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塞偏瘫患者不同时期肢体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发病在2周~3个月内的偏瘫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靳三针结合康复组和康复组各40例。治疗方法:(1)弛缓瘫:靳三针加康复组:取颞三针、手三针、足三针为主穴,配合康复训练方案;康复组:只用康复训练方案。(2)痉挛瘫:靳三针加康复组:取颞三针、上肢挛三针、下肢挛三针为主穴,配合康复训练方案;康复组:只用康复训练方案。疗程均为28天。结果两组上、下肢体功能活动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改善。在治疗后14天两组之间的上、下肢肢体功能尚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28天,靳三针加康复治疗组的上、下肢活动评分明显优于单纯康复组(P0.05)。结论在脑梗塞早期,针刺和康复的介入同等重要,靳三针具有更好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靳三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靳三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来源于7家医院的254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配为靳三针组83例、康复组84例、靳三针结合康复组(结合组)8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靳三针组采用靳三针疗法,取穴以颞三针为主,根据痉挛瘫和弛缓瘫不同结合辨证配以曲池、外关、合谷及伏兔、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留针30 min;康复组根据痉挛瘫和弛缓瘫不同给予适宜的康复训练;结合组采用靳三针结合康复训练。3组疗程均为28 d,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4、28 d后用四肢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经过28 d治疗后,靳三针组和结合组患者的显效率优于康复组(P<0.05)。治疗14 d和28 d后,3组患者NDS评分显著降低(均P<0.05),结合组NDS评分较康复组下降明显(均P<0.05)。经28 d治疗后,结合组FMA评分高于其它两组(均P<0.05)。结论:靳三针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二者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塞偏瘫患者不同时期肢体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符合标准患者,分为3组,其中靳三针加康复组40例、靳三针组40例和康复组40例。治疗方法:(1)弛缓瘫:靳三针组:取颞三针、手三针、足三针为主穴。康复组:康复训练方案依据《康复医学》第3版制定。靳三针加康复组:其治疗方案为靳三针治疗同时加康复治疗。(2)痉挛瘫:靳三针组:取颞三针、上肢挛三针、下肢挛三针为主穴。康复组:康复训练方案依据《康复医学》第3版制定。靳三针加康复组其治疗方案为靳三针治疗同时加康复治疗。疗程均为28天。结果:3组上、下肢体功能活动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改善。在治疗后14天3组之间的上、下肢肢体功能尚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28天,靳三针加康复治疗组的上肢活动评分明显优于单纯康复组,在下肢则优于单纯康复和单纯针刺组(P0.05)。结论:在脑梗塞早期,针刺和康复的介入同等重要,针刺与康复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综合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靳三针组、康复组和靳三针加康复组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靳三针组采用靳三针疗法治疗,康复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靳三针加康复组采用靳三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患者综合功能的变化。结果:靳三针组、靳三针加康复组在治疗14天后、28天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康复组FCA评分在治疗28天后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28天后3组间两两比较,靳三针加康复组FCA评分明显高于康复组(P〈0.05)。治疗28天后靳三针加康复组FCA评分改善情况最好。结论:在脑梗死早期,针刺和康复训练的介入同等重要,两者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靳三针"针刺治疗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35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靳三针"组、康复组、"靳三针"加康复组各45例,在基础药物治疗上,分别应用"靳三针"针刺治疗、康复治疗、"靳三针"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用Fugl-Meyer法及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3组患者治疗14天、28天后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治疗后28天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均较14天提高(P0.05)。治疗后28天"靳三针"组及"靳三针"加康复组Fugl-Meyer值分别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8天"靳三针"加康复组Barthel指数积分与康复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靳三针"针刺疗法能促进中风后偏瘫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联合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三联针法与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影响。方法:将60例合格受试患者随机分为三联针法组(试验组30例)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30例),分别于不同阶段(治疗前、治疗14天后及28天后)评定NDS和ADL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14天、28天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联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确切,优于康复疗法。三联针法在恢复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方面比康复疗法起效快。三联针法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具有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7.
