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夏秋季感染性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杆菌的分布状况,为该地区致泻性大肠杆菌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贵阳地区6家哨点医院的381例感染性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提取标本DNA,采用实时荧光PCR(RT-PCR)方法进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ETEC)、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nteroadherent E coli,EA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EHEC)的检测,并进行病原统计分析。结果 381例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中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为34.65%,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EAEC,为12.07%;其次是EPEC,检出率为9.45%,其中非典型EPEC占75.00%;ETEC检出率为9.19%,其中ETEC-ST占60.00%;EIEC检出率为3.94%;EHEC未检出;两种病原混合感染检出率为5.25%,以EPEC和EAEC混合感染为主,占40.00%。≤5岁组和5岁组病例病原检出率分别为35.28%和3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岁组病原EAEC检出率较高(P0.05);5岁组病原ETEC检出率较高(P0.05)。男性病例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8月、9月检出率相对较高(P0.001)。结论贵阳地区腹泻病例致泻性大肠杆菌感染以EAEC为主,其次是EPEC和ETEC,未发现有EHEC,8月、9月贵阳地区致泻性大肠杆菌的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自腹泻患者粪中检出肠道致病性大肠菌(EPEC)、肠道产毒性大肠菌(ETEC)及肠道侵袭性大肠菌(EIEC)已有众多文献报告,但自健康人粪中检出 EIEC 的报告尚少,1987年我们在田林县食品从业者健康体检中分出一株 O_(124)(?)K_(72)血清型 EIEC,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福田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门诊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门诊腹泻监测病例的大便样本、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阳性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福田区门诊腹泻病例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率为10.31%(114/1106),病例以EPEC、ETEC、EIEC感染为主。EPEC、EIEC、ETEC在不同年龄组的感染情况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0,P=0.001;χ2=18.278,P=0.006;χ2=13.948,P=0.030),且以青壮年居多;但在季节性分布、男女性别比例和户籍分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田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病例以EPEC、ETEC、EIEC感染为主。应重视辖区内腹泻病例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继续做好腹泻监测并积极防治含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腹泻病例,避免疫情爆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监测了解深圳市福田区感染性腹泻分布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设置哨点医院采集门诊未使用抗生素腹泻监测病例的大便样本、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阳性菌株进行复核和分析.结果 福田区腹泻病例肠道致病菌感染率为8.59%,检测出病原体为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的EPEC、EIEC、ETEC,不同性别、年龄段和户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情况不同季节感染情况不同,秋季较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的EPEC、EIEC、ETEC感染不同季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福田区感染性腹泻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EPEC、EIEC、ETEC为主.  相似文献   

5.
对闽东农村1582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细菌性病原调查,在208例腹泻患儿粪便中检出致泻菌246株,检出率为42.26%,其中ETEC77株(13.23%).EIEC19株(3.26%).空肠弯曲菌17株(2.92%),沙门氏菌6株(1.03%),亲水性气单胞菌2抹(0.34%)。表明致泻大肠杆菌(ETEC,EPEC,EIEC)是我区婴幼儿致泻主导菌群,占检出菌的66.3%。混合感染率在农村腹泻患儿中高达17.3%,值得临床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6.
儿童腹泻病原菌检测及大肠杆菌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不同检测方法对儿童腹泻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易感致泻性大肠杆菌的基因型特征.方法 收集2013年5-10月在感染消化科就诊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大肠杆菌、志贺菌和沙门菌,同时直接进行3种病原菌检测;采用8对特异性引物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 122例腹泻标本中细菌培养法检出率为大肠杆菌80.3%,志贺菌25.4%,沙门菌24.6%;标本DNA直接PCR法为大肠杆菌84.4%,志贺菌41.0%,沙门菌49.1%.大肠杆菌基因型检测为EHEC (47.5%)、EPEC(17.2%)、EAEC(4.9%)、ETEC(3.3%)、EIEC(0.8%).结论 与培养法相比,标本DNA直接PCR法可以提高检出率,建议细菌培养法和PCR法联合应用以互补优势.2013年夏季北京地区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基因型以EHEC和EPEC为主.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广州地区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于1983年7月至1984年6月,对1505例门诊腹泻病例进行了霍乱弧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森氏茵、ETEC—LT、EPEC 及轮状病毒的检测,总检出率为26.58%。其中志贺氏菌检出率为10.50%;轮状病毒检出率为9.8%;ETEC 的检出率为5.38%。未检出霍乱弧菌及小肠结肠炎耶森氏菌。不同病原性腹泻的人群、季节分布各有不同。