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最新颂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3100万人长期受饮茶型氟中毒的困扰。饮茶型氟中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氟中毒类型,主要是因饮用含氟量极高的砧茶制作的奶茶、酥油茶、茶水等面引起骨骼、牙齿损害的一种慢性中毒疾病。  相似文献   

2.
低氟砖茶对饮茶型氟中毒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含添加剂低氟砖茶预防饮茶型氟中毒效果。方法采集预防试点居民饮用不含添加剂低氟砖茶前后奶茶、尿样检测含氟量。结果改用不含添加剂低氟砖茶后,55户居民奶茶含氟量均值由4.18 mg/L降至0.97mg/L、1.13 mg/L(P0.01);居民尿氟含量由3.39 mg/L降至2.22 mg/L、1.86 mg/L(P0.01);居民经奶茶摄氟量由10.26 mg/d降至2.52 mg/d。结论不含添加剂低氟砖茶可有效降低奶茶含氟量,使居民日摄氟量降低,尿氟下降。长期饮用不含添加剂低氟砖茶可能是预防饮茶型氟中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四川省饮茶型氟中毒病区环境氟值与饮茶型氟中毒的关系。方法在每个病区县选择10个乡镇,调查包括砖茶、粮食、茶水及水的含氟量。结果砖茶氟平均含氟905mg/L;饮砖茶区绝大多数环境低氟,砖茶为主要氟源,占病区总摄氟80%以上;个别病区存在饮水和饮茶混合型病区。结论减少砖茶氟含量是目前控制饮茶型氟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骨炭降氟剂对茶水中茶多酚等成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砖茶因取材老茶叶为原料,含氟量相当高,平均达622.5±155.6mgF-/kg,是饮茶型氟中毒的主要氟源,长期大量饮用高氟砖茶水是引起该型氟病流行的原因。我国藏族等少数民族有大量饮用砖茶的特殊生活习惯,每日人均耗茶叶10~15g,日摄氟量高达6~9...  相似文献   

5.
砖茶型氟中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地方性氟中毒类型,是由于长期大量饮用含氟量极高的砖茶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病区主要分布四川、西藏、青海及内蒙古等地。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文献,从发病特点、流行情况、原因分析及动物实验研究等方面对砖茶型氟中毒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青海省海西州饮茶型氟中毒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青海省海西州居民氟中毒情况,氟中毒的地域分布、患病现状及与饮茶习惯的关系,测定饮用水水氟、尿氟等含量。结果该地97.8%人群有饮茶习惯,饮茶型氟中毒检出率为18.5%,以天竣县分布较多,以藏族和蒙古族较高,以牧民较多,水氟和尿氟含量在国家标准之内,茶氟含量较高。结论青海海西州氟中毒为饮茶型氟中毒,茶氟含量高的地区检出率高,应采取措施控制茶氟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若尔盖县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的病情危害程度,为制定饮茶型氟中毒防治规划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四川省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现状调查方案》。结果成人氟骨症、氟斑牙检出率高,分别是79.3%和69.1%,尿氟几何均数达1.60mg/L,超过全国正常值。儿童氟斑牙检出率38.5%,尿氟均数为0.67mg/L。茶水及砖茶氟含量都高分别是2.45m#L、846.31mg/kg。结论若尔盖县属于典型的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氟骨症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呈慢性、累积的氟中毒过程。氟骨症检出率与年龄呈明显的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8.
每天适量饮茶对健康有益,但常喝浓茶却有可能损害肾功能,还会引起骨质疏松,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如今有一种疾病叫"茶叶型氟中毒",即指摄入过多含氟量高的茶或茶叶制品而导致的慢性氟中毒。氟中毒可导致疲  相似文献   

9.
