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验证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组、康复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采用运动再学习康复训练方案进行治疗,针刺结合康复组采用热补针法结合运动再学习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灸穴取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施热补针法,共治疗3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对偏瘫患者进行评估。结果:针刺结合康复组有效率为87.5%(35/40),优于康复组的67.5%(27/40)(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ugl-Meyer评分、MA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改善(P0.01,P0.05),其改善程度针刺结合康复组优于康复组(P0.01,P0.05)。结论: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肢体早期运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运动功能(Fugl-Meyer)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0例、针刺结合康复组40例,康复组患者接受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刺结合康复组患者接受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刺治疗取穴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施热补针法,留针20min,每日1次,共治疗3周。同时在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Fugl-Meyer评定量表进行评估。结果:针刺结合康复组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分别为17(42.5%)、18(45.0%)、5(12.5%),康复组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分别为10(25.0%)、17(42.5%)、13(32.5%),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7.5%,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结合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减少(P<0.05)、Fugl-Meyer评分明显增加(P<0.01)。结论: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Fugl-Meyer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颅骨缝针刺(颅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颅针配合康复训练)、康复组(康复训练),每组30例,每日治疗1次。治疗1个疗程(4星期)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改变。结果针康组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颅针配合康复训练是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较佳治疗方案,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针康法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的影响.方法:12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结合康复组(针康组)、头针组、康复组和对照组.采用SIAS运动功能评分法、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等方法综合评定患者的运动和神经功能.结果:在对脑卒中患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上,针康组、头针组、康复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疗效上针康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头针组、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康法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对异常模式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康复训练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腹针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后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M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3个评定量表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针结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下肢肌力,且腹针结合康复训练疗效优于单纯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康复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2~10 d给予康复训练指导并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后康复组简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治疗组)52例。两组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分别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显著进步、进步、无进步分别为26例、24例、2例,对照组显著进步、进步、无进步分别为16例、26例、6例。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减少(P<0.05)。结论: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早期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4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均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ADL。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Barthel指数的影响。方法:将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治疗组2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取肩髑、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行热补针法,留针20min,共治疗3星期。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星期进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cheH旨数评定量表评估。结果:治疗组显著进步14例、进步12例;对照组显著进步6例、进步11例、无进步7例,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anhel指数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71.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减少(P〈0.05),Banhel指数评分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Barthel指数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陈玲 《河南中医》2012,32(10):1304-130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Ⅰ-Ⅱ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30例(采用针灸结合传统推拿),于治疗前、治疗后7d及治疗后14 d分别进行简式Fugl - Meye运动功能评测(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①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7d后观察组FMA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FMA评分、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Ⅰ - Ⅱ期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叶春  陈舰舰 《新中医》2022,54(2):30-33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康复训练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联合体针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2周,评估2组临床疗效;采用徒手肌力测试方法评估腕关节掌屈和背伸肌力,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腕掌屈肌力、腕背伸肌力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腕掌屈肌力、腕背伸肌力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FMM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上、下肢FM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恢复期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卒中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辨证治疗,治疗周期为30 d,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国脑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评分、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并评估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7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较前改善,治疗组治疗后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CSS评分、BI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临床上可加以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总有效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分别给予针灸治疗与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Impairment Scor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改善,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头针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言语功能训练基础上配合头针针刺言语区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失语症状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及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4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运动性失语效果优于单纯言语功能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平衡训练对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分为A1组30例、A2组30例、B组31例。A1组采用常规平衡训练法,A2组采用体针结合头皮针治疗,B组采用针刺联合平衡训练。观察3组治疗前后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3米起立-行走测试(3M TUGT)、10米步行速度测试(10M WST)、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前ICARS、3M TUGT、10M WST、BBS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上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B组各项评分均优于A1组和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联合平衡训练对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以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00例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成2组,其中50例应用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联合治疗痉挛性偏瘫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50例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2个月、3个月时分别评价日常生活能力(BI)、Berg平衡量表、最大步行速度(MWS)、步行功能(Holden)进行评分。使用肌电图仪对患者进行H反射测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效果更为明显,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Berg平衡评分、步行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且步行功能(Holden)分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对照组患者H反射亢进,潜伏期时间有所缩短至,肌电图波峰增高,说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而观察组患者H反射潜伏期缩短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波峰没有增高现象,说明患者H反射情况较好。结论: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