为腹泻病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0-2015年深圳市龙岗区致泻大肠埃希菌(DEC)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来自腹泻病人和健康人群的1 714份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对其进行DEC的分离培养,生化及PCR鉴定与分型,再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DEC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共检出DEC阳性160人,检出率为9.3%,其中感染性腹泻病人中检出率为9.7%(117/1 204);健康人群中检出率为8.4%(43/510)。人群中DEC的检出类型以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为主,占45.0%,其次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和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分别占32.5%、18.7%;腹泻人群和健康人群中检出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以ETEC为主(59.8%),后者以EPEC为主(60.5%)。135株DEC样本菌株共分为123种PFGE带型,其中70株ETEC共分为60种PFGE带型,37株EPEC分为36个带型,23株EAEC分为22个带型,病人和健康人群之间检出了带型一致的EAEC菌株。结论研究地区DEC的基因型多样,人群感染类型以ETEC为主。ETEC可能存在优势克隆菌株的感染流行,存在暴发感染的可能;腹泻人群和健康人群之间可能存在同源克隆菌株的感染。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广州市1983~1985年急性腹泻患儿病原学调查。共检查腹泻类便1363宗,检获致病菌326株,检出率为23.92%。二种混合感染病原菌19宗。引起腹泻致病菌以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为主,占37.42%,志贺氏菌占30.98%,沙门氏菌属占13.5%,空肠弯曲菌占10.74%,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LT-ST)占7.37%。并在1983年11月~1984年10月从286例婴幼儿粪便中查出优势大肠杆菌147株,进行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分型,共检出ETEC24株占16.2%。广州市流行的ETEC以LT为主,占75%,ST与LT/ST各占12.5%。结果与国内外报导基本相符。对痢疾杆菌、ETEC菌株作了药敏试验,供预防医学和临床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和多重PCR检测,了解本地区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群、型分布规律,所携带毒力基因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为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鉴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阳性株的检出率。方法:对本地区2012-2013年腹泻症候群监测医院门诊未使用过抗生素腹泻患者的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标本通过増菌、各种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病原菌,后经生化试验、多重PCR试验和血清型分型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本次检测共检出65株血清凝集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以EPEC为主,占83.08%,共8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O55:H59、O128:H67占58.47%;共检出4种相关毒力基因,其中escV 49株(75.38%)。未分血清型菌株27株,检出相关毒力基因共5种,分属EPEC、EIEC、ETEC、EAEC,其中escV 15株(55.56%)。结论:本地区腹泻症候群中血清学阳性致泻大肠埃希菌以EPEC为主,常见血清型为O55:H59、O128:H67,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未分血清型致泻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astA,与已分型菌株携带基因基本一致。腹泻患者的大肠埃希菌检测中,在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检测,以提高阳性检出率,避免漏检,提高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感染性腹泻致病菌感染现况。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腹泻哨点监测医院门诊未使用过抗生素病例的粪便、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9种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对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型别检测,利用SAS统计软件分析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结果深圳市宝安区腹泻哨点监测中感染性腹泻致病菌感染率为19.32%,检测出副溶血弧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在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副溶血弧菌感染为主。沙门菌、副溶血弧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ETEC等感染有时间分布差异,沙门菌和副溶血弧菌感染高峰期在夏、秋季;户籍、常住与流动人口在沙门菌、副溶血弧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EIEC、ETEC、志贺菌感染构成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别比在沙门菌、副溶血弧菌、ETEC及志贺菌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宝安区要重点加强辖区内副溶血弧菌感染的防治,6~10月要加强沙门菌、副溶血弧菌等肠道致病菌的监测与防治,加强暂住人群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教。  相似文献   

12.
腹泻病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小儿患者尤多.近十年有关研究认为.以下3类大肠杆菌是急性细菌性腹泻的重要病原:①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简称 ETEC)。它能产生肠毒素,是发展中国家霍乱样腹泻的重要病原,也是“旅游者腹泻”的常见病原.②肠道侵袭性大肠杆菌(简称EIEC),与痢疾杆菌的病理学表现相似,能侵入肠道粘膜。④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简称 EPEC),属于特殊的血清型,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曾在世界各地多次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暴发流行.本文以目前研究较多的 ETEC 为中心,对这3类大肠杆菌腹泻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3.