目的:饮茶型氟中毒调查。方法:氟电极标准曲线法。结果:海地区周边乡村8~12岁儿童尿氟值>1.5 mg/L所占的比率分别为:哈克乡小学8.6%、扎罗木德小学10.7%、友联小学19.1%、幸福小学29.8%;尿氟均值分别为0.89、0.82、0.94、1.38 mg/L。其中幸福小学尿氟均值和尿氟值>1.5 mg/L所占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学校(P<0.005)。本次调查的水氟值均<1.0 mg/L;检测茶叶含氟量以砖茶最高,红茶、花茶次之,绿茶最低。结论:该人群尚未构成饮茶型氟中毒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饮茶型氟中毒病区牧民与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居民血液生化有无差异。方法随机选择16~55岁饮茶型氟中毒病区牧民79人,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居民92人,男女均衡。测定饮水、奶茶、尿氟铝含量,同时检查氟斑牙,拍摄右前臂及骨盆正位X线片,检测血清电解质及生化指标。氟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铝、钙、磷采用ICP-AES法检测,血清酶类、BUN、CREA、UA、CO2结合率用日本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血铝、钙、BUN、CREA、CO2结合率饮茶型氟中毒病区牧民明显高于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居民。TBIL、DBIL、IDBIL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居民高于饮茶型氟中毒病区牧民。结论饮茶型氟中毒病区牧民与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居民生化改变有明显不同,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可能与所饮用砖茶氟、铝含量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了解青海省海东市饮茶型氟中毒的病情分布及流行情况,为今后全省地方性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饮茶型氟中毒监测方案”,选取海东市有饮茶习惯的4个县进行饮茶型氟中毒病情调查。水氟和茶水氟测定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氟斑牙检查采用Deans法;临床氟骨症诊断参照《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192-2008)。结果 茶水氟含量均值为1.96 mg/L,日人均氟摄入量为2.30 mg;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22.28%,16岁以上成人氟斑牙患病率为14.74%,成人临床氟骨症患病率为6.52%。结论 海东市各民族群众均有饮用砖茶的习惯,饮茶型氟中毒病情总体较轻,但各县之间在病情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氟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但长期过量摄入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伤.西安地区是我国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之一,降低饮用水中氟含量对于预防氟中毒有着重要的意义.温泉水具有多种保健治疗功能,其含氟量普遍偏高.西安周边区县有点、片状温泉分布,为了解温泉水与周围环境氟含量的关系,笔者于2005年对西安市温泉水及其周围环境氟含量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3.
我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病学研究概况(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虽然氟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但只有在特定的地质、水文地质、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界因素和生产、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才能使环境含有大量的氟,并使饮水、食物和空气氟含量过高。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人,长期摄入过量的氟,氟在体内蓄积,导致氟中毒〔1〕。根据氟源和人体摄氟的不同途径,现将我国地方性氟中毒主要分为以下3种类型:即饮水型、燃煤污染型和饮茶型。从分布范围上看,饮水型和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在我国分布广泛,而且病情十分严重,发现和研究、防治工作做的比较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情的现状、消长和发展趋势。方法在水牛陈监测点调查8岁~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尿液含氟量并检测居民饮用水含氟量。结果水牛陈监测点在2009年改水后水源含氟量控制在1.0 mg/L以下,2007-2011年8岁~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分别为70.37%、55.17%、65.22%、53.12%、45.83%,改水后3 a与改水前氟斑牙检出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水后第一年儿童尿氟有显著下降。结论降氟改水能有效控制氟中毒病情的发展,短期内尿含氟量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西藏自治区开展饮茶型氟铝联合中毒病情调查。方法在无工业污染的西藏昌都县卡若镇卡若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采集砖茶、饮水、茶水(酥油茶)、尿、主食、副食、检测含氟量、含铝量,计算人均总摄氟量、总摄铝量和经砖茶摄氟量、摄铝量。