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2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跷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叶天士擅长采用奇经辨证方法治疗各种内科病,在治疗“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型不寐时提倡以“半夏秫米汤”为基础方加减。若病机包括“厥气客于胃”,则治以加减温胆汤类方;若病机包括“阳伤痰阻气道”,则治以加减外台茯苓饮。  相似文献   
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分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桂美  贾超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162-6162
简要介绍赖新生教授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经验。临床上将面神经麻痹分为风寒型、风热型及肝郁型3型,临床治疗时针灸为主,配合中药,严重时加用西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手法被动牵张运动对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广东省中医院理疗科门诊收治的60例患儿分为针刺配合手法组和针刺组,针刺配合手法组采用针刺“颞三针”、“智三针”、“脑三针”、“四神针”配合被动肢体活动,同单纯针刺相比较,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经过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针刺配合手法组的显效率为27%,显著高于针刺组13%,总有效率73%明显优于针刺组47%(P<0.05);治疗效果与患儿的年龄明显相关,其中<3岁组与>6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1.56,P<0.01);3~6岁组与>6岁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χ2=3.99,P<0.05),治疗效果与患儿智力、性别无显著关系(P>0.05),各中医证型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手法康复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赖新生教授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经验。临床上将面神经麻痹分为风寒型、风热型及肝郁型3型,临床治疗时针灸为主,配合中药,严重时加用西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气街理论是针灸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脏腑、腧穴、经络借气街路径进行联络沟通,从点到面扩大了针灸的治疗范围。失眠的病位在头气街,与脏腑功能、七情内伤密切相关,是一种难治性疾病。为寻求更好的针灸治疗方法,本文试从古文献追溯气街的涵义及分布部位、作用,揭示气血通过气街径路在经络系统中的横向分布运行规律,探讨气街与失眠的关系,并在气街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相关的取穴方案,指导临床针灸治疗失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针灸药结合方面阐述了郑宗昌主任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经验.临床首先应明确诊断,在此前提下,根据中医药辨证论治及辨经论治的原则,以针灸药并用治疗性功能障碍性不育症、免疫性不育症、感染性不育症、特发性少、弱、畸、死精子症等几种男性不育症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塞偏瘫患者不同时期肢体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发病在2周~3个月内的偏瘫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靳三针结合康复组和康复组各40例。治疗方法:(1)弛缓瘫:靳三针加康复组:取颞三针、手三针、足三针为主穴,配合康复训练方案;康复组:只用康复训练方案。(2)痉挛瘫:靳三针加康复组:取颞三针、上肢挛三针、下肢挛三针为主穴,配合康复训练方案;康复组:只用康复训练方案。疗程均为28天。结果两组上、下肢体功能活动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改善。在治疗后14天两组之间的上、下肢肢体功能尚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28天,靳三针加康复治疗组的上、下肢活动评分明显优于单纯康复组(P0.05)。结论在脑梗塞早期,针刺和康复的介入同等重要,靳三针具有更好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针灸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疗效以及治疗机理进行了多方面的综述 ,提示在临床运用放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同时 ,可适当配合针灸疗法 ,从而减轻放化疗所引起的骨髓抑制的毒副作用 ,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针刺项部穴位治疗变应性鼻炎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姜桂美  贾超 《河北中医》2006,28(10):765-766
变应性鼻炎是鼻科常见病、难治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鼻黏膜苍白水肿等。2004-07~2005-12,我们采用针刺项部穴位治疗变应性鼻炎30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1.1.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鼻科学术会议纪要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模型大鼠急性期血肿周围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规律及针刺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采用胶原酶Ⅶ注入SD大鼠右侧脑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针刺组给予针刺大鼠大椎、风府、水沟,运用病理学与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ICH大鼠急性期血肿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及IL-1β,IL-6在不同时点的变化规律及针刺对IL-1β与IL-6的影响.结果 (1)HE染色可见模型组6~24 h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2)ICH模型组IL-1β与IL-6阳性神经细胞均有显著表达,IL-1β从6 h起就有显著表达,24 h达到高峰,72 h开始回落,7 d时IL-1β表达仍显著高于空白组.IL-6在24, 72 h显著表达.针刺组IL-1β的表达在72 h与7 d时显著低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5与<0.01).针刺组IL-6的表达在各个时间点无显著增高,在72 h时IL-6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72 h时的表达(P<0.05).结论 在ICH急性期,血肿周围脑组织存在着与炎性反应有关的炎性细胞浸润与炎性细胞因子IL-1β与IL-6的表达.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性因子IL-1β与IL-6的表达,从而降低炎性因子对脑组织造成的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