1988年3月—5月在广州远郊九佛农村两个自然对342名不足5岁儿童的ETEC腹泻作定点研究。发生腹泻186人次,估算发病率为1.26次/人/年。检出病原体6种71株,检出率38%(71/186),依次为ETEC45株:轮状病毒和志贺氏菌各11株,气单胞菌2株,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各1株。ETEC的三种肠毒素基因探针(热敏肠毒素LT,热稳定肠毒素ST-H和ST-P)的检测结果依次为16.2%(30/186)、3.7%(7/186)、1.7%(3/186),另外,同时具有二种肠毒素(LT+ST)的ETEC有5株占2.6%(5/186)。ETEC的抗药性普遍存在,多抗性尤为严重,最少的抗9种,最多的竟抗20种。LT阴性(LT-)菌的多抗性强度显著大于LT~+菌(P<0.05)。两种菌对痢特灵,呋喃妥因、床大霉素、卡那霉素都高度敏感,对青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新生菌素、麦迪霉索具有较强抗性。ETEC中存在7种耐药模式,其中3种为ETEC模式,4种志贺氏模式,这在国内未见报道,对深入研究志贺氏菌的耐药机理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叶翠  孔祥永 《中国医刊》2013,48(2):23-25
新生儿腹泻是新生儿期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中因感染因素引起的称为新生儿感染性腹泻.新生儿肠道的免疫能力低,从胎儿的无菌环境到生后立即暴露在各种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容易发生感染性腹泻. 1 发病原因 引起新生儿腹泻的病原种类有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细菌以大肠埃希杆菌最多见,共分5个类型,分别为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EPEC)、产毒性大肠埃希杆菌(ETEC)、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和肠凝聚黏附性大肠埃希杆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小儿腹泻发病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和减少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措施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就诊,每日排便≥3次的小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未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大便细菌病原学检验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539例小儿感染性腹泻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44∶1,共检出101株病原菌,总分离率18.73%(101/539)。居前三位的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37.62%(38/101)、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27.72%(28/101)、沙门菌17.82%(18/101)。3岁以下小儿检出病原菌最多占85.15%(86/101);以秋季腹泻最多占52.48%(53/101)。结论龙岗区小儿感染性腹泻以EPEC和ETEC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流行特征,为顺义区DEC引起的腹泻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至2018年北京市顺义区2家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采集粪便标本进行DEC检测,数据采用SPSS 25.0和Excel 2010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 068例腹泻监测病例中检出DEC 182例(8.80%),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111例,5.37%)、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45例,2.18%)、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 EAEC)(27例,1.31%)(各类型DEC检出数相加大于阳性例数是由于混合感染者分别计算到各类型引起),且不同户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C的季节性发病特征明显,各菌型的流行高峰均在夏季,主要表现为ETEC(χ2=76.591,P<0.001)和EAEC(χ2=10.204,P<0.05);本市患者EPEC(χ2=12.243,P<0.001)和EAEC(χ2=7.947,P<0.01)阳性检出率高;不同年龄EA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1,P<0.05)。发热、恶心、腹痛、脱水症状对DEC检出率无影响,但无呕吐症状病例DEC检出率高(χ2=7.099,P<0.01),主要体现为ETEC(χ2=15.073,P<0.001);伴发热与无发热组EA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1,P<0.05)。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DEC流行的优势菌型主要为ETEC、EPEC和EAEC,季节性发病特征明显,夏季应加强DEC引起腹泻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1983年上海地区7~9月份自1~3岁腹泻幼儿中分离的产肠毒素大肠菌(ETEC)情况。在109例1~3岁腹泻幼儿中应用改良Elek试验测定不耐热肠毒素(LT),乳鼠法测定耐热肠毒素(ST),检出ETEC 17株,检出率为15.59%,其中ST阳性株占47.08%,LT阳性株占11.76%,LT和ST同时阳性的菌株占41.18%。同期自同年龄组79名正常幼儿中分离到ETEC5株,分离率为6.33%。  相似文献   

18.
本文收集了广州市部分医院腹泻门诊病人的粪便标本共1193份,分离EIEC菌20株(1.68%),其中能引起豚鼠角膜炎的有毒力菌株18株(90.00%),10.00%菌株已丧失了毒力。20株EIEC分布于5个血清型,其中O_(28)sacK_(73)9株(45.00%),O_(164)K? 8株(40.00%),O_(124)K_(72)、O_(136)K_(73)、O_(144)K? 各1株(5.00%)。该菌的生化反应类似志贺氏菌属,无动力,不产气,赖氨酸脱羧酶阴性,乳糖不发酵或迟发酵(除外7株O_(28)acK_(73)迅速发酵乳糖)。所分离的20株EIEC均具有140mdal质粒,并经豚鼠角膜毒力试验,其中18株证明该菌侵袭力很强,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一、简单的历史回顾 1945年Bray和发现本病,1947年Kauffman作血清分型,证实致病性大肠杆菌(下称EPEC)可致婴儿肠炎。我国自1957年报道有O_(111):B_4,O_(55):B_5,O_(26):B_6和O_(86):B_7,可致病,至1958年又增O_(128):B_(12),O_(127):B_8。当时在我国O_(111):B_4最多,北京占84.9%,上海占76.4%,重庆占71.9%,山东占76%,但也有时O_(55):B_5或O_(128):B_(12)突出。50年代多数城市每年有EPEC腹泻流行,季节性很明显,夏季形成高峰,病死率高达8.37%。60年代多数仍以O_(111):B_4为主,占82.1%,70年代后此菌检出率下降,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的秋季腹泻流行成为主要高峰。至80年代EPEC肠炎的病死率已降至0.79%。此时血清型则以O_(126):B_(16)和O_(119):B_(14)为主。  相似文献   

20.
1983年11月~1984年10月对广州市286例婴幼儿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进行了ETEC调查。标本除检出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的致病菌,不作ETEC外,从检出的大肠杆菌147株中查出ETEC24株,阳性率为16.3%。广州流行的ETEC以LT大肠杆菌为主,有18株(占75%)。ST与LT/ST各3株(各占12.5%)。24株ETEC对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妥布霉素、庆大霉索、新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