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颖  韩为  郭铁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638-640
目的观察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功能综合评定(FCA)量表的变化。方法收集80例合格受试患者,平均入选靳三针组和康复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4d及28d评定NDS、ADL、FCA评分。结果靳三针组治疗后14d及28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效果良好,远期疗效较近期疗效增加;靳三针治疗效果优于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以及单独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探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最佳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1例患者按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靳三针加康复训练治疗)36例,对照组(康复训练治疗)35例,两组疗程均为28 d。治疗前后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评定量表(ADL)、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及功能综合评定(FCA)进行两组的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痉挛程度、日常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评分(P0.01)。治疗组在上肢FMA评分的改善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NDS及下肢FMA、ADL、FCA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靳三针”组、康复组、联合组各40例,在基础治疗之外分别施加“靳三针”治疗、康复训练和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靳三针”治疗和康复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联合组在针刺30 min后再行康复训练30 min,每日1次.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记录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评分(FC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0.00%,“靳三针”组为87.50%,康复组为82.50%,“靳三针”组、联合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康复组(P<0.05).治疗7天后,“靳三针”组和联合组患者FCA、ND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各组患者CS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0.05或P<0.01);“靳三针”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康复组(P<0.05).治疗14天后,各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明显改善(P<0.05或P<0.01),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0.01),“靳三针”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 “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能改善患者痉挛指数及神经缺损症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0.
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135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5例予靳三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1组45例予靳三针治疗,对照2组45例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3组的症状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日常活动能力ADL评分优于对照1组(P0.05),明显优于对照2组(P0.01);治疗组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潜伏期、波幅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靳三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靳三针组36例采用靳三针疗法治疗,康复组42例采用康复疗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评分值和日常生活能力(ADO)评分值均有所提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FMA、ADL治疗前后差值2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与康复疗法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3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对象,按照顺序编码法将患者分为康复组(41例)和康复+靳三针组(42例)。康复组常规进行康复治疗;康复+靳三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应用靳三针疗法。比较临床效果。结果:康复+靳三针组总有效率为95.24%,优于康复组7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康复+靳三针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为(41.65±10.36)分、(63.64±8.86)分,与康复组(41.34±10.30)分和(63.02±8.14)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靳三针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为(78.62±11.54)分、(89.21±10.64)分,与康复组(62.01±8.34)分和(72.46±10.10)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综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综合疗法能够有效、安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再配合早期康复训练,2疗程后观察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康复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临床研究,两组均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早期康复组给予早期头针及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等待患者清醒后给予康复训练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thel指数(MBI)为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和ADL改善情况.结果:早期康复组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头针及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靳三针刺法与综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09年2月到2012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混合组,针刺组31例采用单纯靳三针针刺治疗方案,康复组29例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案,混合组38例采用靳三针针刺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案,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对血压和血糖进行控制、调节血脂水平,并给予阿斯匹林和营养神经等药物常规治疗,分析三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能力、综合康复能力、日常生活质量以及痉挛缓解状况。结果:在神经功能方面,混合组的疗效要好于针刺组和康复组(P0.01),在综合康复能力评分(FCA)上,混合组要好于其余两组(P0.05),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三组之间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在缓解痉挛程度方面,混合组要好于针刺组和康复组(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要好于单用这两种方案,尤其是在缓解痉挛和恢复神经功能方面,临床可以作为治疗的一种参考样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针康组)及康复组各45例,两组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方案进行治疗,针康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对偏瘫患者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改善(P<0.01,P<0.01),其改善程度针康组优于康复组(P<0.01,P<0.01)。针康组有效率为86.67%(39/45),优于康复组的68.89%(31/45)(P<0.05)。结论:针刺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且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颞三针配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其推广价值,及其与康复训练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靳三针组、康复组、联合组,在基础治疗上分别施加颞三针合挛三针治疗、康复训练和联合治疗,分别进行功能评定和量表评估。结果:在FCA、NDS、FMA量表评分方面,7天后,除康复组外,其他两组的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4天后,3组患者的量表评分较7天前均有好转(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CSI评分方面,治疗7天后,靳三针组、康复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的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康复训练及其联合应用均可缓解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症状,而靳三针不仅能够降低肌张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肢功能,提高康复训练效果,而且取穴、操作简便,适宜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施以康复训练、及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康复训练由专门运动疗法治疗师进行实施,针灸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各组根据所制定的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治疗,2组疗程为28天,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8天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平衡功能评定法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法,观察患者的运动、平衡、日常生活能力的功能变化。结果:治疗28天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20.
沈巍  孙曌  庄礼兴 《辽宁中医杂志》2010,(11):2228-2230
目的:探讨靳三针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瘫患者偏瘫肢体肌力、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77例分为康复组33例,靳三针加康复组34例,在药物对症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康复治疗、靳三针针刺加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力、肌张力,以及用Fugl-Meyer评分评定两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力较前均有明显改善,靳三针加康复组对上肢肌力的改善优于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张力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Fugl-Meyer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靳三针加康复组及康复组均能改善痉挛瘫患者肌力﹑肢体肌张力和运动功能评分,靳三针能提高康复对上肢肌力﹑肢体肌张力和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