结果8~12岁儿童12人,氟斑牙检出率为12.67%。临床检查成人34人,检出氟骨症19人(55.88%),重度2人(5.88%),为地方性氟中毒重病区。砖茶、饮水、砖茶饮料、主食、副食含氟量检测结果分别为(1 139.0±138.7)mg/kg、(0.09土O.02)mg/L、(3.68土1.44)mg/L、(2.66±1.39)mg/L,人均总摄氟量9.97 mg/d,其中经砖茶摄入9.30 mg/d,占总摄入量93.28%;含铝量分别为(3 888.5±474.1)mg/kg、(0.04±0.01)mg/L、(9.31士4.11)mg/L、(4.55±3.74)mg/L、人均总摄铝量41.50 mg/d。其中经砖茶摄入29.25 mg/d,占总摄入量70.48%。结论西藏昌都县卡若镇卡若村可能是饮茶型氟铝联合中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03、2004年梁山县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和重点监测点东徐村地氟病的病情变化。方法按照全国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的要求.调查梁山县的改水进度和改水工程管理、使用、饮水含氟量现况;对重点监测点东徐村10户居民末梢水含氟量进行检测.并调查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氟斑牙指数以及即时尿含氟量等。结果梁山县共有地氟病村215个,已完成降氟改水128个(109处降氟设施),改水完成率为59.53%;109处改水设施能够正常使用的有6l处,占55.96%;6l处正在使用的降氟设施水含氟量小于等于10mg/L的2年检测平均为72.13%,水氟最高达2.80mg/L。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2年分别为15.00%、8.33%,氟斑牙指数分别是0.30、0.24,尿氟含量几何均值均在10mg/L以下,已完全达到非病区标准。结论监测结果表明.改水降氟是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行之有效的主要措施。但由于改水降氟措施落实进度缓慢,改水设施的正常利用率不高。因此,应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强化管理,加快改水降氟工作步伐,在整体上有效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2002~2003年地方性氟中毒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2、2003年梁山县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和重点监测点东徐村地氟病的病情变化。方法按照全国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的要求,调查梁山县的改水进度,已改水工程管理、使用、饮水含氟量现况;对重点监测点东徐村10户居民末梢水含氟量进行检测,调查该点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氟斑牙指数以及即时尿含氟量等。结果监测县梁山共有地氟病村215个,已完成降氟改水131个(109处降氟设施),改水完成率60.9%;109处改水设施能够正常使用的61处,占56%;61处正在使用的降氟设施水含氟量≤1.0mg/L的2年检测平均为76.5%,水氟最高达2.80mg/L。重点监测点东徐村10户末梢水含氟量每年检测均在0.5mg/L以下且持续稳定;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2年分别为16.5%,15.0%,氟斑牙指数分别是0.39,0.30,尿氟含量几何均值均在1.0mg/L以下,已完全达非病区标准。结论改水降氟是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行之有效的主要措施,但是监测县改水降氟措施落实进度缓慢,改水设施的正常利用率不高,对此,应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加快改水降氟工作步伐,在整体上有效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在某些自然环境中,水、空气、食物等含氟量过高,生活在这种地区的居民长期摄入过多的氟,氟在体内不断蓄积,造成慢性全身中毒,称为地方性氟中毒。轻者表现为氟斑牙,重者表现为氟骨症和出现全身症状。凡饮用水氟含量超过1.0mg/L,或当地出生的8~12岁儿童氟斑牙率在30%以上者,均可确定为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我国氟中毒病区比较广,分饮水型病区与燃煤型病区。淄博市经过80年代的除氟改水工作,病区已得到基本控制,但此病对人体损害较重,我们于2001年对全市490个自然村生活饮用水进行了水中氟化物的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细河区四合镇2009~2010年地氟病的发病概况及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进展情况。方法按照"全国地方性氟中毒方案"的要求,调查四合镇饮水含氟量现况并对10户监测点居民末梢水含氟量进行重点监测,调查该点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氟斑牙指数以及即时尿含氟量。结果四合镇29处正在使用的降氟设施水含氟量是0.20~0.44mg/L(≤0.5mg/L)。末梢水含量监测均在0.5mg/L以下;尿含氟量几何均数为0.85mg/L,0.47mg/L,氟斑牙指数分别是0.29,0.28。结论通过改水降氟在整体上有效的控制了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葫芦岛地区地方性氟中毒现状,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检测不同程度氟病区居民饮用水含氟量,检查氟斑牙患病率,调查防氟井使用状况。[结果] 384 份居民生活饮用水中有82 6%含氟量超过国家标准,8~12岁学龄儿童氟斑牙患病率57 3%,防氟井报废率占79 2%。地方性氟中毒患病率随饮用水含氟量的增高而上升,两者呈正相关( r =0 926, P <0 01)。[结论] 地方性氟中毒仍然是葫芦岛地区的一种严重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