力检查和GJB2基因突变检测。采用耳声发射的方法进行第一轮筛查。没有通过第一轮听力筛查新生儿在出生后42d将进行第二轮筛查。采集脐带血进行耳聋易感基因GJB2基因筛查。结果:在2109例接受第一轮筛查的新生儿中,53例出现左侧听力损失,42例右耳听力损失,31例双侧听力损失。经过第二轮耳声发射筛查后,这126例听力损失的新生儿中仅有2例存在听力损失。在GJB2基因筛查中,4例出现427C>T纯合突变,20例出现235delC杂合突变。结论:听力和GJB2基因联合筛查是听力损失诊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南宁市1 001例听力正常的孕期女性进行耳聋基因检测,了解本市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类型和携带情况,为遗传咨询和优生优育提供数据。方法: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抽取孕妇外周血提取DNA,用微阵列芯片法检测GJB2基因c.35delG、c.235delC、c.176dell6和c.299-300delAT位点,GJB3基因c.538CT位点、SLC26A4基因c.2168AG和c.IVS7-2AG位点、线粒体12S rRNA m.1555AG和m.1494CT位点。并对GJB2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便发现更多与耳聋相关的突变位点。结果:1 001例孕期女性中微阵列芯片法共检测出18例(1.80%)致病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其中GJB2突变c.235delC位点6例(0.60%),c.299-300delAT位点2例(0.20%),c.176dell6和c.35delG位点未检出突变;GJB3基因突变c.538CT位点3例(0.30%);SLC26A4基因突变c.2168AG位点1例(0.10%),c.IVS7-2AG位点5例(0.50%);线粒体12S rRNA检出m.1555AG突变1例(0.10%)。GJB2全基因测序发现318例(31.77%)孕妇携带致病性基因突变,常见的致病突变位点:c.109GA 295例(29.47%)、c.11GA突变15例(1.50%)、c.-23+1GA突变7例(0.70%)。结论:南宁市孕妇GJB2基因突变携带最高,其次GJB3、SLC26A4、线粒体12S rRNA,致病性突变位点有GJB2基因:c.109GA、c.11GA、c.-23+1GA、c.235delC和c.299-300delAT;GJB3基因:c.538CT;SLC26A4:c.2168AG和c.IVS7-2AG;线粒体12S rRNA m.1555AG。因此,孕期女性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在预防遗传性耳聋患儿出生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对迟发性耳聋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5 547例,采集其足跟末梢静脉血,提取DNA,采用耳聋基因芯片技术检测4个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12Sr RNA)的9个突变位点,同时进行听力筛查。结果:5 547例受检新生儿中耳聋基因异常者228例,其中GJB2基因杂合突变3.10%(172/5 547);GJB3基因杂合突变0.13%(7/5 547);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0.54%(30/5 547);线粒体12Sr RNA突变0.27%(15/5 547);双杂合突变0.05%(3/5 547),其中299 del AT和2168 AG 1例,235 del C和538 CT 2例;176 del 16纯合突变0.02%(1/5 547)。听力筛查检测通过的5 363例新生儿中,耳聋基因检测异常0.88%(47/5 363)。结论: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有利于迟发性耳聋的及早发现及干预,弥补了单独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所存在的不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新生儿进行突变筛查,评估新生儿中9个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频率、突变类型以及其与耳聋的相关性.方法 经产妇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自愿要求行耳聋基因检测,收集本科室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出生的新生儿脐带血756例,提取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群中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包括GJB2(35 del G、176 del 16、235 del C、299 del AT)、GJB3(538 C >T)、SLC26A4( IVS7-2A>G、2168 A>G)、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 A>G、1494 C>T),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756例新生儿检测出GJB2( 235del C)突变15例,GJB2(176 del 16)突变1例,GJB2(299 del AT)突变4例,SLC26A4( IVS 7-2 A>G)突变13例,SLC26A4(2168 A>G)突变1例,12S rRNA( 1555 A >G)均质突变型1例,测序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 在没有耳聋家族史的新生儿中,GJB2基因的杂合突变率高于SLC26A4基因突变率,GJB3基因的突变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新生儿进行突变筛查,评估新生儿中9个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频率、突变类型以及其与耳聋的相关性。方法经产妇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自愿要求行耳聋基因检测,收集本科室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出生的新生儿脐带血756例,提取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群中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包括GJB2(35 del G、176 del 16、235 del C、299 del AT)、GJB3(538 C>T)、SLC26A4(IVS7-2A>G、2168 A>G)、线粒体DNA 12S rRNA(1555 A>G、1494 C>T),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756例新生儿检测出GJB2(235del C)突变15例,GJB2(176 del 16)突变1例,GJB2(299 del AT)突变4例,SLC26A4(IVS 7-2 A>G)突变13例,SLC26A4(2168 A>G)突变1例,12S rRNA(1555 A>G)均质突变型1例,测序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在没有耳聋家族史的新生儿中,GJB2基因的杂合突变率高于SLC26A4基因突变率,GJB3基因的突变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20.
施健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7,31(4):360-361,363
目的:探讨本地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单基因单杂合突变发生率。方法:采集235例新生儿足跟末梢血血斑提取DNA,用微阵列芯片法检测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结果:235例血样中显示耳聋基因单基因单杂合突变为13例,携带率为5.53%,其中GJB 2基因杂合突变9例,携带率为3.83%,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4例,携带率为1.7%。结论:在新生儿中开展耳聋基因筛查非常有意义,对耳聋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具有重大意义,对携带者未来的婚配和生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健康人群中开展耳聋基因筛查,有助于防止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出生,降低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